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对11例成人膝关节内腱鞘巨细胞瘤( giant cell tumor of tendon sheath,GCTS )病例进行回顾分析,探讨膝关节内 GCTS 的临床特点及关节镜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4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11例成人膝关节 GCTS 患者,男6例,女5例,年龄18~49岁,平均36.3岁,左膝4例,右膝7例。所有病例均采用关节镜下手术治疗。随访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采用改良 HSS 评分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定。结果术后11例均获12~48个月的门诊随访,平均30.1个月。术后8周时,所有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较术前关节功能明显改善,HSS 评分:术前(33±5.1)分,术后8周(93±3.7)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93±3.9)分;术后1年(94±2.8)分;术后2年(94±2.5)分;术后4年(95±1.6)分,与术后8周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至末次复诊均未见复发。结论膝关节内 GCTS 极易漏诊误诊,术前通过仔细查体,并结合核磁共振、彩超检查,显著提高膝关节内 GCTS 的诊断准确率。关节镜下彻底切除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治疗手段。
作者:赵洪波;张洪;周宏艳;窦静;陈华;郭岩;李晓亮;王婷婷;孙健;吕松 刊期: 2016年第07期
髋关节发育不良是因为髋臼先天性发育缺陷所导致长期生物力学异常而逐渐出现的股骨头半脱位或脱位,进而出现负重区软骨退变、软骨下骨坏死,后发展为严重骨关节炎[1]。该疾病的患者往往在新生儿阶段即可出现髋关节的异常,因此在过去称之为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congenital dysplasia of the hip,CDH )[2],因为该病的发展演变与年龄密切相关,所以近些年更多的学者称其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DDH )。目前,每1000例新生儿中约有1~2例存在髋关节脱位,但是约有15~20例存在髋关节不稳[3]。尽管已有许多新生儿 DDH 的筛查手段[4],但仍有不少儿童被漏诊或者没有得到恰当的治疗。DDH 的病理改变主要为髋臼纤维环变扁或翻转、股骨头骨化中心发育异常、髋臼外倾角增大、股骨头覆盖率下降等。成人 DDH 患者的髋关节局部解剖及生物力学的异常以及继发的骨关节炎等因素导致手术难度高,其手术治疗一直是骨科医生的挑战。现对 DDH 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存在的问题综述如下。
作者:程亮亮;赵德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骨关节炎( osteoarthritis,OA )是一种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并伴有软骨下骨质增生的慢性骨关节疾病。根据国内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60岁以上人群中,OA 的患病率高达50%[1]。软骨细胞是关节软骨中的主要细胞,随着 OA 的进行性发展,软骨细胞发生凋亡,并且软骨细胞凋亡是关节软骨中软骨细胞逐渐减少的主要原因[2],这一切改变导致了关节软骨不可逆的进行性退化。导致软骨细胞凋亡途径主要包括有 Fas 途径、NO 途径、c-Jun 氨基末端激酶( c-Jun N-terminal kinase,JNK )信号途径、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 TRAIL )途径,而内质网应激(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 )贯穿于诸多信号传导通路之中[3-7]。其中,JNK 信号通路是近20年来发现的与细胞分化、凋亡、应激反应以及多种人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关系非常密切的通路之一。
作者:李晓东;姚晓;王晓庆 刊期: 2016年第07期
色素沉着性绒毛结节性滑膜炎( pigmented villonodular synovitis,PVNS )是发生于关节或腱鞘滑膜组织的少见良性肿瘤性疾病,其进展后期,病变可自关节内侵犯、破坏邻近软骨及骨组织,但是不破坏关节面,在骨内直接形成局限病灶的情况未见有报道[1-3]。我科2014年11月收治1例同时发生于膝关节和髌骨内的 PVNS 罕见病例。现将该病例的病史、影像学、手术、病理诊断等临床资料,以及简要文献综述报告如下。
作者:高明暄;李旭升;邵宏斌;陈彦飞;常彦峰;李生贵;郝晓东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以山羊膝关节前交叉韧带(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 )损伤为模型,比较生物骨横穿钉和 Rigidfix 固定重建 ACL 的生物力学特征,探讨生物骨横穿钉的初始固定效果。方法采用12只山羊左右侧膝关节模拟 ACL 重建,实验组为生物骨横穿钉组(n=12),对照组为 Rigidfix 组(n=12)。生物力学实验包括位移数据、失效载荷、大载荷等。选取载荷-位移曲线近似直线的斜率作为抗拉刚度。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疲劳试验中,两组在循环200、400、1000次的位移分别为(0.53±0.11vs.0.55±0.11) cm、(0.78±0.16vs.0.84±0.17) cm、(1.21±0.26vs.1.23±0.28) c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骨横穿钉组的大失败载荷与失效载荷分别为(944.225±223.073) N、(864.864±191.209) N;Rigidfix 组为(900.568±86.375) N、(807.473±68.125) N,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拉刚度,生物骨横穿钉组(237.215±92.126) N / mm 与 Rigidfix 组(230.357±49.792) N / m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骨横穿钉与 Rigidfix 在离体生物力学方面无统计学意义,提示生物横穿钉有临床应用的潜力。
