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国际刊号:10-1316/R
  • 国内刊号:翁习生 郝晓健
  • 影响因子:0.90
  • 创刊:2008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2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8年5期文献
  • THESSYS技术腰椎间盘切除术并发硬脊膜损伤的原因分析(附8例报告)

    背景:硬脊膜损伤(dural injury,DI)是腰椎手术的常见并发症,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TELD)并发DI的文献报道很少,对其发生率和原因的分析研究亦很少.目的:分析THESSYS(Thomas Hoogland endoscopic spine system)技术PTELD并发DI的原因和表现,总结其预防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6月行THESSYS技术PTELD 257例,其中单纯腰椎间盘切除术226例,合并侧隐窝狭窄同时行侧隐窝减压+椎间盘切除术31例;共8例发生DI,其中L2/3节段2例,L3/4节段1例,L4/5节段4例,L5/S1节段1例.结果:8例发生DI的患者中1例术中未见DI,但术后发生了脑脊液漏(cerebrospinal fluid leakage,CSFL),损伤机制不详;另外7例于术中发现DI,其中5例为神经根外侧DI,1例为硬膜囊腹侧DI,1例为硬膜囊外侧DI并于术中发生马尾神经疝出而转为开放手术.除1例转开放手术外,完成椎间孔镜手术7例,其中4例于术后发现CSFL,引流量为50~200 ml,于术后1~2d拔除伤口引流管、缝合封闭皮肤裂口并采取平卧位休息1 d;另外3例未见明显CSFL,术后引流量<10 ml,于术后24 h内拔除引流管.2例出现一过性头晕、恶心、呕吐,1例有一过性下肢麻木,1例有一过性下肢放射痛、肌力下降,3天后症状改善;1例转开放手术后出现小腿、足背麻木和踇背伸肌力下降,随访6个月时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恢复.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23个月,平均17.9个月,按照改良MacNab标准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估,优4例,良4例,均无切口感染及脑脊液囊肿形成.结论:PTELD并发DI的发生率可能被低估,多数经过拔除引流管、缝合伤口、卧床休息后可获得良好效果,无需特殊处理.如术中发现马尾神经疝出或术后出现难以缓解的疼痛、肌力进行性下降等神经症状者,可能需要转开放手术或再次翻修手术.

    作者:余可谊;蔡思逸;王以朋;王牧川;李子全;沈建雄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颈短缩的临床特点

    背景:股骨颈短缩是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的常见现象,其发生、临床症状及其转归尚存争议.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颈短缩的发生、临床特点与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行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访期间患者的X线片测量股骨颈短缩情况,记录股骨颈短缩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预后情况;并收集患者年龄、性别、骨折移位程度、复位质量与Singh指数等情况,分析股骨颈短缩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随访期间110例患者中股骨颈短缩≥5 mm的发生率为55.5%(61/110),≥10 mm的发生率为33.6%(37/110),≥20 mm的发生率为6.4%(7/110).75.4%的股骨颈短缩发生在术后6个月内.股骨颈短缩组的平均髋关节Harris评分低于无短缩组(P<0.05).疼痛是股骨颈短缩常见的临床症状.股骨颈短缩的发生与骨折的移位程度、复位质量以及骨骼质量有显著相关性(P<0.05),而与年龄、性别无关.股骨颈短缩组对骨折愈合无明显影响,但与晚期股骨头坏死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结论: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有较高的股骨颈短缩发生率,术后6个月内应密切观察.股骨颈短缩可一定程度上影响髋关节功能,其主要的临床症状是疼痛.骨折的移位程度、复位质量以及骨骼质量是决定骨折术后是否发生股骨颈短缩的主要因素.

    作者:冯晓飞;余霄;庞清江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术后合理应用双膦酸盐类药物起始时间的临床分析

    背景:目前研究认为骨折术后应用双膦酸盐类药物不会影响骨折的愈合,但关于合理应用双膦酸盐类药物的佳起始时间尚无定论.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合理应用双膦酸盐的起始时间.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行内固定手术治疗的373例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的不同起始时间分为A组(术后2周内,146例)、B组(术后2周至1个月内,115例)和C组(术后1~3个月内,112例).通过X线片检查评估骨折愈合,对比分析平均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总体骨折愈合情况;术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Harris髋关节评分;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腰部(L1-L4)骨密度变化;跟踪分析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A组、B组和C组患者骨折正常愈合的比例、平均骨折愈合时间、Harris髋关节评分等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C组患者腰部骨密度均低于A组和B组(P=0.001,P=0.009).术后6个月时,A组和B组患者腰部骨密度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00,P=0.001),C组患者腰部骨密度虽较术前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88),C组患者腰部骨密度均低于A组和B组(P=0.001,P=0.005).三组患者再发骨折、内固定松动或移位、内固定感染、断钉、深静脉血栓等术后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术后不同起始时间应用双膦酸盐类药物不影响骨折的愈合,而术后早期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可以减少术后骨质流失.

