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评价单中心40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40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患者接受ICD治疗,男性35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9±15)岁,成功随访35例,应用体外程控仪获得ICD储存资料并结合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40例患者均成功植入ICD;35例患者平均随访25个月,其中26例患者共记录室速和室颤事件763阵,ICD成功除颤224阵(成功率99.1%),抗心动过速起搏1次成功终止室速375阵(成功率71.8%),低能量同步转复22阵(成功率100%);2例患者因窦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反应发生误放电4次.术后大多数患者联合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至随访期末,死亡4例,3例死于顽固性心力衰竭,1例死于肺栓塞.结论 ICD联合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能有效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性猝死.
作者:邹建刚;单其俊;陈明龙;廖铭扬;许迪;徐东杰;杨兵;陈椿;李文奇;蔡静波;曹克将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中右心室阳极夺获的发生情况,并对观察和处理方法作初步的探讨.方法 16例植入Medtronic Insync系列的CRT患者;随访时常规进行左、右心室起搏阈值的测试,其中左心室阈值测试分别在单极和Lvtip-Rvring模式下进行,并同步记录12导联心电图.阈值测试脉宽为0.4 ms,电压从7.5 V始逐渐下降,在Lvtip-Rvring模式行起搏阈值测试时重点观察起搏QRS形态和时限的变化,并同左心室单极和右心室起搏时的心电图比较来判别是否存在右心室阳极夺获.对存在右心室阳极夺获患者,在确认右心室阳极夺获状态下观察双心室起搏,VV间期在4、20、40、60、80 ms时的同步12导联心电图变化,了解阳极夺获对心电图及VV间期优化功能的影响.结果 16例患者随访中,有4例观察到阳极夺获现象,阳极夺获的阈值为(4.75±0.00)V,相应的左心室起搏阈值为(1.19±0.01)V;阳极夺获的存在导致了VV间期优化功能的丧失;改变左心室起搏极性,降低左心室输出电压和脉宽等方法可消除右心室阳极夺获.结论 CRT治疗中部分患者存在右心室阳极夺获,阳极夺获的出现可使CRT患者失去VV间期优化功能.在CRT随访过程中应注意对阳极夺获现象的观察和处理.
作者:陈建明;沈法荣;王志军;黄抒伟;凌锋;俞蔚;吴巧元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随访探讨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近期房性心律失常发作对远期成功率的影响,并探讨发生机制.方法 2004年4月至2005年9月共入选52例房颤患者,男性44例,女性8例,年龄24~67(52.6±12.0)岁,病程2~280(35.8±37)个月.其中42例为阵发性房颤,10例为持续性房颤,所有患者均有房颤发作的心电图.13例合并原发性高血压,2例合并房间隔缺损,2例为峡部依赖型心房扑动消融术后,余均无器质性心脏病.所有患者在建立EnSite-NavX左心房几何构型后,于肺静脉口外0.5~1.0 cm处环左侧和右侧肺静脉设置消融线.盐水灌注消融导管于系统导航下沿拟定的消融线逐点消融至肺静脉电位消失.阵发性房颤患者均每日服用普罗帕酮450 mg,培哚普利4 mg,共3个月;持续性房颤患者服用胺碘酮第1周0.6 g/d,第2周0.4 g/d,以后0.2 g/d,共3个月;培哚普利4 mg/d,共3个月.结果 术后随访6~23(15.0±5.1)个月.4例因并发症排除;余48例患者,1例术后1个月内发作非典型心房扑动,持续2 d后自行转复窦性心律,随访7个月未有房性心律失常发作.20例患者术后3个月内有阵发性房颤发作,3个月后,12例患者房颤不再发作,余8例随访至6个月,仍有房颤发作.结论 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近期房颤发作者,并不能预测远期房性心律失常发作.术后3个月内有房性心律失常发作而以后不再发作者,可能是心房电学和组织学重构逆转的一个步骤.
