镁锌合金凭借其出色的生物相容性、良好的生物力学及生物降解性能在生物材料领域应用广泛,其抗肿瘤作用近几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骨肉瘤是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随着骨肉瘤诊疗水平的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接近60% ~ 70%;但是骨肉瘤术后局部复发及转移仍然是威胁患者生存质量和临床功能的主要危险因素.本文回顾既往镁、锌及镁锌合金抗肿瘤的相关研究,总结分析镁、锌及其合金的抗肿瘤机制,并阐述镁锌合金在骨肿瘤,尤其是在骨肉瘤中的研究价值.
作者:卫愉轩;嵇伟平;董扬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由于外伤及长期的慢性磨损使得肩袖组织常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肩袖损伤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完善,包括在传统的单排、双排缝合的基础上改良的缝合技术,应用微骨折和组织工程技术促进肩袖的愈合,以及针对巨型肩袖损伤采用上关节囊重建和肌腱转位术等.临床上,不同类型的肩袖损伤有多种不同的修补技术及促进愈合的方法,其各有优缺点.本文旨在对现阶段肩袖损伤的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作者:张敏健;杨超;罗浩;袁义 刊期: 2018年第07期
髂静脉解剖结构特殊,狭窄及闭塞发病率高,常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而发生血栓后综合征.目前,随着技术的改善和血管腔内治疗仪器的发展,髂静脉狭窄的腔内治疗已经得到广泛认可,是优于保守治疗和传统手术的.本文就髂静脉狭窄及闭塞的腔内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李亚晶;李春民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直径3.0~5.4 cm的腹主动脉瘤称为小腹主动脉瘤,一般无症状,目前尚无循证医学证据表明手术或腔内修复优于随访观察.小腹主动脉瘤采取CT或超声随访监测处理,直至瘤体直径增大到一定阈值(通常为5.5 cm)才考虑手术修复.所以,这部分患者目前尚未纳入手术指征,但其也存在破裂风险.本文就目前小腹主动脉瘤的治疗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卢顺;张显岚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前纳米碳技术是一项快速发展的新兴技术,它对肿瘤治疗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在肺癌中.利用纳米碳的淋巴趋向性可以提高非小细胞肺癌手术中阳性淋巴结的检出率,避免术中淋巴结的漏检和挤压溃破,防止肿瘤的转移.此外,纳米碳对药物化学治疗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提供了作为药物载体的可能性,并且能使体内药物维持在一个恒定的浓度,避免因药物的半衰期而影响疗效.同时相比于传统药物载体,其生物毒性更低.本文聚焦于纳米碳的这些特性,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淋巴靶向跟踪、药物控制和释放,阐述其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领域中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吴斌;陈帅;章方彪;史宏灿 刊期: 2018年第07期
芳香烃受体(AhR)是一种配体依赖性胞内受体,配体种类多样,根据来源可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配体.不同配体结合并激活AhR,可使AhR转位至核上,调节下游基因如细胞色素P450家族基因CYP1转录活动,在介导病理过程和维持机体正常发育与生理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色氨酸(Trp)代谢产物是一类主要的内源性配体.犬尿氨酸(Kyn)作为Trp代谢的主要产物,与AhR相互作用后可影响免疫细胞分化与活性,调节机体适应性免疫应答,发挥抑制抗肿瘤免疫的作用.近年来Kyn在移植免疫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引人瞩目.本文将对AhR在Trp代谢调节免疫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李蕾;徐军明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阐明颅内压监测与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7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神经外科实施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的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颅内压探头是否置人及术后颅内压是否监测分为监测组(n=19)和对照组(n=29),采用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分判断预后,1分预后死亡,2~3分预后不良,4~5分预后良好.比较两组之间预后良好率及病死率的差异.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住院期间监测组病死率(10.5%)显著低于对照组(37.9%)(x2=4.365 5,P=0.036 7),监测组预后良好率(68.4%)与对照组(44.8%)无明显统计学意义(x2 =2.573 8,P=0.108 6).结论 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应用持续颅内压监测,有助于降低患者住院期间的病死率,但对预后改善无明显影响.
