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起搏器植入术后的随访,受患者自身及医疗条件影响,通常为间隔数月的定期或不定期随访,甚至患者出现严重不良事件后才引起重视,限制了起搏治疗的疗效,家庭监测( HM)的出现,不仅满足了临床医生对患者起搏器不良事件第一手资料的掌握,同时快速做出反应,对患者进行指导,对不能及时回访的患者,也可及时就近安排有条件的中心进行程控随访.
作者:徐健;李述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前言 2012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 China Society of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 CSPE)发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2》以来的3 年间,有关心房颤动(房颤)新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结果不断问世,有些刷新了对房颤发生机制的认识,如转子( Rotor )学说、自主神经调节学说等;有些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催生了新的治疗观点,完善了以前的治疗策略,如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的应用、左心耳干预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等. 2014 年J Am Coll Cardiol 发表了《2014AHA/ACC/HRS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提供了大量新的学术信息和专家们的新认识. 与此同时,国内学者们在房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中亦有新发现、新体会、新认识. 为荟萃新的学术信息形成共识,以丰富、更新《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2》, CSPE、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会同《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编辑部、《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编辑部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对《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2》予以修订,形成了《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5》,供广大医务工作者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工作中参考.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心房颤动防治专家工作委;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在心律失常的介入诊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寻找局灶心动过速的早激动点或明确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折返环与关键通道提供精确的指导. 但传统三维标测系统仍面临准确度和分辨率不高、标测耗时费力等难题. 一种新型的磁电双定位三维标测系统( RhythmiaTM ,美国波士顿科学公司)结合64个电极构成的小型网篮导管( OrionTM ,美国波士顿科学公司)可实现快速、超高密度的接触式电解剖激动标测,将有助于解决这些难题. 本文将对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应用RhythmiaTM标测系统及OrionTM网篮导管指导标测和消融心律失常进行报道.
作者:郭晓刚;孙奇;刘旭;周公哺;杨建都;罗斌;马坚;张澍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