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 主办单位: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
  • 国际刊号:1006-7108
  • 国内刊号:11-3701/R
  • 影响因子:1.43
  • 创刊:199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40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内分泌腺及全身性疾病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04年3期文献
  • 探讨应用QCT诊断骨质疏松症

    目的应用QCT检测成年人L3-BMD探讨诊断骨质疏松症标准.方法复查1998年以来普查检测成年人L3-BMD的原始资料763份,从中找出能随访受检者健康状况的资料510份,男213人,女297人,年龄20~86岁,10岁为1个年龄组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其中低BMD者进行健康状况及生活方式的问卷调查.结果(1)峰值BMD位于30岁年龄组,男性(238.0±30.1)mg/cm3;女性(242.4±31.2)mg/cm3.(2)修正[1]诊断OP标准为骨密度低于均值-2.0标准差(公式:BMD<-x-2.0SD).(3)修正[1]诊断OP的分级诊断标准为3级及诊断量化表.结论①修正后的诊断标准,符合临床实际病例,减少漏诊率;②应用分级诊断标准可为科学研究OP及临床观察药物疗效,提供具体客观指标及科学依据;③诊断量化表可供临床医师查表,直接准确、快捷地做出OP的分级诊断,并易于推广应用.

    作者:赵亮;李来;黄敬;代丽红;张平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均匀双轴机械刺激对成骨细胞COX-2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均匀双轴机械刺激对SD大鼠乳鼠成骨细胞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表达的影响.方法设计了均匀双轴机械刺激模型,对成骨细胞给予不同时间(2,4和8 h)和不同强度(20 000 microstrain,100 000 mincrostrain,200 000 microstrain)的机械刺激.利用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 blot检测均匀双轴机械刺激对成骨细胞COX-2表达的影响.结果免疫细胞化学显示COX-2表达主要位于胞质,在核周聚集明显,Western blot检测2 h机械刺激无显著增多,4和8 h机械刺激后COX-2的表达显著上调,但随刺激强度增加4 h的表达逐渐增多,8 h的逐渐降低,与免疫细胞化学结果一致.结论均匀双轴机械刺激在一定时间和强度范围内能促进大鼠乳鼠成骨细胞COX-2的表达.

    作者:孟书聪;赵曼;董晓敏;肖军军;王稚英;王兴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膳食多不饱和脂肪酸(n-6)/(n-3)不同比率对尾悬吊大鼠骨代谢的影响

    目的研究多不饱和脂肪酸(n-6)/(n-3)的不同比率对悬吊大鼠骨代谢和组织脂肪酸成分的影响,为失重骨丢失的防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SD大鼠随机分5组,分别为:Ⅰ组:(n-6)/(n-3)=7.79、Ⅱ组:(n-6)/(n-3)=3.75、Ⅲ组:(n-6)/(n-3)=1.47、SC组:悬吊对照组、FAC组:自由活动对照组.每天上午9:00灌胃,实验期为21 d.结果与SC组相比,Ⅲ组大鼠血清骨钙素含量显著增加,股骨生物力学指标明显改善;随着(n-6)/(n-3)PUFA比率的降低,肝脂中花生四烯酸(AA:4 n-6)含量降低,n-3PUFA含量上升.结论降低膳食(n-6)/(n-3)PUFA比率可改善尾悬吊大鼠的骨代谢和骨结构,提高骨生物力学性能.

    作者:郑冬梅;白树民;黄纪明;李志霞;朱德兵;石阶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自体成骨细胞的诱导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

    目的诱导培养来自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细胞或成骨细胞的前体细胞,进行自体成骨细胞异体骨复合移植实验研究.方法抽取动物骨髓、抗凝稀释,以适当条件培养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并分析细胞生物学特性.成骨细胞生长在同种异体骨制成的载体上,形成复合物,植入人工缺损处,观察骨修复情况.结果可以诱导培养出大量的成骨细胞或成骨细胞的前体细胞.自体成骨细胞异体松质骨复合物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本实验为自体成骨细胞异体骨复合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

    作者:杨福军;夏玉莲;李雨民;孙元明;刘征;刘宗礼;李贺达;杨学琪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中国人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回顾性研究