    作者:石岩;王艺伟;李斌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生物型加长柄用于人工髋关节股骨侧翻修术的中短期疗效及生存质量分析

    背景:随着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临床应用的逐年增加,选择安全可靠的人工髋关节进行翻修尤为重要.目的:探讨生物型加长柄用于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中短期疗效及生存质量.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人工髋关节翻修术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1例.试验组采用生物型加长柄人工髋关节翻修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骨水泥人工髋关节翻修术治疗.两组患者术后连续随访18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短期疗效及生存质量.结果:试验组术后中短期有效率为95.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12、18个月的Harris评分和术后18个月的生存质量评分亦高于对照组,而各项中短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生物型加长柄用于人工髋关节翻修术具有良好的中短期疗效和较高的生存质量.

    作者:罗剑;郭珊成;黄志勇;何平;胡志奇;尤立攀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不同镇痛药物对下肢关节镜术后的镇痛效果观察

    背景:关节镜是关节外科常见的微创手术,具有创口相对较小、出血量少、恢复快的优点,但仍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疼痛.术后疼痛控制是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的重点.目的:比较帕瑞昔布与阿片类药物对下肢关节镜术后的镇痛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2014年6月至2014年9月行下肢关节镜手术的200例患者随机分为昔布类药物组100例(定时肌肉注射帕瑞昔布40 mg)和阿片类药物组100例(按需给予阿片类止痛药物),采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RS)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h、12h、24 h、48 h的疼痛评分,比较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差异;应用Likert 1~5五级评分记录患者对术后疼痛控制满意度.结果:患者术后6h、12h、24 h、48 h的疼痛评分比较,昔布类药物组疼痛评分均低于阿片类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昔布类药物组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嗜睡的发生情况少于阿片类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低血压的发生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昔布类药物组患者对疼痛控制满意度高于阿片类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瑞昔布应用于下肢关节镜术后疼痛管理的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疼痛控制满意度高,能够为患者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且安全性强.

    作者:王欣;张晓乐;胡跃林;谢兴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脊柱侧凸患者术后血小板增多症的回顾性研究

    背景:目前关于脊柱侧凸患者术后发生血小板增多的情况以及预后的报道较少.目的:研究脊柱侧凸患者术后血小板水平高于600×109/L(中度及以上血小板增高)的发生率以及临床特点,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行脊柱侧凸矫形手术且术前血小板水平正常的患者资料,术后血小板水平高于600×109/L(中度及以上血小板增高)者纳入研究组,同时按照1∶3的比例随机选择年龄、性别匹配的术后血小板水平正常的脊柱侧凸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脊柱侧凸类型、手术相关情况、术后并发症等信息进行比较,并观察研究组内科会诊及治疗方案、血小板水平恢复趋势以及血栓情况.结果: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手术治疗术前血小板水平正常的脊柱侧凸患者2512例,其中22例术后出现中等及以上血小板增多,中度及以上血小板增多的比例约为0.88%(22/2512),重度及以上血小板增多的比例约为0.24%(6/2512).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血色素下降值均高于对照组(P<0.001,P=0.012),肺部感染和(或)胸腔积液、切口愈合不良和感染均高于对照组(P<0.001,P=0.037).22例患者经内科会诊后均排除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考虑为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行相关检查未发现血栓栓塞事件.2例血小板极度血小板增多患者予以口服阿司匹林治疗.随访中所有患者血小板水平呈逐步恢复趋势,终均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脊柱侧凸患者术后出现中等及以上血小板增多的比例不高,主要为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与手术创伤、贫血状态、感染等因素相关,未增加血栓事件风险,对症处理相关因素后一般可恢复正常.

    作者:陈峰;沈建雄;吴卫;仉建国;赵宏;李书纲;邱贵兴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后路椎管270°环形减压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背景:经后路椎管环形减压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是在较少破坏脊柱的原有稳定性基础上,通过较小的创伤即可使伤椎椎管狭窄获得直接彻底的减压,包括全环形、次环形及半环形减压.目的:探讨后路椎管270.环形减压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行后路椎管270.环形减压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32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男17例,女15例;年龄29~58岁,平均(48.8±6.6)岁.结果:32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8.7±2.3)个月.患者脊柱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后凸畸形和继发性椎管狭窄发生.脊柱Cobb角:术前22.5°±1.2°,术后3.8°±1.0(P<0.05)°;伤椎压缩程度:术前49.1%±11.7%,术后11.3%±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按照Frankel分级;术前为A级5例,B级9例,C级10例,D级7例,E级1例;术后神经功能好转为B级2例,C级8例,D级11例,E级11例.结论:经后路椎管270.环形减压伤椎置钉内固定可重建脊柱稳定性,同时有效防止继发性椎管狭窄,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效果良好.

