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国际外科学杂志

国际外科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
  • 主办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国际刊号:11-5396/R
  • 国内刊号:11-5396/R
  • 影响因子:0.96
  • 创刊:1974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606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16年12期文献
  • 治疗性血管新生在下肢缺血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下肢缺血性疾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难治病,严重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其治疗手段包括药物和手术治疗,并未取得满意的效果.治疗性血管新生自提出以来,已在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上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细胞疗法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中将对近年来治疗性血管性新生在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研究进展作详细阐述.

    作者:张滕;周为民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治疗

    Stanford B型夹层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动脉疾病.随着临床分类的细化及诊断方法的改进,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病死率逐渐降低.治疗上,腔内修复因其微创优势逐渐取代传统开放手术成为复杂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治疗的首选.对于非复杂性夹层,腔内修复也逐渐取代药物治疗,并显示出良好疗效.开放手术仅适用于不适用腔内修复,修复失败或合并结缔组织病患者.

    作者:王端;罗宇东;范海伦;冯舟;朱杰昌;张益伟;戴向晨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关于主动脉锥度角的应用研究进展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目前已经成为治疗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瘤的一线方案.临床中选用的支架以直筒式的居多,而主动脉的直径存在一定的渐细性,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远期支架远端并发症高发.有研究指出可以通过建立模型评估主动脉锥度大小,而且锥度式支架在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瘤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贴壁效果,有效降低支架远端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对主动脉锥度及锥度式支架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卢卫航;郭伟;贾鑫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和治疗

    肝素和低分子肝素可以引起免疫介导的药物不良反应—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其临床表现十分危重甚至可以致命.对该病保持临床警觉可以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及早治疗.误诊或者对该病认知不足,可以导致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和死亡.本文就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治疗进行综述.

    作者:王洪亚;刘震杰;陈兵;汪忠镐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长链非编码RNA在胰腺癌中的作用及意义

    胰腺癌作为一个侵袭性强、预后不佳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逐渐上升.尽管手术技术和辅助药物治疗都在不断改进,但胰腺癌患者的生存期依旧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一类转录长度大于200个核苷的RNA分子,近的研究表明,LncRNA与胰腺癌细胞的凋亡、转移及耐药等密切相关,对胰腺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LncRNA在胰腺癌中的作用机制及意义进行综述.

    作者:陈博艺;刘建生;郝兴;张宝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腔镜深筋膜下穿通静脉离断术治疗大隐静脉抽剥术后静脉性溃疡

    目的 评估腔镜深筋膜下穿通静脉离断术治疗下肢大隐静脉抽剥术后静脉性溃疡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对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在2008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152条大隐静脉抽剥术后下肢静脉性溃疡肢体的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保守治疗组(72例)和腔镜深筋膜下穿通静脉离断术组(80例),分别比较下肢症状和体征改善率、溃疡愈合时间、溃疡愈合率及溃疡复发率情况;针对已愈合溃疡随访2年,分别比较6、12、24个月时间点溃疡的未复发率情况.结果 腔镜深筋膜下穿通静脉离断术组患者未出现肺栓塞、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其中2条肢体术后血肿,5例患者诉有术区皮肤的麻木;保守治疗和腔镜深筋膜下穿通静脉离断术组下肢症状和体征改善率分别为81.9% (59/72)和86.3% (69/8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8);溃疡愈合率分别为65.3% (47/72)和78.8% (63/80),愈合时间分别为(73±15.7)d和(41±12.6)d.随访2年显示,复发率分别为34.0%(16/47)和14.3% (9/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愈合溃疡6个月未复发率分别为89.4% (42/47)、96.8% (61/63),P=0.135;12个月未复发率分别为72.3%(34/47)和92.1%(58/63),P=0.006;24个月未复发率分别为66.0% (31/47)和85.7%(54/63),P=0.014.结论 腔镜深筋膜下穿通静脉离断术结扎穿通静脉确实可靠,创伤小,安全性好;同时对于治疗大隐静脉抽剥术后静脉性溃疡具有良好的近中期疗效,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周云;孙蓬;沈超;李传勇;潘枢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完全腹腔镜与开腹主-双股动脉旁路术治疗晚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对照研究