作者:陆兮;申学振;郭旗;李宏亮;王江涛;齐玮;曲峰;刘玉杰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结合关节腔内应用氨甲环酸在减少同期双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同期行双侧人工全膝置换术患者101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45例未使用氨甲环酸为对照组,使用氨甲环酸的56例为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在骨水泥固定后关节内喷洒氨甲环酸1 g (10 ml )。术后使用阿司匹林预防静脉血栓。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男女比例,体重指数,术前血容量,术前血红蛋白水平以及血小板计数,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总失血量、有无输血、输血量以及有无症状性静脉栓塞( VTE )发生。结果氨甲环酸组和对照组在术后第1天总失血量分别为729.0 ml 和1163.0 ml,术后第5天总失血量为915.8 ml 和1358.2 ml,总输血量3.1 U 和4.2 U,输血率为92.9%和100.0%,观察组数据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第5天的血红蛋白水平(1108 g / L )明显高于对照组(982 g / L )(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小板计数[(159.4±44.4)×109/ L 和(165.4±45.7)×109/ L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症状性静脉血栓。结论同期双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局部使用氨甲环酸可以有效减少出血量,且不增加血栓发生风险。
作者:顾建明;潘盈;杜辉;蒋毅;周一新 刊期: 2016年第07期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主办,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304医院)、全军骨科研究所、美国南加州大学生物运动学与物理治疗系和福特钠斯(北京)健康科技产业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承办的美国南加州大学骨科与运动康复课程(腰部与骨盆康复新技术)学习班,定于2016年8月28日至9月2日在北京举行。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本刊现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13年1月,本刊经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审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并从2013年第1期开始,正式被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收录。
作者:《中国骨与关节杂志》编辑委员会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第三届全国骨肿瘤保肢及其功能重建新进展高峰论坛暨脊柱肿瘤高级研讨班将于2016年9月在上海召开。现将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本刊要求,当论文的主体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试验时,作者应该说明其遵循的程序是否符合负责人体试验的委员会(单位性的、地区性的或国家性的)所制订的伦理学标准,并提供该委员会的批准文件,及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书。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是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主办,《中国骨与关节杂志》编辑部编辑出版的骨与关节专业学术期刊。《中国骨与关节杂志》的办刊宗旨是:主要报道有关骨与关节伤病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成果,促进国内外骨科学术交流,推动骨科医学科研与临床进展。本刊开设的主要栏目有:述评、专家论坛、论著、骨科教案、标准方案指南、指南解读、观点争鸣讨论、读者作者编者、综述、病例报告等,报道国内外新学术动态。本刊为月刊,每月19日出版,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欢迎广大临床医生及科研工作者踊跃投稿。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1.统计研究设计:应交代统计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做法。如调查设计(分为前瞻性、回顾性或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交代具体的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交代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等)。主要做法应围绕4个基本原则(随机、对照、重复、均衡)概要说明,尤其要交代如何控制重要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 )是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发生的主要原因,大约占20%~40%[1]。DDH患者的股骨头与髋臼多在出生时就丧失了正常的对应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髋关节的发育异常逐渐恶化。大多数患者在青少年时期髋关节均具有正常的功能,没有疼痛症状,因此不易被发现,而在成年以后,关节的异常应力终导致髋关节骨关节炎,出现疼痛和功能障碍后才被确诊[2]。当成人 DDH出现中、重度的骨性关节炎时,能够采取的外科干预措施只有全髋关节置换术( 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 )。DDH患者的解剖结构较特殊且多为年轻患者,因此术后关节脱位、假体松动、内衬磨损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较高[3],且二次翻修手术的难度高。面对这样的临床问题,骨科医师能作什么?
