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为观察不同季节补钙对北方男性青少年骨矿含量的影响.方法将46名男性青少年(年龄17.2±0.7岁)随机分成两组,第一组在冬春季补充碳酸钙胶囊,每天500 mg元素钙,第二组夏秋季补充相同的钙胶囊.在实验前后进行人体测量,三天称重法膳食调查,三天活动量记录法测体力活动量,用BH-6012型二维扫描单光子骨密度仪,测量非优势桡骨超远端的骨矿含量(BMC,g/cm)、骨密度(BMD,g/cm2)和骨宽(BW,cm).对有关变量进行t检验和协方差分析.结果该人群膳食钙的摄入量为544±185 mg/d,体力活动能量消耗夏秋季明显高于冬春季(P<0.05),但在同一季节中两组间无差异.12个月后,第二组桡骨超远端BMC(8.83%±6.55%)、BMD(4.28%±5.41%,)增加的百分数明显高于第一组BMC(5.45%±7.21%)、BMD(3.09%±4.01%)(P<0.05).BW、身高、体重的增加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提示季节对补钙效果有影响,在北方地区对低钙膳青少年补钙时,选择夏秋季节对增加骨矿含量效果更好.
作者:周波;王晓红;王松涛;徐超;刘艳;韩中凝;刘威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胎肾细胞悬液对维甲酸所致大鼠骨质疏松症的作用,为防治骨质疏松症寻找理想的药物.方法通过静脉输注胎肾细胞悬液,观察胎肾对维甲酸所致骨质疏松大鼠血钙、磷、尿钙、磷、尿羟脯氨酸等生化指标和骨形态结构的影响,并与防治骨质疏松药物尼尔雌醇及生理盐水进行对照,观察其对上述生化指标及骨质疏松模型大鼠骨质的改善.结果与尼尔雌醇组及生理盐水组相比,胎肾组大鼠血钙明显升高,尿羟脯氨酸水平降低(P<0.05),而尿钙、尿磷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骨显微结构的病理变化中,胎肾组大鼠的骨小梁厚度、面积及密度均高于尼尔雌醇组及生理盐水组,而骨小梁间隙和骨髓腔明显缩小(P<0.05).结论胎肾细胞移植能有效治疗维甲酸所致大鼠骨质疏松.
作者:彭宁;李锐;张维;郑清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及分析过量氟化物对大鼠骺板软骨生长发育的毒性作用.方法SD大鼠分为对照组、低过量氟组和高过量氟组,分别于实验10周和20周观察大鼠胫骨骺板软骨光镜、电镜下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光镜下过量氟组大鼠骺板软骨增厚,增殖层软骨细胞和肥大层软骨细胞滞留和堆积、排列紊乱,并出现软骨半岛、软骨岛和原纤维显露,且骺板软骨损伤随染氟剂量和时间延长而明显加重;电镜下骺板软骨细胞坏死增加,存活细胞功能活跃,可继续合成和分泌胶原蛋白.结论过量氟对大鼠骺板软骨细胞分化有明显的损伤作用,可进一步干扰软骨内化骨.
作者:许鹏;郭雄;张增铁;陈凤石;耿冬;姚建锋;蔡乾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建立上海市区女性峰值骨密度并研究其可能影响因素.方法以社区24~43岁青年女性志愿者386例为研究对象,用DEXA测量BMD,以问卷调查可能影响因素.结果上海市女性峰值骨密度出现在38~39岁年龄段.影响峰值骨密度形成的因素包括体重、牛奶摄入和职业史.结论降低年龄分组跨度、严格抽样标准可提高样本的同质性,减小峰值标准差.
作者:王洪复;朱国英;翁世芳;王莉华;王伟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氟化钠对大鼠破骨样细胞及其凋亡的影响,进而推测地方性氟病的发病和氟化物治疗骨质疏松的机制.方法以5mg/L NaF和15mg/L NaF饲喂正常和去卵巢(OVX)大鼠6个月,观察了体内和培养基中的NaF对大鼠破骨样细胞(OLC)形成和凋亡的影响.结果氟摄入2个月时,15mg/L NaF明显抑制正常和OVX大鼠OLC形成;第5个月时,5mg/L NaF和15mg/L NaF均抑制正常和OVX大鼠的OLC形成.氟摄入2周时,发现NaF促进OVX大鼠OLC凋亡;1个月时,NaF促进正常和OVX大鼠OLC凋亡,随时间的延长,其促进作用逐渐增强.以上作用均表现为15mg/LNaF的作用明显大于5mg/L NaF.体外NaF抑制OLC形成并促进OLC凋亡,其作用程度为15mg/LNaF>lOmg/L NaF>5mg/L NaF.结论体内NaF抑制正常和OVX大鼠OLC的形成并促进正常和OVX大鼠OLC凋亡,其作用是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的.培养基中NaF抑制OLC形成并促进正常和OVX大鼠OLC的凋亡,其作用是剂量依赖性的.