作者:陈红武;陈明龙;杨兵;徐东杰;单其俊;邹建刚;陈椿;曹克将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惟一有效的治疗措施.不适当识别和治疗是ICD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ICD患者再住院主要的原因.本文旨在评价本中心的ICD患者不适当识别和治疗的发生率及常见原因.方法 入选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本中心因室性心律失常植入ICD并能定期随访的50例患者.根据患者心律失常特点和心功能情况程控ICD的各项参数,定期随访,询问ICD中所有信息,打印、存盘并对储存的腔内电图进行逐条分析,以确定ICD诊断是否准确以及治疗是否有效,判断有无ICD不适当识别和治疗.结果 38例患者在随访期间发生了心律失常事件,ICD共记录到491次室性心动过速(VT)或心室颤动(VF)事件(VT 383次,VF 108次),其中有11例(22%)发生过≥1次的不适当识别和治疗事件.14.3%(55/383)的VT事件为不适当识别,并导致了78次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和9次电击治疗.VF不适当识别的发生率为26.9%(28/108),并导致了56次不适当电击事件.结论 植入新一代ICD患者中,不适当识别和治疗发生率仍较高.不适当识别和治疗常见的原因是心房颤动(房颤)伴快速心室率,占50%以上;其次是由于电磁干扰或肌电干扰所致.
作者:陈柯萍;陈若菡;王方正;华伟;张澍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报道10例疑诊Brugada综合征(BS)患者的普罗帕酮激发试验的结果,并探讨高位右侧胸前导联心电图在普罗帕酮激发试验中的价值.方法对心室颤动(室颤)获救、晕厥或晕厥先兆者,以及无症状但有阳性猝死家族史者,经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心电图、X线胸片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脏病,收集10例疑诊BS患者(观察组).将同期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行射频导管消融术、无器质性心脏病依据和猝死家族史的15例患者设为对照(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均进行普罗帕酮激发试验.在普罗帕酮激发试验中同时描记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与高位右侧胸前导联心电图.结果 观察组10例患者中普罗帕酮试验阳性者8例.常规与高位右侧胸前导联同时呈阳性改变者1例;常规导联阳性、高位右侧胸前导联阴性者3例;常规导联阴性或可疑、高位右侧胸前导联阳性者4例.若仅凭常规胸前导联心电图,阳性例数为4例,结合常规导联与高位右侧胸前导联心电图,阳性例数增加为8例.对照组无一例达阳性诊断标准.结论 普罗帕酮激发试验用于诊断BS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均较好,加做高位右侧胸前导联心电图可提高诊断阳性率,且极为便捷.普罗帕酮试验中可考虑加做高位右侧胸前导联心电图,以避免漏诊.
作者:朱刚艳;江洪;黄从新;李新明;曲哲;杨波;李晓艳;许家俐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对肺静脉电隔离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方法学及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14例持续性房颤患者,房颤病史6个月~20年,房颤持续时间1周~4个月,左心房直径37~47 mm平均(40.8+26.0)mm,左心室射血分数0.26~0.68平均0.55±0.11.术前抗凝治疗2~3周.术中常规放置冠状静脉窦导管及右心室起搏导管.房间隔穿刺成功后送入肺静脉环状标测电极导管(Iasso电极导管)及盐水灌注消融导管,预设功率30 W,温度50℃,于肺静脉口依次对4根肺静脉进行隔离.电复律恢复窦性心律后,再将Lasso电极导管依次送入各肺静脉口部标测,在残存肺静脉电位(PVP)的部位继续消融至心房与肺静脉完全电隔离.结果 共对54根肺静脉进行电隔离,左上肺静脉14根,左下肺静脉13根,右上肺静脉14根,右下肺静脉13根,电隔离成功后PVP均完全消失,即刻成功率100%,平均放电时间(2 972±843)s.1例出现心脏压塞.随访12~18个月,无房颤复发5例(36%);症状明显减轻、房颤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明显减少4例(28%);症状无改善,房颤仍持续发作5例(36%),总有效率64%.结论 肺静脉电隔离对持续性房颤治疗有效,其方法学可行但存在一定局限性.
