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国内外已发表的高质量的有关比较病灶内切除术和整块切除术对骨巨细胞瘤患者术后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影响的临床研究进行综合定量分析,为骨巨细胞瘤的外科治疗模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已公开发表的有关病灶内切除与整块切除治疗骨巨细胞瘤所有随访严密的随机对照研究或设计良好的非随机对照研究,按Meta分析的要求对检索到的原始研究的质量进行评估,对符合条件的所有研究结果用Meta分析专用统计软件RevMan4.2版进行统计分析,计算病灶内切除术相对整块切除术其复发及并发症发生危险的优势比(OR),评价病灶内切除术与整块切除术对GCT患者复发及并发症发生的影响.结果 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4篇,总样本量156例.其中病灶内切除术组83例,复发8例,发生并发症5例;整块切除术组73例,复发2例,发生并发症26例;合并OR复发=3.16,95%可信区间0.81~12.30,合并OR并发症=0.12,95%可信区间0.04~0.32.结论 两种手术治疗模式对术后GCT复发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还不能说明两种术式术后GCT复发率有差别.两种手术治疗模式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病灶内切除组的并发症发生优势比整块切除组低88%.
作者:白峰;王臻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P53、P16抑癌基因在骨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相关性研究.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及原位杂交方法检测105例骨肿瘤P53、P16蛋白及基因的表达,其中骨肉瘤85例、骨软骨瘤20例,并对骨肉瘤主要临床资料和病理分级参数进行比较,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骨肉瘤中P53蛋白及基因的阳性表达率为64.7%、65.9%,明显高于骨软骨瘤阳性表达率20.0%、20.0%,有显著性差异(P<0.0005)呈正相关.骨肉瘤中P16蛋白及基因的阳性表达率为52.9%、54.1%,明显低于骨软骨瘤阳性表达率85.0%、90.0%,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5,0.01),呈负相关.P53蛋白及基因在骨肉瘤Ⅱb期、Ⅲ期的表达率明显高于Ⅰ、Ⅱa期(P<0.0005).病理分级P53蛋白及基因阳性表达率分别为Ⅰ级35.0%、40%; Ⅱ级64.7%、64.7%; Ⅲ级83.8%、83.8%,有显著性差异(P<0.005).软组织浸润和转移P53蛋白及基因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非浸润和非转移组(P<0.0001,0.01).P16蛋白及基因在骨肉瘤Ⅰ、Ⅱa期的表达率明显高于Ⅱb期、Ⅲ期(P<0.0005,0.001).病理分级P16蛋白及基因阳性表达率分别为Ⅰ级85.0%、85.0%;Ⅱ级52.9%、55.9%; Ⅲ级32.3%、32.3%,有显著性差异(P<0.001).软组织浸润和转移P16蛋白及基因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非浸润和非转移组(P<0.0005,0.005).结论 P53蛋白及基因在骨肉瘤中不同程度异常表达与骨肉瘤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浸润、转移密切相关,P16蛋白及基因在骨肉瘤中的异常表达与骨肉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提示两种基因均可作为判断骨肉瘤进展及患者预后参考指标.
作者:李永昊;肖玉周;俞岚;承泽农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关节置换术后继发恶性肿瘤国内至今未见报道,报道1例以引起重视.方法 1例76岁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行双膝关节置换术后2年,左大腿远端组织出现了12cm×8cm肿块,活检病理为小圆细胞恶性肿瘤,白细胞共同抗原(LCA)阳性,B细胞标记物CD20及CD45RA阳性,T细胞标记物CD43及CD45RO阴性.诊断为非何杰金淋巴瘤,B细胞来源.结果 确诊后予以CHOP方案化疗,肿块迅速消失,随访2年未见复发,但患者2年后死于其他疾病.结论 该病例为国内首次报道关节置换术后继发恶性肿瘤,建议在关节置换术后随访中给予足够的重视.
作者:燕太强;郭卫;杨荣利;沈丹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分离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的两种基本方法-贴壁分离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对BMSCs成软骨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 抽取兔双侧股骨骨髓,等分,一份(A组)用贴壁分离法,另一份(B组)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BMSCs,倒置显微镜观察BMSCs的生长情况,选择两组同代的BMSCs,用TGF-β1诱导其向软骨方向分化.诱导后的细胞用免疫组化检测Ⅱ型胶原表达情况,用原位杂交检测Ⅱ型胶原mRNA表达情况,后计算两种检测方法的细胞阳性率.结果 A、B两组细胞经TGF-β1诱导后,Ⅱ型胶原免疫组化阳性率分别为76.1%和77.7%,Ⅱ型胶原mRNA原位杂交阳性率分别为70.3%和71.0%.结论 贴壁分离法和密度梯度离心两种分离方法对BMSCs的生长和成软骨分化无显著差别.
