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感染、炎症、修复杂志

感染、炎症、修复杂志


  • 主管单位:解放军总医院
  • 主办单位: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
  • 国际刊号:1672-8521
  • 国内刊号:11-5225/R
  • 影响因子:0.40
  • 创刊:2000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100048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临床医学
感染、炎症、修复杂志   2003年3期文献
  • 肠缺血再灌注对小肠功能的影响

    目的:从不同角度探讨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对小肠屏障、吸收、通透和传输等功能的影响,为更深入地研究肠道损伤及其保护提供防治依据.方法:以Wistar大鼠肠缺血再灌注(I/R)作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健康对照(C)、肠系膜上动脉夹闭1h(I)、夹闭后再灌1h(R 1h)、2h(R 2h)和4h(R 4h)共5个组.分别测血或小肠组织的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木糖、肠传输、脂质过氧化物(MDA)和髓过氧化物酶(MPO),并作小肠普通光镜检查.结果:R 1h和R 4h组的血浆DAO显著升高(P<0.05),小肠DAO各组有不同程度的降低,R 2h组降低显著,血浆和小肠DAO的变化呈负相关(r=-0.648,P<0.05).缺血和再灌注后各时相点血D-乳酸浓度升高,其中R 1h和R 2h升高显著(P<0.05).缺血再灌后肠道D-木糖的吸收增加,小肠的传输显著加快.结论:肠缺血和再灌注后小肠的屏障、吸收、通透和传输功能均显示不同程度的改变.

    作者:黎君友;孙丹;吕艺;晋桦;胡森;盛志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青少年不同部位骨密度的变化

    目的:观察12~14岁青少年男女不同部位骨密度(BMD)的变化规律.方法:利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306例健康男女中学生行左前臂、腰椎和全身扫描,按性别不同,每一岁分一个组.结果:该年龄段(12~14岁)女孩BMD年增长速度快于同龄男孩,其BMD值也高于同龄男孩.各部位BMD值腰椎高,其次为全身总BMD和前臂远端1/3处,前臂远端1/10处低.男女BMD年增长速度以腰椎和前臂远端1/10处较快.腰椎与全身总BMD相关性好(P<0.001,r=0.674~0.811).结论:该年龄段男女各部位BMD增长快慢不一,松质BMD增加快于皮质BMD.测量腰椎BMD能反映全身BMD状况.

    作者:刘加昌;欧阳巧洪;张瑾;滕小梅;刘青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核因子-κB抑制剂对内毒素休克大鼠高迁移率族蛋白B1表达的影响及机制

    目的:观察核转录因子-κB(NF-κB)抑制剂--二硫氨基甲酸酞吡咯烷(PDTC)对内毒素休克大鼠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mRNA表达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内毒素休克模型,47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8)、内毒素休克组(n=24)和PDTC拮抗组(n=15),留取肝、肺、肾组织检测HMGB1 mRNA表达及相应器官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内毒素攻击可导致动物肝、肺、肾组织HMGB1 mRNA表达广泛上调,分别于2~6h显著增高(P<0.05),12h呈现进一步升高趋势.PDTC处理后12h,肝、肺、肾组织HMGB1 mRNA表达均显著下调,其中肾组织2~12h趋于伤前范围;同时,血清丙氨酸转移酶、天冬氨酸转移酶、尿素氮、肌酐水平6h明显降低(P<0.05),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各时相点均显著低于内毒素休克组(P<0.05).结论:NF-κB抑制剂能显著抑制内毒素休克动物组织HMGB1 mRNA的表达,NF-κB信号转导通路参与了内毒素介导HMGB1基因表达的调控过程,并与脓毒症时多器官功能损害密切相关.

