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 主办单位: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
  • 国际刊号:1006-7108
  • 国内刊号:11-3701/R
  • 影响因子:1.43
  • 创刊:199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40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内分泌腺及全身性疾病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17年9期文献
  •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绝经期冠心病妇女骨密度及骨生化和代谢的影响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绝经期冠心病妇女骨密度及骨生化和代谢的影响.方法 60名绝经后冠心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n=30)、及对照组(n=30).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12个月.测定治疗不同时间段患者,腰椎1-4 (L1-4)、股骨颈、股骨大转子及全髋BMD及血钙(Ca)、血磷(P)、血清1型前胶原N端前肽(P1NP)及1型胶原羧基端降解产物(β-CTX)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6个月及12个月,两组患者的骨密度都有不同程度提高,治疗组腰椎1-4 (L14)、股骨颈、股骨大转子及全髋骨密度均显著高于同时期对照组(P<0.05);治疗后6个月及12个月,两组患者的血Ca、P、β-CTX及P1NP都有不同程度改变,血Ca、P、β-CTX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1NP明显上升(P<0.05),而治疗组改变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提升绝经期冠心病妇女患者骨密度,改善骨生化和代谢状态.

    作者:尹立;钟凤林;刘绍江;肖衡;王世海;何涛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双膦酸盐对骨质疏松症患者腰椎融合影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目的 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价双膦酸盐对骨质疏松症患者腰椎融合的影响.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ScienceDirect、Google Scholar、CNKI、VIP和WanFang Data自建库以来到2017年1月的文献,运用Stata1 1.0定量分析纳入的文献.结果 终有9篇研究符合纳入标准,Meta分析结果显示:双膦酸盐组与对照组的对比中,植骨融合情况[RR=1.138,95% CI(1.064,1.217)]、终末随访骨密度T值[MD =0.038,95% CI(0.025,0.052)]、ODI指数[MD=-4.36,95% CI(-6.372,-2.348)]、骨吸收生化标志物CTX值[MD=-0.401,95%CI(-0.511,-0.291)]、VAS评分[MD=0.940,95%CI(0.548,1.332)]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终末随访术后骨形成生化标志物PINP值[MD=-4.328,95%CI(-8.954,0.298)]、不良反应情况[RR=0.725,95% CI(0.420,1.251)]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7和P=0.248).结论 腰椎术后应用双膦酸盐并不影响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融合结果,而且通过治疗能有效抑制骨吸收代谢,改善其骨量和术后功能恢复程度,且与对照组安全性相近.

    作者:钟远鸣;梁梓扬;何嘉;许伟;莫日养;李智斐;周劲衍;付栓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跑台运动对阿霉素联合醋酸戈舍瑞林诱导骨质疏松大鼠骨密度和骨代谢的影响

    目的 研究阿霉素(doxorubicin,DOX)和醋酸戈舍瑞林(goserelin acetate,GA)联合作用对大鼠骨密度和骨代谢的影响,以及跑台运动对DOX联合GA诱导的大鼠骨质疏松的防治效果.方法 8周龄雌性SD大鼠64只,被随机分为8组,每组8只:安静对照组(SED)、DOX干预组(SED+ DOX)、GA干预组(SED+ GA)、DOX和GA联合干预组(SED+ DOX+ GA)、跑台运动对照组(EX)、跑台运动结合DOX干预组(EX+DOX)、跑台运动结合GA干预组(EX +GA)、跑台运动结合DOX和GA联合干预组(EX+ DOX+ GA).药物和跑台运动干预周期均为8周,8周后测试所有大鼠左侧股骨骨密度和血清骨代谢指标.结果 与其相对应的非药物干预各组相比较,药物干预各组大鼠骨密度显著降低、骨形成指标ALP和BGP显著降低而骨吸收指标Ca2和TRACP5b显著升高;与DOX单独干预组及GA单独干预组相比较,DOX和GA联合干预组大鼠骨密度显著降低、骨形成指标ALP和BGP显著降低而骨吸收指标Ca2和TRACP5b显著升高;与其相对应的安静组相比较,跑台运动各组大鼠骨密度显著升高、骨形成指标ALP和BGP显著升高而骨吸收指标Ca2和TRACP5b显著降低.结论 DOX和GA单独或联合作用均可导致大鼠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且DOX和GA联合作用诱导大鼠骨质疏松的程度显著大于DOX或GA单独作用的结果;跑台运动可以有效降低DOX和GA单独或联合作用诱导的大鼠骨质疏松.

