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8118
  • 国内刊号:11-3884/R
  • 影响因子:1.84
  • 创刊:199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857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哥白尼索引(波兰),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1年12期文献
  • 新型隐球菌所致胆道隐球菌病一例

    新型隐球菌( Cryptococcus neoformans)为隐球菌属常见的致病菌.通常通过带菌的鸽粪、灰尘、腐烂的水果等从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侵入人体,引起隐球菌病(cryptococcosis).因该菌嗜好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因此以脑部感染为多见.近我院收治了一例由新型隐球菌引起的肉芽肿所致的胆道梗阻病人,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继勇;李景云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容易误诊和漏诊的肝外胆管癌12例报告

    肝外胆管癌起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甚至手术探查漏诊率仍高.本院1995~1998年收治因胆道结石、炎症等良性病变而近期有手术史的肝外胆管癌12例.

    作者:谢成彪;卢实春;杨德贵;刘世平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肝门部胆管癌皮肤转移一例

    病人,男,50岁.因乏力、上腹不适、尿黄3 d于1997年8月21日以黄疸型肝炎入我院传染科.给予保肝、退黄、活血化瘀等治疗,皮肤、巩膜黄染呈进行性加重,检查肝炎病毒标志物甲、乙、丙、戊、庚均阴性.腹部CT检查:多发胆囊结石、结石型胆囊炎、肝内胆管扩张.于1997年9月4日以梗阻型黄疸转入我科.查体:全身皮肤、巩膜明显黄染,心、肺检查(-).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扪及肿大,全腹未扪及肿块.化验肝功:TBil 284.9 μmol/L,DBil 127.6 μmol/L,IBil 157.3 μmol/L,γ-GT 647 U/L,AKP 372 U/L.

    作者:胡兵;李庆怀;曹嘉华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影响肝门部胆管癌手术预后因素的多元分析

    近20年来,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和预后已有了极大的改观,但对肝门部胆管癌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见.本研究应用多因素生存分析对可能影响肝门部胆管癌手术病人预后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以探讨影响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患者预后的因素.

    作者:王耀东;邱福南;田毅峰;蔡瑶丹;何协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胆管癌组织癌细胞增殖、凋亡及坏死定量检测及其临床价值

    本研究对32例胆总管癌病人癌组织中肿瘤细胞增殖、凋亡及坏死特点,以及几种功能较为明确的肿瘤促进或抑制基因的表达作了研究,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马利林;朱建伟;陈玉泉;沈洪薰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术后早期检测血白细胞介素-6对预测肝切除后重大并发症发生的价值

    迄今为止,肝脏手术仍有2%~10%的手术死亡率和20%左右的并发症发生率[1,2].手术死亡多由术后并发症,特别是肝功能不全和MODS引起.我们设想,肝脏手术创伤出血与输血,肝血流阻断与复流性损伤等对病人的打击程度,会集中在术后早期的一些血液生化指标(如炎症细胞因子)上反映出来,并预示着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否.为此我们对肝癌术后早期血白细胞介素-6(IL-6)、SIRS发生情况和C反应蛋白(CRP)的动态变化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作了前瞻性研究.

    作者:文天夫;冯伟华;李佳;严律南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原发性胆囊癌血管生成活性的研究和意义

    原发性胆囊癌的外科疗效多年来未能明显改善,因而寻找与其预后密切相关的指标并采取针对性治疗显得十分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血管生成对胆囊癌的影响,为生物治疗提供一定依据.

    作者:杨毅军;石景森;刘建民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进一步提高高位胆管阻塞性病变的

    自90年代初以来,我国胆道外科的临床诊疗呈现了明显的但又是相互补充和关联的两大趋势.即应用内(腔)镜外科技术处理低位胆道阻塞性病变,和应用肝外科技术以处理高位胆道阻塞性病变,目前这两大趋势正日臻深化、普及和发展,继续推动着我国胆道外科的进步.

