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骨质疏松症治疗的研究进展发展很快.本文针对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症,从诊疗方案的设计原则到具体药物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李旭;白文佩;刘忠厚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大鼠去卵巢中晚期血清耐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的变化以及探讨其意义.方法 7月龄SD大鼠70只,实验开始时随机取10只处死作为基线,其余60只分为去卵巢(OVX)和假手术(Sham)两组.3周各组取10只处死,余下的15周处死.处死前称量体重,分离血清测定耐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和碱性磷酸酶(ALP),取左胫骨分7个区测定各骨密度(BMD).结果 OVX组血清TRACP5b呈下降趋势,3周已低于Sham组,15周降到(1.76±0.74)U/L,显著性低于Sham组(3.01±1.06)U/L(P<0.05).3周OVX组血清ALP为(8.02±1.54)ng/ml,明显高于Sham组(6.61±0.75)ng/ml(P<0.05),15周两组间的差异消失.3周OVX组体重出现增长,15周明显高于Sham组(P<0.05).3周OVX组胫骨1区BMD明显低于Sham组(P<0.05),15周OVX组胫骨1和2区的BMD均明显低于Sham组(P<0.05).OVX组胫骨2、3、4和6区15周BMD较3周有明显增长(P<0.05).结论 TRACP5b的变化提示大鼠去卵巢中晚期破骨细胞数目和活性下降,骨吸收处于低水平.
作者:方玲娜;戴如春;盛志峰;范慧洁;黄干;伍贤平;廖二元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体重、体质指数(BMI)和腰围、腰臀比(WHR)对正常成人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Marcom Mx 8000多层螺旋CT测定560例正常成人腰椎松质骨密度,将受试者按年龄不同分为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然后在同年龄组根据BMI及腰围的不同将受试者分为肥胖组和正常体重组,分析骨密度与体重、BMI、腰围及WHR的关系.结果 ①以BMI分组,老年肥胖组BMD高于体重正常组(P<0.05);②以腰围分组,中年女性肥胖组BMD低于非肥胖组(P<0.05);③青年组和中年组BMD与腰围及WHR呈负相关,老年组BMD与体重和BMI呈正相关与腰围和WHR不相关.结论 预防骨质疏松症在中青年应提倡运动锻炼,避免肥胖,在老年人不应该过分强调降低体重减少肥胖以避免骨量的丢失.
作者:沈芸;马蕾;毕鸿雁;周洁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骨质疏松症与焦虑、抑郁状态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来我院门诊就诊和住院的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74例和非骨质疏松患者76例,采用综合性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和健康状况凋查问卷对其焦虑、抑郁状态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同时采用RIA方法测定雌二醇、睾酮、孕酮、促卵泡素和促黄体生成素水平.结果 骨质疏松组患者血清E2水平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20),而骨质疏松组FSH较对照组有所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24),骨质疏松患者的焦虑分、抑郁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骨质疏松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8个纬度分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 焦虑、抑郁状态也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对这部分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和干预治疗也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彭文芳;赵文穗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宁波市男性健康人群的骨量和骨质疏松(OP)的发病情况.方法 794名健康男性采用Sunlight的超声骨密度测定胫骨的超声速度值(SOS).并按年龄、民族、生活习惯进行分组,以10岁为1个年龄组,生活习惯包括吸烟、酗酒、户外活动(大于1 h/d)和喝咖啡者.结果 宁波市男性骨SOS峰值年龄在30~39岁,60岁以后OP患病率23.4%,过量吸烟、饮酒和喝咖啡者骨SOS值低于同年龄组,户外活动者(如爬山、慢跑)平均日照不少于1 h/d,骨质情况优于同年龄组其他人,骨质疏松患病率也较低,本市的不同民族男性各年龄段的骨质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宁波市健康男性骨质状况良好,但生活不良嗜好是本地区影响骨密度的重要因子,应当提倡良好的生活习惯.
