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感染、炎症、修复杂志

感染、炎症、修复杂志


  • 主管单位:解放军总医院
  • 主办单位: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
  • 国际刊号:1672-8521
  • 国内刊号:11-5225/R
  • 影响因子:0.40
  • 创刊:2000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100048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临床医学
感染、炎症、修复杂志   2017年2期文献
  • 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内固定联合支架外固定治疗骨盆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内固定联合支架外固定在骨盆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外二科收治的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内固定联合支架外固定治疗的40例患者(内外固定组),同期收治的采用开放手术治疗的40例骨盆骨折患者(开放手术组)作对照.术后,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Majeed功能评分、临床疗效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内外固定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均显著短于开放手术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开放手术组,Majeed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开放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外固定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36/40例),显著高于开放手术组的65.0%(26/4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外固定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5%(3/40例),显著低于开放手术组的20.0%(8/4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主要有感染、骨关节炎、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内固定联合支架外固定相较于开放手术,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治疗优良率及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李荣锐;王天枢;解云川;翟饶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剖宫产术后感染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分析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7年3月在河南省郑州人民医院行剖宫产术且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140例产妇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产妇的产程、手术时问、胎膜早破情况、失血量、是否伴感染相关性基础疾病、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入侵性检查次数、住院时间等,并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采集切口处的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对主要病原菌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有生殖道感染、术前未用抗菌药物、阴道检查次数≥3次、手术时间≥1h、失血量≥400 ml及有基础疾病为剖宫产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感染的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81株,占46.29%),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28株,占16.00%)和肠球菌属(25株,占14.29%).结论: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与有生殖道感染、术前未用抗菌药物、阴道检查次数≥3次、手术时间≥1h、失血量≥400 ml及有基础疾病相关;其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

    作者:俞琳;王国贺;张丽丽;朱雁虹;张慧玲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白细胞介素-23和白细胞介素-15在过敏性紫癜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23(IL-23)、白细胞介素-15(IL-15)在过敏性紫癜(HSP)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12月我院41例HSP患者(观察组),同期体检健康者37例设为对照组.观察组于入院后第二天清晨、对照组于体检当日取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IL-23和IL-15水平.41例HSP患者于治疗2周后,根据临床疗效分为有效组(n=29)与无效组(n=12),再取血清测定IL-23和IL-15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血清IL-23、IL-15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有效组患儿血清IL-23、IL-15水平显著低于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23与IL-15可能参与了HSP发病过程,检测血清IL-23、IL-15水平有利于辅助临床有效评估HSP治疗效果.

    作者:刘红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机械创伤诱导皮肤成纤维细胞去分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机械创伤是否能诱导皮肤成纤维细胞发生去分化.方法:建立体外培养细胞划痕损伤模型和体内全层皮肤损伤模型,应用免疫荧光染色、免疫组织化学、蛋白质印迹、转录组测序、siRNA等方法,检测机械创伤后成纤维细胞的形态、增殖情况、干细胞相关标志物的表达、集落形成能力、表达谱等的变化.结果:机械创伤后成纤维细胞逐渐变小变圆,发生类干细胞形态转变,并于创伤后36 h被激活而发生明显增殖,且创伤后成纤维细胞的激活不受创伤严重程度的影响.机械创伤后成纤维细胞中的干细胞标志物Sox2、波形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强,集落形成能力也明显提高.体内实验也发现创面肉芽组织中出现大量Sox2阳性细胞.表达谱分析发现成纤维细胞的多能干细胞通路及相关调控分子表达明显增强.机械划痕后2h创缘成纤维细胞中的总β-catenin和ser 675磷酸化的β-catenin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强;应用β-catenin siRNA抑制成纤维细胞内的β-catenin表达后,机械创伤后创缘成纤维细胞中的Sox2阳性细胞几乎消失.结论:机械创伤可诱导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去分化:β-catenin介导了机械创伤后成纤维细胞的去分化过程.

    作者:陈泽林;史春梦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晚期肺癌患者化疗前后细胞免疫功能及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变化

    目的:探讨晚期肺癌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中T细胞免疫功能及其分泌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方法: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57例晚期肺癌患者和22例健康体检者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在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所占比例以及外周血CD4+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晚期肺癌患者化疗前CD4+T细胞在PBMC中所占比例、CD4+T细胞与CD8+T细胞比值均低于健康人(P<0.001),化疗后均较化疗前明显升高(P<0.01或P<0.001):化疗前CD8+T细胞在PBMC中所占比例高于健康人(P<0.001),而于化疗后较化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中CD4+T细胞分泌Th1细胞因子(IFN-y、TNF-α、IL-2)和Th2细胞因子(IL-4、IL-6、IL-10)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化疗能够增加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D4+T细胞所占比例,但对Th1、Th2所分泌的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影响不大.

