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导管射频消融触发心室颤动(室颤)的室性早搏(室早)对室颤作预防性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4例有晕厥多次发作史的患者,经心电图和/或动态心电图证实晕厥发作因室颤所致.其中1例的家族中有猝死者;另1例有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史,室颤发作是否与此有关难以定论.4例患者经各种临床检查均无异常,3例可诊断为特发性室颤.常规进行电生理检查后,在S1S1心室起搏时引进S2、S3、和S4心室期前刺激以及短阵快速刺激,还加用异丙肾上腺素静脉滴注,诱发了室颤以及室早、多形室早、和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用激动顺序方法标测期前的室早的起源处.对4例患者分别用大头电极导管进行消融,消融靶点是期前程度大的室早前的浦肯野电位.结果经心内膜标测发现4例患者的室早起源处分别在右束支远端乳头肌周围(1例)和室间隔左侧面(3例).经多次放电消融后,室早和/或短阵室速消失,用与消融术前同样的刺激方案,未再诱发室颤.4例患者消融过程中,放电时间分别为240 s、2 600 s、720 s、和1900 s;X线投照时间20至35 min,消融过程总共历时3 h 20 min,4 h,2 h 30 min、和3 h 50 min.术后随访11个月至3年(其中3例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无室颤或晕厥复发.结论在浦肯野电位指引下导管射频消融室早和/或短阵室速,在较长的随访期内可以成功地防止特发性室颤复发.
作者:郭成军;张英川;方冬平;刘冰;孙成云;阎方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以抗生素液冲洗起搏器囊袋的操作对囊袋和切口感染的预防作用.方法118例病人分为抗生素液囊袋预防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其它手术操作方法完全相同.起搏导线全部经锁骨下静脉穿刺途径植入,起搏器囊袋位于左或右前上胸部皮下.术后第1、3、5 d分别更换敷料1次,第10 d拆线出院.术后3个月、1年、3年、5年、7年常规随访,观察手术切口和囊袋情况.结果围手术期发生囊袋积血6例,其中预防组4例,对照组2例,年龄都在70岁以上,经抽吸和静脉滴注白蛋白后很快消失.对照组1例术后第5 d发生囊袋内脂肪液化,经抽吸后10 d痊愈.两组病人在围手术期和整个随访期间均未发生囊袋或切口感染,亦无再次手术病例.结论采用小切口血管穿刺技术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时,在关闭切口前常规采用抗生素液冲洗囊袋和切口对围手术期囊袋感染发生率无明显影响.严格的无菌环境和无菌操作是预防永久起搏器围手术期囊袋感染的决定性因素.
作者:卢才义;王士雯;胡桃红;魏璇;李玉峰;刘玲玲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用电-解剖标测方法标测右心房,然后比较心房扑动(AFL)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在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CTI)和心房间隔部(AS)的电冲动传导速度,以便确定AFL患者除了解剖结构上的异常外,是否伴有心房电生理方面的异常变化.方法10例AFL患者,男性7例,女性3例,平均(53±10)岁;13例AVNRT患者,男性5例,女性8例,平均(51±11)岁.对这两组患者进行了详细的电-解剖标测、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分别以周长为600、400、和300 ms在冠状静脉窦(CS)起搏的情况下测量AFL和AVNRT患者的CTI和AS的冲动传导速度,并将两组患者在CTI和AS的冲动传导速度进行比较.结果与AVNRT患者相比,AFL患者在各个起搏周长(PCL)时CTI和AS的冲动传导速度都明显减慢(P<0.05).另外,在AFL组,AS的冲动传导速度在起搏周长600、400ms时低于CTI,但在300 ms时差异无显著性(P>0.05).因为在AFL组,PCL为300 ms时的冲动传导速度明显低于600和400ms时的冲动传导速度,致使PCL为300ms时CTI和AS的冲动传导速度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与CTI相比,AS的冲动传导速度在所有患者都较慢,而AFL患者在CTI和AS的冲动传导速度减低更明显,并且在CTI的冲动传导速度减慢具有频率依赖性.这些结果说明除了右心房扩大、CTI的长度和宽度增加外,AFL患者也有心房电生理改变.