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 主办单位: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
  • 国际刊号:1006-7108
  • 国内刊号:11-3701/R
  • 影响因子:1.43
  • 创刊:199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40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内分泌腺及全身性疾病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10年1期文献
  • 绵羊椎体骨质疏松性生物力学模型的快速建立

    目的 运用微量注射泵向椎体内灌注盐酸及椎体整体浸泡的脱钙方法,快速建立绵羊腰椎骨质疏松性生物力学模型.方法 (1)设计一款可拧入椎弓根带侧孔的圆柱形灌注连接器,做为椎体内部与注射泵的桥接装置.(2)将(3 4-0.5)岁新鲜绵羊腰椎48个,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A组(0 h脱钙,即空白组),B组(2 h脱钙),c组(4 h脱钙),D组(6 h脱钙).每组12个椎体.(3)检测各组椎体脱钙前后BMD;进行生物力学实验:测试大轴向拔出力(F_(max))和大抗压强度及其能量吸收值.同时各组取少量骨质制成组织切片,对脱钙后绵羊腰椎骨小梁微观结构进行观察.结果 B、C、D处理组的BMD均值、大轴向拔出力均值和大抗压强度及其能量吸收值均值都低于A组(P<0.01),且随脱钙时间的延长依次降低(P<0.01).椎体的大轴向拔出力及大抗压强度与BMD存在正相关关系,亦与BMD的下降值存在负相关.切片显示:B、C、D组椎弓根处骨小梁较A组骨小梁厚度明显变薄、数量减少,间距增宽,部分骨小梁连续性中断,骨髓腔扩大.结论 运用微量注射泵向椎体内灌注盐酸及整体浸泡的脱钙方法,可快速、有效、可控的建立近似于骨质疏松状态下的生物力学模型,为在真正骨质疏松状态下的生物力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崔轶;雷伟;吴子祥;陈克明;刘达;高明喧;严亚波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铁调素对MC3T3-E1小鼠成骨细胞骨保护素和骨钙素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铁调素对小鼠成骨细胞MC3T3-E1细胞骨保护素(OPG)和骨钙素(BGP)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小鼠MC3T3-E1细胞体外培养后,以不同浓度(100 nmol/ml,200 nmol/ml,300 nmol/ml)的铁调素作用72h,用RT-PCR方法检测OPG、BGP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RT-PCR检测显示 在不同浓度铁调素干预后,各组均有OPG mRNA和BGP mRNA表达;不同浓度组的OPG mRNA和BGP mRNA表达光密度比值不同,组间密度比值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铁调素可上调MC3T3-E1细胞OPG及BGP mRNA表达,铁调素浓度增加转录水平逐渐增加,结果显示有浓度依赖性.

    作者:刘虎;徐又佳;张积森;马勇;张鹏;钱忠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新型雌激素哌嗪雌酚酮对去卵巢小鼠骨代谢及骨生物力学的影响

    目的 研究哌嗪雌酚酮(piperazinyl estrone,PE)对去卵巢小鼠骨代谢及骨生物力学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70只昆明种雌性小鼠,随机分为7组,Basal组,Ovx组,Ovx+PE 0.5mg·kg~(-1)·d~(-1)组,Ovx+PE 1.0 mg·kg~(-1)·d~(-1),Ovx+PE 2.0 mg·kg~(-1)·d~(-1),Ovx+E0.71mg·kg~(-1)·d~(-1)灌胃给药共42 d,处死小鼠,采用骨形态计量学、骨生物力学测定哌嗪雌酚酮对去卵巢小鼠的骨量及力学指标的影响.结果 去卵巢小鼠骨小梁面积明显减少63%,小鼠股骨结构力学和材料力学指标均呈现显著性降低,表现出骨吸收大于骨形成的高转换型骨质疏松;而哌嗪雌酚酮各剂量组的骨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小鼠股骨的力学参数有不同程度提高;雌酚酮通过明显抑制骨吸收,轻度抑制骨形成增加骨量.结论 哌嗪雌酚酮中剂量组(1.0 mg·kg~(-1)·d~(-1))轻度抑制骨转换增加去卵巢小鼠的骨量,改善去卵巢小鼠股骨的生物力学特性.

