学术投稿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6638
  • 国内刊号:11-3859/R
  • 影响因子:0.58
  • 创刊:1997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883
  • 全年订价:26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心血管系统疾病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2年4期文献
  • 不同部位心肌梗死晚电位的空间分布探讨

    目的晚电位是心肌梗死后心脏性猝死的一个危险标志,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尚不满意.常用的滤波法信号平均心电图对下壁心肌梗死后晚电位的检出较前壁的敏感.为探究其原因,对心肌梗死部位与晚电位的空间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方法连续收入院的37例陈旧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动过速患者中前壁心肌梗死14例,下壁心肌梗死23例.分别对这些患者的QRS综合向量和X、Y、Z导联向量的晚电位进行分析.结果前壁梗死患者QRS综合向量的晚电位检出率显著低于后者(35%对79%,P<0.001).前壁心肌梗死的晚电位检出率低与决定这一电位的3个合成导联中Z轴导联的能量过高有关.结论晚电位具有空间分布特点,提高晚电位的阳性检出率需要考虑对合成这一电位的各个导联逐一进行分析.

    作者:方全;邓华;程康安;吴宁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室性心律失常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室性心律失常对心力衰竭老年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180例心力衰竭老年患者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随访3个月.观察猝死与各种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169例(93.9%)患者有室性心律失常.24 h>1000个室性早搏(PVCs)者69例(38.3%),多形PVCs 34例(18.9%),成对PVCs66例(36.7%).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81例(45.0%),随访3个月7例发生猝死,无心动过速的患者猝死1例.结论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是心力衰竭老年患者猝死的危险因素.

    作者:杨景宁;林桂珍;肖玉梅;楚建民;王方正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的适应证

    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是心脏性猝死(SCD)的主要原因,美国每年约40万人死于此症.一系列多中心临床试验证明ICD是优于药物的有效治疗方法,明显降低SCD发生率.美国每年上万人安装ICD,其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我国由于经济条件和认识水平普及的限制,采用ICD治疗的患者甚少,但近年来逐渐增多,1年约100例患者安装ICD.为提高医生和患者对应用ICD的认识及使用规范化,两个学会的ICD专家组于2001年11月在北京召开研讨会,就ICD适应证、多中心试验结果、植入技术、心动过速的识别和治疗、并发症、随诊等专题,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入和认真的讨论,并提出建议.

    作者:王方正;张澍;任自文;郭继鸿;胡大一;陈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心房颤动患者心房组织血管紧张素Ⅱ受体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房组织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R)基因转录和蛋白质表达的变化.方法33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心脏外科手术时取右心耳组织.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织化学,测量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AT1-R)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2(AT2-R)的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窦性心律患者、阵发性房颤及慢性房颤患者之间的心房组织AT1-R和AT2-R的mRNA水平差别均无显著性(P均>0.05);AT1-R和AT2-R在各组患者心房组织中主要表达在心房肌细胞;与窦性心律患者相比,阵发性房颤和慢性房颤患者的心房组织AT1-R的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少(P<0.05;P<0.01),而AT2-R的蛋白表达均明显增高(P<0.01;P<0.05).结论心房在房颤时AT1-R表达下调而AT2-R表达上调,提示血管紧张素系统参与了房颤的心房结构重构.

    作者:伍伟锋;黄从新;刘唐威;李庚山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ST段早期恢复反映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心肌再灌注

    目的比较溶栓再通后早期ST段恢复与未恢复者住院期间临床结局的差异,探讨ST段早期恢复在心肌再灌注中的作用.方法108例溶栓经酶学等指标临床判定再通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按照有无早期(溶栓后2 h)ST段恢复分为两组.连续测定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了解心肌酶峰出现时间及峰值;放射性核素评估左心室功能.观察4周住院期间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室壁瘤、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发生情况及病死率.结果无论是前壁MI还是下壁MI,ST段早期恢复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高于未恢复组(P<0.05);CK峰值则低于未恢复组(P<0.05).住院期间ST段恢复组核素心肌显像充盈缺损、CHF及室壁瘤发生率低,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高(P值均小于0.05).结论同ST段未恢复组相比,溶栓再通后ST段早期恢复者临床预后好.心电图模式可以反映再灌注程度.

