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 主办单位: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
  • 国际刊号:1006-7108
  • 国内刊号:11-3701/R
  • 影响因子:1.43
  • 创刊:199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40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内分泌腺及全身性疾病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11年7期文献
  • rhBMP-2/CPC强化骨质疏松椎体力学强度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磷酸钙骨水泥(recombinant human bonemorphogenetic protein-2/calcium phosphate cement,rhBMP-2/CPC)强化骨质疏松绵羊腰椎生物力学强度的动态效果。方法 成年雌性绵羊12只行去势手术后饲养1年,测量去势前后腰椎骨密度。取L1-L6为实验对象,空白组不给予任何处理;CPC组中,经椎弓根向椎体内注射CPC(2.0 ml);rhBMP-2/CPC组中,经椎弓根向椎体内注射rhBMP-2/CPC(2.0 ml)。于术后1天、6周、12周和24周四个时间点各随机处死3只绵羊,对椎体行压缩实验,分别测量各组中椎体的大压缩应力(σult)和能量吸收值(EAV),对比分析同一时间点不同方法 之间和同一方法 的不同时间点之间的力学指标。结果 去势1年后绵羊腰椎骨密度显著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骨质疏松绵羊模型建立成功。在术后各时间点,CPC组和rhBMP-2/CPC组的σult和EAV均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术后1天、6周和12周,rhBMP-2/CPC组和CPC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rhBMP-2/CPC组中24周的σultt显著高于CPC组(P<0.05)。空白组和CPC组中σult各时间点之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而rhBMP-2/CPC组中24周的rult显著高于该组其他三个时间点(P<0.05)。结论 rhBMP-2/CPC不仅能提高骨质疏松椎体的即时强度,还能很好的维持椎体的动态力学强度和进一步提高椎体的远期强度,为脊柱达到坚强骨性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力学环境。

    作者:罗志强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藏红花煎剂对去卵巢大鼠腰椎骨密度及微观结构的影响

    目的 研究中药藏红花煎剂对去卵巢大鼠腰椎骨密度及微观结构的影响。方法 选用48只4月龄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Sham)、去势组(OVX)、戊酸雌二醇组(E2)、藏红花低剂量组(L-Crocus)、藏红花中剂量组(M-Crocus)、藏红花高剂量组(H-Crocus)。术后4周各组分别给予相应制剂灌胃,术后12周处死,剖取L5椎体标本,采用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测量仪(DEXA)和显微CT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统计分析骨密度(BMD):L-Crocus、M-Crocus、H-Crocus组BMD值均高于OVX组(P<0.01);显微CT结果 分析:L-Crocus、M-Crocus、H-Crocus组骨小梁微观结构优于OVX组(P<0.01)。结论 藏红花煎剂有助于抑制去卵巢大鼠腰椎骨量的丢失,提高骨密度,改善骨小梁微观结构,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具有防治作用,推测其作用途径可能包括抗氧化、降血脂和抗血凝,具体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实验研究。

    作者:曹鹏冲;雷伟;颉强;严亚波;王军;石磊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葛藤提取物对糖皮质激素骨质疏松模型大鼠的影响

