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评价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0年2月~2004年12月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42例,4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结核中毒症状和胸腰部疼痛,活动受限.15例伴截瘫(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6例,D级8例),30例患者有不同程度后凸畸形(15°~60°,平均30.6°),影像学显示单椎体破坏11例.双椎体破坏31例.结果 切口一期愈合,无窦道形成.随访1.5~2.5年,平均1.8年.15例截瘫者除1例术前B级术后恢复至D级外,其余均恢复到E级.后凸Cobb角平均矫正21°.植骨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5个月,随访期内结核无复发.结论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疗效确切,脊柱稳定性重建可靠,矫正后凸畸形较理想,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有效术式.
作者:卢波;唐林俊;吴德生;崔太安;吴林;胡云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应用钛网笼、钢板在椎体次全切除和椎体融合术中治疗颈椎病的疗效及放射学检查结果.方法 2003年9月~2004年9月在椎体次全切除术中应用钛网笼、钢板治疗颈椎病35例.其中脊髓型28例,神经根型5例,混合型2例,切除1个椎体28例,2个椎体7例.结果 35例患者中3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4±1.2)个月.术后31例患者3~5个月随访时,植骨出现融合,1例于术后9个月出现融合.植骨融合率达100%.术前术后采用JOA评分评定脊髓功能,JOA评分从术前的(11.3±1.6)分提高到术后的(16.4±1.1)(P<0.05).术后获得的颈椎前凸平均为7.36°,范围为3~16°.结论 钛网笼、钢板应用于椎体次全切除脊柱融合术可以恢复颈椎的正常生理前凸,使固定节段获得即刻和长期稳定,并可获得良好的植骨融合率.
作者:韩晓斌;李玉民;汪韬;刘郑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与缺氧诱导因子-1 α(HIF-1 α)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研究两者在骨肉瘤血管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4例骨肉瘤和10例骨软骨瘤、6例骨纤维结构不良中iNOS与HIF-1 α蛋白的表达,同时用CD34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计算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64例骨肉瘤组织中,iNOS的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0.3%(45/64),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HIF-1 α的阳性表达率为64%(41/64),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iNOS与HIF-1 α的表达一致符合率为60.9%(39/64),两者表达显著相关(P<0.05),且与癌组织分期显著相关(P<0.05);MVD平均值为28.6±11.5,iNOS与HIF-1 α均阳性的骨肉瘤组织中MVD值高于两者均为阴性者,两者相比较差别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骨肉瘤组织中存在iNOS与HIF-1α蛋白的过表达,两者在促进骨肉瘤新生血管生成中具有协同作用,可能在骨肉瘤的发生、发展、转移中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茅文斌;邵增务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大鼠骨质疏松模型中血清瘦素与血钙磷含量之间相关性.方法 80只6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通过切除大鼠双侧卵巢建立骨质疏松动物模型.A组为正常体重去势组,B组为肥胖去势组,C组为肥胖对照组,D组为正常体重对照组.分别于术后2、3、4、5、6个月进行血清瘦素、血钙、磷含量的检测.结果 双因素方差分析,血钙组间F=28.624、月间F=19.683,血磷组间F=41.016、月间F=32.177,瘦素组间F=63.056、月间F=29.853,均有统计学差异;线性回归方程分析,A、B、C组血清瘦素含量与血钙、磷含量可建立直线回归方程.结论 骨质疏松模型中,大鼠血清瘦素与血钙磷含量变化成正相关.
作者:陈蓟;肖德明;林博文;徐忠世;王华;黎伟凡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BMP-2、OPN、VEGF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骨肉瘤肺转移的关系.方法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53例有完整随访资料的骨肉瘤病例中BMP-2、OPN、VEGF的表达.结果 BMP-2、OPN和VEGF的阳性表达均定位于细胞胞浆,BMP-2、OPN和VEGF在53例骨肉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26%(33/53)、50.94%(27/53)和67.92%(36/53).在已发生肺转移的骨肉瘤组织中BMP-2、OPN和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2.3%(12/13)、76.92%(10/13)和92.3%(12/13),明显高于无肺转移的骨肉瘤组织中BMP--2(52.5%,21/40)、OPN(42.5%,17/40)和VEGF(60.0%,24/40)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三者在骨肉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发病时间等因素无显著性关系,但与肺转移显著相关.结论 BMP-2、OPN及VEGF在骨肉瘤中有着不同程度的高表达,与骨肉瘤的发生发展及与骨肉瘤肺转移密切相关,BMP-2的表达分别和OPN、VEGF的表达密切相关.
作者:柴斌;杨述华;王渝;余理瑶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hasty,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19例22个椎体,男8例,女11例,年龄55~86岁,平均72.5岁.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观察评价.结果 本组患者无术中死亡及肺、心、脑血管系统急性不良反应和脊髓和神经根急性损伤发生.住院时间3~10d,平均6d,随访2~16个月,平均7.5个月,19例患者术后腰背疼痛均明显缓解或消失,生活质量明显提高.X线片显示椎体高度无进一步丢失.结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创伤小,操作简单,能够迅速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任文杰;张长江;王明君;杨荣利;朱明生;苗卫东;杨林;刘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脊神经节内肥大细胞与肽能神经的关系.方法 采用常规组织学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家兔脊神经节内肥大细胞和P物质免疫阳性反应进行观察.结果 在P物质免疫反应阳性的神经元和神经纤维周围散在着肥大细胞.结论 在脊神经节内,肥大细胞与肽能神经存在着组织形态学上的构筑关系.
