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对脊椎转移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全组22例,其中男14例,女8例.年龄48~75岁.原发癌为非小细胞肺癌8例、乳腺癌6例、前列腺癌和甲状腺癌各3例,2例为肾癌转移.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根据CT显示病变范围设定临床靶区,设5~6个共面照射野,根据剂量分布决定每个照射野的权重.10%脊髓体积剂量不超过15%.中位剂量36Gy/8次(平均35~40Gy/7~10次).治疗期间配合适量激素.结果止痛效果明显,总有效率达100%.截止2005年2月,有随访结果的18例,其中8例生存1年,4例存活2年,2例存活3年,有4例存活4年健在.结论三维适形照射技术对脊椎转移癌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韩守云;夏火生;李苹;刘志晨;张玉海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总结椎管内转移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年来我科收治的椎管内转移瘤的临床资料.本组9例,绝大多数位于胸段,硬膜外多为8例,髓内1例.结果均行椎板减压及椎管内肿瘤显微外科切除术,术后疼痛全部消失,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椎管内转移瘤为硬膜外常见肿瘤,发病迅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佳的选择.
作者:王晓光;朴颖哲;王鹏;李鹏;刘群;史业辉;李文良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经皮骨水泥注入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转移癌的疗效.方法总结26例32椎体转移癌的治疗,采用单侧或双侧椎弓根入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注入骨水泥,量约4~10ml.结果26例采用经皮骨水泥注入椎体成形术均获成功.16例患者术后当日疼痛完全缓解,6例于术后2~3d疼痛消失,4例疼痛部分缓解,随访2~9个月,平均3.8个月无病椎疼痛加重,无病理骨折.结论经皮骨水泥注入椎体成形术是治疗椎体转移癌安全有效的姑息性方法.
作者:孙强;赵德伟;王本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恶性腰椎肿瘤全脊椎切除手术入路、肿瘤切除术式、重建策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30例原发性恶性腰椎肿瘤患者的病理类型、临床表现、手术途径、术式及其预后.本组30例中,肿瘤病灶涉及WBB分区3~9区/1~12区和L1~L5椎节.采用后方入路14例,前后联合入路16例.1个椎节切除28例,2个椎节切除1例,3椎节切除1例.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而行后路或前后路行全椎节切除与重建术.根据肿瘤的病理类型,术后给予相应的全身/局部化疗或放疗.结果术后随访1~6年,1例神经症状无改善,其余术后近期疗效均较满意,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6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2~48个月局部复发,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于术后36个月因多处转移、全身衰竭死亡.结论肿瘤的性质、切除方式和术后的相关综合治疗对预后具有重要影响,应根据肿瘤的性质、浸润范围选择相应的手术途径及肿瘤切除与重建方式.
作者:肖建如;魏海峰;杨兴海;陈华江;王长峰;马俊明;杨诚;袁文;贾连顺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椎间盘造影对多节段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治疗中,在选择治疗节段方面所起的作用.方法对35例多节段腰椎退行性变患者的93个椎间隙行椎间盘造影检查,根据注入造影剂的量、注入时阻力、是否诱发出患者原有症状等确定责任椎间盘,并对相应节段手术治疗.结果93个椎间隙造影中注入量大于2ml 44个间隙,推注时阻力减低者44个间隙,诱发出患者原有症状54个间隙,对其中19个椎间盘行人工椎间盘置换,35个椎间盘行腰椎融合术.术后均无与造影相关的并发症.随访16~42个月,平均30.4个月.术前JOA评分7~17分,平均10.7分,术后JOA评分20~29分,平均25分.与术前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前VAS评分6~10分,平均7.5分,术后VAS评分0~2分,平均1.2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椎间盘造影对准确选择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治疗间隙能够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康南;王庆一;鲁世保;曲铁兵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骨母细胞瘤的诊断、病理学特点及治疗原则.方法对1993年1月~2003年6月经治的43例骨母细胞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39例获随访,其中8例出现复发,有6例伴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2例为骨肉瘤误诊,均予再次手术切除.33例骨母细胞瘤除出现特有组织学特征外,可出现轮辐状排列及血管瘤样变化.其余病例均恢复满意.结论骨母细胞增生活跃及出现巨型上皮样骨母细胞可作为侵袭性骨母细胞瘤的组织学诊断依据.应用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三结合的方法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防止误诊.局部切除或根治性手术为主要治疗方法.