    目的 通过观察葛藤提取物对地塞米松致骨质疏松大鼠模型的影响,阐述其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作用机理,为临床应用提供药效学依据。方法 Wistar大鼠,按照体重随机分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每周2次(周一、四)肌肉注射磷酸地塞米松注射液1.5mg/kg,造成骨质疏松模型,造模同时按照组别对应给予相应受试药物,连续灌胃6个月。每周称取体重,并按新体重调整灌胃剂量。各组大鼠自由饮水、摄食。给药结束后采集大鼠血液和骨骼样本,测定大鼠股骨生物力学性能,血清及骨组织钙磷含量、雌激素水平等指标。结果 连续造模6个月,分离大鼠股骨称取湿重后测定股骨生物力学性能,模型组大鼠股骨抗外力作用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减弱,与空白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测定血清雌二醇含量,可见模型组大鼠血清雌二醇含量明显降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血清中钙磷含量与对照组比较也无显著性差异,但造模引起碱性磷酸酶血清水平的明显升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造模对血清骨钙素和降钙素无明显影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能谱测定模型组大鼠股骨内钙、磷、氯百分含量,可见大鼠骨钙磷百分含量明显降低,氯元素百分含量明显升高。连续给药6个月后,观察给予葛藤提取物对模型大鼠的影响,可见其股骨对抗外力的作用明显增强,与模型组比较,中、低剂量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明显降低血清碱性磷酸酶,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余两个剂量组也不同程度的降低其血清水平。高、中剂量组不同程度提高大鼠血清雌二醇浓度,其中葛藤提取物高剂量组作用为明显,明显增加骨骼中钙含量。结论 葛藤提取物对地塞米松致大鼠骨质疏松模型具有明确的治疗作用。

    作者:张敏;孙付军;虞慧娟;林潇;盛国梁;李贵海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静脉注射双膦酸盐治疗更年期骨质疏松症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双膦酸盐(艾本)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60例更年期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实验组应用二膦酸盐2mg每三个月一次静滴,同时口服活性维生素D和钙剂,对照组给予平衡盐溶液每三个月一次,同时口服活性维生素D和钙剂。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进行骨密度测量。结果 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骨密度增加不明显,治疗9个月和12个月后骨密度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使用二膦酸盐治疗骨质疏松,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骨丢失,增加骨密度,治疗骨质疏松,改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赵方;丛宝华;刘丽杰;董庆卓;宋飞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帕米膦酸二钠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3年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帕米膦酸二钠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3年疗效。方法 选取2007年8月至2008年6月PMOP患者97例.每月三次静脉输注帕米膦酸钠30mg.同时每天补充钙剂800 mg~1200mg和活性维生素D 0.25ug.疗程3年。定期测定治疗前后的腰椎、股骨颈与全髋骨密度值(BMD)及骨转换标记物(血清CTX、尿CTX、NTX、血清TRACP5b)。结果 ①治疗3年后.腰椎、股骨颈和全髋部位BMD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01);②治疗6个月,血清Ⅰ型胶原交联羧基端肽(CTX)、Ⅰ型胶原交联氨基端肽(NTX)、尿CTX/Cr、尿NTX/Cr、尿吡啶啉/肌酐(PYD/Cr)、尿脱氧吡啶啉/肌酐(DPYD/Cr)和血浆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其后各骨转换标记物仍维持较低水平,但无进一步下降。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治疗6个月时尿吡啶啉和脱氧吡啶啉、血浆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的变化与3年后腰椎、股骨颈和全髋部位BMD的变化值均呈负相关(P<0.01)。③治疗后疼痛明显缓解生活能力明显改善,治疗期间新发骨折2例。结论 帕米膦酸二钠是治疗PMOP安全有效,早期骨转换标记物的下降与3年后骨密度的改善呈负相关。

    作者:陈飞;陈月云;刘瑶;王安才;周进;胡素颍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骨量丢失与肌肉萎缩程度的关系

    目的 观察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健患侧肢体骨量、瘦组织和脂肪组织含量的变化,探讨骨量丢失与肌肉萎缩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脑卒中后偏瘫患者61例,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定其健患侧肢体骨矿含量及体质成分。结果 与健侧肢体相比,患侧肢体脂肪含量、肌肉含量及BMC明显下降(P<0.01),BMC下降程度与肌肉含量减少呈明显正相关,而与脂肪含量变化无明显关系。与女性患者相比,男性患者肌肉含量、BMC含量显著增高,而脂肪含量显著降低。结论 脑卒中偏瘫病人患侧肢体骨量、肌肉和脂肪含量均明显降低,肌肉含量变化在维持骨量方面起重要作用。

    作者:吴畏;冯波;黄东雅;徐晓云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人工虎骨粉对大鼠骨折愈合的影响