    作者:苏红燕;马涛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绝经后女性握力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绝经后女性握力和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 对120例绝经后女性进行握力测量和骨密度测定,观察≤60岁组、61 ~ 70岁组和>70岁组的握力和骨密度变化,应用单因素Person相关性分析和散点图研究握力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 大握力:≤60岁组25.86 ±4.77 kg,61 ~ 70岁组23.37±4.64 kg,>70岁组16.63 ±5.40 kg.骨密度测定提示:65例股骨颈T值≤-2.5;90例腰椎T值≤-2.5.大握力与骨密度均随年龄增加而减少.握力与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呈非常显著正相关.结论 绝经后女性握力越大,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越高.

    作者:李毅中;庄华烽;林长堃;蔡思清;王陪文;俞海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广州天河社区绝经后妇女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骨密度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调查广州天河区绝经后妇女维生素D水平及其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2015年4月至2015年8月在广州市天河区前进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检的109名绝经后妇女,年龄49 ~75岁.检测血清25(OH)D水平,分析血清25(OH)D水平与骨转换指标和骨密度(BMD)的相关性.结果 25.7%的受试者血清25(OH)D水平≥75 nmot/L,41.3%在50~ 75 nmol/L之间,33.0%低于50 nmol/L.双变量分析显示血清25(OH)D水平与血清PINP、β-CTX水平无相关性.股骨颈BMD与血清25(OH)D正相关(r=0.373,P=0.030),校正年龄和体重指数(BMI)后,相关性仍存在(r=0.174,P=0.049).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BMI、25(OH)D是股骨颈BMD的预测因子(R2=0.325).结论 绝经后女性广泛存在血清25(OH)D不足或缺乏,血清25(OH)D水平与股骨颈BMD正相关,适当补充维生素D对维持股骨颈区域的骨量至关重要.

    作者:展磊;魏秋实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骨质疏松患者骨碱性磷酸酶、钙、磷代谢变化及与牙槽骨骨密度的相关性

    目的 探究骨质疏松患者血清钙、磷、骨碱性磷酸酶代谢变化及其与牙槽骨骨密度的相关性,以期通过血生化指标了解牙槽骨的代谢状况.方法 4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强骨胶囊组)和对照组(阿仑膦酸钠片组)各23例,药物治疗前采集静脉血进行血清钙、磷、骨碱性磷酸酶水平检测,并行锥形束CT检查,测量牙槽骨骨密度,药物治疗后6月时重复以上检测和检查,观察血清钙、磷、骨碱性磷酸酶变化情况,分析以上血生化指标与牙槽骨骨密度的相关关系.结果 药物治疗前及药物治疗后6月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钙、磷及骨碱性磷酸酶变化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治疗前及药物治疗后6月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钙、磷变化与牙槽骨骨密度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药物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BALP与牙槽骨颊(唇)侧皮质骨骨密度变化呈负相关(r=-0.440,P<0.05;r=-0.419,P<0.05),药物治疗后6月两组BALP与牙槽骨颊(唇)侧皮质骨骨密度亦呈负相关(r=-0.642,P<0.05;r=-0.442,P<0.05).结论 ①血清BALP与牙槽骨颊(唇)侧皮质骨BMD呈统计学负相关;②强骨胶囊可用以提高合并牙列缺损或缺失的骨质疏松患者牙槽骨骨密度;③血清骨碱性磷酸酶可作为评估合并牙列缺损或缺失的骨质疏松患者牙槽骨颊(唇)侧皮质骨骨密度变化的参考指标.

    作者:杨锋;孙玉华;刘佃滨;吕中静;秦莹;周田园;马训;孙晋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IL-4,IL-6和TNF-α对脐带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作用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IL-4,IL-6和TNF-α对脐带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作用.方法 取脐带血,以Percoll分离液离心分离细胞后进行培养,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间充质干细胞标志物CD29和CD44及造血干细胞标志物CD34;干细胞进行基础成骨分化培养后,以10 ng/mL细胞因子IL-4、IL-6和TNF-α进一步诱导,检测ALP活力,以茜素红对细胞进行钙结节染色比较.结果 分离的细胞高表达CD29和CD44,基本不表达造血干细胞标志物CD34,为较纯的间充质干细胞;IL-4,IL-6诱导成骨9d后,ALP活力相比阴性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IL-4、IL-6和TNF-α作用细胞18 d时,钙结节的形成个数为(6.4±1.78)、(11.2±1.75)、(4.5±1.90),较阴性对照组(0.6±0.84)显著增加(P<0.01),其中IL-6作用后ALP活力增幅大,钙结节形成的数目多.结论 IL-4、IL-6作用9d,可刺激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其中IL-6作用为明显.