作者:倪旻;蒋森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在不同浓度T 3环境下人成骨肉瘤MG 63细胞株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及其护骨素(OPG)、护骨素配体(OPGL)的表达,探讨甲亢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方法 用不同浓度T 3(对照组,10-12、10-10、10-8 mol/L组)分别刺激培养的MG 63细胞24 h,RT-PCR法检测TRAIL,OPG,OPGL mRNA的表达.结果 T 3对MG 63细胞中TRAIL,OPGL mRNA的表达,均按照对照组、10-12 mol/L组、10-10 mol/L组、10-8 mol/L组顺序递增(P<0.05),OPG mRNA的表达按照此顺序递减(P<0.05),10-8 mol/L组TRAIL mRNA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OPG/OPGL比率按照对照组、10-12 mol/L组、10-10 mol/L组、10-8 mol/L组顺序递减.结论 T 3可能导致成骨细胞中TRAIL和OPGL表达增多,OPG的表达减少.这可能是甲亢性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作者:周玮;薛国良;王光辉;杜云翔;王加林;张勇;惠亮亮;顾媛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鉴定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软骨细胞后,其在单层培养和几丁质支架上培养的差别.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兔股骨骨髓,分离BMSCs,用TGF-β1诱导第3代的BMSCs向软骨方向分化,2周后检测Ⅱ型胶原表达情况.将分化后的软骨样细胞传代,用无TGF-β1的培养基分别进行单层培养和接种在几丁质支架上培养2周,再用免疫组化检测Ⅱ型胶原表达情况.结果 BMSCs经TGF-β1诱导后向软骨细胞方向分化,诱导后的细胞在无TGF-β1的培养中,采用单层培养方式的软骨细胞很快出现去分化表型,而接种在几丁质支架上的细胞仍能较好表达Ⅱ型胶原.结论 几丁质支架在延缓软骨细胞去分化和老化方面有积极作用.
作者:付勤;王广斌;邴佩旭;李斌;傅永慧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乌鲁木齐市绝经后维吾尔族、汉族健康妇女髋部骨密度(BMD)与身高、体重、体质指数(BMI)的相关关系.方法 使用法国DMS公司生产的Lexxos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er,DEXA)测量264例维吾尔族及235例汉族健康妇女髋部BMD,按BMI不同分为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和超体重组进行分析.结果 绝经后维吾尔族、汉族妇女髋部BMD均随体重、BMI增加而增高,同民族各组间髋部BMD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相同体重组两民族间(组内)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维吾尔族及汉族绝经后妇女体重均是影响绝经后髋部BMD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影响较身高和体质指数大.对低体重的绝经后妇女均应定期监测BMD,有助于早期发现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有益早期干预治疗.
作者:李白艳;张鹏;贺晓晔;周晓珊;刘德浩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低角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女性患者的骨密度(BMD)和骨矿含量(BMC),探讨其与年龄、生长发育、人体测量学和侧凸角度等的相关性.方法 研究对象为218例Cobb角15~40°的女性AIS患者.运用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测定非优势侧股骨颈和腰椎的BMC/BMD.探讨这两个部位的BMC/BMD与患者的年龄、生长发育、人体测量学和侧凸角度等的相关性.结果 所有患者的年龄平均为(13.4±1.4)岁,Cobb角平均为(28.3±6.2)°.股骨颈BMD平均为(0.827±0.103)g/cm2,腰椎BMD平均为(0.887±0.124)g/cm2,显著低于同龄健康女性儿童;股骨颈BMC平均为(3.49±0.56)g,腰椎BMC平均为(29.78±7.37)g.患者的BMC/BMD与Cobb角无显著相关,而与体重、身高、Risser征、月经状况、BMI和年龄显著相关.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体重和年龄是影响患者BMD的主要因素.结论 低角度女性AIS患者存在全身性的骨量减低,且与Cobb角无显著相关,而与生长发育和人体测量学相关指标显著相关.这提示AIS患者的骨量减低与生长发育和低体重有关.