    作者:刘靖;徐成斌;孙宁玲;蒋宝琦;王伟民;赵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房颤动的高危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心房颤动(AF)的发病特点,分析AF的高危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观察我院CABG患者235例,监测手术前后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心肌酶谱、心脏收缩功能、左心房内径、体外循环及主动脉阻断时间、和电解质变化等.结果235例患者CABG术后42例(17.9%)发生AF,81%的AF发生于术后1~3 d,持续(12.0±9.14)h,95.2%患者24 h内恢复窦性心律;高龄(≥70岁)、低钾血症(≤3.5mmol/L)、低镁血症(≤0.70mmol/L)、左心功能不良[射血分数(EF)≤0.40和/或缩短分数(FS)≤0.24]、左心房内径≥35mm、右冠状动脉狭窄≥70%的患者术后AF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患者(P分别为0.001、0.009、0.016、0.030、0.036和0.044);应用胺碘酮患者AF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低镁血症、左心房增大、右冠状动脉病变是术后AF的相关因素;高龄、左心室功能不良、低钾血症是术后AF的独立高危因素;预防应用胺碘酮能明显降低术后心室率,有效地抑制术后AF的发生,促进AF转复,明显改善左心室功能,并且具有较好安全性和耐受性,是术后AF的保护因素.

    作者:顾松;苏丕雄;刘岩;张希涛;袁彪;王天佑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植入型双腔心律转复除颤器的植入及随访二例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已成为致命性快速心律失常引起猝死的一线治疗手段,双腔ICD在我国植入尚不多,我院于2001年2月、8月分别植入两例双腔ICD.资料和方法例1女性,77岁.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植入VVI起搏器7年,半年前起反复晕厥伴抽搐.VVI起搏器功能正常,QT间期0.56 s,无低钾血症.右冠状动脉及前降支狭窄80%,给予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支架植入(stenting).后一次住院期间晕厥时心电监护显示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频率240次/min.诊断冠心病,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植入美敦力GEM DR 7271双腔ICD并给予美托洛尔治疗.

    作者:凌峰;李佩璋;邱国松;李雄;金建芬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反应蜕变为心室颤动一例

    患者男性,32岁,预激综合征伴阵发性心动过速10年(图1A).本次发作持续2 h不缓解就诊.急诊体格检查:血压80/60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率240次/min,心律绝对不齐,心音强弱不等.心电图示RR间距不等,QRS波宽大畸形,起始部粗钝,有δ波,QRS波形态多变,宽窄不一,时限宽0.28 s,心电图诊断为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房颤)伴快速心室反应(图1B),立即吸氧,静脉注射普罗帕酮70 ng,20 min后房颤未能转复.心室率减慢至210次/min,10 min后心室率达230次/min,患者焦虑、烦躁、胸闷、出冷汗伴四肢发凉,血压80/60 mm Hg.

    作者:王志鹏;许原;田东钦;沈德云;曾金凤;郭继鸿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随访观察三例

    临床资料例1男性,53岁,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6年,发作性头晕、心悸、气短1年,每次发病血压40~60/0 mmHg,心电图示单形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室速呈两种频率,分别为200次/min和140~150次/min,心脏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5 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4.植入的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为CPI VENTAK MINI.例2男性,55岁,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3年,突然意识丧失、抽搐3次,心电监护和动态心电图示多形室速、心室扑动,心脏超声心动图示LVEF 0.3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4mm.冠状动脉造影示前降支近端完全闭塞,左回旋支弥漫性狭窄50%-60%,右冠状动脉弥漫病变70%~80%狭窄.植入ICD为CPI VENTAK MINI+.例3男性,48岁,反复晕厥4次,病因不详,动态心电图示单形持续性室速,频率210次/min,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冠状动脉造影血管正常,LVEF0.62.植入双腔ICD为Medtronic GEM DR 7271.

