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感染、炎症、修复杂志

感染、炎症、修复杂志


  • 主管单位:解放军总医院
  • 主办单位: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
  • 国际刊号:1672-8521
  • 国内刊号:11-5225/R
  • 影响因子:0.40
  • 创刊:2000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100048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临床医学
感染、炎症、修复杂志   2010年1期文献
  • βig-h3多克隆抗体对神经胶质瘤U87细胞黏附和侵袭及基质金属蛋白酶分泌的影响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基因克隆3(βig-h3)多克隆抗体(多抗)对神经胶质瘤U87细胞黏附、侵袭和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的影响.方法:分别以0.02 mg/ml和0.04 mg/ml βig-h3多抗处理神经胶质瘤U87细胞,以不加βig-h3多抗处理的U87细胞作为空白对照组,通过黏附、侵袭和明胶酶谱实验检测各组细胞黏附率、侵袭率和分泌MMP-2、MMP-9的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βig-h3多抗组U87细胞的黏附率、侵袭率及MMPs的分泌量均显著降低(P<0.01);0.04 mg/ml βig-h3多抗组较0.02 mg/ml βig-h3多抗组的细胞黏附率和侵袭率明显降低(P<0.05),MMPs的分泌总量亦显著降低(P<0.01).结论:βig-h3多抗可抑制人神经胶质瘤U87细胞侵袭和转移,为神经胶质瘤的生物治疗提供了新的线索.

    作者:李珂;唐志雄;贾军宏;楚勤英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术前MELD评分和术后CD14+/HLA-DR测定在肝移植术后感染预测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前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和术后CD14+单核细胞人白细胞DR抗原(CD14+/HLA-DR)表达率的变化在术后感染预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按美国胸科医师协会/危重病医学会的定义,将83例肝移植术后患者分为非感染组、感染组、感染性休克组,分别测定3组患者术前血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肌酐,计算MELD评分,并动态检测术后CD14+/HLA-DR表达率,分析其在感染监测中的价值.结果:感染组和感染休克组术前血胆红素、INR、血肌酐和MELD评分均显著高于非感染组(P<0.01),CD14+/HLA-DR表达率均显著低于非感染组(P<0.01).感染组和感染休克组之间比较,上述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感染发生后,感染组、感染性休克组的CD14+/HLA-DR值显著下降,与非感染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或P<0.01);感染重时两组的CD14+/HLA-DR值均降到低值,与非感染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术前MELD评分和术后CD14+/HLA-DR表达率是监测肝移植术后感染发生及判断预后的良好指标.对术前高MELD评分或术后可疑感染的患者,动态监测CD14+/HLA-DR表达率对病情判断和治疗调整均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作者:文强;郭振辉;苏磊;刘志锋;唐柚青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人本管理与公立医院管理模式创新探析

    目的:进一步健全医院管理机制,完善医院人本管理制度.方法:对医院人本管理的内涵和基本特征,人本管理模式的重要性及有效途径进行分析.结果:提出了医院人本管理模式的理念、路径和实现方式.结论:人本理念越来越为人们关注,规范着管理行为的实施,制约着管理功能的实现.

    作者:马学华;王雷;于光远;王宁;刘琼;杜程钢;苏剑敏;李雯;周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白细胞介素-18结合蛋白联合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SC)与白细胞介素-18结合蛋白(IL-18BP)联合治疗肝硬化大鼠的疗效.方法:由大鼠胫骨及股骨骨髓腔分离培养MSC,鉴定后制备成1×107/ml的细胞悬液.4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肝硬化模型组、MSC治疗组和MSC+IL-18BP治疗组.正常对照组不制模,其余3组采用四氯化碳(40 ml/L)0.2 ml/100 g腹腔注射、每周2次、连续6周诱导大鼠肝硬化模型.MSC治疗组于制模后6周尾静脉注射MSCs 300 μl;MSC+IL-18BP组在给予MSCs的同时腹腔注射IL-18BP 0.5 mg/kg;正常对照组和肝硬化模型组于相同时间给予等量磷酸盐缓冲液腹腔注射.4周后各组动物眼眶静脉取血检测血清白蛋白和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处死取肝组织,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进行病理学观察及肝纤维化分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肝组织匀浆中I型胶原蛋白基因的表达量.结果:病理学观察显示肝硬化模型组肝纤维化明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下降,ALT明显上升,Ⅰ型胶原蛋白基因表达明显增强(P<0.05). MSC治疗组和MSC+IL-18BP治疗组纤维化程度均减轻, ALT和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改善,I型胶原蛋白基因表达明显下降,且MSC+IL-18BP治疗组比MSC治疗组各指标改善更加明显(P<0.05).结论: MSC联合IL-18BP治疗肝硬化较单纯MSC治疗效果更加明显,能更有效地减轻肝纤维化.

