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病死率居高不下.目前关于胃癌发病机制的研究仍有大量疑问和争议.近年来,随着对肿瘤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胃癌干细胞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现就肿瘤干细胞的概念、胃癌干细胞研究现状以及针对肿瘤干细胞的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侍力刚;刘文韬;朱正纲 刊期: 2011年第07期
miRNA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长约22 nt的单链、非编码的小分子RNAs,具有转录后基因调控的功能,能够调节细胞增生、凋亡以及分化等多种生物学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miRNA与肿瘤的侵袭、转移与复发关系密切.本文就miRNA的主要特点及其与乳腺癌转移、复发的关系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廖丹;陈珊珊;姚和瑞 刊期: 2011年第07期
建立动物模型是实验研究的根本.胃癌模型的制作过程包括选择实验动物、胃癌细胞株、移植细胞的数量和肿瘤移植的方式等.各制作步骤要遵循胃癌的发生发展机制,才能更好地模拟人胃癌生长过程.裸鼠先天性免疫缺陷,为我们提供了较佳的胃癌实验动物.细胞株的选择和种植方式对模型的制作也有重要的影响.
作者:张云鹏;孙鹏 刊期: 2011年第07期
曲妥珠单抗是人表皮生长因子-2(HER-2)的单克隆抗体.新的研究发现,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可明显改善HER-2阳性进展期胃癌患者的生存,但是目前胃癌HER-2基因的检测方法 如IHC、FISH等存在很多缺陷,一种新的自动化银增强染色(SISH)方法 有望成为胃癌HER-2检测的标准检测方法.本文对HER-2在胃癌中的检测与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贾彝黎;孟翔凌;朱立新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炎性肠病的手术治疗方法 及疗效评估.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6年经外科手术治疗的45例炎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急诊手术16例,Crohn病9例,溃疡性结肠炎(UC)7例.择期手术29例,Crohn病4例,UC 25例.其中13例Crohn病患者行小肠部分切除6例,内瘘者行小肠及结肠部分切除、吻合术1例,回肠穿孔修补术1例,腹腔镜下小肠部分切除5例.32例UC患者中,行全结肠、部分直肠切除、直肠黏膜剥除、回肠贮袋肛管手法吻合术(IPAA)手术25例,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造口术3例,行单纯回肠造口术4例.治愈27例,好转14例,死亡4例.结论 炎性肠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采用相应的手术方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金小顺;尹路;何永刚;林谋斌;韩意;张浩波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合并消化道癌的临床特征、诊治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协和医院2005年1月-2010年9月收治的6例胃肠间质瘤合并消化道癌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6例患者中有4例2种肿瘤发生在同一脏器,2例发生于相邻器官.术前检查只有1例发现胃肠间质瘤与消化道癌同时存在,其余5例只发现消化道癌.6例患者中胃肠间质瘤直径均小于1.0 cm,核分裂像均小于2个/50HPF,分级均属于极低危组.消化道癌大体与镜下都未见特殊.结论 胃肠间质瘤合并消化道癌的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临床上需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此类患者中胃肠间质瘤多为早期病变,恶性程度较低,预后主要取决于消化道癌病灶.
作者:张鹏;陶凯雄;王国斌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髋关节后脱位伴股骨头骨折(Pipkin骨折)的治疗方法 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9年11月北京市顺义区医院收治的19例髋关节后脱位伴股骨头骨折的患者,其中Ⅰ型8例,Ⅱ型6例,Ⅲ型1例,Ⅳ型4例.其中17例根据病情分别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结果 Ⅰ型8例,2例保守效果为良,手术优3例,良3例.Ⅱ型6例手术优3例,良2例,可1例,Ⅲ型手术l例可,Ⅳ型4例手术中优1例,良2例,可1例.手术优良率达82.4%.结论 对于Pipkin骨折患者来说,尽快手术治疗是首选,但手术时机的选择及术式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灵活应用,术中保留骨块及髋关节的完整对于预防创伤性关节炎意义重大,且手术技巧对于保护血运不容忽视.
作者:董军政;李延明;刘志强;申海波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胃癌全胃切除术改良Lawrence法消化道重建对患者营养吸收的影响.方法 对76例全胃切除患者,行改良Lawrence法消化道重建3个月和6个月的营养状况及消化道症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6例患者中48例患者于术后3个月行钡餐检查,钡剂排空时间为60~100 min,站立位与平卧位均未见钡剂反流入食管,无吻合口狭窄的征象.分别于术后3个月和6个月复查血红蛋白、总蛋白、体重、进食量,均达到或接近术前水平.结论 该术式使患者在术后短期内恢复正常饮食习惯,手术操作简便、安全,是全胃切除术后一种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术式.
作者:邹小明;宋茂力;聂刚;李刚;佟佰峰;姜浩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人工抗血管生成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和凋亡的影响,为瘢痕疙瘩的抗血管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手术切除人瘢痕疙瘩1条,将其分成30块,分别种植于裸鼠皮下,其中24块成活,分成3组,应用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组)、血管内皮抑制素(Endostar组)和0.9%的氯化钠溶液(对照组)干预瘢痕疙瘩微血管数量,分别于手术后21、23、25、27 d向瘢痕疙瘩周边注射VEGF(0.4 mg/0.2 mL)、endostar(0.125 μg/0.2 mL)、0.9%的氯化钠溶液(0.2 mL),注射后第10天取材,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化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末端标记技术,检测24例瘢痕疙瘩中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和凋亡状态,比较各组瘢痕疙瘩组织在增生、凋亡方面的差异.结果 对照组PI为(34.75±3.62),AI为(7.88±1.64)、AI/PI为(0.23±0.07),与对照组相比,VEGF组成纤维细胞的增生细胞核增加,PI为(41.13±2.29),凋亡细胞减少,AI为(5.75±1.28),AI/PI为(0.14±0.04);Endostar组成纤维细胞的增生细胞核减少,PI为(27.25±2.61),凋亡细胞增加,AI为(11.00±1.31),AI/PI为(0.41 ±0.09).与对照组相比,成纤维细胞平均增生指数、平均凋亡指数、平均凋亡指数/平均增生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抗血管生成抑制成纤维细胞增生诱导其凋亡,有可能是瘢痕疙瘩治疗的新途径.