    作者:蔡尚郎;沃金善;赵青;郑方胜;范洪亮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特发性J波伴心室颤动一例

    患者男性,19岁,因1个月内尿失禁2次于2001年6月4日入院.既往健康,无遗传病家族史,父母亲非近亲结婚.近2个月内无上呼吸道和肠道感染史.体格检查:体温36.0℃,脉搏7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05/70 rmm Hg(1 mm Hg=0.133 kPa).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醒,心肺正常,神经系统正常.头颅CT、脑电图、血电解质、和肾功能正常.血液心肌酶:肌酸激酶-肌红蛋白(CK-MB)36 U/L(正常25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61 U/L(正常50 U/L).在记录心电图(9:02,图1)时患者突然抽搐,意识丧失.图1示:①窦性心律;②除aVL和V1-3导联外J波明显;③室性早搏,R在T上现象;④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立即200 J非同步电击除颤一次成功.当日15:39时描记心电图(图2)示:①窦性心动过速;②在I、V5-6导联见小J波.住院2 d后转省级医院住院20多天,因经济原因拒绝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口服胺碘酮片0.2 g(1次/d),40 d后在家中再次发作上述症状,约40 min后再次来我院急诊科,经心肺复苏无效死亡.

    作者:段广民;童为有;任益江;楼建涛;付颖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新生儿房间隔缺损合并重度房室阻滞一例

    患者女性34岁,怀孕2次生产2次,末次月经1999年8月25日.平素月经规律,停经42 d尿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阳性,怀孕16周觉胎动,估计预产期准确.怀孕12周少量阴道出血,口服安琪坦保胎好转.患者怀孕早期CMV(巨细胞病毒)IgM阴性,弓形体IgM阴性.怀孕34+4周胎儿超声检查:胎头双顶径(BPD)8.9 cm,股骨长度(FI)6.7 cm,羊水6.0 cm,胎心规律.怀孕38+3周、38+6周2次胎心监护无应力试验(NST)反应型,基线120~130次/rmin,无减速,怀孕38周前无胎心异常表现.既往1994年足月顺娩1男婴,生后2个月因食管畸形夭折(未确诊).

    作者:任明保;贾玉和;边旭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疑似Brugada综合征的心电图二例

    病例1,患者男性,64岁.1972年偶然机会描记心电图,发现V1、V2导联QRS波呈rsR'型伴T波倒置,QRS时限<0.12 s,当时诊断为不全性右束支阻滞;1985年自觉有时胸闷,再次描记心电图,与1972年相比无变化,但诊断改为右心室早期复极综合征(图1),对这种少见的心电图还进行了个案报道.1995年再次复查心电图,心电图完全恢复正常.

    作者:李莉;吕聪敏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Brugada综合征一例

    患者男性,37岁.因突然意识丧失,行心肺复苏后4 d于2001年7月10日入院.2001年7月6日患者因头晕在医院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过程中突然意识丧失、抽搐,心电图示心室颤动(室颤,图1).立即给予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呼吸囊辅助呼吸,静脉注射肾上腺素,约5 min恢复窦性心律,意识恢复.38 min时心电图示室内阻滞伴V1~V4导联ST段抬高(图2).第2日复查心电图仍可见室内阻滞,ST段恢复正常.体格检查:血压110/80 mm 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楚,两肺呼吸音清,心界不大,心率71次/min,肝、脾未扪及.入院后多次描记心电图仅见室内阻滞,无ST段抬高.X线胸片显示心、肺、膈无异常.超声心动图检查心内结构正常.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未见异常.患者拒绝电生理检查.

    作者:程冠昌;万琪琳;洪岩;陈颖;何瑞丽;王治中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射频消融治疗希氏束旁房性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治疗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尤其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房速.对于不同部位起源的房速,在诱发、标测、和消融方面都有各自的特殊性,Koch三角区域由于解剖结构的特殊性,也是房速的好发部位.我们成功消融了3例希氏束旁的房速,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3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30、67、和45岁,房速病史分别为5、5、和10年,无器质性心脏病及其它代谢免疫性疾病,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及化验检查无异常,其中例3伴显性心室预激.