    作者:刘佳;罗映红;龙昱;刘小云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皮质酮促进大鼠成骨细胞内脂质积聚的量效与时效作用的观察

    目的 探讨皮质酮作用下离体SD大鼠成骨细胞SREBP(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terol modulates th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1、SREBP2、HMGCR(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3-hydroxy-3-methyl malonate coenzyme A reductase)、FAS(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的表达改变对细胞内脂质积聚的影响.方法 采用多次胶原酶组织消化法获得新生SD大鼠颅骨中的成骨细胞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皮质酮作用后成骨细胞内脂质积聚的特征,以及SREBP1、SREBP2、HMGCR、FAS基因及蛋白表达.结果 成骨细胞内Nile Red细胞内脂质染色可见成骨细胞内的脂质染色随皮质酮浓度的增加的逐渐增多,相同浓度的皮质酮在作用的24 h、48 h、72 h后未见明显差异;细胞内SREBP1、SREBP2、HMGCR、FAS基因表达在不同浓度皮质酮作用24 h后均明显增高,48 h、72 h后呈现下降趋势;细胞内SREBP1、SREBP2、HMGCR、FAS蛋白在1μmol/L皮质酮作用24 h后表达升高,48 h后与对照组未见明显差异,72 h后SREBP1、FAS表达降低,SREBP2表达升高,HMGCR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超生理剂量的皮质酮能促进成骨细胞内脂质异常沉积;不同浓度皮质酮作用成骨细胞24 h后能促进细胞内SREBP1、SREBP2、HMGCR、FAS基因表达;皮质酮作用成骨细胞24 h后促进成骨细胞内SREBP1、SREBP2、HMGCR、FAS蛋白的表达.

    作者:郑锦畅;康银辉;魏波;祝兆波;王朝军;林颢;李广盛;郭伟雄;荆凯鹏;孙欣;彭智恒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应用FRAX工具评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折风险及其风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预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并对其骨折风险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期间经确诊的74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以及正常对照组76例的相关临床指标以及骨密度值;评估FRAX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骨折风险预测值以及FRAX与类风湿临床风险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类风湿组股骨颈、腰椎的骨密度值均低于对照组,而类风湿组中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概率和10年髋部骨折发生概率均高于对照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提示FRAX评分与易激动、口味偏淡、体重指数、S-CTX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 FRAX工具对临床评估RA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预后评价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黄汉陵;陈立东;郭俊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骨密度与血糖、血脂及血尿酸水平相关性分析

    目的 分析骨密度和血糖、血脂及血尿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在本院体检的无基础疾病的健康人群,询问患者病史,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空腹采集肘静脉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测定骨密度(BMD),测定部位为:股骨颈(左侧).结果 血尿酸、血糖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在骨质疏松组高于骨量减少组及骨量正常组;血糖、血尿酸与骨密度T值呈相关关系(P值均<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35,-0.49),进一步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尿酸、空腹血糖均是影响骨密度的危险因素,且空腹血糖对骨密度的影响较大.结论 空腹血糖、血尿酸升高是中老年人群骨密度下降的危险因素.

    作者:王亚琦;王霞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大连市内四区中老年女性跌倒风险评估及其与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大连市内四区中老年女性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重要危险因素之跌倒风险,为本地骨质疏松的预防和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选择大连内四区41至70岁的女性487名进行骨密度测定并进行相关跌倒风险评估.结果 年龄、绝经年限、BMI、运动时长及服用激素类药物等对中老年女性跌倒风险高低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老年女性跌倒风险的高低与年龄、绝经年限和BMI、运动时长、口服激素类药物等密切相关.

    作者:王立恒;迟晓飞;刘元;王晓光;伊璠;赵海丰;王昭琦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微重力状态下骨量丢失对抗措施的研究进展

    微重力状态下骨量丢失不同于老年性骨质疏松,是一种局部力学信号转导起主导作用、并受多层次调节的复杂变化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废用性骨质疏松和继发性骨质疏松.长期的微重力环境,骨矿盐的持续丢失是航天飞行中人类所面临的严重生理反应之一,也是妨碍人类长期太空停留和探索外星球的主要障碍之一.目前微重力环境下骨量丢失的对抗措施主要有:物理对抗、营养、药物、细胞因子与基因治疗.航天飞行中,阻力锻炼、振动、人工重力等物理对抗措施的研究较为成熟;营养措施中着重阐述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Ω-3脂肪酸对骨代谢的作用,各种营养物质的具体摄入量仍有待规范;药物措施中双膦酸盐的使用基本得到广泛认可,其他药物的应用仍需要继续人体探索;细胞因子与基因的研究目前仍限于应用细胞进行研究.高级阻力训练系统(ARED)联合营养(部分联合双膦酸盐)是目前公认有效的对抗航天飞行中骨量丢失的措施.本文将详细阐述以上各个方面国内外的进展及争议,以及探讨未来微重力状态下骨量丢失的对抗措施的发展方向.