    目的 研究人工虎骨粉对大鼠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SPF级成年健康SD大鼠72只,麻醉状态下制作右侧胫中段骨折模型,模型制作完成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术后每日灌服人工虎骨粉混悬液,对照组每日灌服蒸馏水。术后2周、4周、2月、3月分别进行影像学观察和组织学观察,术后2月、3月分别进行骨折侧生物力学测量、健侧生物力学测量,并计算骨折生物力学恢复率。结果 影像学检查:术后4周,实验组骨痂形成较对照组更广泛、明显;术后2月,实验组皮质骨形成较对照组多。组织学观察:术后2周,实验组骨痂中软骨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多;术后4周,实验组骨小梁数量较多,骨痂改建较好;术后2月,实验组骨折处皮质层较厚度对照组大。生物力学测量:术后2月,骨折侧生物力学和骨折生物力学恢复率对照组分别为2.28±0.41N、40.94±10.55%,实验组分别为3.29±0.68N(P<0.05)、58.85±11.22%(P<0.05);术后3月,骨折侧生物力学和骨折生物力学恢复率对照组分别为2.67±0.52N、47.17±13.78%,实验组分别为4.14±0.47N(P<0.05)(P<0.05)、62.19±13.45%(P<0.05)。结论 人工虎骨粉具有明显的促进骨折愈合作用,并可有效提高正常骨生物力学强度。

    作者:寇玉辉;王天兵;邓磊;王艳华;韩娜;殷晓峰;张培训;张宏波;张殿英;姜保国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骨质疏松与25羟维生素D代谢的关系

    目的 探讨25羟维生素D2、25羟维生素D3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骨质疏松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我院老年内科及骨科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11例,其中男147人,年龄45~77岁,平均(47.76±9.75)岁;女164人,年龄48~75岁,平均(45.89±11.34)岁。并选择291例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采用Lunar DPX型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测定被检个体腰椎(L2~L4)及股骨上端[包括股骨颈(NECK)、华氏三角(Ward)及股骨粗(TROCH)]的骨密度(BMD)值,经放免法测定空腹血清骨钙素(BGP),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25羟维生素D2(25-OH-vitD2)、25羟维生素D3(25-OH-vitD3)。结果 EH组腰椎及股骨上端BMD、25-OH-vitD2、25-OH-vitD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BGP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BMD分别与25-OH-vitD2、25-OH-vitD3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467,P=0.000;r=-0.286,P=0.029。BGP分别与25-OH-vitD2、25-OH-vitD3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368,P=0.000;r=0.276,P=0.000。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5-OH-vitD2、25-OH-vitD3的减少可增加骨骼吸收,并延缓骨的形成,因此在预防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骨质疏松的过程中要注意适量补充钙剂。

    作者:向红;李玉琴;袁宏;周亚丽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复合振动抑制RAW264.7细胞分化成熟

    目的 研究复合振动对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诱导的RAW264.7细胞分化的影响,探讨复合振动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RAW264.7细胞RANKL诱导培养3或4d并施加复合振动干预,通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观察TRAP阳性多核细胞形成的变化,real-time RT-PCR分析破骨细胞特异性基因组织蛋白酶K(cathepsin K),金属蛋白酶-9(MMP-9)和TRAP表达的变化。结果 复合振动能抑制RANKL诱导破骨细胞形成,下调破骨细胞特异基因cathepsin K,MMP-9和TRAP的表达。结论 RANKL促进RAW264.7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并增加特异基因的表达,但RANKL的促进作用受复合振动抑制。这进一步的阐释复合振动抗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

    作者:巫松辉;钟招明;查丁胜;陈建庭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雷尼酸锶对局部肌麻痹大鼠的骨量丢失及微结构退变的影响