    作者:张延娇;王永东;郑虎;翁玲玲;李青南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甲状旁腺素和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对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影响

    目的 探讨甲状旁腺素(PTH)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关系,联合分析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和PrrH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自青岛市内分泌糖尿病医院1998年1月~2002年1月住院的糖尿病患者,运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了1型糖尿病(T1DM)组54例,2型糖尿病(T2DM)组104例,健康对照(CON)组102例,260例中国北方汉族人PTH基因多态性;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骨密度仪(DEXA)测量骨密度.结果 校正年龄和BMI后,l型糖尿病组腰椎、股骨颈骨密度低于对照组(P<0.05);2型糖尿病组与对照组相比,骨密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甲状旁腺素(BSTBl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1型糖尿病组、2型糖尿病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对照组及2型糖尿病组,BB基因型者腰椎(L_(2-4))和股骨颈部位骨密度显著高于Bb/bb基因型(P<0.05);在1型糖尿病组,BB基因型仅腰椎L_(2-4)部位骨密度高于Bb/bb基因型(P<0.05);联合VDR基因多态(Apa I酶切位点)分析结果表明,Bbaa基因型在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低于其他基因型(P<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PTH基因多态性(BST B1位点)可能是预测骨量减少、骨质疏松易感性的遗传标志.联合VDR基因多态(Apa I酶切位点)有助于识别糖尿病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

    作者:程洁;翟木绪;姜宏卫;柳林;董砚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胶原基纳米骨加自体骨修复颌骨缺损的研究

    目的 观察胶原基纳米骨(nHAC)加自体骨修复颌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颌骨缺损需植骨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填入nHAC加自体骨(63例),骨诱导活性材料(OAM)(44例)以及单纯nHAC(57例)3组不同植骨材料.术后1、2、3、 4、6、8、12个月复诊,对病损部位进行临床及X线检查,观察新骨形成情况.结果 nHAC加自体骨、OAM、nHAC充填修复颌骨缺损之间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X线显示nHAC加自体骨、OAM成骨速度早于单纯nHAC.结论 nHAC加自体骨修复颌骨缺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可以提高骨缺损修复的效果.

    作者:张昊;张丽军;韩志峰;吴燕丽;朱菲;姚丽;徐文;刘莹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白介素-1β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骨密度(BMD)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白介素-1B(IL-1β)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测定骨密度,并根据骨密度选取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各20例,另选取20例健康体检正常且骨量正常者作为对照组,测定IGF-1、IL-1β.结果 (I)T2DM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的IGF-1浓度低于T2DM骨量正常组及正常对照组(P<0.005)(2)T2DM骨质疏松组的IL-1β浓度高于T2DM骨量正常组及正常对照组(P<0.005),高于T2DM骨量减少组(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随着骨密度的下降,IGF-1逐渐减少,IL-1β逐渐增加,二者可能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变化.

    作者:赵茜;张巧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骨生物学活性中的研究进展

    经典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中各组分表达于骨组织,并对骨骼的生长、发育、代谢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综述了RAS主要活性物质的骨生物学活性以及与骨质疏松症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岩;邓红文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3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表达及调控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个病因未明的、以慢性关节滑膜炎症和进展性关节破坏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早期关节改变是滑膜细胞增生和新生血管形成,终导致局灶性、关节旁和系统性骨丢失.基质金属蛋白酶是一种能降解细胞外所有基质的锌蛋白酶,研究发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对细胞外间质的降解和关节骨及软骨的破坏均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系统性的炎症标志物,可作为类风湿关节炎特别是早期患者滑膜损害和预后的指标,同时也是评价抗风湿药物治疗疗效的重要指标.因此,本文主要从MMP-3的结构、功能及表达调控方面作一综述,以期对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理作进一步的探讨.

    作者:董晓蕾;张群燕;蔡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维生素K_2——新型骨质疏松防治药物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及骨组织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系统性骨骼疾病,主要表现为骨密度减少,骨质量降低,骨强度下降及骨折增加.维生素K_2在骨形成及维持骨健康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且具有良好的药用安全性.临床上,可利用维生素K_2防治妇女绝经导致的骨质疏松及其他类型的骨质疏松症,大量的人体试验研究证实,定期摄入维生素K_2不仅可显著增加骨密度,而且可改善骨质量,从而提高骨强度,有效降低骨折风险及减少骨流失.

    作者:雷泽;付正启;木晓云;温晓江;朱洪友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microRNA在骨发育和形成过程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micmRNA是一类通过抑制翻译和降解mRNA来调控基因表达的非编码的单链RNA,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等过程.其中一些microRNA作用于特定靶目标,调节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软骨细胞的增殖分化,进而影响骨的新陈代谢,参与骨的发育和形成.

    作者:田攀;董世武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体重标准化骨矿含量及应用前景

    放射线测量骨矿的原始数据是骨矿含量(bone minerM content,BMC).由于该值与骨大小和(或)体重成正比,因而用骨投影面积、骨体积和体重标准化BMC以消除它们的影响,分别称为面积骨密度、体积骨密度和体重标准化BMC(BMC/体重).用面积骨密度诊断骨质疏松,易造成漏诊和误诊;体积骨密度可消除骨大小的影响,但整体骨体积尚难于在活体中获得;体重标化BMC,数据易获得,且在应用中初步表现出其优越性,可能在骨质疏松诊断应用中有较好的前景.