    作者:胥彩林;姚咏明;于燕;王松柏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影响多发伤病员MODS发生原因的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休克、感染、年龄、主要致伤部位等因素对多发伤病员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影响.方法:对MODS与非MODS病员及各影响因素分组,进行双向分析比较.共122例多发伤伤员进入该项研究.结果:全组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21.2±8.64,32例发生MODS,MODS组与非MODS组在年龄、性别和ISS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但病死率(56%vs.3.3%,P<0.01)和合并感染率(87.5%vs.62.8%,P<0.05)差异显著.另外,在休克与非休克组,感染与非感染组,MODS的发生率差异显著(分别为31.9%vs.18%,P<0.05;38.9%vs.8%,P<0.001).主要受伤部位对MODS发生的影响亦不显著.结论:感染依然与严重多发伤后发生MODS关系密切.与之相比,休克在诱发MODS上的重要性已经下降.

    作者:郭旭生;韦文韬;郭剑颍;林洪远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增生性瘢痕形成和成熟过程中三种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基因表达的变化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7(FGF-7)、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其受体(FGFR1和FGFR2)在不同形成时期的增生性瘢痕中的基因表达变化规律及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方法:用病理学技术检测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的结构特征后,提取16例不同发生时期的增生性瘢痕(4个月~11年)和8例正常皮肤组织的总RNA后,分离mRNA,用RT-PCR方法检测这5种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在正常皮肤组织中,FGF-7,bFGF,FGFR1和FGFR2基因表达较低,而在增殖期的增生性瘢痕组织中,这4种基因转录本的灰密度值分别为正常皮肤的2.1、2.1、3.6和2.8倍,基因表达显著增强(P<.05);在成熟期的增生性瘢痕中,FGF-7,bFGFR1和bFGFR2基因的表达量都低于增殖期的增生性瘢痕组织,而bFGF仍保持高水平的基因表达.在正常皮肤和增殖期的增生性瘢痕中,aFGF基因呈低水平表达,而在成熟期的增生性瘢痕中aFGF基因表达明显增强.结论:FGF-7、bFGF及其受体基因表达升高可能是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机制之一,而FGF-7、FGFR1和FGFR2基因表达降低,aFGF表达增强可能与增生性瘢痕达到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有关.

    作者:周岗;陈伟;葛世丽;姜笃银;韩冰;孙同柱;付小兵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上皮细胞的初步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GF)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上皮细胞的可行性.方法:抽取小型香猪的骨髓,经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纯化MSCs,培养扩增后,用含EGF不同介质诱导,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流式细胞仪鉴定角蛋白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EGF诱导后3dMSCs角蛋白表达较弱,7d角蛋白表达增强.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EGF诱导后3d表达角蛋白的MSCs较少,7d表达角蛋白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加.结论:MSCs在体外EGF诱导下可能分化为上皮细胞.

    作者:方利君;付小兵;孙同柱;程飚;王玉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严重腹腔感染大鼠JAK/STAT通路活化与多器官功能损害的关系

    目的:观察Janus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通路在腹腔感染所致脓毒症大鼠组织中的活化规律及其与多器官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CLP)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LP组、JAK2抑制剂(AG490)组和STAT抑制剂(雷帕霉素,RPM)组.留取肝、肺、肾、肠组织测定STAT1/3活性,同时测定血清AST、BUN含量及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和肠组织二胺氧化酶(DAO)活性.结果:CLP后2h肝、肺、肠组织中STAT1均迅速活化,6~24h活化达到高峰,而肾组织STAT1活化相对迟缓.肝、肺组织中STAT3活性亦明显升高,但肾、肠组织中未检测到活化STAT3.AG490、RPM早期处理后,除肾组织外,其他组织STAT1活性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或0.01),肝、肺组织STAT3活性也显著降低.同时,AG490、RPM处理组血清AST、BUN水平和肺组织MPO活性在24~48h均有不同程度地下降(P<0.05或.01),但小肠DAO活性无明显改变.结论:STAT1、STAT3在脓毒症时高度活化,并参与了严重腹腔感染所致脓毒症的病理过程.抑制JAK/STAT通路活化有助于多器官功能损害的防治.