    目的 比较完全腹腔镜与开腹主-双股动脉旁路术治疗晚期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3年1月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60例晚期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根据其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成A组和B组,每组各30例,其中A组患者给予开腹主-双股动脉旁路术治疗,B组患者给予完全腹腔镜主-双股动脉旁路术治疗,比较两者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相关指标、临床疗效以及生存率,并采用COX模型分析手术方法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B组患者手术时间[(365.3±41.3) min]及主动脉阻断时间[(59.5±18.3) min]显著高于A组[(294.3 ±35.5) rnin和(26.5±19.3) min](P<0.05),B组患者术中出血量[(400.0±145.3) ml]及住院时间[(10.5±2.1) d]显著低于A组患者[(1 002.3±324.3) ml和(16.4±4.3) d] (P<0.05);B组患者术后病死率、血栓形成率以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A组患者(P<0.05);B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生存率显著高于A组患者(P<0.05);COX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法影响患者术后的病死率、血栓形成以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完全腹腔镜主-双股动脉旁路术能够显著降低晚期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病死率,且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尤其适用于老年高危重症患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于洁;曹波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基于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筛查的BRCA1对乳腺导管内癌预后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基于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筛查的BRCA1对乳腺导管内癌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乳腺科2014年1-6月乳腺导管内癌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新鲜组织标本各4例,运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分析两者在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上BRCA1表达的差异,并通过免疫组化进一步检测BRCA1在70例乳腺导管内癌的表达情况,评估其对导管内癌预后的预测作用.结果 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结果提示:BRCA1表达在乳腺导管内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中存在差异.免疫组化检测到BRCA1在乳腺导管内癌的阳性率为14.3% (10/70),其表达情况与年龄(P =0.959)、绝经状态(P=0.959)、肿瘤大小(P=0.627)、腋窝淋巴结状态(P=1.000)、HR状态(P =0.958)、HER-2状态(P=1.000)、P53表达情况(P =0.460)无明显关系.BRCA1阴性组的导管内癌伴微浸润的比例高于BRCA1阳性组(P =0.043).中位随访47个月,全组患者无病生存率为97.1%.BRCA1阴性组的无病生存率为96.7%,阳性组为100%,两组的无病生存率无明显差别(96.7% vs 100%,P=0.569),两组的总生存率均为100%.结论 BRCA1表达可能不能预测乳腺导管内癌的预后,但乳腺导管内癌伴微浸润中BRCA1阴性比例高于乳腺导管内癌,BRCA1可能在乳腺导管内癌发生浸润过程中起作用.

    作者:王永南;杨梅;张安秦;张亮;李文萍;连臻强;何舟;李辉斌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急性下肢动脉重症缺血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下肢动脉重症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6年7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急性下肢动脉重症缺血的病例共39例,依据患者病情分别进行了切开取栓或溶栓或吸栓或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等腔内治疗,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结果 39例患者中,发生死亡18例(18/39,46.2%),其中未手术患者5例,手术患者13例.34例手术者中,行大腿截肢术8例.顺利出院者21例中,失访2例,随访3 ~ 27个月,平均14.3个月.其中死于心脑血管或肿瘤疾病5例,有足下垂表现3例,行足趾小截趾2例,足部或小腿远端感觉缺失3例.结论 尽早采取适当治疗方法,并加强多脏器功能的管理,才能提高急性下肢动脉重症缺血的疗效.

    作者:薛冠华;郝长宁;吕磊;谢辉;郭相江;黄晓钟;叶猛;张岚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颈动脉体瘤81例诊断与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甲乳血管外科2008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81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总结颈动脉体瘤的诊断、手术方式选择、疗效及并发症防治措施.结果 74例进行了手术治疗,其中瘤体单纯剥离52例,瘤体切除联合颈外动脉结扎13例,瘤体切除连同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结扎7例,其中3例行人工血管颈内动脉端端吻合.术后死于急性心肌梗死1例,并发脑梗死2例,颅神经损伤6例,对症处理后缓解出院.无偏瘫、失语等严重并发症.瘤体大小和手术时间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为0.226,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CTA是常用的术前检查方法.手术切除是治疗颈动脉体瘤的有效方法.保留或重建颈内动脉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前充分评估,选择恰当术式,术中精细操作,保证脑灌注,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郝军生;袁时芳;凌瑞;陈江浩;李南林;王廷;王辉;李永平;崔风强;杨玉庆;石文龙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进展

    主动脉夹层是指血液通过主动脉内膜裂口,进入主动脉壁并造成正常动脉壁的分离,是常见的主动脉疾病之一.其发病是主动脉异常中膜结构和异常血流动力学相互作用的结果.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应用于临床至今已有20年历史,国内开展紧跟世界步伐,发展迅速,尤其是近年来国内在升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方面的探索,使得我国在某些方面呈超越之势.本文将介绍我国近年来在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中的主要进展.

    作者:陆清声;谢永富;景在平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平滑肌细胞在腹主动脉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s,AAAs)是指腹主动脉的瘤样扩张,是动脉瘤中常见的类型,若未及时治疗,常因瘤体破裂而导致死亡,至今仍是一个伴有很高病死率的医学难题.目前人们提出的AAAs发病机制主要涉及以下方面:蛋白水解酶对动脉壁组织的降解作用,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s,SMCs)减少和功能异常,炎症和免疫反应,作用于血管壁生物力学改变和分子遗传学机制等.SMCs是主动脉壁中膜的主要细胞成分,其在AAAs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参与动脉壁基质的合成、炎症细胞的招募、蛋白酶及其抑制物的合成以及组成动脉壁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本文主要介绍SMCs在AAAs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