    作者:郑平;李红梅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机械刺激对成骨细胞影响的研究进展

    骨质疏松的发病多由于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大于成骨细胞的骨形成而造成的一种骨代谢性疾病.骨形成的过程包括骨吸收和骨形成,其中骨形成主要依靠成骨细胞,成骨细胞来源于骨髓的间充质干细胞,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为骨祖细胞,后分化为成骨细胞前体,后分化为成骨细胞.成骨细胞在骨形成中经历成骨细胞的增殖、细胞外基质成熟、细胞外基质矿化和成骨细胞凋亡四个阶段.不同的运动方式会对骨骼产生不同的力学刺激,力学刺激会使骨骼产生不同程度的机械应变.大量的研究表明,成骨细胞可感受这种刺激作用,并引起一系列不同变化.本文主要阐述不同形式的机械刺激(微重力、流体剪切力、压应力、牵拉力)对成骨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分化趋势,蛋白以及基因表达水平等方面的影响,为运动疗法对骨质疏松的治疗、预防和促进骨骼发育提供更加可靠的理论依据.

    作者:张苗;张玲莉;雷乐;李慧;邹军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骨质疏松症的物理治疗研究进展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中老年人易患的骨骼性疾病,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种类繁多,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效果确切,但存在治疗周期长,患者依从性差、费用较高及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相比其他几种方法,物理疗法具有副作用小的优点.为了更全面阐释物理治疗方法的相关研究工作,本文主要从物理治疗的角度对脉冲电磁场(PEMFs)、高压氧、超声波、电针、体外冲击波、振动以及运动疗法对骨质疏松的治疗作用进行探讨,分析它们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研究新进展,以指导临床更合理地选择治疗方法,找出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徐明义;张平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骨胶原属性与骨强度关系研究进展

    骨组织作为一种复杂的生物复合材料,胶原是其重要的有机组成成分,为骨组织提供韧性以维持骨组织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大量的研究表明,骨质疏松症等能导致骨强度降低的疾病发生时,骨组织胶原属性会发生显著改变.在决定骨强度方面,骨胶原属性已经成为独立于骨密度之外的决定性参数.研究骨组织的胶原属性对骨强度的影响,能更好的理解骨质疏松症等疾病的发病机制,并为评估人体骨强度提供重要参考信息.根据文献回顾,骨胶原分子结构、胶原纤维排布走向、胶原分子间的交联等都会对骨强度产生显著影响,同时笔者重点总结了骨质疏松症和糖尿病两种导致骨强度降低的疾病发生时,骨胶原属性会发生如下改变:胶原排布走向改变、基团修饰改变和糖基化改变增加等.

    作者:温鑫鑫;丁海蛟;张英霞;马翔宇;刘鹏;王天胜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中医外治法为主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研究概况

    通过筛选和分析相关文献对膝关节滑膜炎所采用的治疗方法和特点,对中医外治法为主治疗膝关节滑膜炎及临床常用的其他疗法的疗效进行分类探讨.中医外治法为主配合其他诸多治疗方法,但临床缺乏统一的治疗规范.中医外治法为主结合其他疗法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作者:李宁;李鼎鹏;谢兴文;郑先丽;许伟;徐世红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机械振动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骨质疏松症是常见的骨骼疾病,以骨量丢失、骨的显微结构发生改变为特征,导致骨的脆性增加、易于骨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增加致残率及病死率,给家庭及社会造成沉重负担.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骨质疏松症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机械振动作为一种短期、简便、无创、不良反应少的物理疗法受到广泛关注.机械振动的成骨效应已在多项细胞和动物实验中得到验证,并获得临床试验的支持,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现有骨传导、肌动力、骨血灌注、脂质代谢、压电效应等多种假说.机械振动有多种应用模式,包括局部或全身振动、垂直或复合振动、间歇或持续振动、单独或联合应用等,但目前在不同模式的疗效及选择上仍有争议.因此,了解机械振动在防治骨质疏松症领域的应用概况及各种振动模式的特点可为今后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洪志楠;魏秋实;周广全;何伟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淫羊藿总黄酮联合硫酸氨基葡萄糖对膝骨关节炎疗效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淫羊藿总黄酮联合硫酸氨基葡萄糖治疗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IL-1β、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102例KOA患者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治疗方案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1例,均给予硫酸氨基葡萄糖、膝关节锻炼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淫羊藿总黄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Lequesne评分及VAS评分改善情况,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清IL-1β和TNF-α水平,并观察和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Lequesne评分及VA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加明显(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IL-1β和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淫羊藿总黄酮联合硫酸氨基葡萄糖治疗能够对KOA炎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缓解病情.