    目的 研究雷尼酸锶对局部肌肉麻痹大鼠的骨量丢失及微结构退变的影响。方法 21只3.5月龄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三组,每组各7只:肉毒素组(BTX组),右侧股四头肌肌注肉毒素建立局部肌肉麻痹废用模型;肉毒素+雷尼酸锶组(BTX+SR组),肌注肉毒素并予以雷尼酸锶灌胃处理;对照组。所有大鼠干预9周后处死,取双侧股骨,行显微CT扫描分析。结果 BTX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废用侧的股骨皮质骨矿物盐含量、皮质骨骨密度、皮质骨面积和截面总面积以及松质骨的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和骨小梁联接密度均明显下降;骨小梁面积分数、骨小梁间隔和结构模型指数显著增加(P<0.05)。BTX+SR组与BTX组相比较,皮质骨骨密度、皮质骨面积和截面总面积以及松质骨的组织骨密度、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和骨小梁联接密度明显增加,骨小梁面积分数、骨小梁间隔和结构模型指数显著下降(P<0.05)。BTX+SR组与BTX组和对照组比较,健侧松质骨的表观骨密度、组织骨密度、骨体积分数和骨小梁厚度均明显增加(P<0.05)。结论 雷尼酸锶可阻止因局部肌肉麻痹导致的大鼠骨量丢失和微结构的退变。

    作者:房德玉;张志敏;李爽;张红兵;盛志峰;马育林;廖二元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143例中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双能X线骨密度结果分析

    目的 研究中老年慢性肾衰竭CKD3期~CKD5期患者骨质疏松情况,分析骨质疏松与慢性肾衰竭、年龄、体重指数及性别的相关性,探讨慢性肾衰竭所致骨质疏松的早期表现。方法 ①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正位(L1~L4)和股骨颈、Ward's三角、大粗隆的骨密度;②测量143例中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及对照组165例骨密度(BMD)值,采用病例对照法分析慢性肾衰竭对骨质疏松发病率的影响;③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法分析慢性肾衰竭、年龄、性别及体重指数对骨质疏松的影响。结果 ①中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的骨质疏松发病率为79.02%,明显高于对照组(47.88%);②CKD3、4、5期患者中,骨质疏松患病率随肾功能减退而逐渐增加;骨质疏松与慢性肾衰竭及年龄正相关,与体重指数负相关;④Ward's三角的骨质疏松患病率及骨量减少程度高于股骨其他部位及腰椎。结论 慢性肾衰竭是骨质疏松的重要影响因素。Ward's三角可作为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的首选检查部位。

    作者:李桂英;邸彬;肖太玲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骨质疏松与椎间盘退变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骨质疏松症和椎间盘退变性疾病均为骨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两者常可并见于同一病例,二者可能存在相似的发病机制,但骨质疏松和椎间盘退变的内在联系目前没有明确论述。本文就骨质疏松和椎间盘退变两方面的相关性从:骨质疏松对椎间盘营养的影响、炎性因子在椎间盘退变性疾病和骨质疏松症中的作用、雌激素对骨质疏松和椎间盘退变的影响、破骨细胞/破软骨细胞对骨质疏松和椎间盘退变的影响、OPG对骨质疏松和椎间盘的保护作用等几方面做一探讨。后得出:骨质疏松和椎间盘退变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和相似的发病机制,骨质疏松这一病理因素可能参与了椎间盘退变的病理进程,从而推测骨质疏松会引起或加速椎间盘的退变。

    作者:李晓锋;席智杰;梁倩倩;徐乐勤;周泉;周重建;施杞;王拥军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五禽戏和运动疗法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

    运动疗法是常用的防治骨质疏松的方法 之一,但持续过度的运动,又不利于骨生物力学特性改善。因此,探索合适的运动疗法一直是防治骨质疏松研究领域的热点。为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探讨这一问题,笔者从生物力学和运动医学角度就五禽戏在预防和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方面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沈茂荣;王鹏云;鞠俊莲;王甜;冯彦江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代谢异常的研究进展