作者:蔡衡;杨延宗;高连君;张树龙;林治湖;万征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患者女性,45岁,因心电图示B型预激(图1)伴反复发作室上性心动过速3年(窄QRS心动过速),拟行射频导管消融术.入院检查: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未见异常.
作者:麻付胜;马坚;唐恺;韩昊;贾玉和;张澍 刊期: 2006年第06期
Lenegre病是一种罕见的、原发于心脏特殊传导系统束支水平的疾病.早在1964年由Lenegre报告并因此而命名.由于对此病认识不足至今仍鲜见报道.1年前我院成功收治1名Lenegre病患者,兹报道如下.
作者:葛堪忆;曾辉;张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房性早搏(房早)、室性早搏(室早)是临床上较常见的心律失常,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患者除心律失常外无其他器质性心脏病,预后良好.目前,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并不能改善房早、室早患者的预后,致使这类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面临很大困难.研究表明焦虑抑郁本身可引起明显胸闷、心悸等症状,这可能与房早、室早引起的症状相混淆而不被认识.本组从心理学角度对有房早、室早引起的心律失常患者进行焦虑抑郁状态的评估,同时对伴有一定程度焦虑抑郁的心律失常患者,用抗抑郁焦虑药进行治疗,探讨心理障碍对房早、室早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及治疗转归.
作者:毛家亮;鲍正宇;李春波;宋玮;何奔;郝芳;黄定九;陈润芬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近年来,由Pappone率先采用的三维电解剖系统(Carto)指导下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circumferential pulmonary vein ablation,CPVA)已成为心房颤动(房颤)经导管消融的主流术式,本文通过前瞻性研究,对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的疗效是否依赖于肺静脉的完全电学隔离做初步的探讨.
作者:张劲林;徐亚伟;徐剑刚;周可;于学靖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预激综合征(Wolff-Parkinson-White syndrome,WPW综合征)一直是临床心电学倍受关注的课题.现已公认WPW综合征的典型QRS波为激动经正常房室结径路(正路)与附加旁路下传心室形成的单源性心室融合波.其PR间期缩短是旁路下传心室快于正路的结果.QRS波初始粗钝是激动通过旁路较正路预先将激动传入心室,引起心室缓慢除极的表现.本实验通过电生理方法模拟家兔WPW综合征心电活动,旨在探讨旁路下传心室时间对QRS波初始向量、终末向量和QRS波形的影响.
作者:徐兆龙;刘仁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药物治疗效果尚难以令人满意.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作为心力衰竭的一种治疗方法,疗效已经被肯定.CARE-HF[1]研究提示了该方法可以降低患者全因病死率36%,但是仍然有30%的患者对该治疗无反应[2].目前认为术后起搏优化是提高CRT疗效的一个重要步骤.本组对11例接受CRT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超声心动图进行了起搏治疗的优化.
作者:王志军;沈法荣;杨继东;陈建明;黄抒伟;凌锋;俞蔚;钟诚;王静;金红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缺血性心肌病心脏性猝死(SCD)的直接原因大多为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尤其合并左心室功能减退的心力衰竭时,SCD的发生率明显增高.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同时具有电击复律和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的功能,国外的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1]表明ICD能够显著降低SCD的发生.我院联合浙江医院自2003年以来用ICD治疗此类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川;袁高辉;韦凡平;沈法荣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的收缩重构(contractile remodeling),即房颤诱发的心房收缩功能障碍,包括心房整体收缩功能的减弱和心房肌细胞的收缩特性的改变,是房颤时心房重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关于房颤时心房组织收缩蛋白构成变化及其在房颤发病机制中的意义的研究较少,本文比较伴有或不伴有房颤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心房组织肌球蛋白重链不同亚基αMHC、βMHC mRNA表达差异,并探讨其在房颤收缩重构中的可能意义.