    作者:曹喆;何玲;周剑;章永;梅齐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心脏瓣膜置换术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心脏瓣膜病变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联合不同射频消融方法治疗重度心脏瓣膜病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6年2月在解放军第1 53中心医院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的心功能分级(NYHA标准)≥Ⅲ级的心脏瓣膜疾病患者75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接受心脏瓣膜置换联合双极射频消融者26例(双极组),心脏瓣膜置换联合单极射频消融者25例(单极组),单用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者24例(对照组).比较各组射频消融所用时间、术后即刻窦性心律恢复情况、辅助呼吸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围手术期病死率、心脏功能指标和心功能分级疗效.结果:双极组、单极组的术后即刻窦性心律恢复率(92.31%和88.00%比对照组70.83%)、辅助呼吸时间[(16.75±2.68)h和(16.04±4.21)h比对照组(24.81±3.38) h]、术后住院时间[(8.41±1.84)d和(9.01±1.72)d比对照组(11.26±2.35)d]、左室舒张末内径[6个月时(47.24±5.81) mm和(46.03±6.78) mm比对照组(53.11±4.35) mm;12个月时(41.84±3.69) mm和(40.98±5.27) mm比(48.75±4.36)mm]、左室射血分数(6个月时0.483 6±0.027 9、0.495 1±0.030 2比对照组0.433 2±0.037 2:12个月时0.580 4±0.038 5、0.569 3±0.029 6比对照组0.489 1±0.038 1)、肺动脉收缩压[6个月时(39.82±3.42) mmHg和(40.21±2.01) mmHg比对照组(44.92±2.44) mmHg;12个月时(35.62±2.11) mmHg和(36.63±1.92) mmHg比对照组(39.95±2.87) mmHg]、心功能疗效总有效率(88.46%和84.00%比对照组54.17%)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双极组和单极组上述指标差异并无显著性(P>0.05),但双极组消融用时[(22.34±2.57) min]少于单极组[(29.04±3.41) min,P<0.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联合射频消融治疗有利于改善心脏瓣膜病预后效果,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在有效性、安全性方面均优于单极射频治疗.

    作者:杭永斌;李刚;王树伟;曹军营;周笠;徐彦斌;梁强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空气流动床在我国西部高原地区大面积烧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目的:观察在我国西部高原地区使用空气流动床治疗大面积烧伤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于2013年5月引进使用空气流动床,以此时间为分组标准,2010年4月30日-2013年4月30日收治的使用烧伤翻身床治疗的35例患者为翻身床组,创面予切削痂手术及植皮处理.2013年5月31日-2016年5月31日收治的使用空气流动床治疗的42例患者为空气流动床组,创面行保痂治疗及植皮处理.全部患者的烧伤面积>47%TBSA,Ⅲ度烧伤面积>30%TBSA.两组患者均行补液抗休克、抗感染、远红外烧伤治疗仪照射等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创面干痂时间、创面感染情况、创面愈合时间、手术例数、休克期补液量、血制品用量、血钠值、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的差异.结果:空气流动床组创面干痂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较翻身床组明显缩短(P<0.01),手术例数、血制品用量、住院费用均明显减少(P<0.01),创面感染率也明显下降(P<0.05),休克期补液量则增加(P<0.01),血钠值明显增加(P<0.05).结论:空气流动床在大面积烧伤治疗中具有保护创面、减少创面感染和加速创面愈合的作用;但是会引起液体丢失增多、高渗性脱水,因此应当适当增加补液量.空气流动床总体上能减少手术次数、降低血制品消耗、缩短住院时间,尤其明显节省治疗费用,值得推广.