    目的通过对既往国内文献复习,提出一种更方便、更科学的中国人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方法检索国内期刊数据库中已发表的文献,摘录骨密度丢失率数据进行统计、计算、分析,得到不同年龄段、不同作者、使用不同型号仪器、不同部位的骨密度丢失百分率及相关曲线.结果中国男性骨质疏松诊断标准推荐使用骨密度丢失百分率25%或2 SD;中国女性骨质疏松诊断标准推荐使用骨密度丢失百分率25%或2 SD;测量部位推荐使用如下顺序:股骨颈>前臂远端1/3、1/10、1/6>RA法手指骨2,3,4中节>股骨Troch区;不推荐使用股骨Ward区和腰椎侧位.结论使用骨密度丢失百分率这个指标作为中国人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非常有意义,值得进一步推广和深入研究.

    作者:张智海;沈建雄;刘忠厚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Genistein对破骨细胞分化和骨吸收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目的探讨三羟异黄酮类药Genistein对破骨细胞性骨吸收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25(OH)2D3诱导小鼠骨髓细胞形成破骨样细胞,分别加入0 mol/L、10-9 mol/L、10-8mol/L、10-7 mol/L、10-6 mol/L、10-5 mol/L Genistein,于培养3,5和8 d分别计数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阳性细胞个数;于培养12 d利用图像分析系统对骨吸收陷窝的面积进行测量分析.另从小鼠颅盖骨分离培养获得原代成骨细胞,分别加入0,10-8,10-7,10-6和10-5mol/L Genistein并以10-9 mol/L 17β-雌二醇为对照,采用RT-PCR的方法检测Genistein对骨保护因子(osteoprotegerin,OPG)及破骨细胞分化因子(receptoractivator ofNF-κB ligand,RANKL)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利用1,25(OH)2D3成功诱导出破骨样细胞;随Genistein浓度增加,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阳性细胞(单核、双核和多核)个数和骨吸收陷窝面积呈剂量依赖性减少.同时,应用Genistein后原代成骨细胞中OPG和RANKL的mRAN表达都有增强,但其终效应表现为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地增大OPG/RANKL的浓度比.结论Genistein通过抑制破骨前体细胞分化来抑制其体外骨吸收功能,其分子机制与OPG/RANKL mRNA表达比值的升高有关.

    作者:李斌斌;于世凤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不同剂量NO供体防治骨质疏松大鼠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NO供体(硝酸甘油)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的防治作用.方法4月龄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和骨质疏松模型组,其中骨质疏松模型组待造模成功1周后,再随机分为骨质疏松组(OVX组)和低剂量硝酸甘油组(1ow dose nitroglycerin,LNG组)、中剂量硝酸甘油组(middle dose nitroglycerin,MNG组)以及高剂量硝酸甘油组(high dose nitroglycerin,HNG组).于灌胃给药12周后测量各组大鼠全身骨密度,右侧股骨干重、灰重及灰分钙含量,并测量血清生化指标等参数.结果OVX组大鼠相比SO组股骨干重、灰重、灰分钙含量及血清NO、Ca含量下降,血清P含量升高;LNG和MNG组大鼠密度升高后,与OVX组相比除血清P水平下降其余检测指标均显著升高;HNG组大鼠与OVX组相比血清NO水平显著升高,其余指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低、中剂量硝酸甘油具有明显防治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作用而高剂量硝酸甘油不能阻止去卵巢大鼠骨质退化,骨量丢失.

    作者:镐英杰;陈凤苞;唐煜;裴福兴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p44/42和P38 MAPKs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中发挥不同的功能

    目的观察p44/42MAPK、p38 MAPK通路在维生素C(Vit C)、β-磷酸甘油(β-GP)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用[3H]-甲基胸腺嘧啶掺入率法反映细胞增殖情况;测定碱性磷酸酶活性与钙沉积量反映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状态;用Western-blotting法反映MAPK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在促成骨细胞分化剂Vit C、β-GP作用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p44/42MAPK、p38 MAPK通路均提前5 d激活.p44/42MAPK通路阻断剂(PD98059)明显减少[3H]-甲基胸腺嘧啶掺入率,抑制BMSCs的增殖;而p38 MAPK通路的阻断剂(SB203580)则显著降低ALP活性及钙沉积量,抑制BMSCs向成骨细胞的分化.结论p44/42MAPK通路在BMSCs的增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p38 MAPK通路可能与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调节有关.