解剖和电生理两方面的改变是诱发和维持AFL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作者:方丕华;Radtke NL;Ramaswamy K;Simmons TW;Haisty WK;Fitzgerald DM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总结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肺静脉的电生理标测和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的结果,评估中国人肺静脉与心房的电连接类型和特点.方法顽固性阵发性房颤患者43例,在环状标测电极指导下行肺静脉电位(PVP)记录和分析,并对能标测到PVP的肺静脉进行开口部的点或段的消融电隔离治疗.根据窦性心律和心房起搏下的肺静脉内环形标测电极导管标测到的PVP的激动顺序,以及有效放电对PVP的影响,分析和总结肺静脉与心房之间的电连接特点.结果共标测和/或电隔离肺静脉100根,其中呈单束状电连接35根(35%),双束状电连接48根(48%),多束状电连接11根(11%),环状电连接3根,无电连接3根.结论根据环状电极标测到的PVP激动顺序和对放电的反应,提示肺静脉与心房之间电连接的类型多为单束状和双束状(83%),说明对于大多数肺静脉不必进行环状消融,而只需在肺静脉与心房连接处进行点状或节段性消融即可达到完全电隔离的效果.
作者:杨延宗;黄从新;刘少稳;高连君;杨东辉;林治湖 刊期: 2003年第02期
隐匿性旁路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多为散发性,家族性发病少有报道[1,2],兹将临床所见一家系5例报道如下.
作者:吕干新;尚云鹏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报告两例血清钾浓度正常患者,服用小剂量地高辛(0.125 mg/次,2次/d)引起QT间期延长并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心室颤动(室颤).
作者:姚亚丽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可出现急性损伤阻滞,但变异型心绞痛合并急性损伤阻滞尚少有报道.现将临床工作中遇到的2例报告如下.
作者:张英杰;刘仁光;闫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遗传性长QT综合征(LQTS)是由于编码心脏离子通道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而造成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作者:卢颖如;胡大一;丁国良;李翠兰;李运田;张怀勤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主要用于缓慢心律失常的治疗。
作者:靳春荣;马锋;张水旺;李学文;吕吉元;李思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电重构和结构重构是心房颤动(房颤)的两个重要特征,被认为是房颤自身延续性发作和恢复窦性心律后心房收缩功能抑制的原因[1,2]。
作者:林文辉;陈君柱;严卉;戴禾敏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晕厥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其病因多种多样。尽管动态心电图监测和倾斜试验对部分心源性和神经血管性晕厥患者可作出诊断,但仍有近一半的晕厥原因通过无创性的检查难以确诊,需要进行有创性电生理检查。
作者:吕家高;陆再英;Voss F Wolfgang S 刊期: 2003年第02期
1.骨髓间叶干细胞的特点间叶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的基本特点是贴壁生长的纤维胞样形态.
作者:任晓庆;王方正;浦介麟;张澍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机械瓣膜置换后为防止血栓并发症须终身抗凝,其中少数患者因缓慢心律失常需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而长期抗凝治疗为起搏器植入手术带来的一定风险。
作者:耿仁义;刘凤永;朱中林 刊期: 2003年第02期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是常见的睡眠呼吸障碍疾病,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
作者:崔文欣;朱燕;罗慧;辛永平;欧阳志刚;张宜苗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近年来人们认识到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位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相比,心室激动顺序比较接近正常.现报道59例右心室流出道永久起搏的结果.