    作者:王文志;杨定焯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麻醉方式对椎体后凸成形术疗效影响的比较研究

    目的 评估2种不同麻醉方式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疗效的影响.方法 本组OVCF 86例(110椎),随机分成2组:A组43例(54椎),男12例,女31例,年龄56~76岁,平均65.8岁.胸腰段后凸17°~39°(25.5°±6.4°),局麻下行PKP.B组43例(56椎),男12例,女31例,年龄58-78岁,平均67.4岁.胸腰段后凸19°~36°(27.6°±5.9°),全麻下行PKP.术前骨密度检查示,均存在中、重度骨质疏松.两组手术由同一组医师完成,术后均予密盖息行抗骨质疏松治疗.比较2组手术前后椎体前、中份高度,脊柱后凸角度,术中神经并发症发生率,骨水泥渗漏率,术中出血量,主观满意度(VAS评分),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评估2种麻醉方法对PKP疗效的影响.结果 两组年龄、性别构成,术前胸腰段后凸角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A组椎体前、中份高度分别为原高度的(58.2±15.3)%和(53.4±18.5)%,术后为(83.2±22.4)%和(76.3±24.3)%(P<0.01).术前B组椎体前、中份高度分别为原高度的(56.5±16.3)%和(54.6±17.2)%,术后为(88.3±20.7)%和(83.5±21.6)%(P<0.01).B组椎体复位效果优于A组(P<0.05).A组后凸矫正至术后的17.5°±6.3°(P<0.01).B组后凸矫正至术后的13.2°±6.8°(P<0.01).B组后凸改善优于A组(P<0.05).A组无1例发生神经并发症,骨水泥渗漏4椎(7.4%),手术时间(32.5±7.5)min/椎,住院时间(5.2±1.6)d,术中出血量(26.5±4.3)ml,术前VAS评分(8.5±2.3)分,术后2d降低到(2.4±1.3)分.B组发生神经并发症2例(4.7%),骨水泥渗漏4椎(7.1%),手术时间(42.3±8.2)min/椎,住院时间(7.1±2.1)d,术中出血量(27.2±5.2)ml,术前VAS评分(8.3±2.5)分,术后2d降低到(2.5±1.5)分.B组神经并发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高于A组(P<0.05).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渗漏率、主观满意度与A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全麻下行PKP与局麻相比,前者可获得更为满意的椎体复位效果,但神经并发症发生风险较后者增多,且手术、住院时间延长.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渗漏率、主观满意度与后者相似.

    作者:孙强;徐杰;邹雪琴;王黎明;曾逸文;王钢锐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住院精神病患者骨密度状况的分析研究

    目的 检测内蒙古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精神病患者手指骨密度(BMD),获得该地区精神病患者骨密度状况,为预防精神病患者骨质疏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1191例住院精神病患者和1329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研究对象,使用MetriSca~(TM)数字化成像骨密度仪测量受试者非优势手的2、3、4指中节指骨BMD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患病组骨密度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两组中的女性骨密度值降低均较男性骨密度值降低明显(P<0.01).结论 女性骨量丢失率较男性明显,尤其是精神病组骨密度降低更明显,应及早采取预防措施.

    作者:陈卫国;张小明;苏秀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20例维吾尔族牙周炎患者下颌骨骨密度的测量分析

    目的 探讨维吾尔族牙周炎患者的下颌骨骨密度.方法 选择中度慢性牙周炎的维吾尔族成人患者20例(男性9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25.6岁),另选择无牙周炎的维吾尔族成人患者20例(男性12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23.5岁)作为正常对照,40例患者均拍摄数字化全颌曲面断层片,采用曲面体层下颌指数(PMI)为测量指标分析样本的下颌骨骨密度.结果 正常对照组sPMI值为0.301±0.126,iPMI值为0.364±0.091;牙周炎患者sPMI值为0.246±0.046,iPMI值为0.318±0.075.两组的PMI指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维吾尔族牙周炎患者下颌骨骨密度值较正常组低.PMI指数反映了下颌骨皮质骨量的变化,间接反映了下颌骨的骨密度,为检测下颌骨骨密度提供了简便、直观的方法.同时,下颌骨骨密度的测定结果可能提示全身骨密度情况,但仍需后期结合腰椎、前臂远端1/3的骨密度测定等骨质疏松诊断方法,使其得到早期防治.