作者:杨志平;张建成;陈林;林亚洲;林立芳;邓玉莲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从第一台可植入性起搏器问世至今,起搏器的发展经历了50年的历程.在此过程中起搏器的寿命越来越长、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强大.从单腔起搏器到双腔起搏器再到三腔起搏器,起搏器的工作方式更符合人体生理.传统上,单腔心房起搏(AAI)和房室顺序起搏(DDD)能保持房室的同步性,被认为是生理性的;而单腔心室起搏(VVI)使房室失同步,为非生理性起搏.随着年龄和病情的进展,一些患者可能会发生房室阻滞(AVB).基于上述原因,DDD被认为优于VVI和AAI.但近年来大规模临床试验却显示,增加不必要心室起搏,尽管仍保持房室同步,也会损害心功能[1].双腔起搏是否符合生理,是否一定优于其他工作方式?本文对近年来关于生理性起搏的临床试验和研究进展进行讨论,为临床上起搏器工作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作者:陈若菡;王方正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钙调神经磷酸酶(calcineurin,CaN),是迄今所知的惟一一种受Ca2+/钙调蛋白(calmodulin,CaM)调节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酶.CaN广泛分布于机体内各种组织中,新近研究表明CaN介导的信号通路在心血管系统的病理生理变化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如参与心肌肥大、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以及心肌离子通道功能的调节等.目前CaN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就CaN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其对心肌离子通道的调节作用做一概述.
作者:黄鑫;李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卡维地洛是一种新型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对β1、β2、α1受体都有阻滞作用,而Cx43是心室肌心电传导的基础,本组观察卡维地洛对心肌梗死边缘区Cx43分布的影响及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家兔随机分为梗死组、卡维地洛组、假手术组,每组12只.梗死组和卡维地洛组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假手术组不结扎.所有家兔普通饲料喂养,卡维地洛组另给予卡维地洛5 mg·kg-1·d-1.12周后观察:(1)动态心电图记录自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情况;(2)快速心室连续电刺激诱发的室性心律失常;(3)共聚焦激光显微镜观察梗死边缘区Cx43的分布.结果 (1)动态心电图记录显示梗死组和卡维地洛组的偶发和频发室性早搏(室早)明显多于假手术组.与梗死组对比,卡维地洛组发生频发室早和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家兔数显著降低(分别为2 vs 6,P<0.05;3 vs 6,P<0.05);(2)心肌梗死组比卡维地洛组更易被连续心室电刺激诱发室速(7 vs 3,P<0.01),而假手术组仅有1只家兔被诱发出室速;(3)共聚焦激光显微镜下观察梗死组的Cx43相对密度显著低于卡维地洛组,分别为0.32%±0.11%,0.16%±0.06%,P<0.05.结论 卡维地洛可以减少心肌梗死后自发的和诱发的室性心律失常,这可能与卡维地洛引起Cx43的再分布有关.
作者:陈葵;黄从新;曲哲;唐艳红;王晞;包明威;邓汉华;胡曙萍;葛建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介绍在心脏直视手术中应用一种改良Mini-Maze术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经验,以及术后1年期间的随访结果.在此基础上对影响该手术短期疗效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进而讨论目前心脏外科手术治疗房颤的若干特点和优势.方法 2005年4月至2006年5月,共45例房颤患者接受了心脏直视手术中改良Mini-Maze术消融治疗.此术式使用单、双极射频消融系统,应用内、外膜联合消融等新技术,同时还包括心脏直视下部分心外膜去迷走神经化的新治疗手段等.结果 改良Mini-Maze术的总体消融时间为(13.1±5.4)min,术后1年的总体窦性转复率为82.9%,术后1年的总体生存率为100%,中风率为0.在有相关检测结果的窦性转复病人中,左心房收缩功能的恢复率为100%.在术后房颤复发的风险分析中,仅有术前血浆心钠肽浓度、术前左心房内径与其有显著性联系.结论 此改良Mini-Maze术消融过程迅速,操作简便、安全,术后短期随访期间的窦性转复率满意,为心脏直视术中治疗房颤提供了一种有价值和应用前景的消融方式.
