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国际外科学杂志

国际外科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
  • 主办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国际刊号:11-5396/R
  • 国内刊号:11-5396/R
  • 影响因子:0.96
  • 创刊:1974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606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18年5期文献
  • 肾癌与代谢性疾病相关性研究的新进展

    代谢性疾病是一系列机体代谢异常疾病的总称,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等,目前该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代谢性疾病与肾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存在密切联系.本文旨在总结、归纳代谢性疾病与肾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研究新进展,为肾癌的预防、治疗及预后提供线索.

    作者:杨达明;杨培谦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肾小细胞癌的临床诊治进展

    肾实质原发小细胞性神经内分泌癌,简称肾小细胞癌,其临床少见,恶性程度较高,侵袭性强,进展迅速,确诊时多数患者已有转移病灶.该肿瘤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与其他肾实质恶性肿瘤相比无特异性差异,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及超微结构检查.治疗方面尚无统一标准,主要方式有单纯手术治疗、单纯化疗、术后辅助化疗.靶向药物有望成为肾小细胞癌的新治疗方式.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肾小细胞癌的研究进展,对其临床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预后及治疗进行总结.

    作者:王旭东;杨培谦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胆总管十二指肠瘘的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胆总管十二指肠瘘(CDF)是一种特殊的胆肠内瘘,其发病率低,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较为困难,极易误诊.然而,诊断工具和临床指南的缺乏又使得年轻医师在手术前难以正确地认识这种罕见的情况.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是诊断CDF有效的方法,对于怀疑有CDF者,应尽量行ERCP明确诊断.手术治疗是CDF的主要治疗手段.本文主要对CDF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刘军;邓明华;龚建平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胰腺癌的免疫治疗及DNT细胞在其治疗中的应用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度高、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起病隐匿,易早期转移,进展迅速,尽管临床上不断地提高胰腺癌的切除率,但是术后的生存时间并没有明显延长,且胰腺癌对放疗、化疗均不敏感,因此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过继免疫治疗是一种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辅助方法,是指在不损伤患者自身免疫系统的前提下,通过向患者体内注射有效的免疫细胞,杀伤患者体内的恶性肿瘤细胞.近几年发现的DNT细胞,即TCR+、CD3+、CD4-、CD8-T细胞,是具有独特免疫调节功能的T细胞亚群,其表达的Fas/FasL、TNF/TNFR、MHC Ⅰ等,在抗肿瘤、免疫调节、免疫抑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邬高华;陈炯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单人操作与双人操作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在包皮环切术中的临床疗效对比

    目的 探讨单人操作与双人操作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方法对于包皮过长和包茎患者的疗效对比.方法 前瞻性地选取2015年3月-2017年8月就诊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门诊的340例包茎和包皮过长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40例患者分为单人操作的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手术(观察组)和双人操作的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手术(对照组).观察组患者188例,其中包茎患者22例,包皮过长患者166例;对照组患者152例,其中包茎17例,包皮过长13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吻合钉缺失、术后2h疼痛、术后水肿、术后并发症(包括术后包皮系带偏移、系带吻合过短、术后感染)、术后患者满意度等情况.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所有手术均通过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顺利完成.在手术情况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7.76±0.45) min和(7.86±0.91)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中出血量方面,观察组为(1.77±0.22) ml,对照组为(1.72±0.26)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吻合钉缺如、术后2h疼痛评分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观察组术后包皮系带偏移率为1.11%,明显低于对照组5.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3d水肿,术后系带吻合过短、患者满意度和术后感染等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人操作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不仅劳动成本低,效率高,操作性强,而且患者术后临床效果好,值得在临床一线的推广.

    作者:吴建强;黄成;赵浩;温儒民;李望;王军起;程欢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胶质母细胞瘤灌注成像与异柠檬酸脱氢酶1突变状态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使用灌注成像来预测胶质母细胞瘤的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突变状态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6年2月山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0例野生型IDH1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IDH1w组)和30例突变型IDH1胶质母细胞瘤患者(IDH1m组)的病例资料.使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数据测量肿瘤的Ktrans、Ve值,使用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SC-MRI)数据测量肿瘤的rCBF、rCBV值.采用t检验比较IDH1w组和IDH1m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Ktrans、Ve、rCBV、rCBF值肿瘤分级的差异,各参数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用ROC曲线分析获得Ktrans、Ve、rCBV、rCBF值,鉴别IDH1w和IDH1m胶质母细胞瘤的佳阈值及其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IDH1w组患者的Ktrans、Ve、rCBF、rCBV值显著高于IDH1m患者(IDH1w组:0.161±0.183,0.613±0.271,2.658±1.364,2.431±1.252;IDH1m组:0.035±0.040,0.125±0.070,1.572±0.412,1.386±0.565),IDH1w组与IDH1m组之间Ktrans、Ve、rCBF、rCBV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曲线下面积(AUC值)Ktrans、Ve、rCBF、rCBV值分别为0.850、0.873、0.739、0.7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个参数的结合增加了诊断性能(AUC=0.915).IDH1w组患者的Ktrans、Ve、rCBF、rCBV值明显高于IDH1m组(P<0.05).结论 来源于胶质母细胞瘤灌注成像的Ktrans、Ve、rCBF、rCBV值计算结果对于预测IDH1突变状态是有用的,该方法不仅对于脑胶质母细胞瘤的分型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在胶质母细胞瘤分型的术前无创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并且对于患者预后的预测具有借鉴意义.