    作者:廖清船;肖洲生;秦艳芳;赵彦;潘玮;刘霆;周宏灏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小鼠不同周龄与骨密度的关系

    目的采用pQCT设备,以整体小鼠胫骨为检测对象,了解不同周龄骨密度含量以及不同组分面积,为进行小鼠骨代谢研究提供参考.方法4~12周龄昆明种小鼠30只,雌性,每6只为1组.用戊巴比妥钠麻醉后,固定于检测台上,以右后肢为被测对象,采用德国产动物用pOCT设备,分别对胫骨近端骨骺线1.4mm和4.0 mm处进行测定.结果小鼠4~12周龄,体重增长很快,周龄与体重的相关性r=0.963,P<0.001;此阶段胫骨总骨密度、皮质骨密度随着周龄的增长而增加,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周龄与骨小梁的骨密度无明显相关性;8周龄时胫骨小梁面积大.结论pQCT能灵敏、精确的测定整体小鼠胫骨,有效地区分各个不同组分,可以动态的观察骨骼的变化,以8~10周龄的小鼠适宜造模型.

    作者:严雪铭;张振德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淫羊藿抑制颌骨骨吸收的体外实验研究

    从乳兔长骨分离出培养破骨细胞,并与人下颌骨骨磨片体外共同培养,分别加人不同浓度(0,0.15,1.5和15 mg/ml)的淫羊藿注射液,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破骨细胞形成的骨吸收陷窝,并对陷窝数目和面积进行图像分析,探讨淫羊藿对破骨细胞性颌骨骨吸收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淫羊藿3个实验组(0.15,1.5和15 mg/ml)均能有效抑制破骨细胞在下颌骨片上形成的吸收陷窝的数量和面积,并且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递增.

    作者:王晶;于世凤;庞淑珍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MAPK信号转导通路与破骨细胞

    一、破骨细胞破骨细胞(osteoclast,OC)是由单核/巨噬形成的一种多核细胞,细胞家族中的单核细胞祖细胞融合后形成的一种多核细胞,巨噬细胞变成具有骨吸收能力的OC必须要有骨髓基质细胞/成骨细胞(osteoblast,OB)的存在[1].骨髓基质细胞/OB表达两个促进OC生成所必须的分子:一个是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 colony-stlimulating factor,MCSF),另一个是激活核因子NF-κB受体的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kappa B ligand,RANKL)[2].在骨髓基质细胞和OB的存在下,M-CSF和RANKL分别与OC前体细胞上各自的受体结合并诱导其分化为成熟的OC.

    作者:彭文芳;张秀珍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老年人摔倒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测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所以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终目的是降低骨折的发生率.20世纪80~90年代,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由于骨密度和骨强度下降,导致了骨折的发生,所以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主要是提高骨密度和骨强度.

    作者:郑昱新;石印玉;张戈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锶与骨矿代谢

    一、概述锶(Strontium)是一种与钙同族的碱土金属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钙的下方相邻位置(本族元素有铍、镁、钙、锶、钡),原子序号为38,分子量为87.62.锶广泛存在于自然中,在地壳中的含量为450 mg/kg,天然羟基磷灰石层岩中为23g/kg,海洋中为8 mg/L,河流、地下水中为0.021~0.375 mg/L,食物中为0.3~5.1 mg/kg.锶在地壳元素中的含量列第15位,它的天然同位素都是稳定性同位素,其中88Sr的丰度高(82.58%)(表1).由人工核反应产生的锶的放射性同位素痕量地存在于环境中(表2),其中90Sr的半衰期长,达29年.