作者:毛运春;马雪梅;时书舫;高银光;岂红娇;陈书媛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胃癌转移淋巴结被膜外扩散的相关因素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通过对131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进行分析,评价胃癌转移淋巴结被膜外扩散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78例(59.5%)患者有胃周区域性淋巴结转移,其中有46例转移淋巴结出现被膜外扩散,其5年累计生存率为13.5%;而32例无被膜外扩散的患者5年生存率为39.3%,生存率随胃周转移淋巴结出现被膜外扩散而明显下降(P=0.001).胃周转移淋巴结被膜外扩散与淋巴结转移数目、淋巴结转移距离、肿瘤浸润深度以及远处转移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是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3).结论 胃周转移淋巴结被膜外扩散是一个简单有效判断预后的指标,是影响预后的一个独立因素.进行胃癌病理分期应当检查转移淋巴结被膜外扩散状况,并予以报道.
作者:高友福;孙颢;陈宏;吴学勇;姜波健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Notchl和NUMB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胃癌肿瘤组织和相应正常组织内Notch1和NUMB的表达.结果 Notchl mRNA在胃癌中的平均表达水平是正常胃组织的1.67倍(P<0.05),且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和淋巴转移有关.NUMB mRNA在胃癌中的平均表达水平仅是正常胃组织的0.597倍(P<0.05),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Notchl和NUMB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0.459,P<0.05).胃癌肿瘤组织中Notchl蛋白的相对含量为(0.348±0.133),明显高于正常组织中Notchl蛋白的相对含量(0.208.±0.140)(P<0.05),胃癌肿瘤组织中NUMB蛋白的相对含量为(0.490±0.440),明显低于正常组织中NUMB蛋白的相对含量(0.746±0.390)(P<0.05).结论 在胃癌中存在Notch信号转导通路的过度活化,Notchl的上调和NUMB的下调在胃癌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赵恩昊;金鑫;刘骅;沈志勇;曹晖 刊期: 2011年第07期
21世纪外科的发展方向是在治疗的同时尽量保留患者正常的生理结构和功能.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腹腔镜为代表的微创外科技术在取得传统手术效果的前提下,大大减少了手术的创伤、加快了术后的康复,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我们也发现腹腔镜技术还存在着术野为二维平面成像、手术器械活动自由度少、完成精细等操作难度大等局限性,限制了腹腔镜技术向更复杂外科手术的拓展.
作者:嵇武;李宁 刊期: 2011年第07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40岁,因胃窦部癌变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毕Ⅱ式胃空肠吻合术.术后第3天突发阵发性左上腹绞痛,伴腹胀、恶心、呕吐,胃肠减压量增加.查体:左上腹局限性隆起,可触及一大小约4 cm×5 cm肿物,随疼痛缓解逐渐消失,肠鸣音减弱,约2次/min,余(-).血生化显示:总蛋白50.15 g/L,白蛋白27.05g/L,血钙1.83 mmol/L,余未见异常,血、尿常规无异常,拟诊断为输出袢梗阻,给予纠正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脱水利尿等治疗,症状逐渐好转.
作者:李振凯;卢云;孙传东;张炳远 刊期: 2011年第07期
十二指肠乳头肿瘤发病率低,属于壶腹周围型肿瘤的一部分.对于十二指肠乳头肿瘤传统采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亦称Whipple手术,手术复杂且创伤很大,易出现胰瘘、胆瘘、肝肾功能不全及大出血等并发症,其并发症发病率为27%~50%,病死率为5%~6%[1-2].
作者:张瑞奎;孙会群;毛中鹏 刊期: 2011年第07期
进展期胃癌淋巴结清扫范围一直是临床医师,特别是东西方学者争论的焦点.以日本为代表的亚洲地区主张扩大淋巴结清扫范围,但是随着JCOG9501结果的发表[1],在日本及东亚地区,D2手术成为进展期胃癌的标准术式.欧美医师一直以来普遍认为D2淋巴结清扫不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梁寒 刊期: 2011年第07期
腹腔镜技术是近二十几年来刚刚发展起来的普通外科领域的一项外科治疗新技术,随着技术、设备、器械等的不断改进和更新,其所倡导的微创理念正在迅速被人们所接收和认可,给外科手术带来了巨大变革.大连市中心医院自1994年施行了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以来,腹腔镜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作者:贾友鹏;王玉杰;徐皓;苗中兴 刊期: 2011年第07期
内镜在胃癌全胃切除术中的意义Significance of intraoperative endoscopy in total gastrectomy for gastric cancer.[日本]/Nishikawa K…//Surg Endosc.2010 Oct;24(10):2633-2636.背景吻合口缺损是胃肠手术中手术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内镜在食道空肠吻合术中检测吻合口缺损中的有效性.
作者:谷俊朝 刊期: 2011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