    作者:刘永雄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旋覆式带蒂胆囊瓣拼补纠治肝门部胆管狭窄

    肝胆管结石病程中常合并肝胆管狭窄,其病变复杂,处理棘手,疗效欠佳.治疗肝胆管结石病必须同时有效地解除肝胆管狭窄方能取得较好的远期效果.目前应用较多的有胆肠Roux-en-Y吻合、空肠浆肌瓣修复等多种自体生物瓣修复方式,尚存在再狭窄、返流性胆管炎、操作复杂等缺点[1~5].为此,本研究设计利用旋覆式带蒂胆囊瓣拼补肝总管成形术来纠治肝门部胆管狭窄,自1994年1月以来应用于15例复杂型肝门部胆管狭窄病人,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燕凌;黄建富;黄长玉;沈娟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与胆胰疾病的关系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是指十二指肠乳头周围3cm以内的憩室。此处憩室与十二指肠乳头关系极其密切,易诱发胆胰系统疾病。1985年2月至2000年10月我院经钡餐、胃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及手术共发现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136例,其中65例(47.79%)合并胆胰疾病。

    作者:魏元明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肝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320例临床分析

    我们自1985年7月至2000年7月,采用肝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320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男145例,女175例,男∶女=1∶1.21,年龄13~77岁,平均年龄45岁.结石分布:左肝管130例(40.6%),右肝管65例(20.3%),双侧肝管125例(39.1%).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54例(16.8%),合并胆道静脉曲张8例(2.6%),合并胆管癌3例(占0.9%).

    作者:陈保华;王友顺;高毅;蒋泽生;杨继震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肝胆管囊腺癌

    肝胆管囊腺癌是一种极为罕见的肝脏恶性肿瘤.有关其临床报道较少,人们对其认识还不够,经常将其误诊为其他疾病.为提高对本病的正确认识,本文对我院1985~2000年收治的6例肝胆管囊腺癌,从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方式的选择进行分析如下.

    作者:赵梅芬;郭克建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残株炎及残石的技术改进

    胆囊切除术后胆囊管残株结石或继发胆总管结石,虽然是胆道外科中的老问题,然而它却是胆囊切除术后复发性症状需再次手术的原因之一,特别是腹腔镜胆囊切除(LC)广泛开展以来,胆囊管残端过长,残株结石或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的发生率似乎在增加.因此,如何减少或避免LC术后残石发生,仍是当前胆道外科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作者:李礼;张勇;何涛;付江华;李兴东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机器人辅助的腹腔镜胆囊空肠吻合术

    机器人腹腔镜手术系统是近年逐步开始探讨的新技术.其作用是代替人完成耗时、费力、枯燥的操作,从而增加手术安全性和改善手术效果. 腹腔镜技术已被用于不能切除的胰腺癌的胆道转流,以解除梗阻性黄疸. 其基本操作是用腹腔镜缝合或用直线型切割吻合器行胆囊空肠吻合术. 本研究用实验猪动物模型比较机器人辅助的和常规的腹腔镜胆囊空肠吻合术.目的是探讨用机器人系统完成本术式的可行性.

    作者:朱江帆;王传祥;Richard Nahouraii;Francesco Rubino;Vicken N;Pamoukian;Michel Gagner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右肝管狭窄的外科治疗

    右肝管狭窄是外科治疗中十分困难的问题.我们从1984年6月至1999年12月,共收治右肝管结石及右肝管蛔虫症等共376例,其中合并右肝管狭窄171例,占45.5%.现就此报道如下.

    作者:杨东山;陈锦俊;黄志勇;杨国栋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改良Kamada法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大鼠原位肝移植是进行肝移植基础研究的基础.目前手术方法主要是由Kamada等[1]报道的肝上下腔静脉(suprahepatic vena cava,SVC)缝合加肝下下腔静脉(infrahepatic vena cava,IVC)和门静脉(portal venae,PV)袖套吻合术式与Miyata等[2]报道的三套管法.SVC缝合能够达到通畅的血流动力学效果,更加符合生理.本实验在Kamada法的基础上对供肝获取和胆道重建方法作了部分改进,经过36次预实验操作,建立了稳定的实验模型.