    作者:周喜宗;汪厚军;郭伦强;刘飞;马严;王晓宁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高压氧辅助治疗股骨颈骨折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

    背景:高压氧辅助治疗四肢长骨骨折患者,可以减轻局部肿胀,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骨折愈合,但是对于股骨颈骨折患者的辅助治疗效果,临床报告甚少.目的:观察围手术期采用高压氧辅助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及预防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5年12月接受闭合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42例,对照组18例,治疗组24例.两组患者均实施同一种闭合复位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组在围手术期使用了高压氧的辅助治疗,其他治疗和围手术期管理与对照组一致.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术后2d、4d、6d及术后1个月的VAS评分,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随访期内股骨头坏死发生率的比较.结果:两组术后7d内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随访,治疗组发生1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对照组出现3例股骨头坏死.结论:围手术期使用高压氧辅助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可提高损伤局部氧张力及弥散率,从而达到组织脱水消肿、加速骨折部位血运重建、促进软组织和骨折的愈合、减轻患者术后的疼痛,并可以预防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高压氧治疗简便易行且价格低廉,可作为股骨颈骨折的辅助治疗手段.

    作者:齐玲;王成伟;李璐兵;古力苏木阿衣·胡加;帕尔哈提·瓦合甫;郑辉;王雪;李飞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初期治疗失败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中期随访结果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临床常见的股骨近端骨折,经初期保守或手术治疗后仍有部分患者需要后续治疗.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初期治疗失败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中期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行THA治疗经初期治疗失败的29例(29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围术期死亡2例,随访期间脑血管意外死亡2例,失随访2例,终23例(23髋)获得随访.23例接受THA时的年龄为41~80岁,平均(62.0±12.6)岁.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影像学结果依据术后X线片.结果:23例获得随访的时间为24~151个月,平均(70.7±39.7)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从术前3~53分,平均(19.2±11.6)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61~100分,平均(88.0±9.8)分(P<0.001).22例使用非骨水泥股骨柄,其中18例发生了骨长入,另4例为稳定的纤维固定,未见股骨柄松动或下沉征象.无一例需要翻修.结论:采用THA治疗经初期治疗失败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中期临床和影像学结果较为满意,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满意度高,但在假体选择和手术操作技术上存在诸多难点,需要在术前做好充分准备.

    作者:蒋毅;江安努尔·这依肯;冯楠;张亮;周一新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颈椎不同退变程度对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后椎旁骨化的影响

    背景:椎旁骨化(paravertebral ossification,PO)是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CADR)后常见的并发症,目前关于颈椎不同退变程度对CADR术后PO的影响尚不明确.目的:探讨颈椎不同退变程度与Bryan人工间盘置换术后PO及手术节段活动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07年12月行单节段Bryan人工间盘置换术且随访时间超过10年的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71例,男44例,女27例;年龄26~69岁,平均(45.9±8.1)岁;C3/4节段2例,C4/5节段15例,C5/6节段45例,C6/7节段9例.按术前CT及MRI结果将患者分为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症组28例,退行性颈椎管狭窄症组43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拍摄颈椎过伸过屈位X线片并测量手术节段活动度,于末次随访时拍摄颈椎CT,并采用McAfee分型方法评估PO分级.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手术节段活动度及PO分级的差异,采用连续变量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分级变量Mann-Whitney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结果: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后远期PO的发生率为93.0%(66/71),其中高等级PO的发生率为35.2%(25/71).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症组中89.3%的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出现PO(25/28),其中高等级PO的发生率为10.7%(3/28);退行性颈椎管狭窄症组中95.4%的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出现PO(41/43),其中高等级PO的发生率为51.2%(22/43).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症组术前手术节段活动度为9.5°±4.7°,术后3个月为11.1°±3.6°,末次随访时为10.5°±4.6°;退行性颈椎管狭窄症组术前手术节段活动度为9.8°±4.5°,术后3个月为8.6°±4.9°,末次随访时为7.3°±5.5°.两组患者术后手术节段活动度与PO分级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类型的颈椎退行性疾病会影响人工间盘置换术后PO的形成与手术节段活动度.退行性颈椎管狭窄症患者CADR术后PO的分级更高,且手术节段活动度低于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作者:宋卿鹏;田伟;何达;韩骁;李祖昌;王晋超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关节镜下双滑轮无结缝线桥技术治疗肩袖损伤的效果分析