    作者:杨玲;殷晓进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中药对骨代谢影响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中药对骨代谢影响的研究日益增多,从动物实验到临床研究,从作用机理到临床疗效观察,从单组分、单味中药到中药复方制剂,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也越来越显示出中药在治疗骨代谢疾病特别是骨质疏松症等方面显著而独特的疗效.由于西药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时所显示出的毒副作用,使得中药的开发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现将近年来中药对骨代谢影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刘高峰;兰恭赞;陶天遵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二膦酸盐细胞分子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二膦酸盐是目前治疗骨代谢性疾病中重要的一类抗骨吸收药物,主要运用于Paget's病、骨质疏松症和肿瘤相关性骨病.这类化合物类似焦磷酸盐,对骨矿有高度亲和力,非水解的P-C-P基本结构与焦磷酸(P-O-P)显著不同,与C原子共价结合的两条侧链通常称为R1和R2.R1侧链、磷酸根上氧原子和钙原子螯合形成三配位体,决定二膦酸盐能否迅速结合至骨矿表面,抑制骨吸收后骨的矿化过程,过量长期摄入二膦酸盐可引起矿化障碍;R2侧链是二膦酸盐的关键结构,不同的骨吸收抑制效应与R2侧链结构存在明确关联.目前二膦酸盐的作用机制仍未完全清楚,仅以二膦酸盐对骨的亲和力很难解释不同二膦酸盐骨吸收抑制强度的显著差异,这可能是此类化合物存在特异作用靶点,如细胞内某些酶或特定代谢产物,近年来细胞分子学研究使人们对此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有了更多的认识.

    作者:张众志;陈璐璐;李裕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原发性骨质疏松应采用联合用药和综合治疗

    原发性骨质疏松是由于绝经和增龄而引起的全身性骨量减少,单位体积内量降低,骨微结构被破坏,骨脆性增加,易发性骨折的全身性生理性代谢性骨病.它是一种发病率高,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全球性疾病.

    作者:孙云先;龙艳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相关问题探讨

    一、概论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是由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引起机体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钙、磷、镁等微量元素代谢障碍导致的骨矿物质含量减少,甚至出现病理性骨折的代谢性骨病.研究认为,胰岛素缺乏或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是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基本原因[1].1948年Albright[2]首先报告了长期控制不良的糖尿病病人可以发生骨质疏松,1979年,NcNair等发现糖尿病患者在临床起病时骨质疏松即已存在.因此有学者提出,骨量减少可能是糖尿病基础病变的一部分.

    作者:刘素荣;张娟;崔德芝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改变的多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骨密度改变,以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与其相关影响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2型糖尿病老年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75例,按女性骨密度是否出现骨质疏松分为骨质疏松组与无骨质疏松组,并根据年龄、病程、绝经年限、体重指数、性激素、钙、碱性磷酸酶进行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结果女性骨质疏松组年龄较大、绝经年限延长、孕酮水平低;骨密度无论男女与其病程呈负相关,与体重指数呈正相关关系;男女腰椎体以L4骨密度低.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绝经后时间越长则越易发生骨质疏松,体重指数和性激素减低加重骨密度丢失.

    作者:童书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血清相关激素水平的改变

    目的通过分析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某些骨代谢相关激素的血清水平的改变,探讨其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62名绝经2年以上妇女,测量腰椎骨密度,分为骨质疏松组(30名)和对照组(32名).隔夜空腹取血测定血清LH、LH、FSH、E1、E2、DHEA、DHEA-S、SHBG、GH、CT、PTH、25(OH)D3.结果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组和对照组在年龄上无差异(59.56±6.65 vs 59.35±7.63,P>0.05).骨质疏松组体重指数BMI(24.27±2.46)低于对照组(26.83±4.16,P<0.05).绝经后妇女血清E1(r=-0.600,P<0.001)、DHEA(r=-0.708,P<0.001)、DHEAS(r=-0.582,P<0.001)与年龄负相关.骨密度与LH负相关(r=-0.439,P<0.05).骨质疏松组与对照组相比,LH-、SHBG显著增高(P<0.05),DHEA、DHEAS显著降低(P<0.05).FSH、CT、PTH、25(OH)D3、GH、E1、E2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绝经后妇女骨代谢相关激素血清水平的改变参与了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病.