作者:许力舒;杨敏全;帕尔哈提;姜述斌;刘鹏;吴忠东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为器质性心脏病终末阶段,病死率高。
作者:王如兴;朱剑秋;李肖蓉;吴小庆;羊镇宇;王强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脑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是一种由心脏分泌的循环激素,是利钠肽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近年来国内外日益重视BNP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预后价值.本文重点就BNP与心律失常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劲林;王方正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对模拟缺血豚鼠乳头肌动作电位和心室肌细胞ATP敏感性钾电流(IK@ATP)的影响,探讨卡维地洛对心室肌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调节及其在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标准玻璃微电极技术,观察0.03 μM、0.3 μM和3.0 μM 3种不同浓度的卡维地洛对模拟缺血时豚鼠心室乳头肌动作电位的影响,同时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方法,记录模拟缺血时上述3个浓度的卡维地洛对豚鼠心室肌细胞IK.ATP的作用.结果模拟缺血液灌流细胞,其中15.1%(n=5)的细胞KATP通道在3 min内完全开放,这些细胞均在KATP通道完全开放后(123.00±33.64)s死亡.模拟缺血液加入0.03 μM(n=9)、0.3 μM(n=9)、3.0 μM(n=10)卡维地洛灌流细胞的各组,KATP通道分别于灌流后(9.00±3.16)min、(9.77±0.86)min和(11.74±4.41)min开放.+40 mV时的IK@ATP(pA/pF)分别是25.44±18.48、20.17±30.83和3.95±2.48,与对照组32.65±36.02比较,0.03μM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后两者差异呈高度显著性(P<0.01);模拟缺血液灌流5~20 min(n=15)均可见动作电位时限(APD)显著缩短,APD90从正常对照组的(231.0±14.3)ms降至(130.0±12.4)ms(P<0.05).在模拟缺血液中加入3个不同浓度0.03μM(n=5)、0.3μM(n=5)和3.0 μM(n=5)的卡维地洛灌流细胞,各组的APD90分别恢复至(170.0±16.4)ms(P<0.05),(186.0±13.2)ms(P<0.05)和(209.0±12.6)ms.提示不同浓度的卡维地洛可抑制由于缺血引起的APD缩短.结论模拟缺血条件下豚鼠心室肌细胞APD缩短与ATP敏感KATP的开放有关,其作用可被卡维地洛所抑制.
作者:梁金锐;沈潞华;刘秀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胺碘酮和索他洛尔对家兔跨左心室壁不同部位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的影响,从组织水平探讨两种药物致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orsade de pointes,TdP)发生率不同的原因.方法采用标准玻璃微电极记录技术,记录心外膜心肌、中层心肌和心内膜心肌的跨膜动作电位(transmembrance action potential,TAP).在不同基础周长(basic cyclelength,BCL)刺激下(250~2 000 ms),分别观察0.3~3.0 μmol@L-1浓度的胺碘酮和10~100 μmol@L-1浓度的索他洛尔对3种心肌TAP的影响.结果胺碘酮频率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地延长3种心肌的动作电位时限(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APD90),由于3种心肌的APD90延长程度近似,用药后跨心室壁复极离散度(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repolarization,TDR)无明显增加.索他洛尔呈逆频率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地延长3种心肌的APD90,与心外膜心肌和心内膜心肌相比,中层心肌的APD90延长更明显,使TDR明显增加,且随着剂量的增加这种作用更为显著.在2 000 ms BCL刺激时,100 μmol@L-1浓度的索他洛尔诱发早期后除极(early afterdepolarization,EAD),胺碘酮无此作用.结论胺碘酮和索他洛尔对跨心室壁不同部位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产生不同的影响是两种药物致TdP发生率不同的原因.
作者:李运田;胡大一;郭实;商丽华;李洁;刘小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本刊本期刊登了郭成军等的一篇论文--射频消融触发心室颤动(室颤)的室性早搏(室早)防治室颤,虽然仅4例,是可喜的尝试.
作者:陈新;华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第一届动态心电图临床应用研讨会组委会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中华医学会科技发展中心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社》编辑部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不久前,世界各地的医务工作者举行了多种形式的庆典活动,隆重纪念心电图临床应用100周年.作为心电学领域中具特色的一个重要分支,临床心脏电生理学的发展过程虽然只有33年,它以有创性心脏导管技术为主要手段,迅速成为诊断和研究心律失常的一项可靠方法和有效工具,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对心脏电活动和各种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认识;并在心律失常的正确诊断、治疗方法选择和预后判断等方面,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甚或决定性的依据.
作者:陈新 刊期: 200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