作者:王广斌;贺明;付勤;李建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对骨巨细胞瘤中单核基质细胞的性质和来源进行探讨.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8例骨巨细胞瘤的单核基质细胞,用胶原酶分离方法和差速贴壁法分离纯化细胞,将分离培养的骨巨细胞瘤单核基质细胞与狗股骨薄磨片共培养,观察骨巨细胞瘤单核基质细胞的噬骨能力、TRAP染色和RT-PCR检测降钙素受体(CTR)和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结果 利用酶消化的方法可以获得较高纯度的单核基质细胞; TRAP染色阳性;体外培养具有噬骨能力;采用RT-PCR方法可检测到降钙素受体和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结论 利用胶原酶-Ⅱ消化的方法结合差速贴壁方法可以获得较纯的单核基质细胞,可用于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是进行骨巨细胞瘤细胞学研究的细胞来源.
作者:项东全;吕智;刘小丽;史勇;向川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股骨近端骨巨细胞瘤行刮除术后的预后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 1993年~2004年共收治股骨近端骨巨细胞瘤35例,其中施行刮除术且获随访12例.男7例,女5例,平均年龄21岁(19~40岁).Campannacci分级:Ⅰ级3例、Ⅱ级4例(骨折2例)、Ⅲ级5例.11例术前行穿刺活检,8例阳性,3例阴性.前入路7例,外侧入路5例.刮除+骨水泥填充3例,刮除+植骨9例.术后病理Jaffe分级:Ⅰ级7例、Ⅱ级5例.结果 随访24~80个月(平均47个月).有4例复发,复发率为33.3%,复发时间为术后3~38个月(平均19.3个月).结论 股骨近端骨巨细胞瘤行刮除术后复发率较高.术前确诊、X线分级Ⅰ级者复发率低,病理骨折复发率高.股骨颈解剖结构复杂,不易在直视下刮除和难以切除菲薄的包壳是复发的主要原因.
作者:鱼锋;张清;郝林;丁易;蔡尤伯;赵海涛;江军;徐海荣;牛晓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脊柱转移瘤的手术目的、适应证、术式选择及疗效.方法 2003年6月~2006年6月,对37例脊柱转移瘤患者行手术治疗,包括颈椎转移8例,胸椎转移18例,腰椎转移11例.观察术后生存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 平均随访18个月.疼痛缓解率87%,27例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el分级提高1~3级.6例术前没有神经症状,术后一直未出现神经症状.4例神经功能无恢复.结论 手术治疗脊柱转移瘤,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疼痛,改善神经症状,预防继发神经功能障碍,提高脊柱转移瘤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高国勇;镇万新;王多;刘洪涛;徐亮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色素沉着性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对关节周围组织侵袭的机理、临床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 16例四肢骨关节内的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经手术、病理确诊.膝关节7例、髋关节3例、踝关节2例、肩、肘关节各2例.X线片显示膝关节为侵入性骨质破坏,髋、踝关节多为关节面的腐蚀性破坏.结果 16例均行关节内病变滑膜组织切除术,并对受累的骨质进行刮除.随防6个月~18年,无局部复发.结论 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侵及骨质较少见,临床及X线表现更无典型特征,术前确诊率不高.治疗以滑膜彻底切除为主,对骨质破坏严重的病例,可行关节成形术或关节置换术.