作者:李雨民;李玉坤;张宇光;孙元明;邱明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旨在探讨天灸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卵巢切除所致的骨质疏松大鼠为模型,通过对大鼠骨密度及血清E2、骨钙素(BGP)、Ca、P、碱性磷酸酶(AKP)等指标检测.结果天灸外治可刺激成骨细胞的活性,增加骨形成,同时通过对体内激素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骨吸收,从而有效地防止骨量丢失,增强骨骼抵抗外力的能力.结论天灸与钙剂联合应用并正确掌握治疗时机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关键所在.
作者:张露芬;李学武;李晓泓;田阳春;张冰;王磊;王昱;杜守颖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正常钙饮食和接受充足阳光照射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发病情况,对这组老年男性骨质疏松和钙调节激素间的相关性进行调查与分析.方法95例正常钙饮食和充足光照的老年男性,测定骨密度后,分骨质疏松组和非骨质疏松组,检测钙调节相关激素.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正常钙饮食和充足光照的老年男性随年龄增加出现骨质疏松,钙调节激素特点为骨质疏松组较非骨质疏松组:hCT和IGF-1降低,BGP增高,TE2、TTT、hPTH、25-OH-VD无差异.结论正常钙饮食可抑制骨质疏松组继发的hPTH升高,充足光照可避免25-OH-VD减低,但不可避免地发生hCT、IGF-1、TTT、TE2随年龄增加而降低.故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发病可能与年龄增加相关激素(TE2、TTT、hCT、IGF-1)的变化密切相关.
作者:吴伏娜;米涌;钟紫微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本实验目的是建立大鼠卵巢切除后骨质疏松模型,分析骨质疏松后骨小梁节点数减少而游离末端数增加的原因.选用3月龄雌性Wistar大鼠,分OVX和sham组.取大鼠右胫骨干骺端,对骨小梁微构筑进行观察.结论为OVX后骨重建活跃,St、Nd-St区显著,OVX后MAR先升高后降低,这可能是骨质疏松后骨小梁节点数减少而游离末端数增加的原因.
作者:鞠传广;马庆军;谭远超;张恩忠;徐卫国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本项实验依据中医肾虚-骨质疏松-髓海(脑)不足的理论,通过建立肾虚骨质疏松症大鼠动物模型,应用补肾中药密骨灵实验组和各对照组灌胃治疗,检测大鼠下丘脑5-羟色胺(5-HT)、5-羟吲哚乙酸(5-HIAA)、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含量的变化,以及通过对大鼠脑总磷脂(PL)、总胆固醇(CH)的测定,探讨该病证动物模型神经内分泌方面的病理机制,阐明补肾中药对该病证神经内分泌病理改变的调节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肾虚骨质疏松症雌性大鼠脑组织总胆固醇(CH)、总磷脂(PL)含量及CH/PL的比值明显增高(P<0.01);下丘脑NE、DA含量明显降低(P<0.05和P<0.01),导致5-HT/NE、5-HT/DA的比值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提示该病证的病理机制与神经内分泌网络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使用中药密骨灵及骨疏康颗粒进行防治,取得良好的效果.密骨灵和骨疏康颗粒可使脑组织总磷脂、总胆固醇含量以及总胆固醇/总磷脂的比值有所降低(P<0.01),提高NE含量(P<0.05),降低5-NT/NE、5-HT/DA的比值(P<0.01),通过延缓脑组织老化,改变中枢神经递质水平,达到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目的.
作者:于佳音;郑洪新;林庶茹;夏淑杰;崔家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与之相应的是人口老龄化和骨质疏松症(OP)的发生率呈明显正相关关系.据调查女性OP在50岁以后至80岁,其发病率由20%增至80%,而80岁以上则高达70%,可以预计今后中老年人的发病率将会逐年增高,因此OP目前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OP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本文就OP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王君鳌;林定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骨终生都在进行改建(Remodeling),通过持续不断的骨形成和骨吸收来维持其形态与功能.这一生理过程涉及到成骨细胞(OB)和破骨细胞(OC).OC来自于造血的祖细胞(progenitor)或造血性单核/巨噬细胞前体(precursor).