作者:赵德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应用 Wanger cone 股骨柄联合转子下截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 )治疗 Crowe IV 型髋关节发育不良( 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hip,DDH )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1月,我科收治的15例(17髋)成人 Crowe IV 型 DDH 患者,年龄18~49岁,平均39.4岁。左侧8例,右侧5例,双侧2例。双下肢不等长,除双侧患者外余13例患侧肢体较健侧短3.4~4.6 cm,平均3.8 cm,其中4例伴有脊柱畸形,10例 Trendelenburg 征阳性。X 线片示患髋高位脱位。结果15例(17髋)均采用股骨转子下横形截骨,截骨长度2.0~4.5 cm,平均3.5 cm;术后伤口均 I 期愈合,无脱位病例,2例出现一过性坐骨神经损伤,2个月后逐渐恢复。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62个月,平均42.5个月。4例股骨截骨端延迟愈合,但均在10个月内骨性愈合。下肢短缩<1 cm 者8例,下肢短缩1~2 cm 者5例,下肢短缩>2 cm 者2例。本组患者术前 Harris 评分(33.1±4.2)分,术后12个月 Harris 评分(92.8±2.7)分。结论成人 Crowe IV 型 DDH 行 THA 治疗时,当患肢较健肢短缩>4 cm 时,通过充分松解挛缩软组织,转子下横行截骨,并结合 Wanger cone 生物型股骨假体,能有效避免肢体长度纠正时对神经血管的损伤以及降低复位难度,近期疗效满意。
作者:倘艳锋;李红军;朱英杰;蔡鸿敏;贾宇东;李启义;刘又文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评价直接前方入路( 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 )全髋关节置换术( 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 )治疗 Crowe I、II 型髋关节发育不良( 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 )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5年10月,采用人工 THA 治疗的 Crowe I、II 型 DDH 患者47例,其中采用外侧入路组27例(27髋),DAA 组20例(20髋)。统计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髋关节 Harris 评分,术后6个月假体位置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DAA 组和外侧入路组切口长度分别为(8.97±1.030) cm 和(14.37±1.043) cm;出血量分别为(245.00±37.906) ml 和(384.07±50.020) ml,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 Harris 评分分别为(71.15±7.962)分和(64.63±5.336)分,术后1个月分别为(79.80±4.916)分和(72.67±4.446)分,术后3个月分别为(89.80±3.270)分和(84.48±3.916)分。两组切口长度、出血量、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 Harris 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假体角度,术后6个月髋关节 Harri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侧入路组1例出现大转子处疼痛,1例发生皮下血肿,21例输血;DAA 组有2例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损伤症状,5例患者输血。结论 DAA 与外侧常规入路髋关节置换术相比,具有切口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远期髋关节功能相当。
