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细胞是衬附于肝内胆管树的上皮细胞,也是许多胆管疾病的靶细胞.虽然各种胆管疾病的病因各不相同,但胆管细胞增生和凋亡之间的平衡失调是大部分胆管疾病共同的病理过程.胆管细胞增生和凋亡的特点和机制以及与胆管疾病的关系是本文综述的主要内容.
作者:吕帅;李永渝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内脏反位是一种罕见的解剖结构异常,合并胆囊疾病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更加少见,对这样的患者实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需要对常规手术方法进行调整.本文回顾国内外关于对内脏反位患者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报道,对不同医疗中心的手术方法进行分析和综述.
作者:曲兆伟;陈大志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肿瘤转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针对转移治疗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低分子肝素通过抑制肝素酶对基底膜的降解、降低血液黏稠度等作用,对肿瘤细胞转移有明显的干预作用.本文就低分子肝素(LMWH)对肿瘤转移过程影响和作用机制做一综述,讨论其抗肿瘤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林义佳;徐建波;张常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主要病因,研究发现HBV基因变异与HCC的发生过程关系密切.本文从病因学方面对乙型肝炎病毒致肝癌的主要机制作一综述.HBV基因有4个开放读码区(S、C、P、X区),主要通过点突变、插入、截短变异等方式与HCC发生相关.
作者:郝伏龙;缪辉来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肝细胞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措施,其包括肝细胞的分离、培养、冷冻保存等步骤.肝细胞的冷冻保存是其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决定了肝细胞复苏后的存活率.本文将对肝细胞的冻存问题作以下综述.
作者:刘欢欢;于则利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气管切除超过原长度的一半时便需要一个人工气管以进行安全的重建.本文就组织工程化气管构建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指出组织工程化气管研究领域所面临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作者:王万鹏;史宏灿;邓卫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皮肤创面愈合过程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慢性、难愈创面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重组生长因子已经在临床用于改善创面愈合,但由于半衰期短、生物利用度低等原因,使得其临床疗效欠佳.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因治疗已经成为改善创面愈合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本文就目前基因治疗方法的优缺点、治疗性基因选择和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作者:朱平;严励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肝移植术后胆管并发症是目前导致肝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其中胆管狭窄的发病机制复杂,其机制研究是移植界热点问题,本文结合近年来该方面研究进展,认为其发病机制与肝动脉血栓形成、胆管血运的破坏、供肝胆管早期的充分冲洗、供肝的冷热缺血时间、排斥反应、巨细胞病毒感染ABO血型不符、受体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因素有关.
作者:马跃峰;付维利;谭文翔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淋巴结转移是肿瘤分期的重要内容和预后指标,而淋巴管生成对肿瘤淋巴结转移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多种淋巴管内皮标记物的发现和淋巴管生成模型的建立,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淋巴管生成因子的表达和分子调控,以及其受体在促进肿瘤淋巴管生成过程中的地位.淋巴管生成因子正逐渐成为肿瘤淋巴道转移机制和抗肿瘤研究的新热点.
作者:林凯煌;陈维荣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前,关于Kupffer细胞(KC)在肝移植后免疫调节的确切作用尚不清楚.肝移植后KC通过各种途径被激活,激活的KC通过吞噬凋亡的T细胞、高表达FasL促进Th1细胞凋亡,同时分泌大量的Th2/Th3类细胞因子(白介素10、转化生长因子β等),促进Th2细胞的增生分化,诱导免疫耐受.然而,激活的KC也能通过表达MHC抗原,分泌黏附分子、共刺激分子发挥抗原递呈功能,并分泌促进Th1增生分化的细胞因子,启动和促进肝移植后供体肝脏的排斥反应.K在肝移植后是诱导免疫耐受减轻排斥反应,还是促进并加重排斥反应,可能与其所受刺激因素的变化进而形成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细胞因子调控网络,终导致Th1/Th2细胞比率变化有关:Th2细胞占优势则诱导免疫耐受,Th1细胞占优势则促进排斥反应.
作者:夏天;陈勇;龚建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介入治疗后再狭窄是影响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疗效的主要原因,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及难点之一.内皮祖细胞是一类能增生并分化成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参与体内内皮损伤后的修复和血管再生,有望在血管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防治中起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内皮祖细胞的研究概况及其近年来在防治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赵亲明;胡何节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肝癌是恶性程度高的肿瘤之一,当前急切需要肝癌的标志物.但是当前的所用的标志物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有一些新的候选标志物近年来被发现.方法 我们回顾了传统和新的肝癌血清标志物相关文献.结果 有几种有希望的新的肝癌血清标志物被认识.它们包括单个蛋白、蛋白组学合成物、肿瘤自身抗体.但是它们还没有一个能通过由EDRN所设定的严厉的标准.结论 新的肝癌血清标志物被批准前还需等待合适的对照临床研究.
作者:胡劲松;钟德玝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急性结石性胆囊炎(acute calculous cholecystitis)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操作要点和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2006年8月~2008年6月对120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其中,胆囊与大网膜粘连72例,胆囊与横结肠粘连9例,胆囊与十二指肠粘连5例,胆囊颈部结石嵌顿68例,Mirizzi综合征2例.结果 120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术后无一例胆漏,平均手术时间(45.0±13.1)min.结论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不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禁忌证.丰富的经验与娴熟的手术操作技术是该类手术成功的关键.它仍然体现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的特点.
