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冠心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后的长期预后.方法 23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15例,年龄(71.56±10.38)岁.心功能不良16例.22例行血运重建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20例,冠状动脉搭桥术2例).术后发生晕厥9例,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发作22例,心室颤动(VF)发作5例.植入单腔ICD(VVI)15例,双腔ICD(DDDR)1例,三腔ICD(CRT-D)7例.随访时间平均为(33.37±25.39)个月.结果 (1)死亡2例,因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左心衰竭死亡各1例.(2)4例患者术后再次住院.原因:1例为心功能不良,3例为ICD多次放电住院.(3)13例(56.5%)发生持续性VT或VF事件.持续性VT发作434次,386次(98.6%)经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成功.FVT发作25次,ATP治疗FVT总的成功率为84.0%.(4)ICD电风暴3例.(5)ICD误识别及误治疗2例.结论 冠心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血运重建后用ICD治疗,可防止由于心肌的慢性的瘢痕产生室性心律失常而导致猝死的风险.
作者:王冬梅;韩雅玲;臧红云;于海波;王守力;王祖禄;荆全民;刘莹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术中、术后并发症死亡病例分析.方法 心力衰竭患者50例,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35~79(62.18±13.16)岁,其中扩张性心肌病35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例,缺血性心肌病10例,三度房室阻滞3例.心功能Ⅲ级(NYHA分级)37例、Ⅳ级13例.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系统(CRT,含CRT-D),平均随访(22.1±12.8)个月.结果 50例患者中49例成功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系统,成功率为98%.植入术中、术后相关并发症包括:冠状静脉窦夹层3例(6%),心脏静脉穿孔1例(2%),右心室穿孔1例(2%),膈肌跳动1例(2%);死亡4例,其中围手术期死亡2例.结论 CRT植入术有一定的风险,主要与左心室电极导线的植入过程有关,但亦可能与右心室电极导线相关.应掌握好适应证并作好充分的准备,规范操作,严密观察;同时规范随访和程控,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袁沃亮;王景峰;孔敏仪;林永青;聂如琼;刘英梅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报道应用三维标测指导射频导管消融起源于右心耳的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并初步探讨其临床及心电学特征.方法 共6例患者(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43±19)岁]临床诊断为窄QRS心动过速,其中3例曾行常规射频消融失败,4例左心房内径明显扩大.经电生理检查证实为房速.术中行EnSite-NavX激动标测或者Carto电解剖标测以明确局灶性房速并指出早激动大致范围.在局部做精细标测找到心房早激动处,于心动过速时应用盐水灌注导管放电消融,能量30~40 W,温度43℃.即刻成功指标为心动过速终止并不再被诱发.结果 6例心动过速平均心动周期为(343±53)ms.三维激动标测结果显示房速呈右心耳部位点状扩布,并且整个右心房激动时间占心动周期的27%±8%.成功消融靶点局部A波较体表心电图P波提前(52±13)ms.消融后行右心房心耳造影确认消融导管位置.6例右心耳房速均成功消融且未有并发症发生.随访3个月其中1例复发心动过速,经再次标测证实为三尖瓣前侧部局灶性房速并且成功消融.左心房扩大者心房内径较术前显著缩小[(41±6)mm对(36±6)mm,P<0.05].结论 局灶性房速可起源于右心耳并可以成功消融.三维标测有助于靶点定位及消融成功.
作者:居维竹;陈明龙;杨兵;陈红武;单其俊;邹建刚;陈椿;徐东杰;侯小锋;曹克将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调查和评估我国成人健康人群心电图的正常范围.方法 采集5360例(男性3614例,女性1746例,年龄范围18~84岁)健康人12导联同步心电图并按性别分为5个年龄组,计算和分析男、女各年龄组心电图参数的中位数及96%范围的正常上、下限,并比较其年龄和性别差异.结果 PR间期、QTc间期、额面QRS电轴呈现明确的年龄趋势(P<0.001).PR间期、QRS波时限、QTc间期及不同导联QRS波和T波振幅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P<0.001).男性PR间期上限值约为200 ms,女性PR问期上限值从180ms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到200 ms.男性QRS波时限上限值为120 ms,女性为109 ms.各年龄组男、女性QTc间期上限值均>440 ms,女性QTc间期>440 ms的发生率(12.8%)明显高于男性(6.2%).男性QRs电轴的正常范围为-37°~+94°,女性为-27°~+91°.Q波时限正常范围有明确的导联依赖性.在胸前导联,男性T波幅度的正常值不超过1.44 mV,女性不超过0.9 mV;在肢体导联,男性不超过0.54 mV,女性不超过0.45 mV.值得注意的是,肢体导联QRS振幅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规律与额面QRS电轴随年龄增长逐渐向左(上)偏移相一致;女性V5导联的R波振幅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结论 我国成人健康人群心电图参数存在明显的年龄及性别差异,适当调整传统的正常标准,可望进一步提高心电图诊断的质量.
