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糖尿病大鼠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对骨钙蛋白的影响.方法 SD大鼠用链脲佐菌素(STZ)建立糖尿病模型,在出现糖尿病后的第24周,采血测定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钙(Ca)、血磷(P)、血尿素氮(BUN)及HGF水平.处死前留取24 h尿液测定尿总蛋白.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糖尿病组的血糖和HbA1c浓度升高,血清钙和血清骨钙蛋白(BGP)浓度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糖尿病肾病组的血糖、HbA1c、血尿素氮和24 h尿蛋白浓度明显升高,血清钙、磷、BGP和HGF的浓度是降低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肾病组的血糖、HbA1c、血尿素氮浓度明显升高(P<0.05).结论 HGF对糖尿病大鼠骨钙蛋白的变化可能有影响.
作者:王薇;李强;陶天遵;马志刚;张巾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绝经后妇女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 (MMP-2) 和抑制因子(TIMP-2)水平及其与绝经骨质疏松症指标的关系.方法 将202名48~65岁绝经后妇女分为正常组、低骨量组和骨质疏松组,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的血清MMP-2、TIMP-2以及骨保护蛋白(OPG)、骨保护蛋白配体(OPGL),计算MMP-2/TIMP-2和OPG/OPGL比值,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定腰椎正位、股骨颈、华氏区和大粗隆的骨密度(BMD).结果 ①骨质疏松组中血清MMP-2的数值(1392±121) μg/L高于正常组(1123±141) μg/L (P<0.05),而TIMP-2的数值(44.3±36.2) ng/ml低于正常组(47.8±30.2) ng/ml.②骨质疏松组中血清MMP-2和MMP-2/TIMP-2比值与骨密度、血精OPGL数值存在明显负相关性(P<0.05),和OPG和OPG/OPGL比值存在明显正相关性(P<0.05),TIMP-2和华氏区骨密度和OPG存在明显正相关性(P<0.05).结论 血清MMP-2和MMP-2/TIMP-2比值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妇女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OPG、OPGL和OPG/OPGL比值具有关联性.血清MMP-2水平升高和MMP-2/TIMP-2比值降低可能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伴随骨代谢转换过程增快的表现.
作者:戴燚;沈霖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临床资料分析,对QCT骨密度测量中的扫描定位、图像测量等技术问题进行探讨,对椎体松质骨与整体骨的密度变化进行分析,找出规律.方法 采用全身螺旋CT扫描机,羟磷灰石体模,QCT骨密度测量系统软件.研究对象为近3年我院体检和检查对象,共1586例(男712例,女874例).结果 ①得出了男、女L2~L4平均骨密度的各年龄组均值和标准差,计算了各年龄组腰椎的松质/整体骨密度比值.②根据20~34岁年龄组的资料,获得本地区男、女L2~L4的骨峰值:男性松质骨:(177.13±33.75)mg/cm3,整体骨:(205.59±36.71)mg/cm3;女性松质骨:(188.67±38.35)mg/cm3,整体骨:(216.39±38.82)mg/cm3.③根据两种分级标准(峰值-13%和峰值-20%)比较了40~59岁年龄组人群的腰椎骨量减少的患病率.结论 ①男、女L2~L4松质骨与整体骨的密度变化规律基本相同,均随年龄增大而降低.②男性腰椎松质骨与整体骨的骨峰值略低于女性.③腰椎的松质/整体骨密度比值随年龄增长而减小,说明皮质骨密度降低速度低于松质骨.④根据40~59岁年龄组人群的腰椎骨量减少的患病率的比较,认为采用骨峰值-20%和骨峰值-40%作为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诊断指标更合理.
作者:赵文俐;陈贤志;周建忠;顾浩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拟观察骨钉植入所造成的鼠皮质骨机械性显微损伤的形态特征.方法 在成年(12个月)大鼠胫骨中段钻入直径1.2 mm的含螺纹的克氏针.钻孔骨段经碱性品红染色,甲基丙烯酸甲酯包埋后作100 μm厚的横截面切片.骨切片在普通光镜、荧光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并对显微损伤的范围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普通光镜和荧光显微镜均可以发现针孔周围的弥散性损伤和线性裂纹,而荧光显微镜能显示普通光镜下难以分辨的染色较弱的显微损伤;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则具有更高的分辨率,能发现光镜下的片状损伤由很多细小的交叉裂纹组成.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损伤骨的厚度一般小于100 μm,而荧光显微镜显示的损伤骨表面比率、损伤骨厚度和损伤骨面积均大于普通光镜所示(P<0.05).结论 螺钉植入造成的周围皮质骨显微损伤包括弥散性损伤和线性裂纹.两者均可由极微细的裂纹聚合而成.荧光显微镜由于对碱性品红有更高的敏感性,因儿能提供更为准确的定量分析结果.
