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北京中科康辰骨关节伤病研究所
  • 国际刊号:2095-252X
  • 国内刊号:10-1022/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2002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2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肿瘤学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05年3期文献
  • 外固定架固定经皮骨水泥注入治疗晚期四肢转移癌性病理性骨折

    目的对晚期四肢转移癌性病理性骨折患者采用外固定架固定经皮穿刺骨水泥注入术,以减轻患肢疼痛,抑制肿瘤生长,部分恢复患肢功能,便于护理.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在DSA下,确定骨折部位,复位后在病灶二端健康骨部位各经皮穿入2根针,安放外固定架.然后用特制骨穿刺套管针经皮刺入骨折端及瘤骨内并注入适量骨水泥.结果21例患者在术后当日疼痛即明显减轻.21例患者中19例获随访,时间为2~14个月.疼痛消失16例,3例疼痛明显减轻.术后1~2个月内死亡3例,全部死于原发病.上肢手术患者于次日即可持轻物,下肢手术患者于术后1~2周即可坐轮椅或扶拐行走.卧床患者术后护理方便.结论对于晚期四肢转移癌患者采用外固定架固定经皮骨水泥注入方法治疗具有损伤小,止痛效果确切,可部分恢复四肢功能,手术适应证广的特点,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方法.

    作者:孙强;赵德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转移性骨肿瘤897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分析转移性骨肿瘤的发病特点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980年1月~2003年12月本院临床诊断为转移性骨肿瘤897例,统计分析转移性骨肿瘤的发病特点及临床特征.结果转移性骨肿瘤好发于男性,以41~70岁多见,原发病灶男性常见者依次来自肺(25.6%)、前列腺(11.4%)、肝(7.6%),女性则以肺(26.7%)、乳腺(12.1%)、胃肠(5.7%);来源不明占24.0%.早期单发以脊柱、骨盆为多见,晚期易全身多处转移.患者常因肢体疼痛(51.8%)、肿物(10.5%)、功能障碍(7.7%)、病理性骨折(7.5%)甚至截瘫(3.1%)等就诊,26.8%的患者因原发病灶症状就诊检查时发现骨转移.影像学以溶骨性改变(82.1%)多见.治疗以对症处理、缓解疼痛、化疗、放疗为主,手术多为姑息治疗.结论转移性骨肿瘤的临床特征复杂,应掌握其发病特点,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作者:张新涛;徐栋梁;谭本前;胡俊勇;李佛保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滑膜肉瘤SYT-SSX融合基因转录产物的检测及其与病理表型的关系

    目的检测滑膜肉瘤新鲜冰冻标本中的SYT-SSX融合基因,分析融合基因亚型与病理表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取19例2000年6月至2004年9月间在我院诊断为滑膜肉瘤新鲜冰冻标本,提取组织RNA,应用RT-PCR检测标本中SYT-SSX融合基因,明确不同融合基因亚型所占的比例;再次确认各病例的病理诊断及病理表型,分析融合基因亚型与病理表型之间的关系.结果15例(79%)标本含有SYT-SSX融合基因,其中11例为SYT-SSX1,4例为SYT-SSX2,后者中1例为罕见的SYT-SSX2变异类型.未发现其他融合基因亚型.经再次病理组织学确认,15例被确诊为滑膜肉瘤,其中双向分化型4例,单向分化型10例,分化差型1例.确诊为滑膜肉瘤的15例标本均检测到SYT-SSX融合基因.SYT-SSX2仅见于单向分化型和分化差型的病例.结论应用RT-PCR检测SYT-SSX融合基因对诊断滑膜肉瘤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保留新鲜冰冻标本,应用恰当的引物检测融合基因,对滑膜肉瘤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大森;郭卫;沈丹华;唐顺;宋秋静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特制人工假体置换治疗近关节部位骨巨细胞瘤

    目的探讨特制人工假体置换治疗近关节部位骨巨细胞瘤的疗效.方法特制人工假体置换治疗12例骨巨细胞瘤.6例股骨干粗隆部病变中4例行特制加长柄双极头假体,2例行特制全髋关节置换;2例股骨远端髁部、4例胫骨近端髁部行特制人工膝关节置换.结果治疗后随访1年以上,10例患者关节功能良好.无1例复发.结论特制人工假体置换治疗近关节部位骨巨细胞瘤能减少复发,使患者早期下地,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焦宁;姜海;薛金山;鹿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膝骨性关节炎关节镜治疗指征及手术方法探讨(附304膝报告)

