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T1通过对5-甲基胞嘧啶进行DNA去甲基化而达到抑制肿瘤发生、发展的作用,恶性肿瘤转移前,肿瘤细胞会发生上皮间质转化,即上皮细胞丢失细胞极性和细胞黏附的特性,而获得间充质细胞迁移和侵袭特性的生物学过程,进而肿瘤细胞进入血运、淋巴道并在远处形成新的转移灶.表观遗传调控在上皮间质转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通过介绍TET1、表观遗传与上皮间质转化之间的关系,阐述TET1与肿瘤侵袭转移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萌萌;郑丽华;张香梅;刘运江 刊期: 2018年第01期
乳腺癌是临床上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机制已受到人们的广泛研究.miRNA在正常乳腺细胞增殖、凋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调控功能,广泛参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作为新的肿瘤标志物愈发受到关注.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参与乳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早已得到证实.新研究表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的多种重要成员分子可作为miRNA的靶基因而受到调控,影响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同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改变也可引起相关miRNA的表达变化.miRNA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乳腺癌的发病过程中均具有重要的调控功能,但是两者复杂的调节关系目前尚未得到深入阐释.因此,本文就miRNA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乳腺癌中的作用及其相互调节关系进行综述,以期深入理解乳腺癌复杂的发病机制、探寻新的乳腺癌诊断分子标志物和治疗靶点,为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胡云鹏;姚汉玉;罗雨林;谭好升;符德元 刊期: 2018年第01期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是起源于胰腺内分泌部的罕见脾瘤,发病率低,且具有恶变倾向,故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目前主要依据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来诊断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手术是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其他治疗方法包括化疗、肽受体放射性同位素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和生长抑素类似物治疗.本文结合新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试验,对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作者:郭磊;张晓飞;肖颖;路建宽;隋守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上皮间质转化是指上皮细胞通过特定程序转化为具有间质表型细胞的生物学过程,是一种重要的病理生理现象.肿瘤细胞一旦获得间质细胞表型,则由稳定的上皮细胞转变成具有侵袭和转移能力的单个细胞,脱离肿瘤原发灶进入血液,经血行转移至远处器官.上皮间质转化的发生涉及多种信号转导通路,与诱导因子、转录因子等有关;而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受多个因素影响和多条信号转导途径调控.近年在肿瘤抑制和肿瘤耐药中的研究比较广泛,本文就上皮间质转化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信号通路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罗雨林;蔡凤林;谭好升;符德元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CA19-9、CEA、CA125及sICAM-1对胰腺癌患者的诊断价值及其与肿瘤转移的相关性,为胰腺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研究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诊治的不同临床分期的90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临床分期胰腺癌患者血清中CA19-9、CEA、CA125及sICAM-1水平的变化,检测胰腺癌发生转移和未发生转移患者体内CA19-9、CEA、CA125及sICAM-1水平变化.以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同期健康体检者90例作为对照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总体比较有差异再采用F检验进行两两比较,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法进行.结果 不同临床分期胰腺癌患者血清中CA19-9/β-actin(对照组和胰腺癌Ⅰ、Ⅱ、Ⅲ、Ⅳ期组分别为0.25±0.03、0.27±0.04、0.31 ±0.06、0.38 ±0.09、0.68±0.10)、CEA/β-actin(对照组和胰腺癌Ⅰ、Ⅱ、Ⅲ、Ⅳ期组分别为0.29±0.07、0.34 ±0.08、0.47±0.09、0.58±0.12、0.68 ±0.14)、CA125/β-actin(对照组和胰腺癌Ⅰ、Ⅱ、Ⅲ、Ⅳ期组分别为0.31 ±0.05、0.36±0.07、0.55 ±0.13、0.58±0.14、0.63 ±0.14)及sICAM-1/β-actin(对照组和胰腺癌Ⅰ、Ⅱ、Ⅲ、Ⅳ期组分别为0.34±0.05、0.36 ±0.08、0.41 ±0.08、0.49 ±0.10、0.58 ±0.12)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发生转移组患者血清中CA19-9/β-actin(未转移组和转移组分别为0.36 ±0.09、0.58±0.12)、CEA/β-actin(未转移组和转移组分别为0.42 ±0.09、0.61±0.14)、CA 125/β-actin(未转移组和转移组分别为0.48 ±0.09、0.60±0.14)及sICAM-1/β-actin(未转移组和转移组分别为0.42 ±0.09、0.52 ±0.10)均明显高于未发生转移组患者(P< 0.05);CA19-9、CEA、CA125及sICAM-1与胰腺癌临床分期呈明显负相关(r分别为-0.815、-0.896、-0.798、-0.912),而与胰腺癌转移呈明显正相关(r分别为0.832、0.698、0.748、0.845);血清中CA19-9、CEA、CA125及sICAM-1与胰腺癌患者预后呈明显负相关(r分别为-0.867、-0.832、-0.916、-0.908).的标志物且与胰腺癌的转移呈明显负相关.结论 CA19-9、CEA、CA125及sICAM-1可作为胰腺癌临床诊断.