    作者:单春艳;郑少雄;陈莉明;JY Reginster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胶原基纳米骨修复拔牙创及颌骨囊肿术后骨腔的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胶原基纳米骨(nHAC)修复智齿拔牙创及颌骨囊肿术后骨腔的治疗效果.方法66例患者按照自愿原则分为3组:nHAC组30例,阻生齿21例,根端囊肿9例,骨创植入nHAC;多孔矿化骨(Bio-Oss)组6例,阻生齿2例,根端囊肿3例,含牙囊肿1例,骨创植入Bio-Oss;对照组30例,阻生齿27例,根端囊肿3例,骨创不植入材料.结果nHAC与Bio-Oss组,12周时x线显示两者骨密度基本一致.nHAC与空白对照组临床疗效差异有显著性.结论nHAC生物相容性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骨替代材料,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廖福琴;张洁;吴燕丽;韩志峰;张丽军;朱菲;姚丽;张昊;齐小良;胡雪兰;崔福斋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老年男性健康及几种疾病状态骨矿含量测量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在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及健康状况时骨矿含量的差异,分析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易患规律.方法年龄大于60岁的男性322例,分为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健康人群4组,全部采用双能X光骨密度仪检测腰椎、髋关节、左前臂远端骨密度.分别对4组的骨密度进行比较,根据骨密度计算各组骨质疏松的患病率.结果骨质疏松患病率为严重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组100%;糖尿病组65%;心脑血管病组61.5%;健康状况组60%.严重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组除Ward's部位外,各部位骨密度与其他3组比低,且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严重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是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易患人群.糖尿病组、心脑血管病组与健康状况组骨质疏松患病率相当.

    作者:吴伏娜;钟紫茹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肾小管酸中毒性骨质疏松症9例治疗分析

    目的研究肾小管酸中毒性骨质疏松治疗前、后的骨代谢.方法本资料9例dRTA,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生化、血气分析、BMD的变化.结果9例dRTA治疗6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临床症状1~2个月缓解,血K、Ca上升,P<0.05,两组相比差异显著.血ALP明显下降,两组相比P<0.01.尿Ca、K明显下降.血气分析,HCO3、BE、TCO2与治疗前相比,P<0.01,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性.血pH值由7.26±0.03上升到7.35±0.05,P<0.05,两组相比,差异显著.BMD治疗前(254.37±25.64)mg/cm2增加到(288.74±38.7)mg/cm2,两组相比,P<0.05,有显著差异性.结论肾小管酸中毒性骨质疏松症,是酸中毒所致的钙、磷代谢紊乱,伴有不同程度继发性甲旁亢、VitD作用障碍,主要为骨软化,早期诊治临床上是有效的.

    作者:杨肖红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益盖宁对骨质疏松并心瓣膜钙化老年人腰背疼痛的改善作用

    目的观察益盖宁对骨质疏松并心瓣膜钙化老年人腰背痛改善及对骨吸收指标尿脱氧吡啶啉的抑制作用.方法71例经二维超声心动图证实有心瓣膜钙化,X线有骨质疏松改变的老年人,予益盖宁20U肌注,每周1次,共24周,并合用钙尔奇D.治疗前后测定尿脱氧吡啶啉.结果治疗4周后腰背疼痛明显缓解,治疗8周后腰背疼痛消失或明显改善,止痛效果可持续至疗程结束,总有效率为94.3%.治疗后尿脱氧吡啶啉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统计学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结论益盖宁显著改善骨质疏松并心瓣膜钙化老年人腰背痛,能降低尿脱氧吡啶啉,提示对骨吸收有一定抑制作用.

    作者:吴庆昌;周丽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尼尔雌醇防治绝经后及老年妇女骨质疏松的临床观察

    对20例绝经后妇女和老年妇女分别给予尼尔雌醇用药3个月,并于给药前后分别测定空腹尿钙与肌酐(Ca/Cr),羟脯氨酸与肌酐(OHPr/Cr)比值以及血清碱性磷酸酶(AKP)、雌二醇(E2)、降钙素(CT)的值.以探讨尼尔雌醇减缓不同绝经年限妇女骨量丢失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尼尔雌醇给药前后两组妇女血清E2的水平未见明显变化,但其血清CT的水平均较给药前有程度不同的升高.空腹尿Ca/Cr、OHPr/Cr比值以及血清AKP水平均较给药前显著下降(P<0.005及P<0.01).故此提示,尼尔雌醇可能通过刺激甲状腺C细胞而增加CT的分泌或直接作用于骨组织等多种途径抑制骨质的吸收,维持其骨矿含量的相对稳定.因此,本研究在国内首次为尼尔雌醇用于减缓老年妇女骨质的丢失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作者:秦惠琳;姚吉龙;杨晓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阿仑膦酸钠治疗COPD患者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及对肺功能的影响