    作者:胡建强;曹江;秦永文;周炳炎;边长勇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经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两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并发症发生率及多因素对比分析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因其创伤小、费用少而应用日益广泛.我院自1996年完成第1例,至今技术已渐成熟.OPCABG术后效果是国际上有争议的问题,国内尚未有系统的对比研究报道.对我院同期完成的非体外循环和体外循环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早期各项指标进行对比,以发现OPCABG是否能减少心律失常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并缩短恢复时间.

    作者:赵康丽;虞敏;高洪峰;李钟茹;张文;刘迎龙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倾斜试验加硝酸异山梨酯或异丙肾上腺素的对比研究

    血管迷走性晕厥在不明原因晕厥中约占70%[1].由于基础倾斜试验(BTTT)敏感性较低,目前多采用异丙肾上腺素倾斜试验(SITTT)的方法,但其方法烦琐,副作用明显,且无统一方案,故应用受限.本文对硝酸异山梨酯倾斜试验(IDTTT)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其应用价值.

    作者:郝建华;肖莉;邵磊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用心电图胸前导联大QRS电压及其与体重/身高比值乘积诊断左心室肥厚

    用心电图的常规电压标准诊断左心室肥厚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不敏感也不特异.心脏病学家始终在为提高心电图诊断左心室肥厚的敏感性不懈努力,但截止目前,这些尝试使心电图诊断左心室肥厚准确性的提高依然十分有限.根据心电发生的基本原理提出假设,期望与常规指标不同的新途径(胸前导联大QRS电压)能成为心电图诊断左心室乙肥厚的较好指标,并设想体重/身高比值可近似地代替左心室到胸壁距离的平方而用以校正胸前导联QRS电压.由于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重要性以及心电图诊断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低敏感性特点,选择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验证设想的合理性.

    作者:王振兴;陈日新;恽振先;张丽容;刘乃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心房颤动患者瞬间外向钾电流重构的分子基础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AF)患者瞬间外向钾电流(Itol)重构的分子基础.方法应用RT-PCR、免疫组化和免疫电镜方法检测持续窦性心律(SR)、阵发性AF(PAF)、慢性AF小于或等于6个月(AF≤6M)和大于6个月(AF>6M)组患者右心耳组织电压依赖ky4.3钾通道α亚基(VDkv4.3α)基因和蛋白表达,并以图像分析系统对组化抗原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PAF、AF≤6M和>6M组kv4.3α 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SR组.ky4.3α mRNA表达与AF分数、左心房内径及平均心房率成明显负相关,经ANOVA剔除左心房内径的影响,各组mRNA表达较SR组仍显著下降(P<0.05).离子通道阳性表达为棕褐色的细颗粒状,主要分布在细胞膜和胞浆内的T管系统;免疫电镜检测,VDkv4.3α特异的阳性表达为电子密度高的黑色圆形胶体金颗粒,在细胞膜呈现不连续的点状分布,在胞浆T管内呈点状散在分布.组化结果半定量分析表明,PAF、AF≤6M和AF>6M组中ky4.3α蛋白表达较SR组均明显下降,kv4.3α蛋白的表达与临床资料进行直线回归分析,发现kv4.3α的蛋白表达仅与AF分数呈明显负相关;并且5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左、右心耳VDkv4.3α蛋白表达差别不明显.结论VDkv4.3钾通道除分布在细胞膜外,广泛分布在胞浆的T管系统.慢性AF伴发VDkv4.3α基因和蛋白表达同步下调,提示心房肌细胞VDkv4.3钾通道密度下调,可能是慢性AF患者Itol下降的分子基础.