作者:蒋国庆;谈景旺;柏斗胜;崔凤东;张克志;谢萍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抑制剂Roscovitine对增生期肝癌细胞SMMC-7721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 采用体外培养的肝癌细胞SMMC-7721,经过Roscovitine作用后,对SMMC-7721细胞的形态、生长情况、细胞周期时相的分布、凋亡以及CDK2、Caspase-3、bcl-2 mRNA的表达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MTT提示:Roscovitine对SMMC-7721细胞的增生有抑制作用,作用效果呈时间、剂量依赖性,并促进细胞的凋亡;流式细胞仪发现G0期、G1期的比例增加,细胞出现凋亡;R-T PCR显示CDK2 mRNA表达水平降低,凋亡相关基因bel-2表达降低,Caspase-3 mRNA水平表达升高.结论 Roscovitine可以抑制增生期肝癌细胞的生长、增生,阻滞细胞周期于G0/G1期,诱导细胞的凋亡,凋亡机制与bcl-2、Caspase-3的表达改变有关.
作者:马景胜;王开阳;邢宏松;李惠珍;傅华群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与再生肝细胞共培养时结肠癌细胞增生潜能的改变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人结肠痛细胞株SW480,与70%肝切除大鼠模型术后24 h采用原位胶原酶灌流法分离获得有活性的再生肝细胞以不同比例混合进行体外培养;采用[3H].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率和Westernblot检测细胞培养24、72、96和120 h的增生反应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和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met)表达变化.结果 1:1和1:10比例共培养组结肠癌细胞增生反应增强,3H-TdR掺人率从培养第72 h开始增加,至第120 h呈持续增加趋势(P<0.05),EGFR和IGF-1R从第24 h开始表达增强,且表达水平呈时间效应关系,c-met表达无明显变化;10:1比例共培养组结肠癌细胞增生情况、3种受体表达水平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与再生肝细胞共培养可增强结肠癌细胞EGFR、IGF-1R的表达,方式可能来自于肝细胞内的生长信号通过旁分泌机制增强结肠癌细胞EGFR和IGF-1R的表达,从而促进结肠癌细胞的增生反应.
作者:徐波;蔡文松;朱光辉;汤绍辉;翁杰锋;苏伟贤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Wunderlich综合征的病因、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方法 对13例Wundedieh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同顾性分析.结果 13例患者中,肿瘤性病变9例,非肿瘤性病变2例,病因不明2例.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为常见的病因.治疗:根治性肾脏切除术2例,单纯肾切除术3例,急诊行介入高选择性动脉栓塞术2例,肾周血肿清除、输尿管切开取石术1例,保守治疗5例.病理诊断:肾细胞癌2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4例,多囊肾1例.结论 Wunderli-ch综合征病因复杂,肾脏肿瘤性病变是为常见的病因;多种影像学检查与临床资料的综合分析是正确、全面诊疗的关键;治疗方案应根据病因和出血的严重程度决定;对于病因不明者应密切随访.
作者:田溪泉;邢念增;张军晖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3种入肝血流阻断方法,即Pringle法(A组)、半肝阻断法(B组)、单纯门静脉阻断法(C组)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行肝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采用不同的阻断方法,对3组手术前后肝功能变化及术中出血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B组中1例因分离单侧肝门困难而改用Pringle法;179例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术中出血量3组间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3、7天B组和C组的肝功能改变(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蛋白水平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与A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3种入肝血流阻断方法在切肝过程中,控制术中出血效果满意,切肝过程中采用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较Pringle法对术后肝功能损伤较小.
作者:李广罡;唐庆贺;傅思源;周伟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急性无结石性坏疽性胆囊炎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对1990~2006年收治的46例急性无结石性坏疽性胆囊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46例患者中,32例行胆囊切除术,其中5例行胆囊切除加胆总管探查、T型管引流术;14例行胆囊大部分切除术.术后2例死亡,死因为中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 B超和白细胞检查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早期诊断、完善的术前准备、早期积极的手术治疗可提高本病的治愈率.
作者:段彦红;杨燕淑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近年来,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O)等新术式的广泛开展,医源性胆管损伤(iatrogenic bile duct injury,IBDI)的发生率较以前明显增多.以LC为例,其引起的IBDI发生率(0.4%~1.4%)达到传统胆囊切除手术的2~7倍,且损伤程度较后者更为严重[1].
作者:麻勇;姜洪池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小肠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十分罕见的恶性肿瘤,截止到2008年,全世界共报道数十例,国内仅有不到20例.我院普外科于2008年11月12日收治1例,术后病理证实为小肠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俊青;于进;张玉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胆管损伤是指由于外伤或医源性因素引起的肝内、外胆管包括胆囊管、副肝管及迷走胆管的损伤.近年来,随着胃、胆管手术在基层医院的普及,尤其是开腹胆囊切除(open cholecystectomy,OC)及腹腔镜胆囊切除(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广泛开展,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发生率有增加趋势.
作者:窦科峰;曹大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微创外科是现代治疗学所提倡的治疗方法,它是指在进行医学干预过程中,保持机体佳的内环境稳定状态、小的组织器官损伤、轻的炎症反应、理想的瘢痕愈合和好的医疗效果.
作者:陈积圣;商昌珍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目前已被视为胆囊切除的金标准手术.由于腹腔镜手术需要比开腹手术更长的训练曲线,以及术中不能用手触摸腹腔脏器等原因,由此带来的胆管损伤仍是困扰外科医生的问题.
作者:沈柏用;李宏为 刊期: 2009年第04期
鞍区为颅内肿瘤好发部位之一,在鞍区肿瘤中,颅咽管瘤约占30%,居第2位,由于几乎全部颅咽管均与垂体柄有关,故颅咽管瘤多有下丘脑一垂体轴损害症状:如抗利尿激素产生量减少致肾脏的浓缩功能发生障碍,出现以多尿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状群;损伤正常的垂体组织可引起腺垂体激素分泌减少,表现为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等功能减退.
作者:霍丽丽;邓薇;张国英;黄野 刊期: 200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