    背景:肩袖损伤是肩关节损伤常见的类型,缝线桥技术使关节镜手术成为肩袖损伤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术后愈合慢和再损伤的问题却一直困扰着临床医师.目的:对比关节镜下双滑轮无结缝线桥技术与传统缝线桥技术治疗肩关节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需关节镜手术治疗的肩袖损伤患者9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7例.实验组应用双滑轮无结缝线桥技术,对照组应用传统缝线桥技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以VAS评分、肩关节Constant评分、ASES评分、UCLA评分、肩关节前屈活动度、体侧外旋活动度和术后再损伤率为评估指标评价两种技术的治疗效果并进行组间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VAS评分、肩关节Constant评分、ASES评分、UCLA评分、肩关节前屈角度、体侧外旋角度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VAS评分、肩关节Constant评分、ASES评分、UCLA评分、肩关节前屈角度、体侧外旋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术后12个月的再损伤率(0%)低于对照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与传统缝线桥技术相比,关节镜下双滑轮无结缝线桥技术能减少再损伤率,为临床治疗肩袖损伤提供了新的选择.

    作者:黄成校;李刚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三维化数字技术在新疆不同民族患者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分析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术在考虑到每个患者胫骨近端解剖学特点和几何形态差异的同时,还应该关注不同民族的差异.目的:分析三维化数字技术在不同民族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方法: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汉族和维吾尔族患者各32例,每个民族患者又按随机数字法分为三维化数字技术辅助组(辅助组)和无三维化数字技术辅助组(无辅助组),每组各16例.观察比较各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膝关节HSS评分以及术后患者的下肢轴向力线的情况.结果:汉族患者中辅助组的术中出血量、总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均有一定改善,低于未辅助组(P<0.05):维吾尔族患者中辅助组的上述指标有明显改善,低于未辅助组(P<0.05).汉族未辅助组的术中出血量、总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均明显低于维吾尔族未辅助组(P<0.05).汉族患者中辅助组的A、B、C角均有一定改善,优于未辅助组(P<0.05);维吾尔族患者中辅助组的上述指标有明显改善,显著优于未辅助组(P<0.05).汉族未辅助组的A、B、C角改善明显优于维吾尔族未辅助组(P<0.05).汉族和维吾尔族患者中辅助组和未辅助组术后的膝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提高(P<0.05),汉族和维吾尔族患者中辅助组的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均优于未辅助组(P<0.05),维吾尔族非辅助组的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明显优于汉族非辅助组(P<0.05).结论:三维化数字技术为维吾尔族患者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提供了一定的解剖学依据,可以有效提高手术的精准程度,改善临床疗效.

    作者:阿吉木·克热木;帕孜拉·艾拉;梁志林;艾克白尔·吐逊;阿不都赛米·艾买提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一期双侧胫距跟融合术治疗血友病性踝关节病的临床研究

    背景:踝关节是血友病常侵犯的关节之一,对于双侧出现严重关节面破坏的血友病性踝关节病患者,一直未能有很好的治疗方案.目的:探讨应用逆行交锁髓内钉行一期双侧胫距跟融合术治疗双侧终末期血友病性踝关节病的围术期处理方法、手术方法及短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5例双侧终末期血友病性踝关节病患者,甲型血友病3例,乙型血友病2例,均为男性;年龄为22,~42岁,平均27.6岁.术前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为19~31分,平均25分.入院后由血液内科会诊,通过凝血因子预实验确定围手术期凝血因子替代方案,应用逆行交锁髓内钉行一期双侧胫距跟融合术.结果:单侧融合术用时为60~90min,平均73 min;术中出血量为10~60 ml,平均24ml.术后双足完全负重时间为3.5~6.0个月,平均4.2个月.5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0~61个月,平均37个月.术后1年随访时X线片示踝关节完全融合,AOFAS评分为83~92分,平均87分.l例术中发生双侧胫骨下段骨折,1足踝前正中切口皮缘愈合不良,l足因l枚交锁螺钉刺激皮肤于术后5周时局部麻醉下取出.结论:在良好的围术期凝血因子替代治疗方案下,采用逆行交锁髓内钉行一期双侧胫距跟融合术治疗双侧终末期血友病性踝关节病变安全有效、医疗费用低、康复周期短.