作者:孙旭;邱勇;朱锋;李卫国;邱旭升;夏才伟;刘臻;朱泽章;王斌;俞杨;钱邦平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与正常人细胞信号转导基因表达谱系的差异,初步分析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信号转导基因表达谱系的特征,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信号转导病理机制.方法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及正常人外周静脉血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的表达,通过美国国立医学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信息学分析,运用Pathway Studio软件进行信号转导信息学分析.结果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涉及118个表达差异显著的基因介导的22条信号转导通路异常,其中67条基因上调,51条基因下调,有12条基因共表达调控大于等于4套信号转导通路.结论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信号转导基因表达谱存在信号转导过程异常、信号转导通路中的信号分子异常、信号途径发育不良等特征.这些信号转导通路与细胞增殖、凋亡、黏附、迁移和生物学行为,以及血液循环、营养、发育、衰老、内分泌、免疫、能量代谢等密切相关.
作者:梁祖建;韩清民;庄洪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采用pQCT仪器,检测大鼠切断右侧坐骨神经后,左右后肢骨密度含量变化,为废用骨代谢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2个月龄的雌性SD大鼠用戊巴比妥钠麻醉后,做右侧坐骨神经切断术,每周称1次体重,6周后处死动物取股骨和胫骨,应用动物专用pQCT仪器,分别对骨骺线3.0和12.0 mm处进行测定分析.结果 手术后第1周,体重增长较慢,以后的增长速率两组相似;右侧坐骨神经切断引起肌肉明显萎缩,左侧代偿增大;右侧的股骨、胫骨松质骨部位总骨密度明显下降,无论与对照组、还是左侧的比较P<0.01.结论 大鼠切断右侧坐骨神经后,通过pQCT仪器测定,能灵敏、精确地获得骨密度的变化,并有效地区分各个不同结构的特征.
作者:严雪铭;福田 俊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骨质疏松模型大鼠骨量、骨微结构和骨的受力方向与生物力学变化的关系.方法 6~7月龄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25只,去势模型组25只,12周后处死全部大鼠,测定大鼠全身、股骨和腰椎(L4~L6)骨密度,对左侧股骨进行三点弯曲试验,右侧股骨沿载荷倾斜20°角进行压力试验,对椎体(L4)进行压缩试验,把部分股骨和腰椎(L5)制成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它们的形态计量学变化.结果 去势组大鼠的全身、股骨和腰椎(L4~L6)骨密度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去势组大鼠右侧股骨沿载荷倾斜20°角后的结构力学性能和椎体的大压缩力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但两者左侧股骨的结构力学性能差异无显著性(P>0.05),去势后大鼠股骨的材料力学性能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组化染色显示去势组大鼠的骨小梁较正常组稀疏减少,尤以松质骨明显.结论 大鼠去势后松质骨的骨量、骨微结构较皮质骨变化明显,且骨量、骨微结构和骨的受力方向对骨的生物力学都有着重要影响.
作者:褚亚明;姜保国;张殿英;傅中国;徐峰 刊期: 2007年第09期
人体体成分已成为人体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研究内容,即体成分各组分的组成规律及体成分模型,体成分方法学,体内外各种因素对体成分组分间数量关系的影响.笔者将对前两个研究内容的新进展进行综述:体成分模型主要包括两组分模型和多组分模型;体成分测量方法包括人体测量法、密度法、全身水量法等10余种,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和优点,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人体体成分学的发展将为检测人体健康状况开辟新的途径,从而提高人群的生活质量.
作者:金婧;阮祥燕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绝经期后骨质疏松,骨髓腔内的脂肪细胞逐渐增多,取代了成骨细胞,因此抑制骨髓基质干细胞成脂分化是目前治疗骨质疏松的新途径.应用各种成脂诱导剂建立体外定向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成脂分化模型是研究新途径的基础.除了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成脂分化的能力,还可运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定性、定量检测成脂分化的程度.过氧化物酶增殖子激活受体(PPARγ)是脂肪细胞的分化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的调节因子,组蛋白去乙酰化酶(SIRT1)被激活后能抑制PPARγ的表达,减少脂肪细胞的生成,起到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的作用.笔者就以上方面和对减少骨髓脂肪分化的策略作了综述.