    作者:王威;李方达;郑月宏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人工血管感染的防治

    人工血管感染(Prosthetic vascular graft infection,PVGI)是人工血管移植术后严重的并发症.虽然近年来血管腔内治疗不论是从技术还是材料方面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选择腔内治疗的病例逐年增多,但是人工血管旁路术仍是血管外科领域的重要手术方式.文献报道,人工血管旁路术后PVGI的几率为1%~6%[1],虽然比例并不高,但后果非常严重,可导致血管及吻合口破裂大出血、感染性假性动脉瘤、截肢、全身感染、死亡等,截肢率甚至高达79%,在周围血管中发生其病死率为9% ~ 36%,而在主动脉中可达50%[2].因此,PVGI合理预防及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何玉祥;王默;金星;吴学君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的外科治疗三例

    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Ventricular septal rupture,VSR)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病死率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死亡的5%,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总死亡中占1%~2%[1].对于心肌梗死患者而言,一旦发生室间隔穿孔,病死率相当高.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的治疗大体可分为内科保守治疗、介入封堵术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内科保守治疗主要有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强心、利尿、扩张外周血管等,单纯内科治疗的疗效较差,预后不理想.

    作者:郭建中;肖志斌;崔永超;李莹莹;张永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TASC-ⅡD型主髂动脉闭塞的腔内治疗

    随着居民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加剧,我国下肢动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ASO)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其中在70岁以上年龄的人群中ASO的发病率为15% ~20%,男性略高于女性[1].主髂动脉闭塞是导致下肢缺血的主要病因,临床表现主要为Leriche综合征.有报道TASC-ⅡA/B/C型主髂动脉闭塞性病变采用腔内治疗可取得良好近期及远期疗效[2-4],随着介入技术及介入手术材料的进步,介入手术的适应证不断扩展.本文收集了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2例TASC-ⅡD型主髂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就该类患者腔内治疗过程中的策略及疗效进行探讨.

    作者:王贵明;杨钰栋;薛冠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治疗体会

    随着血管介入技术的迅猛发展,假性动脉瘤发病率呈明显增高趋势,股动脉假性动脉瘤为常见的假性动脉瘤,其可发生出血、局部皮肤缺血坏死、远端肢体的缺血、局部股神经压迫及股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可影响患者肢体存活甚至威胁生命.山西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09年7月-2015年9月诊治34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振峰;杨笑非;余宏;马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自体静脉旁路术治疗腘动脉陷迫综合征的疗效评价

    腘动脉陷迫综合征(Popliteal artery entrapment syndrome,PAES)系胭窝周围的肌肉、纤维束和(或)胭动脉走行异常所致腘动脉受压闭塞.本病1965年由Love和Whelan首次提出[1],由于其发病率相对较低,国内外尚未有大宗病例报道.该病好发于年轻人,由于就医积极性的欠缺,患者入院时往往已发生胭动脉闭塞,因此治疗中除了对相关异常肌肉或纤维的松解外,还需要进一步重建闭塞段腘动脉血流.由于胭动脉易受关节活动的影响,对其血运的重建多采用血管旁路,而非支架置入.自体静脉即为常用的旁路血管,其远期通畅性也一直是临床中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总结沈阳市第二中医院周围血管科1998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13例胭动脉陷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远期血管桥通畅性,以及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进行分析评价.

    作者:赵晶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主动脉夹层的诊疗现状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心血管系统的疑难杂症之一,其发病急,预后凶险,病死率高.近年来,随着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发展,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及腔内治疗的迅猛发展,不仅使AD的诊疗理念发生了许多变革,也极大地提高了AD的治疗效果及预后.

    作者:林长泼;符伟国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覆膜支架术中开窗在治疗主动脉扩张性病变累及主要分支中的应用

    自1991年Parodi等1]首次报道了21例腹主动脉瘤血管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以及Dake等[2]1994年首次应用胸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治疗胸主动脉瘤[2]之后,主动脉扩张性疾病的血管腔内治疗迅速发展起来.随着技术、材料的发展,以及循证医学证据的积累,对复杂血管病变的治疗,逐渐扩展了原来标准腔内手术的指征,并取得了满意的近期疗效.然而,对于主动脉弓上病变、累及内脏动脉的胸腹主动脉瘤、以及瘤颈超短的近肾或平肾动脉瘤,依然是血管腔内治疗的难点.

    作者:姜剑军;苏庆波;丁祥就;刘洋;董兆如;李广振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介入术后并发肠系膜上动脉血栓一例分析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由于主动脉壁弹性纤维变性,主动脉扩张,内膜撕裂,血液从主动脉内膜裂口进入到中膜,形成夹层剥离性血肿造成真假腔分离的一种病理改变.其病因包括:高血压与动脉粥样硬化、吸烟、饮酒、特发性主动脉中层退行性变,遗传性疾病如马凡综合征、Ehlers-Danks综合征、Tuner综合征、先天性血管疾病、主动脉壁炎症反应、外伤等.

    作者:杨柳;党永康;姜学超;杨鹏云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血管外科疾病的诊疗进展(摘译)

    用于重建破裂的水泡状动脉瘤的联合缝合和夹闭 Combined suture and clipping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a ruptured blister-like aneurysm [J].[德国]Kantelhardt SR,Archavlis E,Giese A.Acta Neurochir (Wien),2016,158(10):1907-1911.水泡状颈内动脉瘤是临床治疗的一个严重挑战.

    作者:谷俊朝 刊期: 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