作者:崔永强;孟旭;王坚刚;李晖;LI Hui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综合征)与SCN5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病窦综合征患者140例作为病例组,选取社区体检人群中126例作为非病窦综合征组.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对SCN5A基因的H558R、P1090L、4299+53T>C、C5457T(D1819D)及V1951L多态位点进行基因型鉴定.χ2检验用于单因素分析时检验多态与病窦综合征间的关联,多元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用于检验多态位点与疾病的独立关联及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采用PHASE软件估算单体型频率.结果 (1)SCN5A H558R、P1090L、4299+53T>C、C5457T(D1819D)及V1951L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少见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11.1%、5.2%、28.2%、31.8%及0.4%.(2)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多态位点与疾病的关系,在D1819D存在时,4299+53T>C多态在病例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OR=1.711.(3)将4299+53T>C及C5457T(D1819D)进行单体型分析发现T-C单体型在病例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OR=1.58.结论 中国汉族人群中SCN5A基因中的4299+53T>C与C5457T(D1819D)多态位点可能与病窦综合征发生相关,两多态位点组成的T-C单体型对于病窦综合征可能有保护作用.
作者:谭琛;浦介麟;曾治宇;王方正;滕思勇;陈剑虹;宿少勇;周晓阳;张澍;顾东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截止2005年我国经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整体情况和发展趋势.方法 2006年3月向全国开展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医院发出注册登记表,6月收回并汇总.根据各家医院提供的资料,对我国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次调查共收到40家医院自1998年以来共3 196例注册登记资料,其中男性2 193例,女性1 003例,平均年龄(54.77±5.98)岁.阵发性房颤占85.67%,持续性房颤占11.51%,永久性房颤占2.82%.45.93%的患者合并1种或1种以上的基础心脏疾病,伴左心房血栓的患者占0.9%.左心房直径(37.02±3.98)mm,左心室舒张末内径(46.81±4.05)mm,左心室射血分数0.59±0.06.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术式主要有5种:(1)局灶消融术;(2)肺静脉节段性消融术;(3)环肺静脉消融术;(4)左心房基质改良术;(5)肺静脉前庭改良术.消融能源中,射频占95.96%,超声占3.00%,冷冻占1.22%.5种术式的终点不尽相同,各术式亦无统一终点.影响成功率和复发率的因素有: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心脏结构与功能、术者经验、房颤类型、房颤病程、消融术式、消融能源等.术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明显减少,但抗凝治疗有所加强.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48%,严重并发症如心脏压塞和肺静脉狭窄3.19%.结论 建议在相关条件较好的医院,可将经导管消融作为无基础心脏疾病的阵发性房颤的一线治疗方法.
作者:黄从新;张澍;马长生;曹克将;杨延宗;刘旭;刘少稳;马坚;吴书林;江洪;黄德嘉;王方正;陈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由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节律分会共同组织,曾经对1995至2001年全国心脏起搏器临床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近几年来我国心律失常介入治疗发展迅速,心脏起搏器应用日益广泛,适应证亦有拓宽,三腔双心室起搏器(CRT)、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在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为了进一步加速我国心脏起搏事业的发展,促进国际交流合作,两个学会再次共同组织对2002至2005年全国心脏起搏器临床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共收到460家医院回执,基本上反映了我国的心脏起搏器临床应用的实际情况,现将调查情况总结如下.
作者:王方正;张澍;华伟;胡大一;陈新 刊期: 200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