作者:崔大鹏;王玉佳;韩磊;高树全;刘斐;张迎春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乳腺癌原发灶与同期同侧淋巴结转移灶之间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Ki-67蛋白的表达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2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156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并对乳腺癌原发灶与淋巴结转移灶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Ki-67蛋白的表达差异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cNemar检验.结果 156例患者中,2例(1.3%)原发灶与转移灶之间雌激素受体表达状态不同(P=0.500);10例(6.4%)原发灶与转移灶之间孕激素受体表达状态不同(P=0.344);28例(18.0%)原发灶与转移灶之间Ki-67蛋白表达状态不同(P =0.000 18);3例(1.9%)原发灶与转移灶之间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状态不同(P=1.000).其余患者各标志物在原发灶与转移淋巴结之间表达状态未出现差异.结论 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Ki-67蛋白在乳腺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的表达可能出现差异,可为乳腺癌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庞凯;王伟;张爽;程元甲;张虹;徐玲;叶京明;赵建新;段学宁;刘荫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miR-103b对肾癌细胞株769-P和ACHN细胞P21蛋白表达的激活作用及对肾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 根据转染RNA不同,将肾癌细胞分为两组,分别转染miR-103b(实验组)和dsControl(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两组细胞中P21、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6、细胞周期蛋白D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细胞周期分布.MTT法检测转染后两组细胞活力,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结果提示,对照组769-P和ACHN细胞中P21、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6、细胞周期蛋白D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10和1.02±0.27、1.00±0.08和1.01±0.17、1.01±0.19和1.00±0.02,实验组分别为2.36±0.51和2.03±0.49、0.33±0.20和0.58±0.22、0.48 ±0.11和0.60 ±0.23,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与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结果一致.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769-P和ACHN细胞位于Go/G1期的细胞比例增加(P<0.05),提示细胞被阻滞于Go/G1期.MTT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769-P和ACHN细胞活力明显降低.集落形成实验显示,实验组集落形成的数量明显较少,提示细胞增殖能力下降.结论 miR-103b可通过激活肾癌细胞中P21蛋白的表达,阻滞肾癌细胞周期的进展,抑制肾癌细胞的生长,为肾癌的分子靶向治疗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作者:黄耿;叶志华;付金伦;徐祖伟;桂定文 刊期: 2018年第01期
随着乳腺癌综合治疗手段的发展,乳腺癌手术方式从根治性乳房切除术发展到今天的乳腺癌保乳手术,经历着由大到小,由巨创至微创的发展过程,但对于一些不能保留乳房的患者,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尽可能消除术后因乳房缺失造成的痛苦和心理影响,改善形体外观及生活质量已成为焦点问题.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诞生,近年来乳房重建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本文就现代科学技术在乳腺癌乳房重建的发展及应用现状,结合文献作一概述.
作者:凌煜玮;康骅 刊期: 2018年第01期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较高,且呈逐年升高趋势,占欧美国家女性所有新发癌症的30%[1],占我国女性每年新发恶性肿瘤的15%[2].但近年来随着医学的进步,乳腺癌的诊治手段取得很大进展,INTRABEAM、胸腔镜及达芬奇机器人等高端的治疗设备也开始应用于乳腺癌手术中[3-4],乳腺癌的手术方式也由根治切除术向保乳手术转变,目前保乳手术联合全乳外照射放疗(External beam radiotherapy,EBRT)已是国际公认的早期乳腺癌的首选治疗方式[5-6].由于EBRT存在精确定位困难、术后放疗时间长及并发症多等问题,因此,术中放疗逐渐进入了乳腺癌的保乳手术中[7-8],INTRABEAM作为目前使用广泛的可移动术中放疗设备逐渐应用于乳腺癌保乳治疗中.
作者:王丹;贺青卿;朱见;周鹏;王刚;于芳;岳涛;王猛;刘长瑞 刊期: 2018年第01期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且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在美国是继肺癌之后女性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1].据报道,乳腺癌在中国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中排名首位,占所有女性癌症的15%,也是45岁以下女性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2].
作者:陈懿;罗东林 刊期: 201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