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膜皱襞是正常膝关节内的退变结构,由于外伤、慢性炎症等刺激发生增生、纤维化后,引起膝前疼痛、弹响、打软腿,甚至屈伸受限等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称为滑膜皱襞综合征[1].因其症状与其他膝部病变较相似,临床诊断较为困难.近年来,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影像学的支持及关节镜技术的推广普及,膝关节滑膜皱襞综合征的确诊率显著提高.
作者:崔颖;李方祥;解强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一、超声波作用于生物组织的机制因为研究生物活性组织对高频声波刺激的复杂反映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低能超声和生物活性组织的相互作用的生物学和物理学过程还不被人们所彻底地认识和了解.近些年来大量的低能脉冲超声波治疗方案加速骨折愈合的实例迫使研究人员从不同的方面,在各个层次上,对其机制提出各种假设,并设计多种实验,加以研究增进认识[1].
作者:蒋业斌;张志勇;刘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总结股骨下端、胫骨上端近膝关节骨折患者手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方法.方法 68例患者,74侧近膝关节骨折患者接受不同方式的手术治疗,随访11~72个月,平均28个月.结果 (1)术后早期系统的康复治疗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和减少术后并发症.因近膝关节骨折手术创伤大,膝关节屈伸锻炼早在手术3天后进行.(2)术后感染、皮肤坏死、肢体恢复功能训练的时间、关节退变和不稳是导致肢体功能不良的主要因素.(3)解剖钢板内固定、支架外固定术后肢体功能优良率分别为68.6%,90.9%.结论手术方法选择应注重减少关节周围组织结构破坏的外固定支架,术后早期进行康复训练有利于膝关节功能康复.
作者:万春友;金鸿宾;夏群;王敬博;王敏;卢艳东;徐卫国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比较腰椎管减压后外侧融合内固定术和腰椎管减压环状融合内固定术对矢状面失平衡的腰椎滑脱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2名LASD大于35 mm的腰椎滑脱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其中22名患者行椎管减压后外侧融合内固定术另外20名患者行椎管减压环状融合内固定术.对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以及随访终末的LASD、Boxall指数、滑脱角、腰椎前凸角、椎间隙高度分别加以比较,同时对两组患者术后的恢复率、融合率、下腰痛以及下肢痛评分进行比较.结果环状融合内固定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20个月,后外侧融合内固定组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23个月.两种手术方法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恢复率分别为74.34%和72.28%.但是后外侧融合内固定组患者的下腰痛评分较高(P<0.01)植融合率也低于环状融合内固定组(P<0.05).后外侧融合内固定组患者术后LASD、滑脱角、腰椎前凸角、椎间隙高度的改善在随访期不能得有效维持.结论对矢状面失平衡的腰椎滑脱来说,椎管减压环状融合内固定术更具生物力学优势,可提高植骨融合率和降低术后下腰痛的发生,应作为首选的手术方法.
作者:张为;丁文元;申勇;王云霞;董玉昌;姚小光;黄玉国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在老年人中发病情况以及早期诊断在防治骨质疏松症中的意义.方法总结2002年7月~2004年6月在我院社区腰背疼痛老年病人90例及入院老年骨折病人38例.共128例,其中女性103例,男性25例;手术患者女性27例,男性11例.所有病例均经X线脊椎正、侧片检查,除外其他骨科疾病,并判断其是否存在有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并分析误、漏诊率.结果 128例患者中56.25%发现有一个或多个椎体骨折(72例),72例骨折患者中17例存在两个椎体骨折(13.28%,17/128),5例存在两个以椎体骨折(5/128,3.91%).72例骨折患者中有4例患者从未就诊,68例平均有l~10次病历就诊史.在有就诊史的68例患者中,51.47%存在明显的漏、误诊(35例).结论正确诊断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对于及时治疗骨质疏松症是极为重要;首次非暴力脊柱骨骨折的正确诊断为预防再次出现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有重要现实意义.
作者:陈京;赵亮;赵燕玲;罗先正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介绍一种肱骨干肿瘤全肱骨假体置换术后保留肘关节功能的新方法.方法设计保留肱骨内、外髁的肱骨假体,在切除能保留肱骨远端5~7cm内肱骨瘤段,安装假体.结果观察术后0.5~1年,患者近期效果好,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切除完整肿瘤无复发.结论通过改用保留肱骨内、外骨髁假体置换,保留了患肢肘关节的功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国艳;徐万鹏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提高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其他病损引起的疼痛、功能障碍的疗效及早期并发症的预防.方法自1998年至2003年5月行膝关节置换172例,196膝.用改良的膝关节股内侧肌切口,根据患者情况采用髌骨置换及滑膜切除.根据后交叉韧带情况选用非限制性(CR)假体或部分限制性假体(PS),个别病人因膝关节稳定机制的严重破坏而采用高限制性假体.结果 172例196膝经手术治疗优良率94.3%,HSS评分由术前40分提高到83.6分,2例因迟发性感染经翻修术后治愈,1例因肺栓塞死亡.结论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疗效满意,手术要求不影响关节稳定性情况下充分松解,根据病人情况选择合适的截骨角度及假体.