    目的评价阿仑膦酸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骨质疏松症的近期临床疗效及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COPD患者38例,经骨密度检查,并根据WHO诊断标准确诊为骨质疏松症,连续服用阿仑膦酸钠和碳酸钙,于治疗6个月后复测患者骨密度、肺功能以及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ALP)、血清骨钙素(BGP)和晨尿游离脱氧吡啶啉排泄率(Dpd/Cr);在服药期间每月在门诊随诊1次,观察患者临床症状、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结果治疗6个月后患骨痛症状改善,FEV1及FEV1%有显著提高,腰椎正、侧位、左股骨颈、左股骨近端及Ward's三角的骨密度均有不同程度增高.治疗前FEV1、治疗后FEV1变化值△FEV1与腰椎正、侧位骨密度变化值△APL1-4及△LatL2-4间呈正相关.治疗后血清钙、BGP水平升高;血清磷、ALP水平及晨尿Dpd/Cr值均下降.无严重的副作用及过敏反应.结论阿仑膦酸钠是治疗COPD合并骨质疏松症的安全有效的药物,可提高患者骨密度,也有利于肺通气功能的改善,特别适合于病情较重或有骨折的患者.

    作者:张敏;阎德文;张清玲;沈观乐;陈桂莲;袁本通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辛伐他汀在骨髓基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

    目的通过对小鼠骨髓干细胞体外培养的观察,研究辛伐他汀在骨髓基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定向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取雄性6周ICR小鼠股骨骨髓基质细胞进行原代和传代培养,应用组织化学及von Kossa方法检测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和细胞外基质矿化;在细胞培养早期加入辛伐他汀(实验组)或保持基础培养条件(对照组),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分别检测两组Ⅰ型胶原蛋白(COL1)、碱性磷酸酶(ALP)、转录因子CBFA1和Osterix(OSX)在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结果小鼠骨髓基质细胞经体外诱导后分化为具备碱性磷酸酶活性和矿化细胞外基质的成熟成骨细胞.实验组COL1、ALP和CBFA1表达在细胞培养第3,5天均高于对照组,OSX表达差异不明显.结论辛伐他汀在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中促进其相关基因的表达.

    作者:曲强;郭伟;陈翠珠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鼻内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对骨密度的影响

    目的探讨鼻内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对骨密度的影响.方法对26例鼻内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成年变应性鼻炎患者骨密度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分别测定用药前和用药后6月、1年、2年的骨密度和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进行统计分析.鼻内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组的骨密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如给予激素为低的有效治疗剂量,鼻内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对骨密度无明显影响.

    作者:殷鹏;杨蓓蓓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利维爱及中药补肾法防治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观察利维爱及补肾中药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作用.方法对35例绝经妇女每日顿服利维爱1.25 mg,34例绝经妇女口服强骨胶囊1粒/次,3次/d.观察其治疗前后临床症状,骨密度及代谢生化指标及副作用.结果服药前后两组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骨密度有所上升.利维爱组尿Ca/Cr、尿HOP/Cr、血Ca水平明显改善,补肾中药组骨代谢生化指标改善不明显,但利维爱组副作用较补肾中药组大.结论直接应用性激素治疗组在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方面效果更显著,补肾中药组在改善症状及维持骨量方面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小,对用性激素替代治疗有禁忌或顾虑及不能耐受其副作用的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途径.

    作者:赵光;徐则李;邵琼星;冯嘉丽;薛建平;王先广;杨寒星;黎汝;李艳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壮骨胶囊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中药壮骨胶囊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及机理.方法随机对照(自身对照及组间对照)分组,比较观察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30例用壮骨胶囊及钙剂(钙尔奇D片,每次600 mg,每日1次)6个月与30例单用钙剂(钙尔奇D,每次600 mg,每日1次)6个月,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腰椎(L2-4)骨密度(BMD)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P<0.01),升高率为2.1%.对照组BMD无明显改变.用药6个月后治疗组BMD较对照组高(P<0.05).血骨钙素(BGP)在治疗6个月后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的尿吡啶啉与肌酐比值(U-PYD/Cr)在治疗6个月后显著下降,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的尿脱氧吡啶啉与肌酐比值(U-DPD/Cr)在治疗6个月后显著下降,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用药6个月后雌二醇(E2)上升,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血BGP、U-PYD/Cr、U-DPD/Cr、雌二醇等均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壮骨胶囊有增加雌激素水平、抑制骨吸收、减缓骨量丢失、增加BMD的作用、能有效地防治骨质疏松症.