作者:贾宇东;刘又文;王会超;朱英杰;张颖;倘艳锋;孙瑞波;蔡鸿敏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成人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 )与髋关节发育不良( 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 )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6~9月本院 ONFH 患者骨盆正位 X 线片,测量其中心边缘角( centre-edge angle,CE 角)、Sharp 角、髋臼指数( acetabular index, AI )、股骨头覆盖率、股骨头颈直径比、髋臼深宽指数、髋臼顶切线角7项指标。收集来院就诊无髋关节疾患并且年龄、性别与 ONFH 组相配伍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ONFH 组患者 CE 角平均值为(32.14±6.27)°,小于对照组(35.09±4.93)°(F=4.608,P=0.035);Sharp 角平均值(38.34±3.77)°,大于对照组(35.88±2.39)°(F=10.855,P=0.001);髋臼指数平均值(9.19±4.78)°,大于对照组(5.69±6.31)°(F=9.196,P=0.003);股骨头覆盖率平均值(79.81±13.95)%,小于对照组(85.84±5.27)% (F=5.071, P=0.028);股骨头颈直径比平均值1.45±0.09,小于对照组1.53±0.09(F=11.775,P=0.001)。而髋臼深宽比和髋臼顶切线角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42,P=0.837;χ2=0.104,P=0.748)。结论 ONFH 组患者的髋关节发育情况较非创伤性 ONFH 组的差,提示 DDH 有可能是 ONFH 发生发展的原因之一。
作者:李锐博;黄强;杨静;裴福兴;沈彬;周宗科;康鹏德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总结近期院内0~36个月的新生儿与婴儿髋关节发育不良( 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 )筛查情况,形成规范的新生儿与婴儿 DDH 筛查流程。方法我院出生新生儿由产科医师进行 DDH 的初步筛查,儿内科0~36个月住院患儿及儿外科0~36个月的门诊就诊患者分别由儿科医师、儿外科医师进行 DDH 的初步筛查,可疑或异常者转诊至我院儿童骨科复筛,由儿童骨科医师对转诊儿童再次进行临床检查,并行双髋关节 B 超或者 X 线片进一步检查,可疑者定期复查直至确诊或排除。结果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共筛查婴幼儿22396例,2699例行髋关节 B 超筛查,B 超检查可疑和异常591例(755髋)转诊到儿童骨科。可疑患儿中61例(89髋) Ortolani 或 Barlow 试验阳性,94例(131髋)骨盆正位 X 线片显示髋臼发育不良,终76例(121髋)确诊为 DDH。其中男21例(29髋),女55例(92髋);左91髋,右30髋;1~6个月13例(其中新生儿3例)1.95‰(13/6676),7~18个月49例7.09‰(49/6909),19~36个月14例1.59‰(14/8811),76例明确诊断 DDH 患儿中,7~18个月者49例,占64.47%;DDH 的发病率为3.39‰(76/22396)。结论本次筛查对象是0~36个月的新生儿与婴幼儿,这种筛查模式实现了对儿童 DDH 的早发现、早诊断,形成了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规范筛查流程。
作者:刘秋亮;王义生;刘玉峰;张梦真;高剑波;常建民;田培超;张永高;贺晓;陈新让;王家祥;秦攀;范应中;高敬尧;汪奇;史龙彦;张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通过对29例成人重度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 )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 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 )中远期疗效的分析,探讨评价 THA 治疗成人重度 DDH 的中远期疗效。方法2007年3月至2011年12月,于本院骨科收治的29例(32髋)重度 DDH 患者;年龄为22~57岁,平均43岁。其中左侧18髋,右侧14髋。患髋 Harris 评分为(41.5±5.3)分。双下肢不等长,患侧短缩2~6 cm,平均4.2 cm,根据 Crowe 分型标准:III 型10例(11髋),IV 型19例(21髋)。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患侧髋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及跛行,部分患者存在腰部疼痛。X 线、CT 三维重建等辅助检查均显示患髋高度脱位或全脱位。所有患者均由同一主刀医生行人工 THA 治疗。29例获5~9年随访,平均6.5年。结果患者围手术期无手术短期并发症(血栓、感染、肺炎等),所有切口均为 I 期愈合,无髋关节脱位、坐骨神经损伤发生。2例股神经损伤均发生在术后2天,经对症治疗后均治愈。术后患者自述髋关节疼痛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跛行步态比之术前明显好转,生活状态改善。末次随访双下肢长度相差-0.3~1.0 cm,平均0.4 cm。髋关节 Harris 评分:术后3个月(68.72±5.83)分;术后6个月(77.90±4.63)分;术后1年(86.53±2.65)分;术后2年(87.75±1.82)分;术后3年(87.88±1.59)分;术后4年(88.14±1.26)分;术后5年(88.4±1.1)分。因该组随访资料短为5年,故采用术后第5年 Harris 评分与术前(41.5±5.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45,P<0.001)。复查双髋关节正位 X 线片可见,髋关节假体位置良好,无感染、骨溶解、松动、脱位现象。随访期间无翻修病例。结论人工 THA 治疗成人 Crowe III-IV 型 DDH 中远期疗效可靠,明显改善患者生存状态。