    作者:吴迎春;吕刚;依力潘·凯赛尔;孙辉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乳腺癌患者术后一年骨质疏松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术后1年合并骨质疏松症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41例乳腺癌术后1年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为骨质疏松组(OP组),年龄53-75岁;56例骨密度正常的乳腺癌患者为非骨质疏松组(NOP组),年龄46~ 64岁.采用美国GE公司产的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入组患者左侧股骨颈、腰椎1-4(L1-4)骨密度,并分析其与年龄、体重指数(BMI)、生产、绝经、绝经年限、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等的相关性.结果 OP组年龄、体重指数(BMI)、绝经及绝经年限与NO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及是否生产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腰椎BMD与BMI呈正相关,而与年龄、绝经年限呈负相关.结论 乳腺癌妇女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较高,年龄、绝经年限、BMI为影响骨质疏松的关键因素.

    作者:李宁娜;林韵颖;周淑琴;张思伟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类风湿性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生命质量调查及慢性病管理

    目的 调查类风湿性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生命质量,及考察采用慢性病管理的干预效果.方法 纳入2013年8月至2016年2月我院风湿科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患者15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76例与观察组76例.对照组予常规抗骨质疏松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抗骨质疏松治疗基础上予慢性病管理.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类风湿因子血沉、C反应蛋白以及1年后复查骨密度情况.采用满意度调查以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慢性病管理质量及疼痛情况.结果 干预前,两组骨质疏松及类风湿性关节炎观察指标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观察组干预后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1年后复查骨密度,对照组骨质疏松患者明显多于观察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慢性病管理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慢性病管理模式干预类风湿性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患者后,能有效减少关节疼痛,改善骨质疏松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各项指标值,提高了患者的整体生命质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陈宇航;庄宇;叶石保;王志文;辛盼盼;吕志芬;张雪珍;谭志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鲑鱼降钙素结合脉冲电磁场治疗脊髓损伤致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效果

    目的 观察鲑鱼降钙素联合低频脉冲电磁场治疗脊髓损伤所致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本科收治的脊髓损伤致骨质疏松症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降钙素组(n=30)、电磁场组(n=30)及联合治疗组(n=30).降钙素组给予鲑鱼降钙素治疗,电磁场组给予低频脉冲电磁场进行治疗,联合治疗组给予低频脉冲电磁场联合鲑鱼降钙素治疗,共3个月.测定治疗不同时间段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及股骨颈骨密度(BMD)及甲状旁腺素(PTH)、骨钙素(BGP)、1,25-双羟维生素D3[1,25-(OH)2D3]等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1、2、3个月及6个月后联合治疗组患者VAS评分显著低于降钙素组及电磁场组.治疗后,联合治疗组腰椎及股骨颈骨密度均显著高于降钙素组及电磁场组(P<0.05);联合治疗组PTH、BGP均显著低于降钙素组及电磁场组(P<0.05),1,25-(OH)2D3显著高于降钙素组及电磁场组(P<0.05).结论 低频脉冲电磁场联合鲑鱼降钙素可有效减轻脊髓损伤所致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性疼痛程度,提升患者骨密度.

    作者:张展翅;李晓强;马隽;石新峰;栾广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全科医生快速筛选评估骨质疏松症方法的探讨

    目的 对常用的几种筛查骨质疏松症的方法进行比较,寻找能快速准确评估骨质疏松症的方法.方法 择取我院2015年8月至2016年11月门诊所收治的中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或有骨质疏松相关危险因素患者共325例,其中、男性105例、女性220例作为研究的对象,询问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女性加问绝经年龄)、是否有激素服用史、是否有脆性骨折史,并进行骨密度测定,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选取的5个骨质疏松相关危险因素与骨密度因素均有相关性.不同危险因素与骨密度减少的相关性有所不同.按相关性从高到低排列为:性别>激素服用史>年龄>脆性骨折史.而在不同性别人群中,不同危险因素与骨密度减少的相关性也有所不同,女性为:年龄>绝经年龄>脆性骨折史>激素服用史,男性为:激素服用史>脆性骨折史>年龄.结论 全科医生可运用询问性别、年龄、激素服用史、脆性骨折史等危险因素并根据上述危险因素快速评估筛选骨质疏松症风险人群.