    作者:高鹏;李晔;范彧;王梦一;陆叶;翁习生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骶管减压及髂腰固定治疗Denis Ⅲ型骶骨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影响因素分析

    背景:骶骨骨折是骨盆骨折中的重要类型,Denis Ⅲ型骶骨骨折常合并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采用骶管减压及髂腰固定术治疗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目前尚未确定.目的:评估骶管减压及髂腰固定术治疗Denis Ⅲ型骶骨骨折的疗效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分析2011年9月至2016年9月行骶管减压及髂腰固定术治疗的65例和接受保守治疗的9例Denis Ⅲ型骶骨骨折患者随访1年的病例资料,分别采用Gibbons、Majeed评分标准评估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年后的神经损伤和骨折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手术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年后的Gibbons评分及Majeed评分.采用成组t检验比较手术组与保守组治疗1年后Gibbons、Majeed评分改善程度.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治疗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手术组患者治疗前Gibbons评分高于治疗1年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553,P=0.000);治疗前Majeed评分低于治疗1年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114,P=0.000).手术组患者Gibbons和Majeed评分改善程度均高于保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48,P=0.000;t=-10.256,P=0.000).性别、年龄、受伤原因、减压方式对手术疗效的影响不明显,骨折类型(RR=2.190)、马尾损伤程度(RR=2.575)、Roy-Camille分型(RR=2.548)、手术时间(RR=1.359)、骨折后凸角(RR=2.739)、是否置入骶骨螺钉(RR=1.698)、L5-S1单侧小关节损伤程度(RR=1.223)是影响手术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且均为危险因素.结论:Denis Ⅲ型骶骨骨折患者实行骶管减压及髂腰固定术治疗的疗效肯定,骨折类型、马尾损伤程度、Roy-Camille分型、手术时间、骨折后凸角、是否置入骶骨螺钉、L5-S1单侧小关节损伤程度是影响手术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姜伟;江金桐;唐强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外科及术后因素对加速康复外科模式下髋、膝关节置换术住院时间的影响

    近年来,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模式的广泛应用使得髋、膝关节置换术(total hip/knee arthroplasty,THA/TKA)患者可以早康复、早下床、早出院,但是仍有部分患者因各种原因尤其是外科及术后因素而延迟出院.本文通过对ERAS模式下THA/TKA患者住院时间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和分析,对导致住院时间延长的外科及术后因素做一综述.

    作者:张少云;黄强;曹国瑞;裴福兴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股骨干骨折术后骨折不愈合的治疗进展

    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治疗方法众多,但临床疗效报道不一.更换髓内钉一直被认为是治疗股骨干骨折髓内钉术后骨折不愈合的金标准,极大提高了骨折不愈合治疗成功率,骨科医师至今仍首选此种治疗方法.但近期研究表明,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失败率越来越高,保留原髓内钉加接骨板及自体骨移植被认为是治疗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有效方法之一.目前的药物治疗研究集中于甲状旁腺激素(1-34),又称特立帕肽,其主要用于治疗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症,新研究证实其在加速骨折愈合方面有很好的疗效.目前关于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众多治疗方法缺乏循征医学等级支持.本文旨在对目前治疗股骨干骨折髓内钉术后骨折不愈合的相关国内外文献进行详细阐述及评价,为临床决策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马显志;韩生寿;马骏;王凯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二代测序技术在骨与软组织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近年来,测序技术在肿瘤研究及治疗中应用越来越多,采用该方法可以对肿瘤进行分子特征分析,并试图通过这一过程寻找针对性更强,存在潜在治疗收益的药物,以提高肿瘤治疗效果,特别是对于常规治疗失败的肿瘤.这种方法在一些肿瘤如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领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但在异质性很强的肉瘤治疗中,目前尚未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然而对于骨与软组织肿瘤,分子水平检测能否反映出肿瘤生物行为特性,判断预后,指导治疗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旨在通过回顾文献明确二代测序技术在骨与软组织肿瘤基础研究及临床治疗方面的应用现状.

    作者:姬涛;李明;许婕;孙昆昆;吴翀;郭卫 刊期: 2018年第05期

  • Bernese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1例

    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the hip,DDH)是由于髋臼对股骨头的覆盖减少,导致股骨头与髋臼对应关系不良,使得局部应力集中于髋臼边缘,因非正常应力刺激而导致股骨颈前倾角与颈干角异常改变、股骨近端髓腔狭窄等,而股骨近端的变化又加重了髋臼在发育过程中的畸形[1].由于不正常的关节应力和损伤,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已成为髋骨关节炎的常见病因之一.DDH患者青少年时期可无症状,病情隐匿,尤其是女性患者居多,病程发展快,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十分关键[2].

    作者:胡林涛;倪喆;尚希福 刊期: 201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