    作者:赵玺;米丛波;居曼江·买买提;李江波;韩蕊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绝经后2型糖尿病妇女血脂水平和骨密度的关系

    目的 探讨绝经后2型糖尿病妇女血脂和骨密度改变的相关性.方法 将290例绝经后2型糖尿病妇女按T值分成骨质疏松组和非骨质疏松组;检测各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腰椎骨密度(BMD),然后分析血脂和骨密度的关系;对骨密度和血脂、年龄、绝经年龄等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1)绝经后2型糖尿病妇女的HDL-C与腰椎BMD存在负相关(r=-0.305,P=0.001),LDL-C、TG、TC与腰椎BMD无相关;(2)在校正体重指数、年龄和绝经年限影响因素后,绝经后2型糖尿病妇女的HDL-C与腰椎BMD仍存在负相关(r=-0.160,P=0.018),而LDL-C、TG、TC与腰椎BMD仍无相关.(3)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中,HDL-C(β_1=-0.199,P=0.005)仍与骨密度独立相关.结论 绝经后2型糖尿病妇女的HDL-C与腰椎BMD存在负相关而TC、TG、LDL-C与腰椎BMD无相关.

    作者:征海华;雷涛;张秀珍;周筠;姜瑾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骨质疏松情况研究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骨质疏松情况.方法 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0例,其中DN24例,非糖尿病肾病36例,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测定腰椎及股骨.结果 DN组较非糖尿病肾病组腰椎及股骨BMD明显降低(P<0.01),DN组严重骨质疏松及骨折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 DN维持血液透析患者骨质疏松及骨折发生率高.

    作者:于续芳;黄占东;郭海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男性骨密度测量中不同部位骨质疏松检出率差异的比较

    目的 探讨中国男性腰椎与左右侧股骨不同部位骨质疏松检出率的差异.方法 选取246例50-65岁健康男性,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其腰椎、左右两侧股骨(包括股骨颈、粗隆、全髋)的骨密度,根据不同部位的T值得出相应的骨质疏松检出率,比较分析各部位检出率的差异.结果 不同部位骨质疏松检出率分别为腰椎16.3%、左侧股骨颈32.1%、右侧股骨颈30.9%、左侧粗隆13.4%、右侧粗隆16.7%、左侧全髋16.7%、右侧全髋15.0%,约30%的男性股骨存在左右侧相差0.5个T值以上.综合选取上述低T值得出的检出率为41.1%,明显高于选取单一部位T值得出的骨质疏松检出率(P=0.000).结论 综合选取多部位中低的T值作为判断标准,能够提高中国男性骨质疏松的检出率,减少漏诊率.

    作者:张颖;裴育;齐云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骨质疏松性老年髋部骨折653例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老年髋部骨折手术及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与抗骨质疏松药物联合应用的疗效.方法 653例骨质疏松性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201例采用手术治疗配合早期功能锻炼,另452例患者在前述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6个月.两组患者均在术后3月、6月、1年门诊摄片随访影像学情况.结果 采用手术治疗配合早期功能锻炼的患者,治疗1年后出现内固定物松动8例,内固定物切割5例,假体松动6例,再骨折3例.加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患者中未出现以上病例.结论 骨质疏松性老年髋部骨折在手术治疗和早期功能锻炼的同时,术后配合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可以显著提高疗效.

    作者:程少丹;徐菁;颜家骅;顾峥嵘;王海鹏;李伟;徐洪亮;黄骏;罗金寿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血清骨保护素、骨密度、骨代谢生化指标的研究

    目的 检测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血清骨保护素(OPG)、骨代谢指标及骨密度并观察AS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病情活动指标,探讨OPG与AS的关系及与AS骨代谢指标、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放射免疫法检测100例AS患者及10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血清OPG、骨钙素(BGP)、骨碱性磷酸酶(BALP)、Ⅰ型胶原羧基端延长肽(CICP)、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X)及尿脱氧毗啶啉(DPD)水平.应用双能X线(DEXA)法检测健康对照组与AS患者腰椎、股骨颈、股骨粗隆骨密度,并评价AS患者的BATH功能指数(BASFI)、病情活动指数(BASDAI)、患者总体评价(PGA)、脊柱炎症、脊柱痛及枕墙距、指地距、颌柄距、胸廓活动度、脊柱活动度、Schober试验,对AS患者的血清OPG水平与其他骨代谢指标、骨密度、临床症状、体征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S患者中骨质疏松者35人(35%),骨量减少者42人(42%),AS患者血清OPG、CTX及尿DPD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P<0.001、P<0.001),AS患者的腰椎、股骨颈、股骨粗隆骨密度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P<0.01、P<0.01),OPG水平与AS患者各部位的骨密度呈负相关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与其他临床指标及骨代谢指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AS患者比健康对照组更易出现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AS患者的骨吸收增强,血清OPG水平增高,其增高原因可能是机体对抗过度骨吸收的保护性反应.

    作者:孔维萍;阎小萍;张卫;葛崇华;颜珏 刊期: 201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