作者:华坤;孙波;李广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人类钙营养不足的问题一直受到广泛关注,无论儿童还是老人,缺钙是全球性的营养问题.我国膳食组成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抑制钙吸收的植酸盐、纤维素、草酸等的含量较高,食物中钙的含量和吸收率都较低.因此,除了寻求良好的钙制剂外,提高现有膳食中钙的吸收率亦是解决缺钙问题的方向之一.益生元作为一种微生态制剂,在调整肠道微生态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已经作为一种功能食品成分而被广泛应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益生元对肠道钙的吸收具有促进作用,为缓解钙缺乏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作者:周熙成;白树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近,骨吸收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肿瘤坏因子(TNF)配体和受体家庭的3胩新成员相继被发现和克隆出来.
作者:吴宗键;王继芳;张永兴;唐佩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糖尿病患者常常合并骨代谢异常,但其发病原因及机理至今仍不十分清楚.骨钙素(Osteocalcin,BGP)是由成骨细胞产生和分泌的激素样多肽,是反映骨代谢的一种特异、敏感的生化指标.本实验测定了30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BGP水平作为成骨细胞的标志,同时测定了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CP)活性作为骨吸收的标志[1],以及其他部分骨矿物质代谢参数:血钙(Ca)、血磷(P)及血碱性磷酸酶(AKP)等,从而对糖尿病骨代谢紊乱的机理作一些探讨.
作者:李蓬秋;张学军;吴冀川;林敏;陈平;吕月婵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变化与性激素水平的关系.方法运用DEXA测定7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BMD),以放免方法测定血清性激素水平,和88例正常人做对照.结果男性患者腰椎BMD和女性患者髋部BMD分别低于同龄对照,雌二醇和孕酮水平分别与第2、3腰椎BMD相关,空腹血糖与Troch部位BMD相关,Wards三角BMD与年龄和血尿酸水平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腰椎骨密度下降主要与性激素水平相关,而髋部BMD主要受糖尿病的影响.
作者:关美萍;薛耀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检测了部分慢性乙型肝炎(下简称慢乙肝)及肝硬化患者的血清1,25(OH)2D3、骨钙素(BGP)、甲状旁腺素(PTH)、钙、磷及尺桡平均密度(BMD),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两组患者血清1,25(OH)2D3、BGP及BMD值均明显下降,肝硬化组下降尤为显著.肝硬化组血清PTH显著升高.两组患者血钙明显降低,而血磷三组间无差异.1,25(OH)2D3水平与BGP、BMD呈显著正相关;PTH与血钙、BMD无相关性.提示慢性肝病患者存在以骨形成减少为主的骨代谢紊乱,其中血清1,25(OH)2D3减少为关键因素,PTH虽升高,但与肝病患者骨密度变化无相关.
作者:刘倩;毛海婷;王文奇;王义国;陈自平;闫明先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强直性脊柱炎(AS)病人的骨质疏松症(OP),探讨AS病人的OP与病人的血沉以及强的松治疗之间的关系.方法28例早期AS病人按照血沉高低分组,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定了腰椎正位和股骨颈的骨密度.结果AS病人常伴有OP,腰椎正位骨密度比股骨颈骨密度下降更为明显.使用强的松15 mg/d会促进骨密度下降.钙剂治疗有助于改善病人的临床指标.结论AS病人应同时注意对OP的防治.
作者:陈丽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褪黑素对糖尿病患者骨质量和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睡眠欠佳且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的2型糖尿病患者72例,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褪黑素或安定改善睡眠治疗,持续治疗半年.治疗后观察跟骨超声声速,振幅衰减,血碱性磷酸酶,尿钙/肌酐比值等指标.结果治疗半年后,观察组声速和跟骨振幅衰减、碱性磷酸酶等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褪黑素能够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骨质量,减少骨质疏松发生的危险
作者:孙中安;范丽丽;李兆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为发现钙制剂的用药趋势及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指导患者科学用药.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宣武医院门诊的部分处方进行分析.发现中老年女性及内科患者是目前的主要补钙人群.健骨钙(碳酸钙),钙尔奇-D(碳酸钙/维生素D3)是人们经常使用的补钙制剂.补钙制剂首选钙尔奇-D(碳酸钙/维生素D3).可见人们应从35~45岁选择碳酸钙制剂等,如:钙尔奇-D(碳酸钙/维生素D3),持续均衡补钙.