作者:宋国路;汤亭亭;戴尅戎;裘世静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实用、重复性好的人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 VDR)基因5'端启动子区Fok1酶切位点多态性的检测方法,以利于VDR基因起始密码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等疾病相关性的研究.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特异性扩增VDR基因5'端启动子区,扩增产物用限制性内切酶Fok1酶切,10%聚丙酰胺凝胶电泳观察酶切结果.结果 应用PCR-RFLP法检测了98例健康汉族中老年人VDR基因型,FF、Ff、ff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47%、43%、10%.结论 该方法简便、准确、实用,适用于院校及医院实验室的研究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张红红;胡亚卓;韩志涛;牟小芬;吴青;孟秀梅;陶国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BEMF对OVX-OP大鼠骨形态计量学指标的影响,探讨BEMF对卵巢切除致骨质疏松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 6个月龄雌性未孕Wistar大鼠40只,按体质量随机分为卵巢切除组(OVX)、假手术组(Sham)、仿生电磁场治疗组(EM)、雌激素治疗组(E).术后8周,E组苯甲酸雌二醇肌肉注射,0.5 mg/kg,1次/2周.EM组大鼠暴露于仿生电磁场治疗,1 h·次-1·d-1,OVX、Sham组不予以任何处理,作为对照组.治疗10周后处死各组大鼠,取左侧胫骨进行骨形态计量学测定.结果 治疗10周后,EM组大鼠%Tb.Ar、Tb.Th、Tb.N较OVX组显著增加(P<0.01),Tb.Sp显著降低(P<0.01),与E组变化相似.E组、EM组大鼠成骨细胞数(%L.Pm)低于OVX组 (P<0.01);EM组、E组仍高于Sham组 (P<0.01);EM组高于E组 (P<0.01).E组、EM组破骨细胞数(N.Oc)低于OVX组 (P<0.01);EM组、E组仍高于Sham组,(P<0.01);EM组高于E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 BEMF具有增加骨量、改善骨结构的作用;与雌激素的治疗作用存在不同机制.
作者:谢肇;李起鸿;许建中;孟萍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葡萄糖对大鼠骨髓破骨细胞(Osteoclasts OC)分化的影响,探讨糖尿病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方法 用M-CSF、RANKL诱导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化为OC,同时给予不同浓度的葡萄糖(0、5.5、15、25 mmol/L)干预,通过观察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阳性OC数、TRAP活性测定、OC膜表面RANK mRNA表达量来分析葡萄糖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 ①高浓度葡萄糖组(25 mmol/L)培养7 d时TRAP染色阳性OC数及TRAP活性测定均高于对照(0 mmol/L)组、葡萄糖5.5 mmol/L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高浓度葡萄糖组培养3 d时TRAP染色阳性OC数明显增多(P<0.01).②葡萄糖呈浓度依赖性上调OC膜表面RANK mRNA的表达,其中高浓度葡萄糖组培养的各时间点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 ①高浓度葡萄糖可促进破骨细胞的分化,其促进作用始于诱导分化的早期.②骨髓微环境中高浓度葡萄糖可引起OC分化增多,可能是糖尿病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之一.
作者:孙彦;李兴;朱亦堃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成为破骨细胞样细胞阳性率.方法 将人外周血以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实验组在地塞米松、1,25(OH)2D3和M-CSF的存在下,在盖玻片和骨磨片上与UMR 106细胞共同培养20天,对照组除不与UMR 106共培养外,其余条件与实验组相同.结果 在培养20天后,实验组电镜检查发现有多核巨噬细胞形成,有伪足,骨磨片上有骨吸收陷窝形成,盖玻片上有TRAP染色阳性细胞形成,其细胞阳性率约为3%,对照组没有TRAP阳性细胞形成.结论 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地塞米松、1,25(OH)2D3和M-CSF的存在下,与UMR 106细胞共同培养有TRAP阳性细胞形成,其细胞阳性率约为3%,提示可能在单核/巨噬细胞分化较早阶段就决定了哪些细胞能被诱导成为OLC.
作者:晁爱军;杨福军;王莉;樊继援;李雨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端粒、端粒酶是当今生物学、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端粒是一种封闭了真核染色体末端的脱氧核糖核酸.它与端粒结合蛋白结合在一起,对染色体起到了保护的作用.端粒酶是一种特异的染色体末端转移酶,它的存在解决了染色体末端复制引缩问题.为了探讨端粒酶与骨质疏松之间的关系,笔者通过检索有关端粒、端粒酶的结构、功能及活性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文章阐明了端粒酶激活机制在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改变端粒酶尤其是hTERT的基因表达水平,将在防治骨质疏松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及实际意义.