    作者:李双蕾;范冠杰;唐爱华;刘春红;罗广波;唐咸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鹿茸健骨胶囊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对鹿茸健骨胶囊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及潜在的毒副作用进行临床观察.方法1.5年内分别用鹿茸健骨胶囊和骨疏康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各30例,12个月为一个疗程,用药前及用药后12个月分别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及电解质、心电图等,同时用QCT测第2~4腰椎的骨密度(BMD),并对患者的腰背酸痛、腰膝酸软等肾虚症状进行评估.结果鹿茸健骨胶囊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14%,骨疏康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7.86%.鹿茸健骨胶囊对心、肝、肾无毒副作用,对血常规及电解质无不良影响,且能改善心肌的血液循环.结论鹿茸健骨胶囊是一个耐受性良好、安全有效的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新药.

    作者:王宏;王玲;李建军;刘玉槐;隋福革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活骨胶囊、抗骨坏死散联合用药对去势大鼠骨质病变的治疗作用

    目的观察了内服活骨胶囊、外敷抗骨坏死散对去势大鼠骨质病变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3月龄雌性大鼠,切除双侧卵巢造成骨质病变模型,观察两药联用对动物骨力学、骨组织形态学的影响.结果活骨胶囊、抗骨坏死散两药联用,骨力学指标明显增强,骨钙含量、骨皮质面积明显增加,骨小梁面积、骨钙化面积与对照组相近.结论活骨胶囊、抗骨坏死散两药联用可明显起到保护骨骼的作用.

    作者:刘志云;葛争艳;李宏坤;刘建勋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糖皮质激素对肾小球疾病患者骨代谢影响因素的研究

    目的探讨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GC)治疗对肾小球疾病患者骨代谢影响的因素.方法207例肾小球疾病患者,应用常规剂量GC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每隔3~6个月,进行了357例次腰椎和股骨近端骨密度(BMD)、血钙、血磷和骨钙素浓度测定.结果①用GC后骨钙素浓度明显降低(P均<0.005),但其不能预测BMD下降.②用药15个月后男性各部位BMD均减少(32.2~111.5)mg/cm2,以L1-4和股骨粗隆更明显(P均<0.05),骨丢失率3.3%~10.3%;女性L1-4 BMD均减少(43.8~76.0)mg/cm2,以L1更明显(P<0.05),骨丢失率3.9%~7.9%.③年龄与各部位BMD变化呈负相关,但不影响GC造成的骨丢失.男性各部位、女性L1-4 BMD减少与GC累计剂量和GC用药时间负相关.④用GC15个月(GC累计剂量10g以上),男性L1-4 BMD正常的比例从3/4至3/5;女性L1和L2 BMD正常者从3/4减少到1/2.结论长期口服糖皮激素导致与剂量和用药时间相关的腰椎和男性股骨粗隆骨丢失,年龄偏大和男性患者骨丢失更明显.

    作者:傅淑霞;李绍梅;杨林;张丽萍;裴华颖;谭会斌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广州汉族成年人维生素D受体基因分布及其与骨密度关系的研究

    目的了解中国广州地区人群VDR基因多态性的分布及其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选取居住广州地区的汉族成年人396例.应用PCR-RFLP等生物学技术检测VDR基因,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对入选的大部分对象进行了全身、腰推正侧位,股骨近端BMD检测.结果VDR基因分布频率是BB 6.5%、Bb48.2%、bb 45.3%;本组对象峰值骨量出现在30~39岁组,并且以Bb基因型的BMD值高;3种基因型按BMD大小排列顺序为:Bb>BB>bb,但只有Bb与bb两基因型的BMD存在着差异.结论①VDR基因多态性与种族、居住地区和人群不同有关.②峰值骨量出现在30~39岁组,以Bb基因型对应较高的BMD,bb基因型对应较低的BMD.③VDR基因型与BMD间存在着关联,但对其骨质疏松相对高危人群的预测价值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作者:吴文;傅祖植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上海市居民经3年干预后骨密度值测定及骨质疏松患病率的调查