    作者:石磊;范荣;聂为民;周志平;赵敏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应用PET研究咪唑安定对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在咪唑安定对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并为咪唑安定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健康清洁级雄性蒙古沙土鼠10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36)、I/R损伤组(n=36)和咪唑安定治疗组(治疗组,n=36).采用双血管法建立沙土鼠全脑I/R模型,假手术组仅游离双侧颈总动脉但不夹闭;I/R损伤组夹闭双侧颈总动脉10 min,松开动脉夹再灌注即刻腹腔注射生理盐水50 ml/kg,随后每天同一时间点在动物清醒状态下腹腔注射生理盐水50 ml/kg,共6 d ;治疗组以0.01%咪唑安定注射液5 mg/kg代替生理盐水,其余处理同I/R损伤组.分别于再灌注后6 h、1 d、3 d、7 d 运用PET观察脑梗死面积变化,并测定脑内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①脑组织再灌注面积:假手术组无明显异常,I/R损伤组与治疗组于再灌注后各时间点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减小(P<0.01),治疗组在再灌注后6 h与I/R损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其余时间点均较I/R损伤组明显增加(P<0.01).②MDA:I/R损伤组和治疗组在各再灌注时间点MDA水平均增高,除治疗组于再灌注7 d时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外,其余各时间点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两组均于再灌注1 d达到高峰,随后逐渐降低;治疗组于再灌注各时间点MDA水平均低于I/R损伤组(P<0.05或P<0.01).③SOD:I/R损伤组和治疗组在各再灌注时间点均低于假手术组(P<0.01);两组均于24 h降至低,随后逐渐恢复;但治疗组再灌注1~7 d均高于I/R损伤组(P<0.01).结论:5 mg/kg咪唑安定可减少沙土鼠脑I/R损伤后脑梗死的体积,对缺血缺氧脑损伤产生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PET可完全满足小动物显像的要求.

    作者:郭正纲;刘丽萍;米卫东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Ox-LDL对血管内皮细胞ABCA1及炎症因子表达的研究

    目的:研究在致动脉粥样硬化(AS)因子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x-LDL)刺激下,人血管内皮细胞ECV304中ATP-结合盒转运子A1(ABCA1)对炎性细胞因子ICAM-1及IL-1β水平调节作用,阐明ABCA1基因在AS发生中的可能机制.方法:培养人血管内皮细胞株ECV304,加入Ox-LDL(30 ng/ml)刺激3、6、12、24 h,以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ABCA1、ICAM1 mRNA表达量,Western blot和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ABCA1、ICAM1及IL-1β蛋白表达量;ABCA1的反义寡核苷酸(100 nmol/L)转染人血管内皮细胞,按相同方法给予Ox-LDL刺激细胞,同样的方法测定上述指标的改变.阴性对照为未加Ox-LDL刺激并同时培养的细胞.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人血管内皮细胞株ECV304在给予Ox-LDL刺激不同时间后,ABCA1、ICAM-1的mRNA和蛋白及IL-1β蛋白水平均增高;给予ABCA1反义寡核苷酸转染后各时间点 ABCA1、ICAM-1mRNA表达均降低,ABCA1、ICAM-1及IL-1β蛋白表达水平也降低.结论:人管内皮细胞在Ox-LDL作用下,其ABCA1可能通过增加IL-1β的表达,促进炎症细胞因子ICAM-1释放,在AS的早期发生中发挥作用.