    作者:杨俊平;郭佳;王慧荣;张永俊;张得红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浆细胞性乳腺炎60例外科治疗分析

    浆细胞性乳腺炎(plasma cell mastitis,PCM)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少见的非哺乳期乳腺良性炎性疾病.其发病率大约占乳腺良性疾病的2%~5%.该病虽然属于良性疾病,但治疗不当则可能会迁延不愈,导致乳房外形改变,腺体功能丧失,严重时甚至需要切除一侧乳房,给患者身心带来较大的痛苦.该病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乳房肿块、乳房疼痛、乳头外形改变、溢液、凹陷、皮肤破溃等.虽无恶变的报道,但由于其临床表现复杂、无特异性,很容易被误诊为乳腺恶性疾病.解放军第309医院普通外科2010年2月-2016年2月对60例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庆军;吕刚;曹志宇;杨波;何建苗;张心慧;邬福全;史玉琦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联合翼状胬肉切除对翼状胬肉患者术后视力及角膜散光度的影响

    翼状胬肉是眼睑部球结膜与角膜上一种赘生组织,呈三角形,可侵犯角膜,并逐渐增大,严重者可覆盖瞳孔区,影响视功能.翼状胬肉较小且处于静止期患者通常无需治疗,翼状胬肉接近瞳孔区或处于进行期时需采取手术治疗.手术作为切除翼状胬肉首选方案,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等优势,但术后复发率达30%~60%[1].近年来,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因具有良好疗效而得到临床推广及应用.研究显示,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可大限度地降低翼状胬肉患者术后复发率[2].本研究中观察了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于细胞移植术对翼状胬肉患者术后视力及角膜散光度的影响,报告如下.

    作者:侯俊志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细胞色素酶P4501A1(CYP1A1)与免疫性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细胞色素酶P450是一组含铁血红素超家族,因还原型P450与一氧化碳具有特殊的亲和力,二者的复合物在分光光度计的450 nm处有特异吸收峰而得名.P450有三大家族:CYP1、CYP2、CYP3,是内源性、外源性物质转化酶系的主要成员.CYP1的亚家族CYP1A1能够代谢和活化多种环境致癌和致突变物质,多年来一直是生物医药和毒理学的研究热点.CYP1A1可催化代谢多环芳烃类(PAHs)、芳香胺类、苯类等化合物成极性复合物;在特殊环境下[1],外源性物质作为配体与体内的芳香烃受体(AHR)结合后,可引起CYP1A1的高表达,进而导致高活性物质与DNA共价结合,从而诱导突变,具有致癌作用.

    作者:周晓英;田李星;黄祺;梁华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体外冲击波疗法促进慢性创面愈合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慢性创面病程长、并发症多,治疗难度大,己经成为严重降低患者工作和生活质量、加重社会和家庭负担的重要慢病,也是目前创伤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1-2].冲击波(shock wave,SW)是一种通过高速运动导致介质急剧压缩、聚集而产生的机械能量波,同时具有声学特性和力学特性.初步证实,作为能量医学和物理治疗的重要构成,体外冲击波疗法(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能够将机械能量信号转化为生物学信号,加速组织再生与修复,促进急、慢性创面的愈合,为慢性难愈合创面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3-4].

    作者:张丽;付小兵;瓮长水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趋化因子调控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迁移的研究进展

    间充质于细胞(MSCs)是一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来源于早期胚胎的中胚层,具有免疫调节和促进组织修复以及再生的功能,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定向诱导成为某一种特定细胞,作为损伤修复的细胞源[1],直接参与组织或者器官的构建.MSCs还具有分泌能力,可以通过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参与组织的修复过程,如刺激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和免疫调节,因而MSCs成为了再生医学领域研究中关注的焦点,被应用于细胞移植和组织工程等诸多方面.

    作者:刘浪;张爱华;史春梦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肝射频消融术中急性心包填塞1例

    在麻醉科、心脏内科及胸外科等多科室协作下,成功抢救1例肝射频消融术中发生急性心包填塞患者,报告如下.1病历介绍患者,男,52岁,身高172 cm,体重101 kg,入院诊断为肝左叶原发性肝癌,拟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肝射频消融术.术前检查无明显阳性体征,既往无手术及药物过敏史.

    作者:马盼盼;李萌萌;张晓栋;赵京禹;李平;吴福丽;侯慧颖;马小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优化下肢慢性创面愈合中的技术应用:共识文件(译文)

    目的:慢性创面处理中技术创新随处可见.尽管多种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并不总是能够确保创面愈合的结局.这份共识文件为创面标准化处理的相关诊疗技术应用提供了循证研究依据.

    作者:Raj Mani;Divid J.Margolis;Vijay Shukla;Sadanori Akita;Miltos Lazarides;Alberto Piaggesi;Vincent Falanga;Luc Teot;谢挺;付小兵;Marco Romanelli;Chris Attinger;韩春茂;陆树良;Sylvie Meaume;许樟荣;Vijay Viswanathan;孙晓芳;肖娴 刊期: 201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