    作者:许春萱;张建成;黄从新;邓玉莲;施作霖;沈晓丽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向患者说明ICD适应证是医生的责任

    本期刊登了王方正等代表两个学会的一篇指南性文章,借鉴了AHA /ACC的经验和新资料,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中肯意见.心脏骤停若不能获得迅速有效治疗便进展为心脏性猝死(SCD).心脏骤停大多发生在医院外,能被成功复苏的机会很小.有些心脏病或综合征(例如,急性心肌梗死、原发性心肌病、和Bruga-da综合征,等)的第一个临床表现便是心脏骤停.心脏骤停能否被复苏,取决于进行干预治疗的早晚,迟于症状(晕厥或近似晕厥)发生后6~8min就很难救治或虽可存活但严重致残,大多数终不免死去.

    作者:陈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第23届北美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会学术会议纪要

    第23届北美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会学术年会于2002年5月8~11日在美国圣地亚哥召开,来自全球的6 000余名从事心脏起搏和电生理的医生和相关人员参加了本次年会.大会在收到的2000多篇论文中选出792篇进行了大会交流,交流形式包括中心发言、分会场发言、和墙报交流等.此外,会议还安排了若干小型课程及临床教育讲座等.现就有关热点作一概述.

    作者:黄从新;杨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MADITⅡ试验提前结束

    多中心自动除颤器植入试验Ⅱ(MADITⅡ)于2001年11月被提前终止.MADITⅡ试验研究领导小组及安全监测委员会在试验平均进行到2年时,分析结果显示植入除颤器与传统的药物治疗相比可明显降低心肌梗死后伴有心功能不良患者的病死率(31%),因此,决定提前终止试验.

    作者:华伟;陈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射频消融术后肺栓塞一例

    射频消融术可以导致血栓栓塞,属其并发症的一种.本文报道1例射频消融治疗心房扑动术后发生的肺栓塞.患者男性,73岁.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房扑动而入院行射频消融术.入院心电图为心房扑动,4:1房室传导.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轻度增大,左心室舒张功能明显减退.入院半年前曾患右侧脑栓塞.射频消融术历时3 h,反复线性消融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未能终止心房扑动,终心房快速起搏转为心房颤动,并放置临时起搏导管.术后10 h患者感心前区隐痛,呼吸困难伴咳嗽,鲜红色血痰.听诊两个肺呼吸音低.

    作者:范标;陈明龙;陈椿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关注逻辑何在?

    杨延宗医生提出了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的新概念[1,2].这一提法无疑突出了多种异位心房节律由肺静脉、腔静脉、冠状静脉窦、Marshall韧带等处的异位电冲动诱发和驱动的事实[3-5].然而,仔细推敲不难发现其可能的问题和局限性.本文响应编者的话,提出几点争鸣意见,阐述另种看法,供同道批评参考.

    作者:郭成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T环形态与QT离散度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心向量图的T环形态与体表心电图出现QT离散度(QTd)的关系.方法使用中卫瑞德SCA-Ⅱ型立体心电图仪,对确诊的陈旧心肌梗死患者和正常对照健康人各100例进行24条通道同步、实时、连续采样描记12导联心电图、普通心向量图、9导联时间心向量图及连续心向量图检测,分析病例和对照组大QT间期、小QT间期在体表心电图各导联的分布特点以及在心向量图上T环的形态差异同QTd的关系.结果(1)病例和对照组从体表心电图测得的大QT间期、小QT间期几乎均集中在相同的导联;(2)从心电向量额面(F)、横面(H)的T环形态来看:病例组T环以圆小型比例大(43%),狭长型比例小(16%),而对照组以狭长型为主(68%),圆小型少(4%).综合分析发现狭长型T环所对应的体表QTd、校正QT离散度(QTcd)小[(0.025±0.009)s,(0.025±0.009)s],圆小型T环所对应的体表QTd、QTcd大[(0.041±0.017)s,(0.042±0.018)s,P<0.01].结论QTd值的大小与额面和横面向量上T环的形态有关.大QT间期、小QT间期所集中的导联不会因梗死部位的出现而发生改变.

    作者:周晓辉;何秉贤 刊期: 200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