    作者:李建华;杨永红;贾军宏;郭志刚;吴平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热损伤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处理诱导表皮细胞去分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体外建立表皮细胞去分化模型,为深入阐明表皮细胞去分化过程奠定基础.方法:离体条件下选择热损伤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作为联合诱导因素处理成熟表皮细胞.通过Giemsa染色和电镜观察细胞形态的改变;通过细胞培养和滋养层培养体系观察细胞的增殖能力,包括克隆形成和复层生长情况;采用器官培养体系体外构建三维皮肤,观察细胞再分化形成表皮情况;应用基因芯片技术观察细胞基因表达的改变.结果:经联合诱导后,细胞形态发生改变,表现为体积减小,细胞器数目减少,核浆比增大.增殖和再分化能力的改变体现在诱导后的表皮细胞能形成克隆,在滋养层培养条件下可以形成复层生长,并能够在体外构建出包括基底层和基底上层在内的表皮结构.基因水平的改变表现为与角质化相关基因下调和与有丝分裂相关基因上调.结论:在热损伤与bFGF联合诱导下,已分化的表皮细胞会发生形态、功能和基因表达的改变,表现为干细胞的特性.

    作者:蔡飒;潘宇;付小兵;王军;孙同柱;雷永红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去分化来源表皮干细胞与在体表皮干细胞之间的差异分析

    目的:比较去分化来源的表皮干细胞与在体表皮干细胞之间的异同点.方法:采用碱性成纤维细胞诱导因子(bFGF)诱导表皮细胞去分化形成表皮干细胞;由人包皮分离、培养在体表皮干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流式细胞检测技术、细胞染色体核型检测技术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T-PCR)观察去分化来源的表皮干细胞与在体表皮干细胞之间细胞表面标志蛋白表达、细胞亚群及染色体核型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表明,去分化来源的表皮干细胞能够表达表皮干细胞及其亚群特异性的表面标志蛋白,如β1整合素、角蛋白19(CK19)、CK14等,而CK10的表达为阴性.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结果显示去分化来源的表皮干细胞及在体表皮干细胞中α6+CD71-、α6+CD71+及CD71表达阳性的细胞亚群分别占被检测细胞总数的22.8%、68.14%、0及45.39%、33.11%、0.02%.细胞染色体核型检测分析结果显示去分化来源的表皮干细胞与在体表皮干细胞的染色体均为23对、46条,核型正常.此外,RT-PCR检测结果表明去分化来源的表皮干细胞与在体表皮干细胞中β1整合素、CK19、CK14及CK10的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去分化来源的表皮干细胞和在体表皮干细胞之间存在着细胞亚群的分布差异,提示其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二者在细胞核型和表面标志蛋白表达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去分化来源的表皮干细胞可以作为表皮干细胞的替代细胞应用于皮肤重建与再生的相关研究.

    作者:孙晓艳;付小兵;刘惠玲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卡巴胆碱对脓毒症大鼠促炎症细胞因子所致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卡巴胆碱对脓毒症大鼠促炎症因子所致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32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大鼠脓毒症模型,随机分为CLP组、卡巴胆碱干预组(CAR组),每组16只.CLP术后立即静脉注射CAR 10 μg/kg(CAR组)或等量生理盐水(CLP组).各组大鼠于CLP术后6 h和12 h取血检测血浆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然后处死动物,取心肌组织,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一氧化氮(NO)含量、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以及组织含水率.结果:CLP术后6 h和12 h,CAR组血浆CK-MB水平显著低于CLP组(P<0.05),CAR组心肌组织TNF-α水平、NO含量和MPO活性显著低于CLP组(P<0.05).CAR组心肌组织含水率均低于CLP组[6 h:(69.5±2.3)% vs.(74.3±2.6)%,P<0.05;12 h:(71.4±2.4)% vs.(76.7±2.1)%,P<0.05].结论:卡巴胆碱能显著抑制脓毒症大鼠心肌促炎症因子水平,减轻心肌组织水肿和功能损害.卡巴胆碱的抗炎和心肌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兴奋胆碱能抗炎通路有关.

    作者:白慧颖;包呈梅;张立俭;冀文茹;胡森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阿托品预防老年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拔鞘管致心血管迷走反射的作用

    目的:探讨阿托品对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拔鞘管致心血管迷走反射的预防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支架植入术老年患者30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拔管前是否应用阿托品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观察组患者在拔除鞘管前10 min皮下注射阿托品0.5 mg,对照组未注射阿托品而直接拔除鞘管.比较两组迷走反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发生血管迷走反射2例(1.3%),对照组发生12例(8.0%).两组迷走反射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χ2=7.49,P<0.01).结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的患者在拔除鞘管前10 min皮下注射阿托品0.5 mg可有效降低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率.