    目的回顾膝骨性关节炎关节镜下治疗的效果,探讨关节镜治疗的指征及手术的方法.方法1998年12月至2004年2月,应用关节镜治疗的骨性关节炎235例304膝.男性53例,女性182例.统计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关节镜下的病理变化、关节镜下手术方法,并用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HS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评定疗效.结果235例304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均获得6个月以上的随访.在随访的304膝中,优83膝,良116膝,中67膝,差38膝.优良率65.5%.结论选择合适的手术指征和施行合理的手术方法,应用关节镜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张志刚;陈德生;闫连元;闫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征与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年4月至2003年10月收治的经病理检查证实的11例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病例资料,其中骨盆3例,胸椎和腰椎各2例,颅骨、左肱骨上端、左尺骨近端和左股骨转子部各1例.疼痛为共同表现,1例腰椎病变者有神经根受损症状.X线片示主要为溶骨性改变.病理类型主要为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治疗主要采用局部放疗和全身化疗,1例腰椎病理性压缩性骨折者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1例左股骨转子部病变者行瘤段切除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结果随访1~8年,平均2.5年,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11/11)、66.7%(2/3)、50.0%(1/2),1例腰椎弥漫性大B细胞型Ⅲ期患者1年后出现全身多处转移死亡,且随着临床分期增高,3、5年生存率降低.结论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临床少见,治疗应以放、化疗等综合治疗为主,原发灶若为主要负重骨应辅以手术治疗预防病理性骨折的发生.

    作者:杨祚璋;许建波;谢琳;钱保生;袁涛;张晋煜;李文忠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骨肉瘤区域淋巴结检查的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本研究了解在骨肉瘤患者中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发病率、淋巴结肿大原因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963年至2004年受治的946例骨肉瘤病人进行临床回顾,对76例行术前淋巴结活检的患者进行病理回顾.结果病理证实有4例患者出现了淋巴结转移,这些患者初诊时未发现有其他血行转移.所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均于术后两年内死亡.绝大多数淋巴结增大者病理学表现为窦增生.结论骨肉瘤患者中淋巴结转移少见,如出现转移则预后极差,预后与出现血行转移者一样.淋巴结有免疫作用,淋巴结肿大多为非特异性反应.

    作者:牛晓辉;王涛;李远;刘文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A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目的总结应用AF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脊柱后正中入路椎管探查减压或单纯使用AF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36例.结果经6-36个月随访,椎体平均高度由术前的前缘34.5%和后缘76.5%恢复到术后的前缘91%和后缘97.5%,Cobb's角由术前平均16.2°恢复为术后平均1.8°.对脊髓损伤的患者按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5级.以上病例未发现有椎弓根钉松动,断裂情况.结论AF系统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固定可靠,在脊柱内固定器械中具有较明显的优越性,有待进一步临床应用证实.

    作者:郭伟;王胜利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伴有脊髓受压的脊柱转移性肿瘤的治疗

    对于脊柱转移性肿瘤来说,脊髓压迫是严重的并发症.它将导致疼痛、脊柱不稳、神经症状以及生活质量下降等一系列的后果.现就治疗方法综述如下.

    作者:戴炳华;朱晓东;蔡郑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同种异体骨关节移植在四肢骨肿瘤保肢治疗中的应用

    近年来,由于肿瘤化疗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新辅助化疗的应用以及先进的影像学诊断和外科技术的进步,为骨肿瘤保肢提供了客观条件.其中,同种异体骨关节移植术在保肢治疗中的应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经过适当处理的异体骨有较低的抗原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较为理想的植入材料.

    作者:刘心;邵增务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动态模板PCR合成分泌性降钙素基因及其克隆

    目的用动态模板PCR基因合成法合成与克隆含人胰岛素分泌信号的人降钙素(humancalcitonin hCT)基因并经序列分析予以确证.方法根据Genebank的人胰岛素分泌信号和人的hCT基因的序列,将其分成6个片断合成单链寡核苷酸作为PCR的引物和cDNA合成的模板.其中,在互相邻近的每两条引物之间均有19~20个碱基互补,6条合成的单链寡核苷酸在PCR反应中相邻的两条单链寡核苷酸互为引物和模板,经过3个PCR循环,直接扩增出人胰岛素和降钙素的编码序列,经过25~30循环,获得足量的PCR产物,即含人胰岛素分泌信号的hCT基因.采用琼脂糖凝胶回收法,回收目的片段胰岛素分泌信号和hCT基因全长DNA.纯化后,将此段DNA插入到克隆载体PMD 18-T载体上.转化用CaCl2法制备的感受态细菌JM109,恒温震荡培养箱培养1h后,涂在含氨苄青霉素和X-gal的LB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利用氨苄抗性筛选和蓝白斑筛选实验,筛选出阳性克隆,用碱裂解法提取质粒,应用双酶切和DNA测序鉴定重组质粒.结果经动态模板PCR基因合成法合成获得212bp产物,经酶切鉴定和DNA测序确定所合成片断为胰岛素分泌信号和hCT基因全长,证明克隆到的含人胰岛素分泌信号和降钙素的基因为编码人胰岛素分泌信号和人降钙素的全长DNA序列.结论本研究为基因合成提供了一种新的可靠的方法,成功地克隆了含人胰岛素分泌信号的人降钙素基因,为人降钙素基因与后续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作者:王秀利;王义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BMP2、IL-6在骨的纤维结构不良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了解骨的纤维结构不良(FD)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情况,探讨它们在FD发病中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及合理地治疗FD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对39例FD患者病理标本中BMP2、IL-6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与10例正常骨组织和20例骨化性纤维瘤(OFD)病理标本作对照.结果FD、OFD和正常骨标本中均可见BMP2阳性染色,但BMP2在FD病变组织中表达程度高于对照组(P<0.01);正常骨标本切片中未见IL-6阳性染色,而在FD中均可见IL-6广泛阳性染色,部分OFD呈阳性染色,FD组与两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FD形成可能与诱导成骨因子调节紊乱有关.IL-6是FD形成的重要生物因子,临床使用二磷酸盐、糖皮质激素治疗FD和McCune-Albright综合征有效.