作者:王保仓;刘昆鹏;王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介绍经前后侧联合入路并结扎股深动脉切除大腿巨大软组织肉瘤的经验.方法 对初发或复发的8例大腿巨大软组织肉瘤术前常规行MRI和DSA检查,采用经前后侧联合入路并结扎股深动脉行肿瘤广泛切除术,其中1例行术前化疗及术后放疗,3例行术后放疗,3例术后局部复发再次行广泛切除术后放疗,1例术前术后均无辅助治疗.结果 8例中2例术后出现切口边缘皮肤坏死,1例经换药治愈,1例行局部推移皮瓣术后治愈.8例术后随访2~6年,4例无瘤正常生存,3例1~2年内局部复发再次行广泛切除术,术后无瘤正常生存,1例无任何辅助治疗者术后多次局部复发行姑息性局部切除术,6年后因全身衰竭死亡.结论 对初发或复发的大腿巨大软组织肉瘤术前常规行MRI和DSA检查评估其局部切除的可行性,采用经前后侧联合入路并结扎股深动脉行肿瘤广泛切除术,术后辅助放疗,是较好的保肢治疗方法.术后局部复发是较常见的并发症,再次行复发灶广泛切除术及术后放疗仍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张世权;肖德明;刘安庆;卢文浩;尚宏喜;李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背根神经节(DRG)内注射药物对髓核所致炎性神经痛的作用.方法 大鼠自体髓核移植至单侧L5,L6神经节周围,观察大鼠机械刺激,热刺激回缩阈值变化率及背根神经节形态学改变.给予相应致炎神经节内药物干预,观察其对大鼠行为学及相应神经节形态学改变的影响.结果 自体髓核移植可以导致明显的机械刺激痛觉过敏及神经节的炎性病理改变,背根神经节内注射地塞米松,可以显著改善髓核所致的机械刺激痛觉过敏(P<0.05)及炎性反应的程度.结论 背根神经节内注射地塞米松有助于改善髓核组织引起的炎性神经痛.
作者:金国鑫;王欢;李雷;段景柱;刘哲;于洪德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关节软骨是滑膜关节重要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对维持关节运动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各种疾病和外伤造成的关节软骨退变或缺损在临床上很常见,损伤后的关节软骨自身修复能力十分有限.因此,关节软骨损伤通常会导致更严重的关节软骨退变.关节软骨损伤修复一直是骨科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许多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现就关节软骨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周游;王洪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人体天然甲状旁腺素(hPTH)含有84个氨基酸.人重组甲状旁腺素1-34具有与人体天然甲状旁腺素N端34个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的结构,其生物学作用亦是通过与特异性高亲和性人体天然甲状旁腺素-Ⅰ受体结合介导的.PTH的N端与C端在骨代谢中发挥作用不尽相同,N端主要与经典PTH Ⅰ型受体结合,影响成骨作用;而C端则通过与另一类受体结合,发挥其他生物学作用,甚至促进骨细胞凋亡[1].
作者:金群华;吴兴临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国外研究发现人终生患肿瘤的机率大约为40%,肿瘤导致死亡的机率接近25%[1],中国为22.3%[2].对于恶性肿瘤患者,大约80%终会有骨转移,而脊柱、股骨近端和骨盆是常见的受累部位.其中脊柱转移多,可达40%,占脊柱肿瘤的大部.由于肿瘤治疗手段的改进使得肿瘤患者生存率提高,要求临床寻找新的治疗方法使受累的变薄弱的骨骼能够长期承受载荷甚至治愈肿瘤.骨水泥成形术(bone cementoplasty)即是近期出现的适应这种要求的新手段,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治疗肿瘤方面主要用于继发性骨肿瘤及一些特殊的原发性骨肿瘤.
作者:唐海;李永刚;胡侦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临床资料患者,女,25岁.臀部无痛性肿物8年,渐行性增大,影响患者平卧.患者于8年前无意发现骶骨左侧一无痛性肿物,如核桃大小,无触痛,坐姿1~2 h后感骶部疼痛,站立活动后即缓解.后肿物呈缓慢增大至拳头大小.发病至今未出现左下肢麻木及串痛.查体:骶骨左侧可见一圆形隆起,可触及约8cm×6cm半球性肿物,质硬,表面不光滑,不活动,无压痛,肿物表面皮肤色泽正常,下肢感觉、血运正常.
作者:吴杰;马立峰;戴贺;李强 刊期: 2007年第03期
锁骨和肩胛骨恶性骨肿瘤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根治性截肢术,致残率高.近年来,由于新辅助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的应用,多种保肢手术已逐步取代截肢手术.我院自1998年10月至2005年5月,对15例肩部恶性骨肿瘤采用单纯肩胛带骨切除的方法治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晨;邹本国;侯忠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患者女,24岁.腰骶及双下肢疼痛,伴会阴部麻木3个月余,行走自如,活动后疼痛及麻木加重,夜间疼痛略加重,大便次数减少,排便费力,小便正常.查体:脊柱无明显侧、后突畸形,腰骶部压痛不明显.双小腿后侧及足外侧、左足跟部、会阴部感觉减退.膝腱反射:左侧减弱、右侧未引出.双跟踺反射未引出.
作者:刘向明;郭艾;王志义;王炳强;李东 刊期: 200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