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窦性心律时静脉注射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对病因不明的心悸患者诊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nodal reentrant tachycardia,AVNRT)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reentrant tachycardia,AVRT)的价值.方法97例疑为室上性心动过速(SVT)的心悸患者,其中心悸发作时无心电图记录者33例,有心电图记录但机制不明者64例.在窦性心律时静脉注射递增剂量ATP(5~40mg),全部受试者均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结果95例完成了研究,其中ATP试验阳性67例(70.5%),包括出现房室结双径路(atrioventricular node dual pathway,AVNDP)征象者44例(46.3%)、出现隐匿性旁路(concealed accessory pathway)征象者23例(24.2%).ATP试验对AVNRT或AVRT的阳性预测值为94%,敏感性为86.3%,阴性预测值为64.3%,特异性为81.8%.结论窦性心律时静脉注射ATP对心悸患者AVNRT和AVRT的阳性预测值高,是判明心悸病因的一个有价值的诊断方法.
作者:何胜虎;单其俊;曹克将;朱莉;徐日新;屠莉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对心房-肺静脉(或上腔静脉)射频消融电隔离(电隔离)术后随访2~12(6.53±4.10)个月内的心房颤动(房颤)复发病例进行再次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治疗,探讨电隔离治疗后房颤复发的可能原因,评估再次电隔离的效果.方法共9例病人,男性8例,女性1例,年龄(53.3±13.2)岁.对上次已作电隔离和上次未进行电隔离的肺静脉和上腔静脉逐一进行标测,对存在心房-静脉传导的静脉进行射频消融心房-静脉电隔离.结果9例患者上次射频消融电隔离总共22根静脉(19根肺静脉和3根上腔静脉)中,经电生理标测发现其中17根静脉(15根肺静脉和2根上腔静脉)恢复了静脉-心房传导.对这些静脉以及上次未进行电隔离的8根静脉进行射频消融电隔离.术后随访1~15(7.22±5.04)个月,7例病人无房颤复发,2例病人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结论静脉-心房传导恢复及遗留未进行电隔离的大静脉可能是房颤复发的原因,对复发病例,再次射频消融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
作者:刘莹;杨延宗;刘少稳;高连君;林治湖;黄永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报道4例起源于上腔静脉的房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特点和消融治疗.方法分析4例病人房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标测上腔静脉和心房确定房性心律失常的激动起源,局灶点消融上腔静脉内异常电活动早起源点或消融电隔离上腔静脉-右心房连接以终止心律失常,临床随访评估疗效.结果4例病人均有频发房性早搏和短阵房性心动过速,1例病人有短阵心房颤动.心律失常的异常P波在Ⅰ、Ⅱ、Ⅲ、aVF和V1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房性心律失常的早起源位于上腔静脉内,距其口部0.4~4.0cm.局灶消融和电隔离消融分别有效终止房性心动过速(2例)和完全电隔离上腔静脉-右心房传导(2例).随访4~14个月无临床症状发作.结论起源于上腔静脉的房性心律失常有特殊的心电图表现,射频消融治疗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江洪;黄从新;唐其柱;杨波;王小红;刘华芬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患者男性,78岁,因反复咳痰18年,胸闷、气短5年,胸痛2 d于2002年7月12日入院.临床诊断为慢性气管炎急性发作,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三级.
作者:周矗;汤舒琴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7岁,因反复心悸9年,复发2 h入院.入院时心电图显示心房颤动(房颤).临床诊断为冠心病、阵发性房颤.给予毛花甙丙、维拉帕米静脉注射不能终止房颤,而采取口服胺碘酮0.2g 2次/d.
作者:胡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家族性心脏阻滞是临床罕见的疾病,现认为世界有25个左右家系的报道[1],而家族性房室束支的病变更是极罕见.我们发现一家族性心脏多层阻滞家系(图1),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才旺;洪素芬;黄欣;丁辉;张海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探讨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过程中特征性心电图改变与房室结前传功能的关系.特征性心电图改变指RFCA放电过程中交界性心律时出现室房阻滞、快速交界性心律(≥150次/min)、和房室阻滞.
作者:黄晏;张钲;白锋;秦建茹;潘明;白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作者:刘志琴;蔡运昌;杨天和;李世英;张国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作者:朱俏萍;朱尚文;区文超;李奇林;黄建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作者:卢才义;马长生;王士雯;李玉峰;晏沐阳;陈瑞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作者:饶志荣;邱汉婴;吴印生;彭景添;王梦洪;章扬龙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作者:李莉;张宝仁;梅举;栾波;龚德军;郭素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leep apnea syndrome,SAS)以睡眠时反复发作呼吸暂停或低通气为特征,它是成年人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之一.