作者:庞婷婷;崔燎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Wilson's病患者骨骼X线摄片表现,及驱铜治疗联合活性维生素D3补充治疗对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对35例入选Wilson's病患者入院时进行骨骼X线摄片,并分别于治疗前及二巯基丙磺酸钠驱铜辅以活性维生素D3治疗8疗程后,放射免疫法测定骨代谢相关激素:PTH、CT、及血清BGP水平;用生化法测定血钙、血磷,尿钙、尿磷等.并用单光子吸收法(SPA)测定尺桡骨中远端1/3处平均骨密度值.结果 Wilson's病患者手腕部X线检测异常率达60%.治疗后,血PTH、血钙均降低,骨密度(BMD)值升高,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磷、尿钙、磷及血清CT、BGP水平较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Wilson's病患者常并发骨质疏松或骨质软化等代谢性骨病,驱铜治疗联合活性维生素D3补充治疗可更好改善骨骼代谢,更快改善其骨密度.
作者:杨广娥;王训;徐经生;吴君霞;何志超;杨任民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骨质疏松症大鼠肠黏膜中维生素1,25(OH)2D3受体的mRNA和蛋白表达,揭示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同时,阐述纳米钙补肾中药的调节作用机制.方法 切除大鼠双侧卵巢的方法复制骨质疏松症模型,采用纳米钙组及具有益肾填精、补钙壮骨作用的纳米钙补肾中药(大、中、小)剂量对实验大鼠治疗12周,以骨疏康颗粒剂、雌二醇(E2)及钙尔奇D600作为阳性对照组,正常大鼠和模型空白组为空白对照组;用PCR法、Western印迹法检测骨质疏松症大鼠肠黏膜中维生素1,25(OH)2D3受体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RT-PCR及Western方法检测,正常大鼠肠黏膜中含有维生素1,25(OH)2D3受体的mRNA和蛋白表达;模型空白组大鼠肠黏膜组织中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有明显的下降.纳米钙、纳米钙补肾中药各剂量组、钙尔奇D600组、骨疏康和雌二醇E2组用药后12周,与模型空白组比较,可不同程度上调肠黏膜组织中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但其中各治疗用药组的效果有所不同,一般表现为纳米钙补肾中药剂量组作用较好.结论 ①正常大鼠肠黏膜组织可以在基因、蛋白水平表达维生素1,25(OH)2D3受体,而且在肠钙吸收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②大鼠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肠黏膜组织中维生素1,25(OH)2D3受体的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有关,从而影响肠钙的吸收.③纳米钙补肾中药通过调控大鼠肠黏膜维生素1,25(OH)2D3受体的mRNA和蛋白表达,促进肠钙的吸收,对于骨质疏松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作者:任路;郑洪新;杜松;林庶茹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氟加钙联合疗法对骨质疏松实验大鼠骨微细结构的改善和应用氟剂量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3个月龄雌性大鼠去卵巢,分别单纯给不同剂量的氟或钙、联合应用氟加钙口服(氟剂与钙剂均为隔日给予),6个月后取大鼠左侧胫骨近端进行松质骨形态学及形态计量学分析,研究这3种方法对该骨质疏松模型的治疗作用.结果 单纯应用小剂量氟和单纯补钙虽然对改善模型的微结构方面有一定作用(P<0.05),但不如联合应用氟加钙作用明显,在形态计量学观察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氟加钙疗法在改善骨微细结构方面比单纯应用氟或钙效果更显著.
作者:徐公平;武明鑫;张志鹏;夏景君;闫景龙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系统评价利塞膦酸盐对男性骨质疏松的抗骨折效应.方法 通过Medline数据库、EMBAS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1980-01至2006-12有关利塞膦酸盐与安慰剂治疗男性骨质疏松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随访大于12个月,提供骨折发生率的文献纳入研究.分析入选文献的方法学质量,提取资料,用RevMan 4.2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3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包括780例男性骨质疏松患者.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利塞膦酸盐可降低69%的椎体骨折风险(RR=0.31,95% CI:0.16,0.60)和58%的非椎体骨折风险(RR=0.42,95% CI:0.23,0.78).结论 利塞膦酸盐对男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可提供良好的抗骨折效应.
作者:钟招明;陈建庭 刊期: 2007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