    作者:陈海威;夏云峰;刘润梅;翟红霞;李良;殷亚昕;张津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银杏内酯B对缺氧环境下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线粒体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目的:探讨银杏内酯B对缺氧环境下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线粒体内钙离子浓度的调节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细胞正常培养)、缺氧处理组(细胞在氮气中培养12 h)和1、5、10 μmol/L银杏内酯B保护组(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的银杏内酯B后在氮气中培养12 h).细胞经荧光探针Rhod-2/AM染色,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下观察,并计算各组面积积分吸光度值,以此反映线粒体浓度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缺氧造成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线粒体钙离子浓度显著升高,各银杏内酯B保护组细胞线粒体钙离子浓度明显低于缺氧处理组,且随着银杏内酯B浓度的升高,线粒体钙离子浓度呈下降趋势.结论:银杏内酯B可以维持线粒体内钙离子浓度的稳定,降低缺氧对细胞造成的损伤.

    作者:于力方;王珊;李宁;廖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内毒素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和γ-干扰素分泌的诱导作用及意义

    目的:观察细菌内毒素(LPS)对体外培养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γ-干扰素(IFN-γ)作用的影响,探讨其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取增生性瘢痕患者的正常皮肤进行成纤维细胞培养,分别用终浓度为0.005、0.010、0.050、0.100、0.500和1.000 μg/ml的大肠杆菌LPS(E.coli055:B5)刺激,传代至表型稳定(第8代).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LPS刺激后8、24和72 h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GF-β1和IFN-γ含量的变化.阴性对照为DMEM培养基;阳性对照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培养上清液.结果:随着LPS浓度的增加(0.005~0.100 μg/ml),各时间点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GF-β1的含量增加,而IFN-γ的含量降低,呈明显量-效依赖关系,在0.100 μg/ml浓度时作用为明显,TGF-β1、IFN-γ的含量与阳性对照相近(P>0.05).但随着浓度的进一步增加(0.500 μg/ml),这一作用开始下降,当刺激浓度达到(1.000 μg/ml)时,则呈相反作用.结论:一定浓度的LPS刺激可促进成纤维细胞分泌TGF-β1并抑制IFN-γ的分泌,这可能是增生性瘢痕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杨红明;李凤玉;梁黎明;于燕;京萨;曹卫红;许明火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复合汗腺的组织工程三维皮肤模型的构建

    目的:运用组织工程化方法在体外建立复合汗腺的三维皮肤模型,阐明汗腺体外再生的可行性,并为初步建立含有汗腺的仿生化功能性组织工程皮肤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分离培养人表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汗腺细胞,将表皮细胞与汗腺细胞按1∶1的比例共培养,在培养体系中分别加入含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的微球,噻唑蓝(MTT)法观察细胞增殖情况,并与培养时直接加入EGF及不加EGF的对照组进行比较.将共培养的细胞接种于复合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基质并通过三维培养方式构建组织工程皮肤模型,在模型中加入复合EGF的微球释放载体促进汗腺再生和上皮化进程,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所构建组织工程皮肤以及体外再生汗腺的结构,并与模型中直接加入EGF和未加EGF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MTT检测结果显示,与两对照组相比较,通过共培养方式获得的表皮与汗腺细胞团在复合EGF微球作用下生长良好,有明显增殖作用;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所构建组织工程皮肤模型具有和正常皮肤相似的结构,并在真皮浅层形成了类似汗腺结构的细胞密集区域,存在大量汗腺特异性标志--角蛋白19(CK19)和癌胚抗原(CEA)阳性的细胞,这种现象在单纯EGF组仅有微弱表现,在空白对照组则无此现象出现.结论:构建具有汗腺结构的体外皮肤模型具有可行性,这为汗腺再生和功能性组织工程皮肤的研究开创了新的途径.

    作者:黄沙;付小兵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术前束腹胸式呼吸训练对腹部手术老年患者肺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术前束腹胸式呼吸训练对腹部手术老年患者术前肺功能的影响.方法:2008年1月-2009年5月在我院行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56例,术前用腹带束腹,模拟术后高腹压状态,并行1周束腹胸式呼吸训练,于束腹胸式呼吸训练前、训练第1天和训练第7天检测患者大深吸气量实测值与预计值比值(IC%)、第1秒钟用力呼气量实测值与预计值比值(FEV1%)和1秒率(FEV1.0/FVC)等肺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束腹胸式呼吸训练前比较,训练第1天上述3项指标均显著下降(P<0.01),训练第7天则明显回升,与训练第1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与训练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术前束腹胸式呼吸训练能显著改善老年患者模拟术后高腹压状态下的肺功能.