    作者:王松柏;姚咏明;董宁;于燕;盛志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烧伤后肠粘膜免疫组织细胞增殖分化的研究

    目的:对烧伤后肠粘膜免疫组织潘氏结内淋巴细胞(PPL)膜IgA转型以及肠固有层的淋巴细胞(LPL)体外增殖情况进行观察,为提高粘膜免疫屏障水平、预防肠源性感染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无特殊病原菌(SPF)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烧伤组(10只).烧伤组致以20%TBSAⅢ度烧伤,于伤后3d与对照组同时活杀,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肠固有层中IgA型浆细胞;PP中淋巴细胞表面IgA流式细胞计数;烧伤后LP淋巴细胞体外增殖检测;肠组织中IL-6 ELISA测定.结果:PP中淋巴细胞表面IgA阳性率烧伤后3d低于正常对照组;烧伤后LP中IgA浆细胞数明显少于伤前的水平;烧伤后动物的LP中淋巴细胞体外增殖明显下降;烧伤后3d肠组织中IL-6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别.结论:烧伤后抑制肠粘膜免疫组织淋巴细胞自身的增殖、分化,导致粘膜免疫屏障水平降低.

    作者:白晓东;刘贤华;仝青英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不同胎龄胎儿皮肤和增生性瘢痕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5及其mapkk基因表达的变化

    目的: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5(extracellular-signal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 5,erk5)及其上游信号分子mapkk(mek5)在不同胎龄的胎儿皮肤和不同形成时期的增生性瘢痕中的基因表达变化规律及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方法:用病理学技术检测不同发育时期的皮肤和增生性瘢痕的结构特征后,提取18例不同胎龄(13~32周)的胎儿皮肤、6例少儿皮肤、16例不同发生时期的增生性瘢痕(4个月-11年)和8例正常皮肤组织的总RNA后,分离mRNA,用RT-PCR方法检测这2种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特征.结果:erk5和mek5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皮肤和增生性瘢痕中都有表达.在早期妊娠胎儿的皮肤中,这2种基因表达较强,随着胎龄的增加,基因表达水平逐渐降低,在少儿皮肤组织中,这两种基因的转录本含量明显减少(P<0.05).在正常皮肤和不同形成时期的增生性瘢痕中,mek5基因表达水平相近,相互间差异不显著,而erk5基因在正常皮肤中的表达水平较低,在增殖期和成熟期增生性瘢痕中表达水平明显增强(P<0.01).结论:erk5与mek5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的皮肤组织内都有表达,显示erk5介导的信号通路可能对皮肤的发生、结构功能的维持以及伤后修复十分重要.在早期妊娠胎儿皮肤中erk5和mek5基因的高表达可能是胎儿皮肤组织细胞快速增殖,创面无瘢痕愈合的机制之一,而增生性瘢痕发生和形成也可能与erks基因表达增强有关.

    作者:陈伟;付小兵;葛世丽;周岗;姜笃银;韩冰;孙同柱;盛志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SARS相关冠状病毒感染致全身多脏器损伤电镜观察

    目的:探讨SARS肺脏及全身多脏器超微结构病变的特点及意义.方法:6例SARS尸检标本超薄切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SARS患者全身多个脏器中都存在着不同形态的冠状病毒样颗粒,包括肺、心、肝、肾、胃、脾、淋巴结及睾丸.而在脑、肠道、胰腺及甲状腺等器官仅在血管内皮中发现冠状病毒样颗粒.肺脏主要超微病变为肺泡Ⅰ型上皮脱落、基底膜裸露破坏,肺泡Ⅱ型上皮增生,纤维蛋白颗粒构成透明膜,毛细血管内皮肿胀及通透性增加,病程较长病例出现间质纤维化.脾脏与淋巴结中树突状细胞萎缩失活,淋巴细胞大量凋亡及溶解坏死,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细胞肿胀变性和机能减退.全身其它脏器的实质细胞多呈线粒体与内质网肿胀扩张及空泡变性,还可见凋亡与坏死改变.全身所有器官组织中的内皮细胞都呈高度水肿、空泡变性及连接结构破坏,而且在内皮基质中多含有大量的冠状病毒样颗粒.结论:冠状病毒在人体内具有多种形态和较广泛的侵袭性,并具有强烈的嗜血管性.血管内皮损伤是肺脏、免疫器官及全身器官病变的重要基础.