作者:李颖;张志海;陈彦东;黄宏兴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AGEs)是一类经由糖,包括通过Maillard反应形成的代谢中间产物化学修饰的蛋白.AGEs具有高度交联性.AGE介导的交联蛋白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降低了溶解度以及减弱了抗蛋白水解的抵抗力.这一作用可引起受累组织生物物理/机械性能的改变,包括强度和刚性的增加.AGE与AGE受体(如RAGE)的相互作用诱导了受体承载细胞核因子-κB(NF-κB)的活化,同时这一作用还诱导了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及黏附分子表达的增加.骨蛋白也会受AGE化学修饰的影响.有研究认为骨蛋白的糖基化修饰影响破骨细胞(骨吸收),成骨细胞(骨形成),以及骨基质(性质及降解)等.
作者:戴荣峰;金晖;孙子林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前对于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微创治疗包括有以下3种:PVP,PKP,PBG手术方法.均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PVP是直接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它的主要并发症是骨水泥渗漏及骨水泥的毒性.因此有了PKP的出现,PKP先利用球囊扩张后注入骨水泥,一方面利用球囊扩张使椎体均匀扩张,另一个利用球囊包囊骨水泥防止骨水泥的渗漏及毒性作用.但也带来其他的并发症,如多了个异物(球囊),由于骨水泥的生物力学性质与骨的性质不同,如不能降解,刚度太高,会出现了很多的并发症,邻近椎体的继发性骨折等.所以在植入物方面有了新的替代物,主要是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CHC)及同种异体骨(alloglaft)和自体骨(autoglaft).
作者:方国芳;靳安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3年2月至2005年12月,使用强生公司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作为充填材料,在C臂X线机(以下简称C臂)透视监视下,经皮单侧或双侧椎弓根穿刺行椎体成形术41例共45个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椎体.结果 成功率100%.PMMA在胸椎平均充填4 ml,腰椎平均充填5 ml,术中PMMA渗漏7例,但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随访3~12个月,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轻微缓解(MR)和无效(NR)分别为56.1%,39.0%,4.9%,0;总有效率为95.1%.结论 PVP可有效地缓解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引起的疼痛.
作者:王扬生;王福生;谢祖宏;胡汉敏;黄富荣;吕亮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老年男性患者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白蛋白排泄率(AER)与骨密度(BMD)变化的关系.方法 老年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68例,对照组23例,分别测定血糖、HbA1c、AKP、Cr、尿AER值、骨密度.糖尿病患者根据HbA1c<7%为Ⅰ组,若AER<200 μg/min为ⅠA组,AER>200 μg/min为ⅠB组.HbA1c>7%为Ⅱ组,若AER<200 μg/min为ⅡA组,AER>200 μg/min为ⅡB组. 结果 糖尿病组与对照组相比,骨密度显著降低(P<0.01),糖尿病组ⅡB组BMD明显低于ⅡA组、ⅠA组、ⅠB组(P<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BMD比正常人显著降低,血糖控制不达标并AER升高患者的BMD下降比血糖控制达标尿蛋白阴性患者更为显著.
作者:黄萍;刘丰;王衍慧;罗时敏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确定使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在测定全身和局部身体成份短期精确度,以指导临床监测方案.方法 对10名成年女性志愿者使用DXA(GE LUNAR PRODIGY型)骨密度仪进行了全身体成份测定.每名志愿者测量10次,每天重复5次分在2 d(间隔不超过4 d)中进行.志愿者测量期间饮食、运动等无明显改变,无腹泻等影响体重的疾病.每次测试需穿同样衣服,每次测量结束均离开骨密度仪,站到地面,下次测量再重新摆放体位.由同一名技师进行操作并分析.计算短期精确度.结果 全身、上肢、大腿、躯干、男性区域及女性区域骨矿含量测定的变异系数(CV)分别为1.1%、1.5%、0.9%、2.8%、3.4%和1.7%,脂肪测定的CV分别为1.2%、3.5%、2.3%、2.7%、3.4%和1.8%,组织测定的CV分别为0.7%、1.4%、1.8%、1.6%、2.2%和1.4%,脂肪百分比的CV分别为1.2%、2.4%、1.1%、2.1%、2.3%和1.5%.结论 全身体成份测定的CV在0.7%~1.2%,局部体成份测定的 CV大部分在1%~2.5%之间.局部测定的精确度不如全身测定的精确度.全身测定和局部测定的精确度均可以满足临床和科研需要.