    作者:刘凯;陈胜利;胡涛;闫晓鹏;张轩;徐成;李晓平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低速灌注下经皮肾镜技术对肾结石患者取石效果和并发症的影响

    目的 探讨低速灌注下经皮肾镜技术(PCNL)对肾结石患者取石效果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6月在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90例肾结石患者的病例资料,使用随机双盲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采用高速灌注下PCNL取石治疗,研究组采用低速灌注下PCNL取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结石清除率、并发症发生率、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休克指数情况.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结石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392 4、0.446 1、0.693 9).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1.09%、53.31%,x2=5.408 6,P=0.020 0),其中感染类疾病的发病率大幅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7.78%、40.00%).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休克指数均低于对照组.结论低速灌注下PCNL对肾结石患者取石效果的负面影响较小,同时降低了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作者:赵军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同侧肾脏伴发肾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诊疗探讨

    目的 探讨一侧肾脏同时发生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和免疫表现,以增加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7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7例经病理证实为同侧肾透明细胞癌合并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一般资料、影像学表现、手术方式、免疫组化结果.结果 7例同侧肾脏多发肿瘤患者中,男性6例,占85.71%(6/7);女性1例,占14.29% (1/7).年龄45 ~78岁,平均63岁.其中4例为体检发现,占57.14% (4/7);2例以明显肿瘤症状入院,占28.57%(2/7);1例肾无功能,占14.29%(1/7).肿瘤位于左肾6例,占85.71% (6/7);肿瘤位于右肾1例,占14.29%(1/7).术前影像学检查明确提示多发肿瘤3例,其余4例仅见占位性病变,其中肿瘤大径7.5 cm,直径>4 cm者2例;行肾根治性切除术4例,肾部分切除术3例;术后病理报告透明细胞癌Fuhrman Ⅰ级2例,FuhrmanⅡ级5例;乳头状肾细胞癌FuhrmanⅠ.级4例,FuhrmanⅡ级3例,均为Ⅰ型细胞癌.结论 同侧肾脏伴发乳头状肾细胞癌和透明细胞癌临床少见,其形成原因不明.术前应反复阅片,如能明确肿瘤系多发,将有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根据肿瘤大小可行肾部分切除术或根治性肾切除术.推荐行根治性肾切除术.

    作者:陈建森;李鸣;武跃清;唐矛;李金乾;郭新武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术前肠内营养对有营养风险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术前肠内营养支持对于存在营养风险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2015年1-6月收治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经NRS 2002营养风险筛查,筛选出有营养风险的患者73例,将患者依据是否给予术前肠内营养支持分为肠内营养组31例和对照组42例.肠内营养组术前给予口服或管饲肠内营养制剂7~10d;对照组术前正常进食.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静脉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及手术前体重、BMI、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等指标变化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人院时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入院时和手术前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肠内营养组患者对于肠内营养耐受良好,经术前肠内营养支持后体重、BMI、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等营养指标较入院时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术后伤口愈合不良、肺部感染及吻合口漏的发病率分别为9.68%、6.45%、3.23%;明显低于对照组(14.4%、11.9%、7.1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肠内营养支持对于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是安全、可行的,对于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减少由于营养风险带来的手术并发症有一定的帮助.

    作者:牛备战;张立阳;于健春;邱辉忠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胰腺腺泡细胞癌伴发双下肢脂膜炎一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胰腺腺泡细胞癌(Pancreatic acinar cell carcinoma,PACC)是胰腺癌的极少见类型,约占胰腺外分泌肿瘤的1%[1],10% ~ 15%的PACC患者可并发脂膜炎[2].由于临床医师对PACC及其并发症认识不足,漏诊、误诊多见.因为脂膜炎易被发现,常常先于胰腺疾病被诊断,因此,提高对胰腺性脂膜炎的认识水平,对于PACC等胰腺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文献检索显示,国内学者对PACC并发脂膜炎的报道仅有1例[3].现对山东省日照市中心医院肝胆胰脾外科收治的1例PACC患者进行报道如下.

