颞浅筋膜有多个名称,包括颞顶筋膜、颅顶腱膜、帽状腱膜延伸,曾被用于描述颞区筋膜.这些不同的名称反映了相关筋膜的解剖学特征.此区域有颞浅动静脉、面神经的颞支及耳颞神经分布,在耳整形外科手术中非常重要.本文就颞浅筋膜在耳整形外科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毕晔;林琳;蒋海越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吻合口漏是直肠癌前切除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生与患者的年龄、体重和营养状况、基础疾病、围手术期准备情况、术前放化疗、手术操作技术、肿瘤本身的情况等因素有关.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引流液情况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可诊断吻合口漏.大部分吻合口漏可以保守治疗.吻合口漏重在预防,对高危人群,预防性肠造口是有必要的,但也有一定的并发症,需谨慎使用.
作者:陈金元;黄宗海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异位PICC导管的调整方法.方法 对36例异位PICC导管在数字化胃肠X光机下经采取将导管退回到异位起始处、调整穿刺侧肢体位置等方法对异位PICC导管调整失败的患者,采用将导管退出至异位起始处前1 cm、退出部分导丝、改变体位、背部拍打、深呼吸等5种方法同时使用,对异位PICC导管尖端位置进行调整,并在数字化胃肠X光机下拍片定位,确认调整成功,并记录调整次数及调整成功的例数.结果 36例异位PICC导管中有31例一次调整成功,3例2次调整成功,另外2例经多次调整失败,后拔除导管,选择另一侧贵要静脉穿刺置管成功,调整成功率为94%.结论 采用将导管退出到异位起始处前1 cm,退出部分导丝,改变体位、背部拍打、深呼吸等5种方法的联合应用能有效调整异位的PICC导管.
作者:夏开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并分析以问题为基础(PBL)联合以循证医学为基础(EBL)教学法在急诊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 选取53名五年制临床专业实习生,应用PBL+ EBL的联合教学法进行临床教学.教学结束后进行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和理论考试,并与45名接受传统讲授教学法的实习生考试成绩进行比较.结果 PBL+EBL联合教学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自学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77.4%的学生认为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好的教学价值;理论考试成绩的优秀率显著高于传统讲授教学组(41.5%vs15.6%,x2=7.868,P=0.007).结论 PBL+ EBL联合教学法能够克服传统教学的缺点,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和教学质量,适合在临床教学中推广应用.
作者:赵威;李俊杰;尹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与经典三孔腔镜阑尾切除术(CLA)比较,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经脐单孔腔镜阑尾切除术(SSLA)的安全可行性.方法 从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电子数据库中检索2000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发表的文献,筛选出具有SSLA与CLA对照的、研究对象为成年人的腔镜阑尾切除术英文文献,运用Stata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有11篇文献,2008年3月-2011年10月接受手术的99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SSLA组435例,CLA组563例.SSLA组患者与CLA组患者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z=1.48,P=0.140)、术后24 h内疼痛评分(z=0.83,P=0.409)、术后进食时间(z=0.38,P=0.707)、并发症发病率(z=0.46,P =0.647)及患者住院时间(z=0.36,P=0.72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SLA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术后恢复饮食时间、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与CLA没有差异.
作者:于俊秀;米月堂;郑万磊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低氧预适应诱导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大鼠肝癌肝切除术后对残肝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SD大鼠移植性肝癌模型,根据随机表将60只模型鼠分为A组(假手术组),B组(缺血状态下肝叶切除组),C组(低氧预适应+缺血状态下肝叶切除组),每组20只.C组的处理方式:术前给予10%氮氧混合气体处理90 min,Pringle法完全阻断入肝血流15 min,同时切除肿瘤所在的肝左外叶.各组分别于术后1,8,12,24 h取残余肝脏标本,用Western blotting免疫印迹法检测HSP70、Bax蛋白的表达,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肝细胞凋亡率,下腔静脉取血检测ALT、AST,并在光镜下观察各组组织形态学改变,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与A、B组比较,C组检测的各同时相点HSP70的相对量表达明显增加,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B组肝组织中仅有微量HSP70表达,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A组比较,B组各同时相点Bax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肝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或0.05),而C组以上各项指标的变化均较B组明显减弱(均P <0.05);(3)C组肝功能较B组改善明显,病理示A组肝组织形态基本正常,C组呈轻微病理学改变,而B组肝组织损伤明显加重.结论 低氧预适应对缺血条件下肝癌肝切除术产生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可能的机制之一是通过上调HSP70蛋白的表达,而HSP70通过降低Bax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从而发挥肝脏保护作用.