    作者:李红梅;张红英;刑再利;涂玉亮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手足口病的预防及护理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16型及肠道埃可病毒为常见)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症状为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和疱疹,一般症状较轻,被认为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个别重症患者可引起脑炎等并发症而导致死亡.

    作者:许琼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手术联合放射治疗瘢痕疙瘩67例疗效分析

    瘢痕疙瘩是皮肤在创伤愈合过程中产生的过度结缔组织,范围常超出原创面,若不积极治疗,病灶不断扩大,给患者生理和心理均带来极大的困扰.我院2005年1月-2009年12月对67例瘢痕疙瘩患者采用手术联合放射治疗(放疗)方法进行治疗,并与44例单纯放疗的疗效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作者:景莉;刘天星;王军良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吸入性损伤患者床旁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护理配合

    吸入性损伤在烧伤患者中较为常见,其病情复杂,病死率高.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检查为正确诊断及评估吸入性损伤的严重程度提供了重要依据.现将我科75例吸入性损伤患者床旁纤支镜检查护理配合经验报告如下.

    作者:龚琴;王海燕;石丽丽;文仲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消毒供应室质量控制管理体会

    消毒供应室承担全院医疗器械、物品的灭菌工作,并负责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发放,是避免医源性感染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我科将质量控制工作分为5个重点部分进行.

    作者:龚平;刘翠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浅谈健康管理的细节服务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健康保健意识逐步增强,健康管理和健康体检中心渐渐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据2008中国健康管理相关机构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全国已有5 744家健康管理相关机构.如何立足并有所发展是摆在每一个健康管理工作人员面前的问题.

    作者:王红霞;申雪琴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前列腺穿刺致低血压的护理体会

    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是目前临床确诊前列腺癌的有效方法,穿刺后出现低血压情况少见.我院1例患者在前列腺穿刺后发生低血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徐艳荣;杨芦夏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手外伤皮瓣修复术后护理体会

    创伤致手部皮肤软组织严重缺损,单纯植皮无法修复者,临床上常采用腹部带蒂皮瓣修复创面,恢复手的功能.术后皮瓣是否成活,除与医生的操作技术和患者自身条件有关外,合理的护理方法是腹部皮瓣修复手外伤成功的关键.

    作者:叶丽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稳定同位素技术在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在严重烧伤、创伤、脓毒症等病理状态下,由于各种细胞因子、激素共同作用,机体内物质与能量代谢规律发生显著变化.阐明此类病理状态下的代谢变化规律,实施完善的营养支持治疗措施,将明显改善此类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近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应用多种方法,对严重烧伤、创伤、脓毒症导致的高代谢状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作者:迟云飞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表皮干细胞表面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表皮干细胞(epidermal stem cells,ESCs)是来源于胚胎外胚层的皮肤组织的专能干细胞,可以分化成各种表皮细胞,使表皮始终处于持续的增殖、分化、脱落、消亡状态,大约每月更新一次,并且增殖与消亡的速度保持大致平衡,从而保证了皮肤形态和功能的完整性.

    作者:王瑶;刘志跃;刘文忠;李建福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蝇蛆疗法在创面修复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早在16世纪中叶,人们就发现在感染的战伤创面上孳生的蝇蛆非但不会加重创面感染,反而有利于创面愈合.在此后的几个世纪中,科学家们发现创面治疗中的蝇蛆能够吸收、分解创面上的坏死组织,却对创面周围的正常组织没有任何损伤作用,并能促进肉芽组织的形成,加快创面愈合.

    作者:许永安;付小兵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有关我国再生医学研究的一些思考

    组织再生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近年来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许多大学、医院、研究机构以及公司等都涉足于这个领域,标志着一个多学科、跨专业和产学研相结合的再生医学研究正在逐步形成.

    作者:付小兵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回顾十年历程迎接新的挑战——创刊10年随想

    10年,常常是在实现梦想的路途中驻足回望的一个站点,也是下一段路途的新开端.<感染、炎症、修复>杂志,到2010年,已创刊整整10年.

    作者:《感染、炎症、修复》编辑部 刊期: 201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