    作者:徐峰;杨甲梅;阚彤;严以群;吴孟超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528例胆囊结石嵌顿和胆囊萎缩的腹腔镜手术技巧

    胆囊结石嵌顿及慢性萎缩性胆囊炎的LC手术技术难度较大,处置不当,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本科自1992年以来,先后收治528例此类病人,其中男性156例、女性372例.年龄19~84岁.病程4 d~1.5年,均有典型的胆绞痛史.术中发现2例并发胆囊十二指肠瘘,1例并发Mirizzi征,中转开腹率1.52%,详见表1. 本组528例均治愈,无手术死亡.现将处理技巧介绍如下.

    作者:程建斌;晏银模;熊荣碧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胆囊管不全性梗阻的ERCP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采用ERCP检查诊断胆囊管不全性梗阻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46例非结石性反复胆绞痛病人经ERCP检查,以影像学显示胆囊管迂曲狭长或造影后胆囊排空迟缓为依据,诊断胆囊管不全性梗阻,均行胆囊切除术.结果经1~16年的随访,仅4例无效,其余病例疗效满意.结论 ERCP检查是诊断胆囊管不全性梗阻的重要方法,施行胆囊切除术效果好.

    作者:张光全;程泰煦;廖忠;郑永强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局限性肝外胆管狭窄的诊治

    目的研究一类具有相似胆道影像学表现的局限性肝外胆管狭窄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7例具有相似胆道影像学表现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其肝外胆管狭窄的胆道成像表现相似,呈瓶颈样环状缩窄,或呈萝卜根样狭窄,长约1~2 cm,狭窄近、远端胆管壁平滑.结果局限性胆管狭窄病变性质多样.本组良性胆道病变9例,恶性病变8例,包括胆管炎性狭窄、损伤、腺瘤样增生、癌肿、慢性胰腺炎、胰腺结核、胰腺癌、胆囊管癌和Mirizzi综合征.术前确诊困难,术前诊断准确性仅为35.3%.结论手术探查和活检是确定引起狭窄的病变的性质

    作者:金晓凌;王炳生;童赛雄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细菌学和电镜观察研究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与胆道感染的关系.方法手术过程中,在无菌条件下收集35例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病人的胆管胆汁35份,结石30份,进行需氧菌培养,并对部分结石行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率为94.2%,结石细菌培养阳性率为96.7%.胆汁和胆石培养出的细菌种类相似,均以肠球菌属细菌占首位,其次为大肠杆菌和克雷伯菌属.对6例肝内胆管结石行扫描电镜观察,5例行透射电镜观察,均观察到结石内有细菌存在,这11例病人的胆汁、胆石细菌培养均呈阳性.结论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内有细菌存在,可能是引起胆道感染的重要感染源之一.

    作者:于宏;吴硕东;孙继梅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影像学检查对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诊断及可切除性的评估

    目的探讨影像学诊断肝门部胆管癌的价值及术前评估肿瘤切除的准确性.方法对71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病人,进行影像学检查资料总结.结果肝门部胆管癌:B超、CT、PTC、ERCP、MRCP术前临床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1.7,87.3,96.4,96.3,100%,实际切除与术前评估能够切除数比率分别为:40.4,36.2,78.3,71.4,93.3%.结论肝门部胆管癌在定性诊断上MRCP、PTC和ERCP虽高于B超及CT,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评估切除准确率上MRCP、ERCP和PTC明显高于B超和CT(P<0.05).

    作者:李海民;周景师;窦科峰;高志清;李开宗;付由池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246例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了解胆囊息肉样病变(PLG)的发病情况,病理与临床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89~1998年期间连续246例手术切除的PLG临床及病理学资料.结果 246例PLG占同期胆囊切除术的10.9%.非肿瘤性息肉占87.4%(215/246).肿瘤性息肉占12.6%(31/246),肿瘤性息肉倾向于大于10 mm,单发,广基,年龄大于50岁及合并有胆囊结石者.结论胆囊肿瘤性息肉样病变有恶变倾向,凡单发,直径大于10 mm,广基的病变应手术治疗.特别是年龄大于50岁及合并有胆囊结石者.应重视PLG的定期随访.