作者:靳松;沈靖南;王晋;黄纲;李佛保;王连塘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儿童骨的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1990年~2003年收治11例患者,男8例,女3例,平均年龄3.9岁,单发病灶7例,多发病灶4例;单发胫骨4例,髂骨、颈椎、胸椎各1例.结果8例行病灶刮除植骨,2例行放疗治疗,1例未在我院治疗.8例行手术治疗者均经病检证实为骨嗜酸性肉芽肿.7例在术后2~3个月内愈合,功能完全恢复.1例在术后3个月时发现植骨有部分吸收.结论本病为郎格罕氏细胞增多症,病灶刮除植骨或小剂量放射治疗可减轻疼痛,促进患骨愈合,早日负重.
作者:王月光;马松立;左玉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修复骶会阴区各种原因造成的难以愈合的组织缺损创面的方法.方法28例患者因骶会阴部位肿瘤切除手术、褥创、外伤、电烧伤、放射损伤造成骶会阴部久治不愈的创面和复杂的组织缺损,在全身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用皮瓣、肌皮瓣、大网膜等移植修复.结果28例皮瓣肌皮瓣均成活良好,无一例坏死.2例患者在住院治疗后期因肿瘤复发转移死亡.其余26例中有11例创面一期愈合,占全部病例的39.3%;6例又做了1次、2例做了2次扩创缝合手术后创面愈合;6例形成慢性小创面或窦道经较长时间换药愈合,1例慢性窦道和直肠残段相通难以愈合.结论皮瓣肌皮瓣以及大网膜移植可以有效治愈骶会阴部位难治性创面.
作者:朱敬民;郝天智;贺立新;鲁刚;曹玉珏;隋志甫;高艳凤;李冬海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骨肉瘤中Skp2蛋白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6例骨软骨瘤、12例骨纤维结构不良和48例骨肉瘤组织中Skp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Skp2蛋白在骨软骨瘤和骨纤维结构不良中的表达均为阴性,在骨肉瘤中的表达阳性率为43.75%(21/48),后者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前者(P<0.01).Skp2蛋白表达与临床分期、肺转移及分化程度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Skp2可能参与骨肉瘤的发生、发展,检测Skp2蛋白的表达对骨肉瘤患者的早期诊断,判定恶性程度及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张劲松;杨述华;陈述伟;吴强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对脊柱转移瘤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通过对1995年至2005年42例脊柱转移瘤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方式的回顾并进行随访和总结.结果随访3个月~9年.全脊椎切除术6例存活13个月~9年,平均存活41个月,4例仍存活.脊椎次全切除术13例存活1个月~3年,平均16个月,6例仍存活.前路椎体切除固定8例,存活4个月~34个月,6例仍存活.后路椎板切除减压固定12例,术后均获得疼痛缓解,11例神经功能恢复或改善,存活3个月~16个月,5例仍存活.单纯后路椎板及肿瘤切除减压1例(原发灶不明腺癌)截瘫症状有所恢复.经皮椎体成形2例疼痛大部分缓解.结论全(或次全)脊椎切除术对预计长生存期且有有效的术后肿瘤辅助治疗的患者是有益的.单纯后路减压加脊柱固定对脊柱不稳定和(或)硬膜受压的高龄或一般状况较差的患者近期内可明显改善神经功能和疼痛.前路或后路脊柱固定是必要的,其稳定脊柱的效果没有区别.
作者:米川;马忠泰;施学东;王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siRNA(small interfering RNA)对滑膜肉瘤细胞系HS-SY-Ⅱ中融合基因SYT-SSX表达的抑制作用,为RNAi技术在肿瘤生物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实验基础.方法体外合成3条针对滑膜肉瘤特异性融合基因SYT-SSX的siRNA,转染HS-SY-Ⅱ细胞系,分别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杂交方法检测SYT-SSX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用MTT比色法测定细胞的增殖活性,Annexin-FITC/PI双标记流式细胞计数检测细胞凋亡.结果设计的siRNA中,1条可以完全封闭SYT-SSX的转录,另2条分别使SYT-SSX基因表达降低至37.3%和70.1%.转染3条siRNA后,HS-SY-Ⅱ细胞融合蛋白表达分别降低至75.03%、82.15%和16.59%.同时,细胞生长受到抑制,并发生细胞凋亡,凋亡率分别为32.51%、26.81%和47.19%.结论siRNA可以有效抑制HS-SY-Ⅱ细胞系中融合基因SYT-SSX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生长,并导致细胞凋亡.