作者:张伟国;杜喆;陶凯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早期诊治股骨下端和股骨颈骨内腱鞘囊肿的方法,防止误诊误治.方法 自2004年3月至2004年10月收治2例骨内腱鞘囊肿,1例位于股骨下端,1例位于股骨颈处,术前诊断困难,经过手术清除病灶,病理切片明确诊断,术后均得到随访.结果 平均随访20.5个月(17~24个月),无局部复发,膝、髋关节活动功能良好,疗效满意.结论 加强对该种疾病认识,综合临床、影像学资料,结合病理学检查,可以减少对该病的误诊,从而作出合理的治疗.
作者:张春林;董扬;曾炳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FHN)的X线、CT、MRI和ECT表现及病理基础.方法 对120例疑诊FHN患者同期进行了X线、CT、MRI和ECT检查,并进行随访.从中挑选出经随访或病理证实的75例作为统计对象.结果 75例患者共累及114个髋关节,X线诊断42个股骨头;CT为100个股骨头;ECT为102个股骨头,MRI为114个股骨头.结论 FHN影像学表现和其病理是相一致的.MRI是本病好的检查手段.
作者:刘春红;马大庆;刘吉华;徐爱德;左书跃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骨软骨瘤和骨恶性肿瘤组织中SKP2和P27表达水平并探讨其相互关系和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20例骨软骨瘤和55例骨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标本经脱钙后常规制作石蜡包理切片,SKP2和P27染色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果 骨软骨瘤SKP2阳性率明显低于骨恶性肿瘤(15.0%v67.3%,P<0.01),但P27则相反(90.0%v43.6%,P<0.01);不同类型骨恶性肿瘤中SKP2和P27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骨恶性肿瘤Ⅰ级和未转移病例SKP2阳性率明显低于Ⅲ级和转移病例(P<0.05或P<0.01),骨恶性肿瘤Ⅰ级和未转移病例P27阳性率明显高于Ⅱ级、Ⅲ级及转移病例(P<0.05或P<0.01),SKP2和P27在骨恶性肿瘤中表达呈密切负相关(P<0.01).结论 SKP2和P27表达与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两者均为反映骨恶性肿瘤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标记物.
作者:许自力;杨竹林;王家让;刘金洋;王愉思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弹力纤维瘤(Elastofibroma)是一种少见的发生于软组织中的类肿瘤疾患.1961年Jarvi和Saxen[1]首先报道了4例发生于肩胛骨下端和胸壁之间的肿物,病理学检查发现肿物主要由大量增生肥大的弹力纤维构成,他们将之命名为背部弹力纤维瘤(Elastofibroma Dorsi),也有人将之称为肩胛部弹力纤维瘤(Elastofibroma Scapulae)[2].几十年来对该病的研究有了不少进展,除了肩胛部区域外,在其他部位也陆续报道了弹力纤维瘤的病例,所以在命名上现在更多地使用弹力纤维瘤一词.在2002年版的软组织肿瘤组织学的WHO分类中,弹力纤维瘤属于良性的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类肿瘤.
作者:徐立辉;牛晓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骨肉瘤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恶性骨肿瘤,因生长较快和早期发生远处转移尤其是肺转移而预后不良.多种实体肿瘤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表达增强,MMPs/TIMPs平衡紊乱有助于加强蛋白水解活性,在骨肉瘤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徐润冰;邵增务;熊晓芊;廖翔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血管球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软组织肿瘤,源自于全身各部位细小动静脉吻合处的血管球.血管球系小动-静脉间的一种神经-平滑肌装置,通过它调节外围血流来控制血压及温度.小动脉在形成毛细血管以前,分出小分支进入血管球,在其中与静脉直接相连(Sucquet-Hoyer氏管),此种动静脉结合处,外被以纵横的平滑肌细胞,其中间有血管球细胞.整个血管球被一种精细的成胶原网所包绕,其中有大量无髓鞘的感觉神经纤维及交感神经存在,外包有纤维组织包膜.现对本病的流行病学、病因、分型分类、组织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综述.并附一例右手拇指指腹多发血管球瘤病例报告.
作者:张宗康;劳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膑骨是人体大的籽骨,发生于膑骨的肿瘤很少见,有关于膑骨的骨巨细胞瘤国内外有一些报道,但由于病变部位的特殊性,膑骨部位的肿瘤常常误诊为一般的膝关节病变.不适当的治疗和误诊将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我院收治1例膑骨骨巨细胞瘤的患者,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改变进行初步探讨.
作者:李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原始外胚层神经细胞肿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PNET)是起源于原始神经外胚层基细胞的未分化的高度恶性肿瘤.该瘤较少见,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我们曾遇1例原发于椎管及椎旁的PNET,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作者:郭元兵;王荣茂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第六届亚太肌肉骨骼系统肿瘤协会(APMSTS)会议于2006年1月18日~20日在泰国清迈举行.大会论文分为大会发言和展板两种形式.其中,大会发言文章共89篇,大会展板文章共66篇.来自亚太地区的与会代表共200余人.在三天的会议期间,来自各国的学者就肌肉骨骼系统肿瘤在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近年的进展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交流.
作者:赵海涛;王涛;牛晓辉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