作者:林文茂;王国选;阿力;李波;司春明;张利文;郭全功;刘建疆;史勇;苏万海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蟾酥水提取物对骨肉瘤细胞系U2OS的生长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及其作用的机制.方法应用MTT法,测定蟾酥水提取物对U2OS细胞株活性的影响,检测其抑制骨肉瘤细胞的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应用形态学观察、FCM,测定蟾酥水提取物对U2OS细胞的凋亡作用,并进行细胞周期的分析.结果蟾酥水提取物对U2OS细胞具有生长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且呈时间依赖和剂量依赖.表现为细胞Go/G1期阻滞、出现明显的凋亡峰;有核碎裂、染色体凝集,对U2OS细胞的IC50值为97.96±8.23μg/ml(P<0.05).结论蟾酥水提物对骨肉瘤U2OS细胞株的增殖有凋亡和抑制作用.
作者:尹军强;沈靖南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了解骨延长区成骨方式的组织学特点,为探索加速骨延长区新骨再生与成熟的方法提供组织学依据.方法 32只新西兰白兔造成胫骨中段骨延长模型.并随机分成延长3d、延长7d、延长结束时、延长结束后5d、10d、15d、20d、30d、50d、60d,共11个亚组.定期在麻醉下取材,常规方法制作光镜、电镜切片,分别在光、电镜下观察.结果骨延长区成骨方式有以下4种:①发生于骨膜下、延长区中央假性生长板的膜内成骨;②发生于骨膜下、假性生长板和软骨岛的软骨内成骨;③皮质骨成骨;④由成纤维细胞成骨的纤维内成骨.结论骨延长区骨组织的修复方式与骨折愈合的方式有部分相似之处.由于骨延长区骨组织的修复是在牵张应力的刺激下进行,所以其成骨方式呈多样性的修复方式.尤其是成纤维细胞的成骨作用在骨延长区成骨中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作者:邹培;李峻辉;周中英;李主一;林月秋;阮默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治疗骨缺损的效果,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36只新西兰白兔双侧桡骨中上段制成骨缺损模型,分别植入自体微小颗粒骨、bFGF和自体微小颗粒骨与bFGF的复合物,同时设空白对照组,分别手术后第2、4、8周进行大体观察,X线检查及组织学检查.术后第8周进行骨密度测定,比较修复骨缺损的疗效.结果经大体观察、组织学及X线检查发现,术后第8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bFGF能更有效地修复节段性骨缺损,对照组无骨愈合迹象.术后第8周骨密度测定证明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bFGF组骨密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bFGF组成骨速度快,成骨量多,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明显强于自体微小颗粒骨组及单纯bFGF组.
作者:付振德;闫景龙;张晓颖;王慧婷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甲状旁腺素(PTH)是由甲状旁腺分泌的含84个氨基酸的单链多肽蛋白质,它是调节钙、磷代谢及骨转换的为重要的肽类激素之一.传统认为PTH是刺激骨分解的骨代谢调节激素.它直接作用于骨和肾,靶细胞为成骨细胞及肾小管细胞,促进骨钙动员和肾对钙的重吸收,通过促进1-α羟化酶使25-OH-D3转化为活性1,25-(OH)2-D3,间接起到加强肠钙吸收的功能.然而,早在1929年Bauer[1]等就发现甲状旁腺提取物具有很强的成骨作用,以至几乎产生了骨硬化病.1980年,Reev等[2]进行了PTH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第一次临床试验,也证实了间歇使用PTH具有成骨作用.近10年来,大量的动物和临床研究提示PTH是提高骨量、改善骨质量、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新方法.
作者:阮峰;肖德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1993年,我们首次发布了烧伤成人患者(烧伤面积大于40%[全身体表面积TBSA])的骨组织形态测量异常的相关数据,包括应用四环素双标记动态测量发现骨生成减少,而骨面积和骨表面的一些相对静态参数正常[1].该结果表明,骨生成减少是烧伤后的急性反应事件.1995年,我们在对相同烧伤面积的儿童患者的研究中进一步证实了以上研究结论[2].对骨形成生化标记物如骨钙素[1,3]和Ⅰ型原胶原末端肽[2]的测量显示,儿童烧伤后的骨生成减少,而且,烧伤儿童患者的尿脱氧吡啶啉水平与年龄性别相对应的健康儿童对照组相比也较低[2].这表明,烧伤后3至6周内儿童的骨转换水平降低.烧伤对骨骼造成的影响与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对骨骼的影响很相似[4].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指因卵巢功能衰竭引发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单位体积骨量减少,而骨矿物质和基质比例不变的代谢性骨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性激素缺乏诱发破骨细胞生成细胞因子网络系统的改变,激发了破骨细胞的活性,而抑制成骨细胞活性,骨质吸收速度超过了骨形成速度.常因发生骨折后才发现,如何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防止骨折的发生是医学界面临的重要课题.
作者:时青云;罗先正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全髋关节置换(THR)手术时采用转子截骨有助于显露髋关节,但是存在不愈合及截骨块移位的风险.临床统计显示,初次全髋置换手术发生转子骨折者1.9%,翻修术为1.8%.转子骨折和截骨对THR术后的结果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初次行THR术后.一旦骨折或截骨后不愈合,患者常常出现跛行.不愈合的处理十分困难,需要进行假体翻修术和固定.
作者:邓磊;刘沂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膝部骨巨细胞瘤的适应证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对8例8膝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进行临床分析和总结.结果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骨巨细胞瘤8例,随访1~7年,平均2年3个月,无1例复发,无感染、松动和折断现象.应用HSS膝关节评分标准进行分析,优7例,良1例,优良率为100%.结论严重膝关节部原发性骨巨细胞瘤采用肿瘤段截除,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手术方法,效果满意.
作者:程继武;肖德明;林博文 刊期: 200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