作者:王剑刃;林荔青;林泽西;桑春生;刘银龙;丁煜昊;陆林香;傅西安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介绍一种新型的应用钛夹法的小鼠袖状胃切除(SG)模型的建立细节,探讨其是否与传统的连续缝合法的SG术模型效果一致.方法 雄性FVB-Tg(NPY-hrGFP)小鼠31只,6周龄,29 ~31 g,经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SG(缝合)组8只,SG(钛夹)组15只,假手术组8只;SG(缝合)组手术采用目前文献中应用的传统连续缝合方法封闭胃断端,SG(钛夹)组采用钛夹封闭胃断端,假手术组仅分离胃周韧带;记录SG(缝合)组和SG(钛夹)组小鼠的手术时间、术后病死率,观察SG(缝合)组、SG(钛夹)组与假手术组小鼠术后的进食量及体重变化.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3组间数据总体方差相等的采用方差分析(小显著性LSD法)两两比较,各组内术前、术后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结果 SG(缝合)组小鼠手术时间(44.60 ±3.13) min,SG(钛夹)组手术时间(28.25±2.77) min,SG(钛夹)组较SG(缝合)组显著减少(P≤0.01);SG(缝合)组小鼠病死率为37.5%,SG(钛夹)组小鼠病死率为20.0%,两组SG组小鼠之间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1).两组SG组小鼠术后平均进食量分别较假手术组显著减少(P≤0.01),而两组SG组小鼠之间术后平均进食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9);术后6周,SG(缝合)组小鼠体重下降(17.67 ±5.06)%,SG(钛夹)组小鼠体重下降(18.76 ±7.87)%,而假手术组小鼠体重上升(7.17±2.31)%,两组SG组体重较假手术组均显著减少(P≤0.01),两组SG组小鼠之间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746).结论 应用钛夹法的小鼠SG手术模型可达到与传统连续缝合法的SG手术模型一样的减少进食量和降低体重的效果;另外,由于显著减少手术时间,可为研究SG的作用机制提供稳定的实验动物模型.
作者:李培鑫;张忠涛;黄虎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接受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使用氨甲环酸止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7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骨科接受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5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n=25)和对照组(n=25).观察组患者在切皮前10 min使用15 mg/kg氨甲环酸加入到250 ml0.9%氯化钠溶液中静脉滴注,缝合关节囊后局部注射1.0g氨甲环酸原液;对照组患者同样时间给予250ml0.9%氯化钠溶液静脉滴注和10 ml 0.9%氯化钠溶液局部注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血红蛋白值、红细胞比容、输血量及输血人数、是否出现肺栓塞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情况.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血红蛋白值、红细胞比容、输血量及输血人数分别为(538.9±103.6) ml、(93.29±30.6) ml、(103.4±10.2) g/L、(0.31±0.04)/L、(210.4±45.7) ml、4例;对照组患者以上指标分别为(831.5±120.8) ml、(175.8±42.3) ml、(95.7±10.1) g/L、(0.26±0.03)/L、(439.8±78.1) ml、12例.观察组患者术后隐性失血量及各项检验指标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出现1例肌间静脉血栓,两组患者均无肺栓塞发生.结论 围手术期使用氨甲环酸能明显减少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失血量及输血量,同时并不增加血栓形成风险.
作者:马立峰;郭艾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踝关节镜辅助3孔钢板双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治疗Maisonneuve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22例Maisonneuve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1例行踝关节镜及透视监视下复位外踝及下胫腓联合,有限切开置入3孔钢板并经钢板行双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简称微创组),另11例行传统的切开复位下胫腓双螺钉固定(简称传统组).术后门诊随访12 ~24个月,平均18个月,定期复查X线片,并于术后6个月及12个月根据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治疗效果,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同组患者术后第6、12个月及两组患者术后同期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研究除微创组1例患者失访外其余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影像学随访明确微创组术后骨折平均12周骨性愈合,传统组术后平均12.5周骨性愈合,下胫腓螺钉均于术后12周取出,取出后两组均未见下胫腓关节再分离发生.微创组术后AOFAS踝-后足评分,术后6个月为(85.9±4.1)分,术后12个月为(90.8±3.7)分,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术后6个月为(2.4±1.2)分,术后12个月为(1.1±0.7)分,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术后AOFAS踝-后足评分,术后6个月为(81.1±4.7)分,术后12个月为(89.1±3.4)分,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AS术后6个月为(3.2±1.3)分,术后12个月为(1.0±1.0)分,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同期比较发现仅术后6个月时的AOFAS踝-后足评分优于传统组(P<0.05),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两组均未出现内固定失效、骨不连、畸形愈合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结论 采用关节镜辅助下复位结合钉板系统固定治疗Maisonneuve骨折创伤小,复位及固定效果可靠,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技术.