    作者:李恩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四环素-雌酮对去卵巢山羊髂骨的有利作用

    目的切除山羊双侧卵巢(OVX山羊)建立绝经后骨质疏松(PMO)动物模型,应用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方法观察OVX山羊对四环素-雌酮(XW630)的治疗反应.方法31只雌性山羊随机分成4组,即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OVX术后6个月组、XW630治疗6个月组,制备山羊髂骨不脱钙骨切片,应用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方法,观察各组髂骨骨计量学参数的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各参数间差异无显著性.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OVX术后6个月组的骨小梁体积比全部骨组织体积(TBV/TTV)、骨小梁体积比海绵骨体积(TBV/SBV)、平均骨小梁板厚度(MTPT)、四环素双标线距离(DDL)、平均类骨质宽度(MOSW)、骨矿化沉积率(MiAR)和组织水平的骨形成速率(Svf)显著减少(Svf:P<0.05,其余各参数:P<0.01),骨小梁表面比体积(S/V)则显著增加(P<0.01),说明去卵巢后山羊骨量丢失,骨小梁体积明显减小,骨小梁厚度下降、连接性降低,骨转换率降低,激活频率减慢,骨形成明显减少,表现为低转化型骨质疏松的骨代谢特征.骨质疏松山羊模型复制成功.与OVX术后6个月组相比,XW630治疗6个月组的TBV/TTV,TBV/SBV,MTPT,DDL,MOSW,MiAR和Svf显著增加(P<0.01),S/V,骨矿化延迟时间(MLT)显著减少(P<0.01);与假手术组相比,XW630治疗6个月组的TBV/TTV,TBV/SBV显著减少(P<0.01).结论XW630有增加骨量,改善骨小梁空间结构,增加骨强度,提高骨激活频率,促进类骨质生成及矿化,增强成骨细胞活性的作用.

    作者:卢飙;孙晓村;贺颖;陈槐卿;翁玲玲;郑虎;邱明才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四联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我们自1998年开始采用四联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取得良好疗效,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本组27例,34膝,男性3例,女性24例.年龄29~71岁,平均48岁.病程6个月~15年.左膝9例,右膝11例,双膝7例.

    作者:阿力;李波;王磊;王芳;李国宏;王乡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髋臼后壁骨折手术治疗和并发症探讨

    1997年6月至2003年6月本院收活髋臼后壁骨折20例,经手术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本组20例.男16例,女4例.年龄20~62岁,平均41岁.受伤原因为16例交通事故,4例高空坠落.就诊时股骨头后脱位18例,2例已复位.2例有坐骨神经损伤症状.髋臼后壁一块骨折12例,2块骨折3例,粉碎骨折5例.

    作者:李庆恩;王宏海;曾祥彧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骨质量与骨量

    骨强度同时反映骨量与骨质量的完整性.骨强度由骨材料、构筑、力学性能及骨量共同构成.骨质量能解释一些单纯用骨量或骨密度(BMD)不能解释的问题,诸如在正常BMD仍发生骨折;给予抗骨吸收制剂后,虽只有小的面积骨密度(aB-MD)变化也能减少骨折风险;应用氟化物虽能增加脊柱BMD,但并不能减少脊柱骨折风险;骨折风险早在BMD大变化之前即可出现等.

    作者:郭世绂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POSSUM评分系统简介及在骨科推广应用的建议

    客观评价和预测骨科患者尤其是手术患者死亡和并发症出现的危险性,即根据患者的主要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包括实验室、影像学、电生理等)和手术的严重程度等进行加权或赋值,从而量化此类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病率,终评估患者手术的严重程度,是临床研究中一项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作者:谷贵山;张博皓;李子川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热烈祝贺王澍寰院士主编的<临床骨科学>出版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骨科骨肿瘤、骨病临床教学的体会

    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的重要阶段,是医学生变为医生的过渡期.在这期间临床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全面、正确、有效的指导将帮助医学生顺利完成过渡期,顺利实现从学生思维到医生思维的转变.近年来,医学科学迅速发展、医学教育模式不断改进,这对临床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床教学应当注重实践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医学生实习期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其中在骨科轮转约两周,而骨科病种很多,学生经常感到难以掌握.本人在骨科骨肿瘤、骨病临床教学中有几点体会:

    作者:鲁英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