作者:杨帆;杨磊;覃开蓉;赵德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用 Meta 分析技术,对已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 Bernese 髋臼周围截骨术( bernese periacetabular osteotomy,PAO )并发症的种类及发生率。方法以“Bernese periacetabular osteotomy”或“Ganzeperiacetabular osteotomy”或“PAO”或“complication”或“Morbidity”词,检索 PubMed Medline、Ovid Medline、Cochrane Database、Embase Database 等数据库,检索2001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所有文献,共检索到174篇文献。根据检索条件及评价标准,终筛选出16篇文献,共计2528例。采用 SPSS 13.0及其 Meta 程序包对检索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PAO 主要并发症包括术区感染[I2=0.0%,95%CI:0.00~0.03(P<0.01)]、骨折不愈合[I2=0.0%,95%CI:0.007~0.028(P<0.01)]、皮下血肿或血清肿[I2=0.0%,95%CI:0.015~0.045(P=0.000)]、神经损伤[I2=0.0%,95%CI:0.015~0.045(P=0.000)]、感觉障碍[I2=4.5%,95%CI:0.013~0.038(P=0.000)]。结论 PAO 是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术区感染、皮下血肿和血清肿、骨折不愈合、神经损伤、感觉障碍是较常见的并发症,术者在围手术期应积极预防和注意。
作者:陈镇秋;洪郭驹;何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报道侵犯胫骨与腓骨间肌群及胫骨后、外侧骨皮质的胫骨近段骨肉瘤患者采用改良膝前内侧入路的手术技术,并评估假体重建的疗效。方法2004年7月至2013年3月,收治21例胫骨近段后外侧受累的骨肉瘤患者,男9例,女12例,Enneking 分期2例 II A 期,19例 II B 期,年龄12~47岁,平均24.4岁。所有患者均接受新辅助化疗及采用改良的膝前内侧手术入路完整切除肿瘤,并采用肿瘤假体重建。术后早期评估并发症,后期随访采用 MSTS 评估疗效,评估膝关节屈伸度数及股四头肌肌力,分析肺转移率、死亡率及5年生存率。结果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腓总神经麻痹2例(术后3个月恢复),胫骨前方局部皮肤浅表坏死1例(术后1个月恢复)。随访5~138个月,平均66.6个月。1例失访,8例发生肺转移,7例终死亡,1例胸腔镜下切除单发肺转移灶。局部复发2例,分别在初次手术后5、6个月时,行大腿中段截肢术,所有随访病例中无血管损伤或下肢血管危象,无假体松动或断裂。术后膝关节活动范围平均101.0°(95%IC,91.7°~110.3°),2例膝关节伸直受限20°。股四头肌肌力:术后6个月18例5级,2例4级。14例未死亡病例后随访时 MSTS 平均28.5分(95%IC,27.2~29.8)。Kaplan-Meier 法5年生存率为71.4%(95%IC,52.1%~90.7%)。结论改良的膝前内侧入路适用于胫骨近端后方或外侧皮质受累的骨肉瘤患者,当肿瘤侵犯胫骨后方或胫腓骨间肌群时,疗效满意。该手术技术结合新辅助化疗是治疗胫骨近端骨肉瘤 II B 期胫骨后、外侧皮质破坏的可选方法之一。