作者:杨毅;郭卫;李大森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于1873年由Rustizky正式命名,系由单克隆的浆细胞异常增生所致的恶性疾病,约占造血系统肿瘤的10%,近年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发病年龄偏大,我国发病高峰期在45~55岁,由于瘤细胞的增殖比例很低及多药耐药的形成,MM的临床治疗仍然十分困难,迄今为止仍无根治的方法.大多数骨髓瘤患者的治疗目的是延长生命,缓解骨痛,改善生活质量.因而如何进一步提高疗效,寻找新的治疗手段是当前MM治疗的重要课题之一.近年来MM的治疗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本文就MM的治疗现状和进展问题作一综述.
作者:古爱虎;汪兴洪 刊期: 2006年第03期
1965年,Urist[1]发现脱钙骨基质的提取物在肌肉内使间充质细胞转化为骨系细胞发生异位成骨,随后分离出了一种小分子量的糖蛋白,即骨形态发生蛋白.Wezney[2]在1988年对这种骨提取物的肽链进行分析,并测出其氨基酸的序列,首次克隆出BMP2,BMP3,BMP4,至今,已有15种BMP及40种BMP相关蛋白被成功的分离.目前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可以大量获得BMP,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可能.BMP在骨肿瘤的作用也正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作者:刘吉兵;李敏 刊期: 2006年第03期
骨肉瘤是常见的骨原发性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容易复发和转移,以青少年多见,预后差,死亡率高.上世纪70年代以后保肢手术与大剂量辅助化疗相结合,使骨肉瘤患者生存率极大提高,5年生存率由1970年以前的5%达到了现在的80%[1].随着科学的发展,新的骨肉瘤治疗方法不断出现,但目前骨肉瘤的治疗大多仍采用保肢术与辅助化疗和新辅助化疗联合治疗.
作者:胡宏伟;孙其志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放射性粒子植入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放疗技术,具有精确度高、创伤小,并发症低等优点,成为目前对外科手术以及外放射治疗缺陷进行互补的新型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治疗,在恶性骨肿瘤治疗上也逐渐发挥重要作用.现就其在恶性骨肿瘤治疗的现状及应用前景等方面作一综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是指将封闭型放射源种植到肿瘤组织或其附近受癌细胞浸润的组织(包括淋巴扩散的途径等组织)内治疗肿瘤的一种方法.包括短暂种植和永久植入两种.短暂种植治疗是通过术中插植导管,利用后装治疗机将192Ir和137Cs等运输到肿瘤部位进行照射;永久植入的放射性同位素为103Pd、198Au和125Ⅰ等,可通过术中植入和B超或CT引导下植入.
作者:邱晓华;邵增务;廖翔;刘心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血管球瘤(glomus tumours,GT)为临床上较少见的良性肿瘤,而发生于甲床外的多发、巨大GT更为少见,本院收治1例罕见的右下肢多发GT,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忠荣;杨星华;王晓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患者,男性,64岁.因背部不适,发现肿物3个月,增大1个月入院.患者在3个月前感背部不适,并发现背部有一肿物,约蚕豆大小,未作任何处置.近1个月来肿物增大明显,如桑椹大小.查体:心、肺、腹无异常发现,背部可及一肿物,皮肤无红肿,大小约2.0cm×1.9cm,压痛,质硬,活动度差,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B超提示:右背部距体表1cm处可见2.0cm×1.9cm×1.7 cm低回声区,形态规则,边界尚清晰,其内可见较丰富血流信号(图1A,B).CT示右斜方肌内侧软组织病灶,边界光滑,与肌肉组织分界不清,平扫CT值56.增强扫描后病灶明显强化,不均匀,边缘较中央区强化显著,增强后CT值102.周围供血血管较粗大,肿物血运丰富(图2A,B).患者既往有非何杰金氏病,化疗14个疗程,过程较顺利.
作者:李健 刊期: 2006年第03期
骨移植是手术治疗骨科疾病的重要手段.自体骨成骨能力强,没有免疫排斥及疾病传播的危险,但是数量有限而且自身取骨伴有很多风险并留下新的创伤,另外年龄及部位的限制亦导致很多患者得不到应有的治疗.同种骨移植来源广泛,大小形状不受限制,且具有生物活性与受体部位发生生物结合,同时可保留肌肉、韧带及关节囊等附着点,为重建肢体和关节功能提供了方便和保证.现代骨库始于1950年美国海军组织库,从此深度冷冻与干燥组织保存技术迅速普及.波兰华沙组织库1965年至1990年间向临床提供约8万件辐照同种骨移植材料,美国同种骨在1990年至1999年间从每年35万件增加到65万件.
作者:张亦军;赛佳明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