作者:韩效帆;张培建;李鹏飞;王健;薛同敏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合并腹腔感染患者的主要病原菌分布、耐药性特点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386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后发生胰瘘患者84例,胰瘘发病率为21.8%,胰瘘合并有腹腔感染患者32例.对于临床上怀疑胰瘘合并腹腔感染的患者血液及引流液行需氧菌、厌氧菌和真菌培养及药敏实验,并进一步行腹部B超或CT平扫等检查,一经确诊,即给予充分引流、抗生素等综合治疗措施,对送检标本中分离出的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32例胰瘘合并腹腔感染的患者中,共培养出阳性菌53例次,分离出的53株病原菌包括41株细菌和12株真菌,包括革兰阳性球菌23株(43.4%)、革兰阴性杆菌18株(40.0%)、真菌12株(16.6%),其中常见的细菌主要有屎肠球菌(24.5%)、鲍曼不动杆菌(13.2%)、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1.3%),常见的真菌主要是白假丝酵母菌(7.5%).病原菌耐药性较高,其中,头孢哌酮/舒巴坦是治疗革兰阴性杆菌有效的抗生素,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对于革兰阳性球菌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氟康唑是治疗真菌感染有效的抗生素.32例患者经充分引流和调整抗生素治疗后好转,无患者死亡.结论 胰瘘合并腹腔感染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主要并发症之一,其病原菌呈多重耐药性,有效预防与早期治疗是控制感染的关键,对于胰瘘合并腹腔感染的患者,影像学检查及病原学检查尤为重要,保持充分引流和应用敏感抗生素是治疗的有效措施.
作者:刘同友;万涛;吕少诚;何蕾;徐明月;张雯雯;李会星;史宪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远端胃癌根治术后迟发性腹腔出血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案.方法 对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08年1月-2013年6月远端胃癌根治术后发生出血的4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45例患者中有13例发生迟发性腹腔性出血,出血时间为术后1~4周.其中5例为术后1周以后出现间歇性出血,经CT、DSA诊断为胃十二指肠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经DSA栓塞止血后治愈;8例术后3~4周出现反复呕血,经胃镜检查后明确诊断为吻合溃疡出血,在内镜下止血成功.结论 远端胃癌根治术后迟发性腹腔出血病因复杂,CT、DSA及胃镜检查可帮助明确诊断,DSA及内镜具有较高的治疗价值,可避免再次开腹手术.
作者:罗育其;徐波;温敏杰;于海涛;董栋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分析两例术前误诊为胆管肿瘤的IgG4相关性胆管炎的诊治经验和教训,初步探讨IgG4相关性胆管炎疾病的诊断要点和治疗策略.方法 总结2013年3月-2013年4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肝胆外科就诊的2例IgG4相关性胆管炎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重点回顾手术探查、术式选择、术后病理及免疫学指标以及对诊断治疗的意义.结果 2例术前的影像学检查均高度怀疑高位胆管肿瘤.其中1例因病灶位于右肝管而以胆管癌根治的标准行右半肝切除,及高位胆肠吻合术,术后病理诊断为IgG4相关性胆管炎.另1例病灶位于肝总管,行肿块局部切除术,术后病理及免疫学指标均提示为IgG4相关性胆管炎.术后恢复顺利,痊愈出院.结论 IgG4相关性胆管炎是较为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重点需要与胆管癌鉴别诊断,手术治疗具有临床意义,激素应用在术后恢复治疗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作者:陈超波;伏旭;仇毓东;周铁;陈靓;段飞;紫雪剑;蔡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乳腺癌的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以及内分泌治疗和生物治疗几种方式,其中,手术和放、化疗为常用的手段.手术方式经过了几个重要的阶段性变化,Halsted手术方式是乳腺癌手术史的一个里程碑,为经典的乳腺癌手术切除方式.乳腺癌的手术变化,我们可以粗略地将其分为几个不同的认识阶段,即:解剖学为基础的标准治疗阶段(Halsted)——以病理学为基础的扩大治疗阶段(Magottini;Urban)——以生理学为基础的改良根治术阶段(Patey;Auchincloss)——以生物学特性为基础的合理治疗阶段(Fisher).
作者:李东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肠系膜裂孔疝是肠管通过先天性的小肠或结肠系膜缺损(裂孔)而形成的内疝,临床少见.而孕期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尚未见报道.本文就遂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孕期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1例误诊为急性胰腺炎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女,19岁,既往体健,孕36周,因饱食油腻食物后6h出现腹痛、恶性、呕吐到当地医院住院治疗,查血淀粉酶200 u/mL,尿淀粉酶2 000 u/mL,病情进展迅速,1d后转入遂宁市中心医院,患者入院时查血淀粉酶180 u/mL,尿淀粉酶1 000 u/ml,肛门有少量排气,彩超检查示宫内死胎,遂行药物引产,并按照胰腺炎治疗,后患者出现腹胀、腹部膨隆,查腹部平片示肠管扩展、积气肠梗阻征象,腹部CT示胰腺略增大,腹穿抽出血性腹水,患者病情进行性加重并出现休克征象,后转入遂宁市中心医院胃肠外科并行急诊下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大量血性积液(约2 000 mL),小肠部分坏死(约70 cm),小肠系膜近回盲部见一裂孔,长约4 cm,坏死小肠系崁顿于肠系膜裂孔所致,手术切除坏死小肠,断段小肠一期缝合,术后患者恢复好,痊愈出院.