    目的研究综合性干预措施对居民骨密度值(BMD)及骨质疏松(OP)患病率的影响,为OP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上海市卢湾区30~86岁健康人群中抽取598例为研究对象,将他们随机分为干预组和未干预组.要求干预组居民平时适当运动、合理营养,多食含钙、含Vit D较高的食物等,干预时间为3年(2000年3月~2003年3月).两组居民均采用美国Lunar公司生产的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试L2-4和髋部的BMD,然后进行统计、比较与分析.结果干预组和未干预组骨量峰值(PBM)均出现在30~39岁,前者PBM值显著高于后者(P<0.05);干预组所有部位BMD值均高于未干预组(P<0.05),原发性OP患病率干预组显著低于未干预组(P<0.05).结论综合性的干预措施和加强健康教育、合理营养和运动,可提高青春期居民的骨峰值,对40岁以上中老年人可以减少其骨量丢失和减缓原发性OP的发生.

    作者:程月华;吴建华;卢慧敏;李玉芳;梅芳;徐静依;俞冰;沈斌;王一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上海地区成年人上前牙区牙槽骨骨密度值测定

    目的测定上海地区成年人上前牙牙槽骨骨密度值,以确立成年人上前牙牙槽骨骨密度正常值.方法采用法国产Digoro电脑牙片机多点测定306例18~65岁正常成年人的上前牙牙槽骨骨密度值.结果对1530个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确定上前牙牙槽骨各相应点的数值范围.结论牙槽骨骨密度值男女之间无明显差异,31~50岁组的骨密度值高,较51~65岁组差异有显著性.

    作者:孟长民;金叶俊;李新志;赵秀珍;胡正敏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西藏拉萨地区藏族正常人群骨矿含量分布研究

    目的为了解正常藏族人群骨量分布,确定峰值骨量的年龄段,寻找骨丢失规律,为骨质疏松骨密度诊断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5~89岁健康藏族男女681人,20岁以前以5岁为一年龄段,其它以10岁为一年龄段,对男女分别进行分组.用DTX-200(美国OSTEOMETER公司提供)双能X线密度仪,对非优势手臂的远端进行测量,取结果的平均值,数据输入SPSS软件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峰值骨量男女都在30~39年龄段,以后随年龄增加骨量逐渐减少.男性在60~69年龄段骨量丢失达17.61%,70~79年龄段骨量丢失达23.90%;女性在50~59年龄段13.91%.女性60~69年龄段骨量丢失已达26.48%.结论应依据不同地区正常人群骨量分布,建立诊断标准,用骨量丢失百分率诊断骨质疏松具有普遍意义.

    作者:土登格利;王晓敏;李俊;向青;刘忠厚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荣骨颗粒对卵巢切除后骨质疏松大鼠骨形态计量的影响

    目的探索补肾中药荣骨颗粒对去势大鼠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作用.方法摘除大鼠双侧卵巢造成骨质疏松症模型,分别灌服大、中、小剂量的荣骨颗粒,并与己烯雌酚和骨疏康组作对照,3个月后,进行骨形态计量测定和分析.结果大中剂量的荣骨颗粒能使切除卵巢大鼠骨小梁体积百分比显著增高,骨小梁吸收表面百分比、骨小梁形成表面百分比、活性生成表面百分比、骨小梁矿化率、类骨质平均宽度及骨皮质矿化率均明显降低.结论大、中剂量的荣骨颗粒对卵巢切除后的大鼠骨质疏松症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小剂量荣骨颗粒无明显作用,而大剂量则优于中剂量组的治疗作用.

    作者:许昕;王莒生;戚团结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补钙驱铅效应

    铅是一种具有神经毒性的重金属污染物,在环境中可长期蓄积,并可通过食物链、水、土壤和空气进入人体.在现代社会中,全世界每年生产的铅40%用于制造蓄电池、20%用作汽油防爆剂、12%用作建筑材料、6%用作电缆外套、5%用于制造弹药.此外,铅还用于制造铅字、防射线的屏蔽材料、膏药、油漆颜料、焊锡、保险丝等.

    作者:周建烈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降钙素的止痛作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降钙素用于治疗骨质疏松、防治疼痛等,越来越受到临床的关注.现将近年来降钙素的止痛作用领域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述,供临床应用参考.

    作者:李统威;陈小平 刊期: 200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