作者:张志辉;周胜华;祁述善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利用膜片钳技术观察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普鲁卡因胺、利多卡因、普罗帕酮对Na+/Ca2+交换电流的直接作用.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的成年大鼠单个心室肌细胞及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Na+/Ca2+交换电流并观察药物对它的影响.结果3种药物对Na+/Ca2+交换电流的抑制均呈剂量依赖性,但抑制程度不同,其中普鲁卡因胺抑制作用强.50、100μM的普鲁卡因胺分别使外向Na+/Ca2+交换电流从对照值(181±22)pA降低至(125±19)、(109±20)pA,内向电流由对照值(172±18)pA分别降低至(137±13)、(121±12)pA;50、100μM的利多卡因使外向电流从对照值(170±15)pA分别降低至(139±15)、(127±10)pA,内向电流由对照值(165±15)p/A分别降至(142±16)、(129±20)pA;50、100μM的普罗帕酮使外向电流由对照值(160±23)pA分别降至(130±27)、(112±26)pA,内向电流由对照值(169±13)pA分别降至(143±13)、(134±14)pA.普鲁卡因胺、普罗帕酮对外向电流的抑制大于内向电流,而利多卡因对内、外向电流的抑制差异无显著性.结论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室肌细胞Na+/Ca2+交换电流具有直接抑制作用,且抑制程度不同.
作者:吕吉元;武冬梅;李学文;吴博威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短阵心房颤动(房颤)的电重构现象及其恢复过程,探讨电重构与房颤再发及维持的关系.方法15只健康成年犬于左、右心房外膜7个部位缝合双极记录电极,自心耳给予600次/min起搏诱发2 h房颤,其中5只犬每间隔10min测量左、右心耳的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观察其恢复过程;另10只犬在房颤前后分别测量在起搏周长350ms、250ms、200ms时7个部位的AERP并记录电生理检查时房颤的诱发率及其持续时间.结果2 h房颤后心房各点AERP显著缩短,对心率适应不良,AERP离散度增高,继发性房颤诱发率增高、持续时间延长.AERP缩短可持续30 min,60~80min后恢复.左心耳AERP恢复过程慢于右心耳.可诱发房颤的部位AERP更短,与继发性房颤的平均持续时间呈显著性负相关.可诱发房颤的心房其AERP离散度明显增高,但与继发性房颤的持续时间无关.AERP心率适应不良部位继发性房颤的诱发率高于生理性AERP心率适应性部位.低位右心房及左心耳部位的期前兴奋易于诱发房颤.结论2 h诱发的房颤足以使健康心房发生类似持续性房颤的电重构,电重构使房颤易于再发.AERP离散度与房颤的诱发有关,AERP缩短与房颤的持续性有关,房性早搏的发生部位与房颤的易患性有关.
作者:许纲;吴冬燕;陈元禄;杨万松;李广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伊贝沙坦(irbesartan)对正常家兔心室肌细胞L-型钙电流(ICa-L)、内向整流性钾电流(IK1)、快钠流(INa)以及跨膜动作电位的影响.方法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方法记录各项离子流和跨膜动作电位.结果(1)伊贝沙坦呈浓度依赖性阻断ICa-L;(2)伊贝沙坦可使ICa-LⅠ-Ⅴ曲线上移,但不改变其激活电位、峰值电位和反转电位;(3)伊贝沙坦呈使用依赖性阻滞ICa-L;(4)伊贝沙坦对ICa-L激活曲线无明显影响,但可使钙电流稳态失活曲线左移,加速钙通道电压依赖性失活;(5)伊贝沙坦(100 nM)使ICa-L失活后再激活的恢复时间常数(τ)明显延长;(6)伊贝沙坦对IK1和INa无明显影响;(7)伊贝沙坦(100 nM)可使单个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时限缩短,对静息电位(RP)、动作电位幅度(APA)无影响.结论伊贝沙坦作用于L-型钙通道的失活态从而阻断ICa-L.
作者:蔡军;江洪;王腾;向小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作者:曹克将;陈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植入技术我国于1992年开始在临床使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因为是开胸手术,创伤大,比较复杂,5年中仅约10例患者使用此技术.
作者:王方正;张澍;华伟;曹克将;陈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患者女性,61岁,平素身体健康,近10年来反复发作心悸,呈突发骤止特点,因近期发作频繁伴黑矇,为行射频消融术来诊入院.入院后各项术前检查、超声心动图、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和肝肾功能均正常.体格检查心肺正常,双下肢静脉曲张.
作者:张薇薇;张明;陈宏;马冬冬;李惠君;徐桂萍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由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共同组织,曾对1995~1999年全国心脏起搏器临床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
作者:王方正;华伟;张澍;胡大一;陈新 刊期: 200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