作者:郝伏龙;张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1 病例资料患者,20岁,未婚,因“全腹胀痛伴肛门停止排气、排便1d”,于2012年10月2日夜间急诊入住湖北民族学院附属民大医院普外科.患者入院前1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腹持续性胀痛,肛门停止排气、排便,伴恶心、头晕、乏力,晕厥1次,无发热及阴道流血.入院查体:体温36.4℃,心率106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75/48 mmHg(1 mmHg =0.133 kPa).神志清楚,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结膜苍白.腹部隆起,全腹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以上腹明显,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减弱.
作者:李素萍;罗春翠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手术作为可切除实体肿瘤主要的治疗手段,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给机体带来一定程度的创伤并产生广泛的病理生理学、免疫学反应,而对于进展期肿瘤,原发灶切除后体内残存的肿瘤细胞或组织也要受到一定影响.很早以前,外科学家就已经注意到手术创伤能够对肿瘤组织生物学行为产生影响、促进肿瘤的播散和转移,从而影响手术治疗效果[1-2].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开放手术一直是实体瘤外科治疗的主要方式,外科技术的进步并没有根本改变这一治疗模式,人们在治疗肿瘤的同时必须承受手术创伤带来的不利影响.直到近二三十年,以腹腔镜和机器人为代表的微创外科技术应用日趋广泛,实体肿瘤的手术模式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3].在这种情况下,研究手术创伤对肿瘤组织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就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现实意义.
作者:张小桥;邱国军;张庆钊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外科是以手术和手法为主要手段以去除疾病,其手术技巧的发展与医学科学的发展密切有关.外科和所有的临床医学一样,需要了解疾病的定义、病因、表现、诊断、分期、治疗和预后.外科更重视开刀的适应证、术前的评估与照顾、手术的技巧与方法、术后的治疗、手术的并发症与预后等与外科手术相关的问题.以腹股沟斜疝修补为例,这是普外科中常见的疾病,也是基层医院常收治的一个病种.随着医学的发展,腹股沟疝修补手术技巧发生了一系列的演变.
作者:刘保池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近年来,中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1],而前列腺癌根治术是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的标准方法.该术式目前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开放前列腺癌根治术、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目前在中国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的首选方法仍然为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自从1997年Schuessler等[2]报道了首例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以来,该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它与开放手术相比较具有操作空间开阔、解剖层次清晰、出血少、恢复快等特点,但因为该手术的复杂性,手术时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仍然是关键问题.各中心报道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手术并发症从2%~17%不等[3-5].下面对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手术并发症预防及处理措施进行讨论.
作者:丁炜宏;夏国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矢状窦旁脑膜瘤占脑膜瘤总数的17%~20%[1],是指肿瘤基底部附着于大脑镰矢状窦,常被大脑皮质覆盖的一组脑膜瘤,并可向大脑镰前后或两侧生长或侵入窦腔使之堵塞.手术全切除难度大,国外文献报道手术全切率93%,永久性致残率8%,病死率3%[2].若术中操作不慎,势必会引起严重的术后并发症,甚至死亡,须引起同行的高度重视,现就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自2011-2013年收治的31例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作者:郑勇;王继超;成振林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腹壁疝修补手术是普外科中简单的小手术,但是如果患者处于失代偿期肝硬化,大量腹水合并腹壁疝,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成功修补腹壁疝和防止复发,就相当困难.肝硬化低蛋白血症影响伤口愈合,大量腹水致腹内高压容易使疝复发,手术成功的关键是改善肝功能.我们对7例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腹壁疝患者在做疝修补手术时顺便经网膜右静脉插管,在上腹部埋置皮下液体输注系统,做自体骨髓经门静脉输注,结果不但疝修补伤口愈合良好,而且肝功能明显改善,现介绍如下.
作者:刘保池;黄朝刚;李垒;司炎辉;张伟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近年来,胰腺手术技术日趋成熟,相关围手术期病死率已降至5%以下,但术后并发症仍高达50%,胰瘘为常见,也是胰腺术后“三联征”(胰瘘、腹腔感染和大出血)的始动因素,不仅延长了住院时间,更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可导致患者死亡.由于国内外学者对胰瘘诊断标准不一,文献报道的术后胰瘘发病率差异很大(2%~29%).2005年,国际胰瘘研究组(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of Pancreatic Fistula,ISGPF)制定了新的统一术后胰瘘诊断标准[1],即术后超过3d,任何引流量,引流液淀粉酶浓度超过血浆淀粉酶水平上限的3倍.
作者:周光文;周尊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结直肠手术中的晚期吻合口漏:一个显著的问题Late anastomotic leakage in colorectal surgery:asignificant problem[J].[芬兰]Morks AN,PloegRJ,Sijbrand Hofker H,et al.Colorectal Dis,2013,15(5):e271-275.目的 据报道,结直肠癌吻合口漏(AL)发生的概率为2.5%~20%.但有关晚期吻合口漏(LAL)的报道较少.本研究的目的是测定结直肠癌切除后LAL的发病率.方法 纳入了Groningen医学中心在2004年1月-2009年10月进行结直肠癌切除后吻合术的全部患者.将LAL定义为手术后30 d以上诊断的吻合口漏.结果 分析了141例患者.手术适应证包括良性和恶性疾病.手术后30 d内发生早期吻合口漏(EAL)的概率为13%.LAL发病率为6%.
作者:谷俊朝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