    作者:高建军;龚晃;王为忠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无症状性胆囊结石与胆囊癌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胆囊结石与胆囊癌发生之间的关系及其手术时机.方法总结1982年1月至1999年12月手术切除胆囊结石4249例,合并胆囊癌23例的临床病理资料,以无症状性胆囊结石与症状性胆囊结石为两个研究单元,对比胆囊癌的发病情况及预后.结果无症状性胆囊结石组发现胆囊癌Nevin Ⅰ、Ⅱ期18例,Ⅲ期1例,Ⅳ期2例.症状性胆囊结石组发现Nevin Ⅲ期胆囊癌2例.手术后随访5年以上16例,5年生存率69.56%.结论重新评估无症状性胆囊结石的治疗策略,不应过分强调胆囊癌高危因素的存在,宜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态度.

    作者:张可任;丁应文;马铁祥;王云;张进;曾世东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合成粘合剂在胆道损伤修复重建术中预防吻合口狭窄的研究

    目的克服在胆道损伤修复重建术中丝线缝合加重瘢痕形成并使吻合口狭窄之不足.方法用合成粘合剂(OB胶)替代缝线,结合内支撑导管建立了各种胆肠吻合口瘢痕动物实验模型,并定期对吻合口瘢痕组织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和计算机图像处理(ECVD),从瘢痕形成的角度观察胆肠吻合口愈合过程.结果 OB胶可促进吻合口愈合,减少瘢痕形成,加速瘢痕成熟软化;内支撑保留6个月瘢痕成熟.结论 OB胶粘合是预防胆道损伤修复重建术后吻合口狭窄的一种有效措施.

    作者:周林斌;郭善禹;张莉;姚德成;孙建民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肝移植病人TNF-α基因多态性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

    目的探讨肝移植病人TNF-α基因多态性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 PCR特异序列引物法(polymease chain reaction sequence-specific primers method)检测121例肝移植病人TNF-α基因启动子-308位点基因型.结果 TNF-α基因启动子-308位点,G/G与G/A基因型间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26.39%,24.49%;P>0.05);并且,两种基因型间的肝移植病人1年、1~5年及5年以上生存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TNF-α基因多态性与肝移植病人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及生存期无确切关系.

    作者:崔宏;Julie R Jonsson;Cathy Edwards-Smith;Elizabeth E Powell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谈开展临床肝移植的必备条件

    肝移植是终末期肝病的唯一有望的治疗,难度极大,但又确能起到起死回生或延长生命的成效.近年来发展迅速,全球每年以8000~10000例次速度递增,我国大陆也出现越来越旺的势头:1997年施行16例,1998年为27例,1999年增至118例,而2000年据初步统计猛增至220余例.施行单位自1977~1983年的18个单位,发展到1997~2000年的25个单位,出现了5个超过30例的大中心.现今已看出一个明显的趋势,即想做肝移植的单位日益增多,成为从大城市到一般城市医院开展新业务的一个热点,并想尽早开展,但尚不完全知道应该具备哪些必需条件.为此,根据本人从事肝移植研究40余年的切身体会,结合所见,提供下列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

    作者:夏穗生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乌司他丁对肝癌切除术后肝、肾功能的影响

    如何保护肝癌患者在肝癌切除术后的肝、肾功能,使其尽快恢复正常,尽早实施HACE或PVC,预防术后复发,将是肝癌外科治疗中需要解决的问题[1~3].为此我们在肝癌切除的围手术期应用乌司他丁来预防或减轻术后患者发生的肝、肾功能损害,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黎洪浩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奥曲肽持续滴注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

    奥曲肽(Octreotid,SMS201-995)是体外合成的一种生长抑素类似物,目前的研究发现其能抑制原发性肝癌的生长[1].晚期原发性肝癌现有的治疗手段甚少,预后极差.为此,尽大可能延长病人生存,改善生活质量对晚期原发性肝癌病人来说显得非常重要.我们采用奥曲肽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在延长病人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培;顾晓怡;姜藻;张炽敏;王彩莲;张琳;朱宁 刊期: 200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