    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代谢异常(CKD-MBD)不仅提高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是致死、骨折、生活质量下降及骨外组织钙化的重要原因。本文综述了CKD-MBD的发生机制、临床诊断、治疗措施三个方面的新研究进展。

    作者:张岩;顾洒洒;吴淑燕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DXA在诊断主动脉钙化中的应用进展

    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DXA)通常被用于测定骨密度(BMD)以诊断骨质疏松,近年研究发现,DXA同时应仔细观察主动脉有无钙化,而主动脉钙化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发现异常者应结合被检者的年龄、冠心病风险因素等情况提出进一步检查的建议。这样,在检测骨密度的同时检测主动脉的钙化,无论是对骨质疏松还是冠心病的发生均可以起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 。

    作者:商敏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双膦酸盐与骨折愈合和非典型性骨折

    典型的骨折愈合过程包括血肿和炎症反应、原始软骨痂形成、成熟板层骨形成以及骨板重建和塑形等四个时期。骨重建包括骨吸收和骨形成两个方面。软骨痂和硬骨痂重建对骨折愈合具有重要意义。双膦酸盐类药理基础在于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和骨转化水平,通过干预骨重建对骨折愈合产生影响。长期使用双膦酸盐不利于骨折愈合,有引起股骨非典型性骨折发生的危险。

    作者:王雪鹏;郝永强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5-羟色胺在骨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是一种在体内两个不同部位采用两种不同基因合成的单胺类化合物,其骨量调节作用依赖于其合成部位。外周合成的5-HT可充当激素抑制骨形成,而中枢合成的5-HT则充当神经递质通过促进骨形成及抑制骨吸收来正向调控骨量。抑制外周5-HT的合成可能成为一种通过增强骨的合成代谢治疗骨质疏松的新型方法 。本文就5-HT在骨生物学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严颖彬;梁素霞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老年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目的 通过对老年人群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发病危险因素进行研究,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经过确诊的1380例OA病例和1500例对照病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OA的危险因素。结果 多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性别(OR=2.447,95%CL:1.767~3.127)、体质指数(OR=2.469,95%CL:1.911~3.028)、膝关节史(OR=3.343,95%CL:2.289~4.398)、潮湿(OR=4.586,95%CL:2.930~6.242)、阴暗(OR=5.099,95%CL:3.280~6.918)、低强度锻炼(OR0.468,95%CL:0.258~0.678)、职业运动锻炼(OR=7.374,95%CL:4.830~9.918)、关节负重(OR=5.766,95%CL:3.342~8.191)、盘坐习惯(OR=4.600,95%CL:2.924~6.276)。结论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病受性别、肥胖、膝关节史、潮湿阴暗、低强度的运动习惯、职业运动锻炼、关节负重、盘坐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作者:向湘松;谢诗涓;熊莺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喝茶与汉族绝经后妇女骨密度关系的临床研究

    目的 分析喝茶组与无喝茶组的生活饮食习惯、生育、疾病因素等基线情况可比性,观察喝茶与汉族绝经后妇女骨密度及骨折发生率的关系。方法 随机调查福州常住汉族绝经后妇女623例,剔除30例,完成试验符合要求593例。分组:习惯喝茶(乌龙茶)组112例,无习惯喝茶组481例。专人调查受试者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生活习惯、生育情况、疾病因素和对骨质疏松的认识等,测量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用双能X线(DXA)骨密度仪检测腰椎和髋部骨密度。结果 593例绝经后妇女中,喝茶组占18.89%,无喝茶组占81.11%。比较两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生活习惯、生育情况、疾病因素和骨质疏松认识等,只有体质量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喝茶组体质量明显高于无喝茶组;其他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体质量作为协变量,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骨密度,喝茶组大转子骨密度(0.807±0.117 kg/cm2)高于无喝茶组(0.778±0.117 kg/cm2,F=4.167,P=0.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喝茶组Ward's三角骨密度(0.676±0.130 kg/cm2)高于无喝茶组(0.643±0.138 kg/cm2,F=5.269,P=0.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绝经后骨折发生率比较:喝茶组13.39%,无喝茶组12.0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喝茶与汉族绝经后妇女高骨密度明显相关,但与绝经后骨折无相关。结论 喝乌龙茶有助于汉族绝经后妇女维持高骨密度。