作者:阚玉华;徐宏威;廖燚;施忠民;梅国华;薛剑锋;顾文奇;邹剑;张雄良;王晓康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股骨颈骨折术后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2014年9月-2017年12月收治的483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B超检查结果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血栓组(n=149)与非血栓组(n=334),记录患者并发症、输血量、复位方式、内固定、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以及术后血栓发生情况.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算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DVT的发病率.结果 483例患者中,术后发生DVT 149例,发病率为30.8%;复位方式、内固定方式、术中失血量均会影响股骨颈骨折术后DVT的发生,P<0.05.其中复位方式中,切开复位367例,33.2%(122/367)发生DVT;闭合复位116例,23.3% (27/116)发生DVT,切开复位DVT发病率高于闭合复位.内固定方式中,以全髋关节置换及髓内钉固定术后DVT发病率高,分别为52.8%、50.0%;血栓组术中失血量(246.9±178.1) ml高于非血栓组(206.3±126.7) ml.结论 股骨颈骨折术后DVT发病率较高,其中复位方式、内固定方式、术中失血量均会影响股骨颈骨折术后DVT的发生.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DVT影响因素众多,需要全面评估术后患者发生DVT的危险性.
作者:王晨;王鹏飞;宋哲;衡立松;张堃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S)与前列腺癌危险性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13年2月—2017年9月收治的118例原发性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参照MS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MS组(n=50)和非MS组(n=68).依据Gleason评分和TNM分期将患者分为低风险前列腺癌和高风险前列腺癌.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体重指数、血压值、空腹血糖、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前列腺体积、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值、Gleason评分和TNM分期.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各变量因素与前列腺癌之间的关系,采用多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血压值、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Gleason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MS组患者的体重指数、空腹血糖、前列腺体积[(26.62±16.43) kg/m2、(8.1 ±1.7) mmol/L、(50.1 ±12.2) ml]均高于非MS组[(22.16±15.64) kg/m2、(6.3±1.5) mmol/L、(40.3± 14.1)ml],而高密度脂蛋白、PSA值[(0.9±0.4) mmol/L、(21.4±7.9) ng/dl]低于非MS组[(1.40±0.64) mmol/L、(36.2 ± 8.2) ng/d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S组中高风险前列腺癌的比例(62%,31/50)明显高于非MS组(33.8%,23/68),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体重指数及高密度脂蛋白是影响前列腺癌危险因素的独立因素.结论 MS可增加高风险前列腺癌的发病风险.临床中应重视MS尤其是体重指数和高密度脂蛋白这两项指标.
作者:陈思阳;杜源 刊期: 2018年第07期
肘关节的意义为将手放在空间任一位置以进行日常生活.健康人群肘关节活动度报道各不相同,随年龄增加而逐渐下降.伸直范围从-21 °~12°,屈曲从122° ~ 164°[1].Morrey等[2]研究显示,屈伸和旋前、旋后范围各100°可满足人们绝大部分的日常活动.因此肘关节僵硬广泛接受的定义为屈伸弧度<100°.伸直大于30°或屈曲小于130°是大多数临床医师考虑手术治疗的指征.
作者:陈辰;蒋协远 刊期: 2018年第07期
迷走右锁骨下动脉(Aberrant right subclavian artery,ARSA)是常见的主动脉弓解剖变异,直接开口于左锁骨下动脉远端的左位降主动脉上部,发病率为0.5% ~ 2%[1-2].ARSA可增加主动脉破裂或夹层的发病风险[3-4].相关研究认为,ARSA开口于左锁骨下动脉远端主动脉,其走行与主动脉弓成锐角,使ARSA开口处主动脉壁薄弱,导致主动脉夹层发生风险增高[5].因此,对于有症状的ARSA患者,应积极手术治疗[6].临床上合并ARSA的主动脉夹层相关报道少见,治疗经验相对缺乏.ARSA开口位置及走行不确定以及主动脉夹层的可变性是治疗难度大的主要原因,处理相对棘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1年7月—2018年4月采用腔内方法治疗8例ARSA合并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慈红波;阿力木江·沙吾提;唐加热克;方青波;郭军;朱兵;戈小虎 刊期: 2018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