作者:陈蓉;林守清;陈艳;杨秋红;陈凤领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策略和疗效.方法 选择1998年1月~2005年6月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246例,根据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空心钉组(CLS组)24例,动力型加压髋螺钉组(DHS组)173例,动力型加压髁钉螺(DCS组)45例,人工关节置换4例.比较各组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所有患者同步用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结果 术后随访1~84个月,平均37个月.空心钉组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均明显少于其他手术组(P<0.05),其余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4种手术方法各有优缺点,只要根据不同的适应证及术者的经验,准确预测老年髋部骨折的手术风险,从而合理地制定治疗策略.
作者:杨广忠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去睾丸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病理及病理生理学改变,以及药物干预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6月龄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去睾丸组、雌激素治疗组、雄激素治疗组和中药治疗组等5组.12周后检测各组骨密度、骨形态计量学参数的变化并比较各组间差异.采用大鼠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各动物实验组处理后进行血清干预,RT-PCR方法检测干预后各组细胞的ODF及OPGmRNA水平表达差异.结果 各药物治疗组对SD大鼠骨密度、骨形态计量学参数的维持具有明显的效果,而且在体外可明显地抑制ODF的表达和促进OPG的表达.结论 各药物治疗组对去势雄性大鼠的骨质疏松症有一定疗效,可能是通过调节ODF和OPG的表达和分泌而发挥作用的.
作者:廖悦华;梁琼;王卓;王连唐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鲑鱼降钙素(Calcitonin, CT)和低频脉冲电磁场(low frequency transduction pulsed electromagnetic fields)治疗联合作用在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rimary osteoporosis)中的效果,比较联合作用与单纯应用药物所产生的效果的异同.方法 将存在骨质疏松性骨痛同时经DEXA骨密度仪(BMD machines)检测T值低于标准值2.0以下的老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76人随机分为两组:①单纯应用鲑鱼降钙素组(36人);②联合应用药物及低频电磁场组(36人),两组同时每日给予钙而奇D600片1粒,CT按每日肌肉注射50 IU,10 d后改为隔日肌注50 IU连续应用2个月,低频电磁场治疗采用天津金希统公司生产的XT2000B型OP治疗仪,频率为20~40 Hz,每天治疗20 min,共治疗30 d,6个月后复查骨密度.结果 两组均取得较好的镇痛效果(分别为84%和97%),同时骨密度均有所增加. 结论联合治疗能够更进一步增加腰椎骨密度,在镇痛方面也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者:赵法章;韩雪松;苏凤荣;陶树清;陶天遵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昆明地区到我院骨科住院治疗患者中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率.方法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要求,整体收集我院2001~2005年骨科住院患者计5131例,进行统计分析整理.结果 各类原因所致骨折患者3720例,60岁以上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563例,占骨折患者15.13%,占骨科住院患者数10.97%.结论 昆明地区骨质疏松性骨折尤其是髋部骨折发病率较高,宜加强防治.
作者:赵刚;胡侦明;劳汉昌;罗先正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漳州市健康人群骨峰值,为原发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03年至2005年采用超声骨密度仪,对居住在漳州市5年以上的876名健康人,年龄25~45岁,女性488人,男性388人,共计876人.以5岁为一个年龄组,测量跟骨超声振幅衰减(BUA),超声声速(SOS)和预测骨强度(STI).结果 漳州市健康人群男女BUA、SOS及STI在26岁至45岁之间均呈递增趋势,各年龄组的BUA、SOS和STI男性均高于女性,男女各年龄组之间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女各自各年龄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定量超声骨密度仪分析骨密度具有一定临床和科研价值,通过对本地区不同人群的测定,得出健康人群超声骨密度峰值参考区域,可作为我国南方地区骨质疏松症诊断的参考值.
作者:林俊山;李兆文;胡任;郑发顺;丁志华;刘建梁;方云添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调查哈尔滨市中老年妇女骨质疏松患病率的年龄分布情况.方法 以随机的整群抽样方法在哈尔滨市内抽取1个群体,对300名围绝期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其中194名进行BMD测定.结果 哈尔滨市中老年妇女腰椎骨密度值从40岁以下组的1.14525 g/cm2下降到70岁以上组的0.7915 g/cm2.41岁以上即开始出现骨量减少,46岁以上即开始出现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的患病率从46~70岁平均约为7.6%.结论 哈尔滨市中老年妇女骨质疏松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同时56~60岁组和66~70岁组的患病率增加较上一年龄段组的增加明显.
作者:李毅;于秋滨;陶天遵;陶树清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