    作者:郑方芳;杨乃龙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辅助化疗对乳腺癌患者骨密度的影响

    目的 观察辅助化疗对乳腺癌患者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就诊宣武医院普外科并行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71名,绝经前32人,绝经后39人,根据疾病采用不同化疗方案(EC、FEC、TC、EC-T),患者化疗前均进行骨密度的检查,同时在化疗结束后再进行骨密度的检查.结果 在绝经前患者,化疗导致患者腰椎骨密度下降,且患者基础BMI越高,骨密度下降越快;在绝经后患者,化疗导致患者股骨骨密度的下降,与患者的基础BMI关系不大.结论 化疗使乳腺癌患者骨密度下降,骨健康受损,且与绝经前患者的BMI相关.

    作者:张雁;康骅;海涛;李非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高寒地区高血压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颈动脉狭窄程度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高寒地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血清25羟维生素D3相关性.方法 对230例长期生活在呼伦贝尔地区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为正常组63例、斑块组136例和狭窄组31例,应用半定量积分判断颈动脉狭窄程度.测定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按照25羟维生素D3四分位数分为:Q1组(<7.47 ng/mL)58例,Q2(7.47~ 13.78)ng/mL 57例,Q3组(13.79 ~21.04)ng/mL 57例,Q4组(>21.04 ng/mL)58例.结果 正常组与斑块组、狭窄组25羟维生素D3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3.77±12.23)vs(13.77±8.92),P=0.000**]、[(23.77±12.23)vs(9.18±9.79),P=0.000**],斑块组与狭窄组比较,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13.77±8.92)vs(9.18±9.79),P=0.012*];Q1组、Q2组、Q3组与Q4组颈动脉斑块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0.01).血清25羟维生素D3与颈动脉斑块积分呈负相关(r=-0.396,P=0.000).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25羟维生素D3是高寒地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狭窄独立保护因素(P<0.05,P<0.01).结论 低水平25羟维生素D3与高寒地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相关.

    作者:李俊超;何婷婷;胡晓丹;张喜娟;崔仲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骨碎补总黄酮联合全身振动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术后的影响

    目的 评价骨碎补总黄酮联合全身振动(whole-body vibration,WBV)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PVP术后的影响.方法 129例的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骨碎补总黄酮组、全身振动组及联合治疗组,所有患者均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碎补总黄酮组术后给予骨碎补总黄酮治疗,全身振动组术后给予全身振动治疗;联合治疗组术后给予骨碎补总黄酮联合全身振动治疗,治疗为期6个月.对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VAS评分、腰椎及髋部骨密度、血清总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血清I型胶原羧基端肽交联(carboxy-telopeptide of type Ⅰcollagen,β-CTX)及血钙(Ca)、磷(P)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同时对患者服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6个月后3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且联合治疗组患者评分明显低于骨碎补总黄酮组及全身振动组(P<0.05).治疗6个月后,3组患者骨密度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血清Ca、P、ALP和β-CTX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变(P<0.05),且联合治疗组均明显优于骨碎补总黄酮组及全身振动组(P<0.05).3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碎补总黄酮联合全身振动降低绝经后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PVP术后VAS评分,且能改善髋部腰椎骨密度,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谢占成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强骨胶囊与维生素D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目的 系统评价强骨胶囊与维生素D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期为临床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药物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搜集强骨胶囊与维生素D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年限均为建库以来至2017年1月27日.由两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终纳入3个RCT,包括51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强骨胶囊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低于维生素D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3.68,95% CI(-4.60,-2.76),P<0.00001].强骨胶囊组的治疗后股骨颈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高于维生素D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MD=0.03,95% CI(0.01,0.04),P=0.0002].强骨胶囊组患者轻度不良反应发生数显著高于维生素D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3.89,95% CI(4.56,125.11),P=0.0002].结论 强骨胶囊可以减少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增强骨密度,但相较于维生素D,仍需注意胃肠道的不良反应.

    作者:马勇;司誉豪;徐力立;郭杨;曹鲁梅 刊期: 2017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