作者:吴杰;汪道文;陆再英;徐春芳;G.van Herpen 刊期: 2008年第03期
左、右心房下部,房室交界处节律及室性冲动经房室传导系统或房室旁路逆行传至心房产生的P波,在Ⅱ、Ⅲ、aVF导联呈负向是被公认的一般规律.但在少数情况下,逆行P-波在Ⅱ、Ⅲ、aVF导联可呈正向,较少见,本文报道2例正向性逆行P-波的心电图表现.
作者:乔燕燕;郑莹;吴祥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患者1,女性,18岁.8岁时行法洛四联症根治术,术后6个月出现阵发性宽QRS波心动过速.入院检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图1A、B);X线胸片为肺动脉段饱满,心胸比0.66;超声心动图为右心室28mm,右心房、室扩大,心室水平分流消失,左心室43 mm,射血分数(EF)0.54.
作者:麻付胜;马坚;贾玉和;陈柯萍;方丕华;张澍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系统性淀粉样变是以淀粉样蛋白沉积于体内组织导致多器官系统受累的少见疾病,预后较差,患者多于诊断后1~2年死亡[1].疾病初期,尽管已经出现了临床症状,但症状复杂多样且无特异性,光学显微镜下病变组织无特殊病变,因而容易漏诊、误诊.现报道1例以晕厥为主要症状的多发性骨髓瘤引起的系统性淀粉样变的临床、病理、实验室检查情况,复习相关文献,探讨系统性淀粉样变的早期诊断方法.
作者:于胜波;黄从新;朱刚艳;包明威 刊期: 2008年第03期
长期发作的心动过速导致心脏扩大、心功能不良或心力衰竭称为心动过速诱导的心肌病或心动过速性心脏病(tachycardiomyopathy,TCMP).
作者:陈章强;洪浪;赖珩莉;王洪;尹秋林 刊期: 2008年第03期
近年小儿心律失常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尤其是严重心律失常增多,随着小儿心律失常的心内电生理的开展,儿科医生对小儿心律失常的诊断水平逐年提高.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律失常的出现,新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胎儿心律失常的诊断日臻完善等等,进一步增加了小儿心律失常的重要性.
作者:袁越;梁翊常 刊期: 2008年第03期
尽管对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CHF的病死率仍然很高,轻度CHF每年有5%~15%的病死率,而重度CHF患者每年的病死率可高达20%~50%.
作者:沈法荣;金红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是晕厥常见的原因之一,约占晕厥患者总数的29%[1].
作者:夏阳;廖德宁 刊期: 2008年第03期
心律失常的治疗原则是无论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或选择何种心电学治疗,医师必须认识到为患者治疗心律失常的过程,就是一个理性的、风险和效益的评估过程,而该评估则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
作者:李一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根据三维超声心动图精确定位的起搏心电图特点来评价起搏电极导线位于右心室流出道的位置.方法 40例植入永久性起搏器的患者,植入术中经二维X线影像定位示心室起搏电极导线位于右心室流出道高位间隔部,植入术后行心脏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以评价心室电极导线位于右心室流出道的精确位置,并分析起搏电极导线位于不同部位的体表起搏心电图特点.结果 三维超声心动图示起搏电极导线位于高位间隔者23例(57.5%),低位间隔者6例(15.0%),游离壁者11例(27.5%).与游离壁相比,起搏电极导线位于高位间隔时,其下壁导联起搏心电图的R波振幅高[(1.28±0.18)mV vs(0.88±0.18)mV,P<0.001]、QRS时限短[(132.5±8.3)ms vs(155.3±6.9)ms,P<0.001]、顿挫少(21.7% vs 90.9%,P<0.001),胸前导联R/S移行早(大于V4,24%vs 81%,P<0.05);起搏电极导线位于低位间隔时,其R波振幅也较高[(1.43±0.13)mV vs(0.88±0.18)mV,P<0.001]、时限也较短[(143.5±4.3)ms vs(155.3±6.9)ms,P=0.004],胸前导联R/S移行早(大于V4,24%vs 81%,P<0.05).而高位间隔与低位间隔相比,高位间隔QRS波时限更短[(132.5±8.3)ms vs(143.5±4.3)瑚,P=0.003].另外,当起搏电极导线位于后间隔时,Ⅰ导联上的QRS波以正向波为主,位于前间隔时则以负向波为主.结论 三维超声心动图有利于心室起搏电极导线在右心室流出道的精确定位;不同部位起搏的心电图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有利于植入术中起搏电极导线在右心室流出道的定位,当起搏电极导线位于后间隔时,其起搏心电图Ⅰ导联为正向波,前间隔时为负向波.