    作者:陆江阳;赵景民;李宁;周本成;李玲;杨毅;王德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腹部枪伤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1例

    腹部枪伤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伤例实属少见,并易误诊,失去抢救的时机,导致死亡.现对其发生原因进行分析.

    作者:李全岳;刘伟信;陈伯勇;付小兵;周立;左大镒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老年人一次多颗牙拔除的围手术期护理

    老年人的残根牙、松动牙严重影响咀嚼功能,降低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我科自1997年开始,对老年患者进行了无监测条件下一次多颗牙拔除的围手术期护理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立立;张玲;张建强;张皖清;刘斌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改构型和野生型aFGF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肝肾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肝肾功能的变化,并探讨不同类型αFGF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肝肾功能的保护.方法:将78只Wistar大鼠分成假手术组(C组)、生理盐水治疗组(R组)、改构型aFGF治疗组(rhF组)、野生型aFGF治疗组(wtF组).再灌注时间分为2h、6h、12h、24h 4个时间点.各组动物于不同时间点在无菌条件下腹主动脉取血5ml,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动物肝肾功能的变化.结果:R组、rhF组、wtF组与C组比较,肝、肾功能都有明显下降,但R组下降更明显;rhF组次之;wtF组的肝肾功能恢复好.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R、rhF、wtF 3组动物均有小肠绒毛脱落、粘膜下层炎细胞浸润等改变,其严重程度与肝肾功能指标水平一致.结论: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多脏器功能损伤,野生型、改构型aFGF对其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作者:翁立新;付小兵;李秀霞;孙同柱;郑曙云;陈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紫外线治疗仪临床应用

    我们将天月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研制的zyy-9型紫外线治疗仪用于临床,经临床应用发现,该仪器对局部有明显的消炎止痛作用,其疗效优于超短波,现介绍如下:

    作者:朱良艳;刘亚丽;王惠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检验科细菌室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应用

    近年来计算机广泛应用于医院检验科的信息管理,在提高检验质量和工作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生化、临检等专业方面的信息管理系统已在实践中日臻成熟,而用于临床细菌室检验信息管理系统几经修改、更换,仍不能有效地管理、处理、协调相关信息,严重阻碍了检验科细菌室检验工作效率的提高.为解决这一难题,与我院计算机室合作建立了较为实用的细菌室信息管理系统.

    作者:常东;冷金昌;蒋伟;黄志红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内毒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脓毒症

    脓毒症是临床危重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已成为现代危重病医学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以往脓毒症的不良预后一直归结为诊断错误或不及时,以及抗炎治疗不充分,现在人们认识到脓毒症临床表型及治疗反应不同与其遗传基因背景的差异可能有内在联系.免疫相关基因多态性(polymorphism)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机体免疫应答状态的差异,基因多态性与脓毒症关系的研究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1].这样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在遭受相似程度打击后,有些人群易于发生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有的人却病情较轻而易于恢复?同是脓毒症患者,治疗措施相同,结果却截然不同?目前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全面深入地了解个体和群体间基因组的变异或多态性已成为可能.

    作者:蔺静;姚咏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抗生素使用与病原菌耐药量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抗生素与病原菌是一个矛盾体的两个方面,两者在不停顿的争斗中不断地发展和进化.抗生素的出现与发展导致了不同病原菌的消长与更迭,如青霉素的问世极大地抑制了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肆虐,但同时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代表的革兰阴性菌感染率逐渐升高,并取代了金黄色葡萄球菌头号病原菌的位置;以第3代头孢菌素为代表的针对革兰阴性菌的新抗生素大量投入临床使用后,革兰阴性菌的感染率明显下降,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率又出现了上升的趋势.另一方面,病原菌的耐药性伴随着各种新抗生素的投入使用而产生,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对多种类抗生素耐药的超级耐药菌株不断出现,迫使人类不断开发研制新的抗生素以应付这种局面,可以说病原菌耐药性的产生是抗生素更新换代的原动力.

    作者:于勇;盛志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2004年《实用手外科杂志》征订通知

    作者:《实用手外科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