    作者:陈可;谢丽华;赖玉链;薛莲;赵毅鹏;李生强;葛继荣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中药复方地龙片联合骨化三醇治疗糖尿病伴骨质疏松症疼痛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复方地龙片联合阿法骨化醇软胶丸、碳酸钙咀嚼片治疗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疗效。方法 选择2型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和治疗组30例,2组基础治疗为阿法骨化醇胶丸及碳酸钙咀嚼片,治疗组加用口服复方地龙片。2组均治疗4周,观察治疗后疼痛症状、疼痛指数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自发性腰背痛及或步行痛均有所改善,而治疗组较对照组疼痛改善显著、疼痛指数下降更明显。结论 复方地龙片西医结合治疗在改善骨痛、缓解神经肌肉疼痛方面有显著效果,比单纯西药疗效更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减缓患者骨质丢失以防止骨折的发生。

    作者:吕维名;许荣;肖丽霞;洪世华;高晓梅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维生素D3对大鼠血清铁和肝脏铁调素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维生素D3对大鼠体内铁代谢的影响。方法 雌性SD大鼠12只,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肌肉注射维生素D33×105 U/Kg,每周一次,持续4周;对照组按相同方法 给予肌肉注射生理盐水。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大鼠血清钙、铁水平,用一步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 测定肝脏铁调素(hepcidin)的mRNA水平。结果 对照组大鼠血清钙、铁水平分别为2.48±0.03mmol/L和58.06±4.14umol/L;实验组大鼠血清钙、铁水平分别为3.01±0.12mmol/L和51.02±5.31umol/L;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血清钙显著升高(P<0.01),血清铁显著降低(P<0.05),肝脏铁调素mRNA水平无显著变化。结论 维生素D3可能通过增加肠道对钙的吸收降低了血清铁。

    作者:李光飞;徐又佳;丁晓飞;张增利;肖莉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西安市区正常人群骨密度和峰值骨密度的调查

    目的 通过调查西安市区正常人群的骨密度(BMD)和峰值骨密度(PBD),从而为西安市区骨质疏松症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等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 随机选择564名年龄20~80岁的健康西安城市人群。男女性别均以10岁为一个年龄段分为6组,用双能X光骨密度仪(HolgicQDR-2000)测量骨密度。结果 男性腰椎和髋部PBD值出现在30~岁,女性腰椎及髋部PBD值也出现在30~岁这一年龄段。结论 男女性各部位PBD的形成大部分处于30~岁这个年龄段,并经过进一步的计算得出了西安市骨质疏松症的骨密度诊断参考值和低骨量干预参考值。

    作者:曾玉红;殷继超;丘红;张斌;潘明明;师杰;刘峰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379例绝经前后妇女骨密度调查与身高的关系

    目的 了解妇女身高体重与体内骨含量的关系。方法 采用米尺和磅秤测量身高和体重及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骨密度值和超声骨密度仪测左侧跟骨的SOS、STI、LBM。结果 不同年龄组身高、体重及体块指数与超声速度、骨硬度指数、低骨量及骨密度值存在着统计学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SOS及STI呈现出下降趋势,其峰值在40岁之前;而低骨量LBM、骨质疏松发生率也明显增高。身高与SOS、STI、LBM呈正相关,与骨密度值无关;体重与STI、LBM、骨密度值呈正相关,与SOS值无关,BMI与SOS、STI呈负相关,与LBM、骨密度呈正相关。结论 女性47岁后骨密度数据从“正常范围”转入低骨量,70岁后骨质疏松者明显增多,具有高度骨折风险。

    作者:马文兰;易星 刊期: 2011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