    作者:孔新亮;桑遥彩;武蕾;王强;孙文兵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肺鳞状细胞癌切除术后13个月发生胰腺转移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胰腺转移瘤少见,在胰腺恶性肿瘤中占比不足2%[1].肺癌是胰腺转移瘤的常见原因,但多见于小细胞肺癌和腺癌,肺鳞状细胞癌发生胰腺转移者非常少见[2].尽管如此,由于我国肺鳞状细胞癌患者基数庞大,发生胰腺转移者应不在少数,但国内文献中相关报道却不多,表明肺鳞状细胞癌胰腺转移的漏诊和误诊并不少见.本文结合1例肺鳞状细胞癌切除术后13个月发生胰腺转移,并获得成功切除的患者资料,以及文献报道的其他6例类似病例资料,对肺鳞状细胞癌胰腺转移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简述如下.

    作者:孔新亮;王强;桑遥彩;韩洁;孙文兵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可切除胰腺癌新辅助治疗与直接手术的选择与争议

    胰腺癌是高度恶性的消化系统肿瘤,起病隐匿,预后差,其肿瘤相关病死率位居第4位[1].30年来,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尽管胰腺癌围手术期病死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胰腺癌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仍无大幅度提升.约80%的患者在确诊时已失去手术机会,而对于可切除胰腺癌,其术后5年生存率仅约为20%.随着胰腺癌治疗理念的转变,胰腺癌的新辅助治疗逐渐受到关注.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指南[2]推荐所有可能切除的胰腺癌患者行新辅助治疗,而对于可切除胰腺癌是否应用新辅助治疗或直接手术尚存在争议.本文将结合可切除胰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相关研究,总结可切除胰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提出背景、适应证及临床意义,比较新辅助治疗与直接手术对胰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并结合笔者的临床经验,讨论新辅助治疗与直接手术的选择与争议.

    作者:邱江东;冯梦宇;张太平;赵玉沛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胰腺癌外科诊治进展

    近10年来,胰腺外科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多学科协作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微创外科、快速康复(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逐渐成熟.由于技术水平的提高,在大的胰腺中心,患者的围手术期病死率降低到5%以内,但并发症发生率仍可达30%以上,胰腺切除仍然是腹部外科中较复杂、风险较高的手术之一.

    作者:马朝来;修典荣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胆胰分离式消化道重建能够降低胰瘘发生率和严重性吗?

    随着对胆胰肠汇合部疾病早期诊断的重视,外科技术、经验及围手术期管理能力的提升,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duodenectomy,PD)的开展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近年来的一项多中心大宗资料显示,PD后胰瘘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为22.8%(345/1 513)和4.4% (71/1 629)[1].胰瘘仍是PD常见的并发症和死亡原因[2],防治胰瘘及其相关并发症是PD围手术期安全体系中重要的问题.

    作者:孙文兵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淋巴结清扫范围的共识与争议

    胰腺癌病理类型以胰腺导管腺癌为主,恶性程度极高,预后差.近年来,胰腺癌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趋于增高,2015年我国胰腺癌发病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上升至第9位,病死率位居第6位[1].胰腺癌起病隐匿,在肿瘤侵袭至周围组织或转移至远处器官时才表现出明显的症状,此时已无根治性手术的机会,仅有约20%的胰腺癌可手术切除,且手术治疗效果很差,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小于2年,5年生存率在10%左右,绝大部分患者在术后7年内死于肿瘤复发或转移[2].淋巴转移是胰腺癌的重要转移途径,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淋巴转移发生早、发生率高.肿瘤的发生可导致胰头局部淋巴回流受阻,由于胰腺复杂的淋巴网络相交通,淋巴回流可沿交通网络迂回甚至逆流,因此胰腺癌的淋巴转移途径非常复杂.对于淋巴结清扫范围目前还没有形成共识,结合相关研究、共识与指南,本文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淋巴结清扫的范围的现状作一概述.

    作者:田轩;杨永生;曲仙智;张学文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主要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迄今而止,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仍然是腹部外科的高风险手术[1].对外科医师而言,也是具有较高难度和挑战性的手术之一.因为胰腺解剖结构复杂,是腹膜后位器官,暴露困难,胰腺周围毗邻重要血管,且胰腺腺体质地脆弱,处理困难.加之该手术切除脏器多,手术创伤大.手术过程中需完成胰肠吻合、胆肠吻合和胃空肠吻合3处消化道重建,手术过程复杂,手术耗时长,因此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均较高[2].

    作者:李方平;熊彬;龚建平 刊期: 201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