作者:何方舟;张伟滨;沈宇辉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跟骨 Z 形截骨术治疗扁平足的可行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4年12月,瑞金医院采用跟骨 Z 形截骨治疗的柔软性扁平足患者资料,分别测量及分析其术前、术后后足外翻角、距舟覆盖角、侧位第一跖距角、距骨倾斜角等角度变化,采用美国足踝医师协会踝-后足评分( AOFAS-AH )比较患者术前术后功能变化情况。结果18例均获12~28个月随访,平均17.6个月。后足外翻角:术前(12.9±5.5)°,术后(2.0±2.8)°,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距舟覆盖角:术前(24.4±11.0)°,术后(11.3±8.8)°,P=0.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侧位片第一跖距角:术前(17.1±6.4)°,术后(3.3±3.6)°,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距骨倾斜角:术前(32.4±5.7)°,术后(23.0±3.7)°,P=0.0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OFAS 评分:术前(58.2±17.5)分,术后(95.0±4.4)分,P=0.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跟骨 Z 形截骨是治疗扁平足的有效方式,可改善患者症状、恢复足的正常排列,但此手术开展较少,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徐阳;李星辰;彭志杰;徐向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胸腰椎革兰氏阴性细菌性( gram-negative bacterial,GNB )脊柱炎的有效外科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6月至2013年3月,我科共收治16例胸腰椎 GNB 脊柱炎患者,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41~76岁,平均(57.3±13.9)岁。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接受了一期后路或前后路联合病灶清除、椎体间或横突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术后应用生理盐水局部灌洗引流直至清亮。术后3、6、12个月及回顾性研究时随诊,观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神经功能美国脊髓损伤协会( American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 )分级、疗效 MacNab 评定以及 X 线、三维 CT 扫描等影像学检查。结果手术时间86~224 min,平均142.3 min,出血120~1200 ml,平均427.5 ml;术后灌洗引流时间9~19天,平均13.4天。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0~76个月,平均44.7个月。VAS 评分术后3个月(2.38±0.86)分、6个月(1.36±0.86)分、12个月(0.70±0.71)分,末次随访(0.59±0.59)分,均较术前(7.66±1.03)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的 ASIA 分级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采用 MacNab 标准评价疗效,优10例,良3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达81.3%。1例临床证实复发,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末次随访的影像学评分(4.82±0.18)分较术前(1.32±0.23)分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后路或前后路联合病灶清除、椎体间或横突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联合术后持续灌洗引流是治疗 GNB 脊柱炎的有效手术方式。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疗程>8周,也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作者:刘斌;刘向阳;黄象望;王国平;盛斌 刊期: 2016年第07期
关于股骨距,应是一个很古老的名词了。早在1838年,英国医师 Frederick Oldfield Ward 在他的解剖著作《Human Osteology》中,将股骨头、股骨颈与股骨干的结构描述为类似路灯灯架的悬臂梁,书中没有提出“股骨距”这名称,但指出在悬臂梁的根部即股骨小转子附近的骨质结构,是股骨上段偏心受载的着力点和受力大的地方。1859年,在《Anatomica Topographica》中有股骨距的图示,但无文字说明[1]。1874年 Von Fr. Merkel 首次较详细的描述了股骨距的解剖结构[1],并将该结构称为“der Schenkelsporn”即“femoral spur”。
作者:梅炯 刊期: 201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