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原发性骶骨瘤误诊原因并探讨其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原发性骶骨瘤误诊原因,结合文献提出早期诊断方法.结果11例中误诊为腰间盘突出症的6例,误诊为一般腰腿痛的2例,误诊为骶椎结核、下肢深静脉血栓及直肠炎的各1例.有2例分别进行多次腰间盘摘除术,3例长期保守治疗以致延误病情.结论对原发性骶骨瘤的认识不足,缺乏仔细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导致误诊.对那些久治不愈的慢性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或下腰痛、慢性腰腿痛伴有单侧下肢外旋畸形或髋关节呈屈曲畸形者,特别是伴有便秘及尿失禁者,应高度怀疑骶骨肿瘤的存在.
作者:李恩超;任逸众;顾美鲜;秦根来;赵永清;张秉恒;郑鹏飞;张棚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对14例不同年龄取材人骨组织行成骨细胞原代培养,观察其生长及碱性磷酸酶(AKP)活性,为骨科疾病及组织工程学的研究寻找适宜的细胞来源.方法取材于引产胎儿颅盖骨6例、青年及中年髂骨各4例,改良联合法培养,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情况,Von kossa及AKP组化染色法鉴定细胞,AKP活性检测,比较不同年龄的取材及不同活性的胎儿细胞生长速度及AKP活性的差异.结果改良联合培养法可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高纯度成骨细胞,细胞生长速度与取材年龄呈负相关,AKP含量由大到小顺序为青春期>胎儿>中年;细胞生长情况与胎儿产出后情况相关.结论青春期来源的成骨细胞更适用于组织工程骨重建的需要,成骨细胞的成骨活性与人体身高增长趋势吻合.
作者:郭刚;王臻;李明全;吕荣;王军;彭磊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PSC833对骨肉瘤耐药细胞系U2OS/DOX和SaOS/DOX的逆转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MTT法和细胞计数法测定PSC833逆转MDR的活性;用流式细胞仪观察PSC833对细胞内Rh123积聚和外排的影响;用免疫荧光技术定量检测逆转剂对P-gp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PSC833对DOX敏感系U2OS和SaOS无明显作用.PSC833能显著增加DOX对U2OS/DOX和SaOS/DOX的细胞毒性作用,逆转效果明显强于VPL和CSA,且存在剂量依赖关系.PSC833能减少耐药细胞系内Rh123的外排,增加Rh123的积聚,而对P-gp的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影响.结论PSC833能逆转U2OS/DOX和SaOS/DOX的MDR,其效果明显优于VPL和CSA,逆转机理在于抑制耐药系细胞膜上P-gp的功能,而对P-gp的表达水平没有影响.
作者:沈靖南;王进;王晋;黄纲;梁永钜;杨小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糖皮质激素对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及分化的作用,探讨糖皮质激素导致继发性骨质疏松的病理学机制.方法以1×10-7M地塞米松加入骨髓基质细胞培养物中,测定增殖的骨髓基质细胞数及培养液中骨钙素含量.通过苏丹Ⅲ脂肪细胞染色计数观察地塞米松作用时间对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实验组骨髓基质细胞数及培养液中骨钙素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脂肪细胞的数量随地塞米松作用时间延长而增多.结论糖皮质激素抑制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及向成骨细胞分化,促进其向脂肪细胞分化,这可能与糖皮质激素引起继发性骨质疏松时骨量减少、髓内脂肪组织增多有关.
作者:殷力;李月白;许建中;秦国斌;王义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骨质疏松作为一种疾病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有人将其称为静悄悄的流行病或无声的窃贼,早期发现和治疗变得日趋重要.已有许多方法用于临床帮助我们诊断.定量超声(QUS)自出现以来越来越广泛地用于临床,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超声检查不仅可反映骨密度,还可以反映骨结构的改变.近期研究显示,超声检查对于髋部骨析预测的敏感性与髋部双能X线(DXA)骨矿物质密度(BMD)相似,并优于脊柱DXA检查.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超声检查结果与髋部骨折的类型(粗隆间或股骨颈)有较好的相关性,定量超声与脊柱BMD检查预测椎体骨析的敏感性相似.人们还观察到超声与DXA骨密度检查的联合应用可以显著提高对髋部骨折的预测.下面我们简要介绍超声骨密度检查的原理及其在骨质疏松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杨波;赵亮;罗先正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保存股骨头的治疗关键在于防止股骨头塌陷.股骨头一旦塌陷,关节软骨必然会毁坏,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发生骨性关节炎而终使髋关节功能受损直至毁损,从而不得不行人工关节置换术.但关节置换术仍不是理想的选择,因股骨头坏死特别是非创伤性坏死多数累及年轻人,且多累及双髋.该病自然进展的研究已揭示一旦X线片上证实骨坏死,约80%的患者终会出现股骨头塌陷[1].因此,如能在股骨头坏死前作出预测,并有针对性的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为患者制定出切合病情的科学治疗方案,多数患者的股骨头是可以保留的.