作者:齐晓涟;刘莹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前,雌激素替代治疗在骨质疏松中的作用已经肯定,但长期应用雌激素的安全性,可耐受性问题仍在研究中,对患者来说,仍然感到不安.近的研究表明雷洛昔芬(Raloxifene)引起人们的关注,它是一种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具有雌激素受体激活或拮抗的双重活性,它在保留雌激素治疗作用的同时,消除了在治疗过程中的副反应,尤其不刺激乳房和子宫内膜生长.为了探讨该药在骨质疏松中的治疗作用以及与细胞因子之间的关系,我们观察了Raloxifene对骨质疏松大鼠全身骨密度、腰椎骨密度、血清IGF-1水平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作者:梁晓萍;董少红;肖学吕;徐宜英;钟紫茹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少女(10~11岁)前臂骨密度(BMD)年增长情况以及BMD与身高、体重的关系.方法对600例健康少女行左前臂扫描,按首次平均体重指数(BMI)分组,正常组(BMI=14.2~19.6),超重组(BMI>19.6),偏轻组(BMI<14.2).一年后,采用同台双能X线骨密度仪再次扫描,追踪观察一年中BMD的变化.结果600例少女前臂远端1/10、1/3处BMD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9%和10.6%,年增长率以正常组快,超重组次之,偏轻组慢.前后两次前臂远端1/10、1/3处BMD与身高、体重均呈明显正相关(r=0.307~0.649,P<0.001).结论该年龄段发育正常者身高、体重和BMD的年增长均快.
作者:刘加昌;张瑾;欧阳巧洪;刘青;滕小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通过测量兰州地区成年人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获得该地区成年人骨密度状况及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患病率,为预防和诊断骨质疏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长期居住在本地区20岁以上的人群进行随机抽样,抽取样本996人,准确记录其性别和年龄,使用德国Siemens公司Somatom.AR.C型CT机及相应QCT标准软件测量受试者L1~L4的BMD,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随年龄增加男女两性别BMD均逐渐下降,同龄男性BMD高于女性BMD.骨质疏松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尤以50岁组女性增加明显.兰州地区骨质疏松患病率高于北京等地.结论兰州地处西部高原,人群牛奶平均摄入量较低,骨质疏松知识缺乏,需加强营养(特别是牛奶的摄入量)和锻炼,增加户外活动以及普及骨质疏松知识.
作者:张皓;周怀琪;杜富会;郭顺林;张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妊娠妇女二维骨密度变化的规律.方法采用BH6012二维扫描SPA骨密度仪,测定了1052例早、中、晚期妊娠妇女和320例非妊娠健康育龄妇女的非优势侧前臂桡、尺骨超远端部位大面积二维扫描的骨矿含量变化.结果妊娠妇女桡、尺骨骨密度(BMD)值均较非妊娠健康育龄妇女有显著降低(P<0.001),且随妊娠时间的延长而降幅增大,早、中、晚期妊娠组之间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妊娠妇女存在不同程度的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二维骨密度测定对早期发现孕妇骨密度降低有一定临床价值.
作者:张大华;肖占森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采用醋酸泼尼松建立类固醇性骨质疏松大鼠模型,以探讨中药龟丝补骨片对类固醇性骨质疏松模型的预防作用及其机理.方法取醋酸泼尼松按0.45mg/100g,每周2次灌胃,共90天造模(B组),同时设立对照组(A组)和龟丝补骨片防治组(C组).实验结束后采用DXA骨密度仪测量各组大鼠全身骨矿含量和胫骨骨组织显微结构观察,并取血检测部分钙调激素.结果龟丝补骨片对类固醇激素导致大鼠骨量减低有显著的抵抗作用,其部分作用机理有:抗类固醇激素的继发性甲旁亢作用,抗类固醇激素所致的VD3代谢异常的作用和刺激降钙素分泌的作用.结论龟丝补骨片对醋酸泼尼松所致的类固醇性骨质疏松具有明显的预防作用.
作者:肖建德;肖强兵;阎德文;关弘;吴清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及其引起的髋部骨折是常见的老年病,致死、致残率高,诊断和治疗技术进步很大,是本文的重点疾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肾结石、骨损害、严重高血钙临床表现等在疾病鉴别诊断中意义重大.钙和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软骨病,容易发生在老年人群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早期治疗的疗效好、花费小,但临床诊断有一定的难度.骨结构和功能、骨胶原及其矿化、骨细胞和骨基质、钙磷代谢基本知识等是深入理解和掌握以上疾病的基础.
作者:金世鑫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