作者:孙国建;张洪亮;姚述远;楚建民;陈若涵;张澍;陈柯萍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AAI起搏器与DDD起搏器不同的起搏方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预后的长期影响.方法 86例因SSS植入起搏器的患者,按不同起搏方式分为两组,AAI起搏组32例,DDD起搏组54例.植入术后随访内容包括起搏器程控,患者的症状、体征,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心功能.研究终点(1)心房颤动的发生率;(2)脑卒中的发生率;(3)心功能分级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结果 随访20~80(42.1±15.7)个月,(1)DDD组心房颤动(房颤)发生率明显高于AAI组(P<0.05);(2)脑卒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在AAI组植入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DD组术后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大,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P<0.05);(4)AAI组与DDD组比较,对心功能影响较小.结论 与DDD起搏方式比较,AAI起搏方式房颤发生率低,对心功能影响小.
作者:郑向清;梅霞;李正恭;宋波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第29届世界心律失常专业大会Heart Rhythm 2008于2008年5月14日至17日在美国旧金山隆重召开.
作者:华伟 刊期: 2008年第03期
心律失常的传统治疗方法如药物、射频消融和植入起搏器等尽管已有较大进展,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随着心血管疾病再生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基因工程改造细胞技术的发展,干细胞移植的触角已延伸到心律失常领域.虽然目前尚处于实验研究的起步阶段,但其潜在的应用前景令人期待.
作者:葛均波;黄浙勇 刊期: 2008年第03期
室性心律失常是导致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它通常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也可出现在心脏结构正常的健康年轻人.
作者:姚艳;浦介麟 刊期: 2008年第03期
药物治疗是目前心房颤动(房颤)主要的治疗方式.房颤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原因有两个,即节律紊乱和快速心室反应.针对这两个方面,药物治疗形成了两种策略,(1)节律控制策略,即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包括药物复律或电复律后以药物维持窦性心律;(2)频率控制策略,即控制心室率.两种策略各有优缺点.
作者:黄从新;吴钢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法观察盐酸关附甲素(AHH)对转染HERG基因表达的快速激活延迟整流钾电流(IKr)的影响.方法 使用脂质体介导的瞬时转染法把野生型HERG基因转染人人胚肾细胞(HEK293),采用标准的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IKr通道电流,观察不同浓度的AHH对IKr的影响.结果 AHH对IKr通道的峰电流IHERC具有浓度和电压依赖性抑制作用,半数大抑制浓度(IC50)为465.95 μmol/L;400 μmol/L的AHH使IHERG的大峰值电位前移,但不改变激活电位.25、100、400、1000、2500 μmol/L的AHH对尾电流(Itail)抑制率分别为1.53%、13.60%、-5.92%、30.14%、38.51%.100和400 μmol/L的AHH使激活曲线左移并能加快通道的失活.结论 25~400 μmol/L的AHH对IKr的抑制作用不明显;AHH主要是作用于IKr通道的失活态.
作者:黄兴福;杨艳敏;戴研;朱俊;石林惠;刘尧;李宁;浦介麟 刊期: 2008年第03期
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技术的迅速发展,使许多心律失常患者从心脏的电治疗中受益,且可以彻底治愈患者的心律失常.但是临床中仍有许多心律失常患者需要药物治疗,特别是急性发作快速心律失常、临床症状明显的心律失常、不适宜电治疗的患者,需要急诊或相应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处理.临床症状明显和/或影响预后的心律失常,是抗心律失常药物干预的明确适应证.
作者:李一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可引起心脏骤停而导致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其院外病死率高达85%以上,业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医疗问题[1].
作者:牛国栋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桡动脉途径建立方法,评价该途径用于左侧房室旁路消融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例A型预激综合征(左侧房室旁路)为研究对象;采用桡动脉穿刺置入6 F长鞘作为5 F消融导管进行左心室二尖瓣环标测和消融途径;经锁骨下或颈内静脉穿刺置人两个6 F动脉鞘并插入冠状静脉窦和右心室电极导管,用于心房和心室局部记录和刺激的途径.结果 20例病人顺利经桡动脉插入鞘管和消融导管,二尖瓣环标测局部电图稳定,左侧旁路均被成功阻断;消融后顺利拔除消融导管和鞘管,无严重并发症.平均随访(3±1.7)个月无复发,穿刺手臂活动正常.结论 桡动脉途径配合锁骨下或颈内静脉插管可安全有效地消融左侧旁路.
作者:江洪;张美春;杨波;黄鹤;吴钢;万军;赵冬冬;吴校林;刘华芬;王晓红;黄从新 刊期: 200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