作者:李子荣 刊期: 2002年第03期
骨骼系统肿瘤虽不常见(约1/10万),但由于其发病年龄较小、诊断方法特殊和困难、恶性骨肿瘤的致残或危及生命而在骨科领域内占重要位置并成为关注的焦点.骨肿瘤病理是病理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来源于骨及其附属组织肿瘤的病理形态变化.随着骨肿瘤临床和基础研究的深入,骨肿瘤的诊断率、保肢率和治愈率均有所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延长,生活质量改善.
作者:毕五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患者男性,11岁,因左大腿肿痛、无力20天入院.该患者于2001年5月因高热伴颈部肿块在儿科住院治疗,骨髓穿刺显示感染性骨髓象,诊断为1、颈部淋巴结炎;2、颈部蜂窝织炎;3、败血症.住院二个月后好转出院,出院时淋巴结消失,但仍有低热.一周后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出现发热,达38~38.5℃,数天后热退,但出现左下肢无力、疼痛.门诊以左股骨上端骨髓炎收入院,查体见贫血貌,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左大腿中上段肿痛,皮温高于健侧,局部压痛,局部皮肤完好,无潮红.体温37.6℃.实验室检查显示:WBC12.3×109/L,N0.718,L 0.23,Hb108g/L,血沉105mm/h;X光片显示:左股骨上段粗隆部可见7×3.5cm的破坏区,呈溶骨样,边缘较模糊,内无死骨,无明显硬化,考虑为左股骨上端化脓性骨髓炎(图1).ECT显示:左股骨上端有浓集.
作者:黄谨;朱志刚;李中齐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一些肿瘤可以经过全身化疗而得到治疗,但对于某些实体恶性肿瘤效果有限,例如脑部肿瘤、肝脏肿瘤等.肿瘤的复杂生物特性、细胞类型和倍增时间以及肿瘤大小、性质、部位、血管供应情况,影响了化疗的结果.而化疗药物由于难以到达肿瘤、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以及在体内不稳定,也常难以发挥作用.在某些情况下,应用不同物理特性的化疗药物衍生物可以增强化疗效果,例如增强药物的亲脂性或过膜性能,提高组织亲和力或多药联合化疗等.应用多聚体材料为化疗药物的运输提供了新的途径.化疗药物包裹在多聚体复合物中,可以得到保护而不被降解.植入型多聚体微型药片或注射型微球在特殊的解剖部位可以起到局部治疗作用,使抗癌药物持续释放同时减少全身毒副反应.多聚体微球可以经血管运送,对特殊器官或肿瘤进行靶向给药和栓塞.
作者:汤小东;郭卫;徐万鹏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化学治疗应用于恶性骨肿瘤的治疗是近30年发展起来的,伴随着外科治疗、放射治疗及免疫治疗等多项治疗技术的进步,恶性骨肿瘤的治疗效果在不断地得到改善,5年生存率日益提高.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化疗药物引起的毒性反应对整体治疗效果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因而,掌握化疗药毒副反应的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郭义;杨荣利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磁共振成像(MRI)自应用于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诊断以来,日益表现出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由于MRI的软组织对比高,可以多断面成像,对于肌肉骨骼系统的恶性肿瘤,MRI能够提供较X线平片、CT、放射性核素骨扫描等影像学方法更丰富而准确的信息.但是,MRI在恶生骨肿瘤的诊断中也存在一些缺憾.与瘤体信号相近的肿瘤周围水肿的存在,为正确估计恶性骨肿瘤的骨内及骨外的侵袭范围带来困扰[1~14],易导致过大估计肿瘤的范围.
作者:马玲;孟悛非 刊期: 2002年第03期
骨转换受很多生物学因素影响,主要有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营养因素及各种细胞因子等,以往对这些已有大量报道并予以强调,不可否认这些因素对骨吸收或骨形成的影响,有时甚至是重要的影响,但往往对周围的力学环境比较忽视,而不能客观地揭示其全面过程.本文重点叙述力学因素,目的只是为了引起读者注意,并无轻视其他非力学因素之意.
作者:郭世绂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近20年来,造成截肢的原因在逐渐地发生着变化,因为周围血管病或同时合并糖尿病而截肢者已越来越多见,尤其是在西方国家,在美国已占截肢发生率的50%.根据美国1988~1992年的统计数字表明,每年约有130 000例下肢截肢患者,其中伴有糖尿病者占51%,上升到截肢原因的第一位.在我国虽然仍以外伤为主,但近年来因血管疾病而截肢者逐渐增加,呈现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人的平均寿命明显提高,老龄人群患有糖尿病和周围血管病的比例在加大,所以从截肢发生年龄来讲也有增高的趋势.根据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近10年住院截肢者的统计数字表明,下肢截肢大约占85%,其中因血管性疾患在我院行截肢者约占12%.
作者:崔寿昌;赵利;王子旭 刊期: 200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