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己酮可可碱对脓毒症大鼠肝组织生物蝶呤产生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大鼠盲肠结扎穿孔(CLP)致脓毒症模型,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脓毒症组和己酮可可碱治疗组.分别于CLP后2,8,16 h处死动物,检测肝组织生物蝶呤及其合成限速酶-三磷酸鸟苷环水解酶Ⅰ(GTP-CHⅠ)mRNA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mRNA表达的改变,同时监测血清肝功能酶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脓毒症动物肝组织生物蝶呤含量显著升高,GTP-CHⅠ基因表达水平也显著增强,且其改变与局部TNF-α 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给予己酮可可碱治疗后2 h,肝组织生物蝶呤含量、GTP-CHⅠ及TNF-α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且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含量也显著降低(P<0.05).结论 脓毒症早期应用己酮可可碱能有效抑制肝组织生物蝶呤及其合成限速酶基因表达,并且明显减轻脓毒症动物肝损害.
作者:董宁;姚咏明;王丽芳;于燕;陆连荣;盛志勇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二氧化碳(CO2)气腹对肝硬变大鼠肝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制作大鼠肝硬变模型,建立不同压力、不同持续时间气腹,于术前、术后检测肝功能、内毒素、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含量.HE及免疫组化观察肝组织学变化.结果 (1)气腹压力越高、持续时间越长丙氨酸转氨酶(ALT)、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内毒素、MDA、NO、NOS则越高,术后组显著高于术前及假气腹组(P<0.05);白蛋白(ALB)在第7天有下降趋势,但无显著差异.(2)NO、NOS、ALT、AST的变化与内毒素变化成正相关(r=0.56、0.57、0.41、0.44,P<0.05).(3)HE及免疫组化显示气腹压力越高、持续时间越长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越多,肝组织损害越重.结论 肝硬变条件下,CO2气腹对肝功能的损害与内毒素、NO的异常升高有关.
作者:刘鹏;陈训如;罗丁;毛静熙;吴辉;王跃力 刊期: 2001年第07期
胆汁及胰液的排泄若被Oddi括约肌(sphincter of Oddi, SO)部分阻塞,则可导致明显的反复发作的上腹或右上腹疼痛并偶有向背部放散.这种疼痛常因进食,特别是进脂肪性食物而诱发,并可伴有肝功能异常,血清淀粉酶升高,胆总管扩张或ERCP后胆总管或胰管内对比剂排空延迟.胆囊切除术后,病人若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述胆型综合征及特发性急性复发性胰腺炎者,常考虑有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sphincter of Oddi dysfunction,SOD)[1].以往曾有多种术语描述这种综合征,如乳头狭窄(papillary stenosis),胆道痉挛(biliary spasms),胆道运动功能障碍(biliary dyskinesia)及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ostcholecystectomy syndrome)等等.这种情况实际上表现出我们对该疾病认识上的不足.近来,随着肌电图描记,X线电影照相术,闪烁照相法,特别是经内镜测压术(endoscopic manometry, EM)的出现及应用,我们对SOD的认识已大幅度提高.
作者:温德才;郭仁宣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病人,女,68岁.因右侧腰背部隐痛7 d入院.无肝炎病史.体检肝右肋下3 cm,质中等,表面尚光滑,无明显压痛.腹壁静脉无曲张.脾不大.乙肝5项(-) .肝功能正常.AFP <20 μg/L,CEA 10.97 μg/L,β-HCG >3.1 μg/L(正常<3.1 μg/L).B超:肝右叶下缘10.8 cm×7.9 cm不均质低回声,可见部分包膜,血流丰富,考虑为肝癌.CT:肝右叶下段10.8 cm×8.5 cm卵圆形低密度影,边清,增强后动脉期病灶边缘呈结节状强化.延迟5 min扫描,病灶呈均匀等密度强化.考虑肝血管瘤.手术探查:肝无硬化表现.肝Ⅴ、Ⅵ段悬垂性肿瘤,10 cm×10 cm×8 cm大小,质软,血管瘤样,边不清.行肝肿瘤切除及胆囊切除.术后顺利恢复出院.病检结果:成人型肝母细胞瘤.免疫组化:AFP(+),HCG(-),AAT(-),CK(±),EMA(±).
作者:詹世林;裴世强 刊期: 2001年第07期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为一罕见的肝脏良性间质性肿瘤.此病术前与肝脏恶性肿瘤难以鉴别,往往由于诊断和治疗的需要而进行手术切除.我院自1988年2月至1997年7月间共收治4例,现作一报道.1.临床资料:(1)一般情况:本组4例,男性1例,女性3例.年龄25~45岁.平素身体健康,均在查体时B超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而住院进一步检查治疗.(2)术前检查及诊断:4例HBsAg均阴性,肝功能检查正常,AFP<20 μg(放免法),B超、CT、MRI均有阳性发现,提示肝细胞肝癌3例,错构瘤1例.(3)手术情况:全部病人在全麻下行开腹手术,肝脏无硬变.肿瘤部位:Ⅳ段1例,Ⅵ段1例,Ⅵ~Ⅶ段2例.肿瘤大小:直径分别为3 cm,2.5 cm,4 cm,5.5 cm.肿瘤形态:圆形1例,类圆形3例,规整,微突出肝表面,微黄色,质地中等3例,1例质地较硬,表面光滑.切除情况:沿肿瘤边缘2 cm行不规则肝叶切除术.(4)术后情况:术后恢复顺利,无并发症.病理结果:4例报告均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未见造血组织,其中1例有假包膜.随访2~10年,4例病人均健在,无复发及再发肝肿瘤情况.
作者:裴永泉;李森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前对肝外伤时腹腔感染细菌来源尚不很明确,作者研究其细菌移位及反馈机制.1.材料与方法:Wistar大鼠90只,雌雄不拘,体重180~220 g,肝外伤模型用25 g砝码50 cm处自由落体直接撞击肝左叶, 反馈模型自颈静脉持续注入500*!000 U TNF.随机分为四组:(1)肝创伤组:伤后0,4,8,24 h 取样,各10只.(2)对照组:不进行肝外伤,余与创伤组相同.(3)反馈组:TNF注后8 h取样,10只.(4)反馈对照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余相同.用放免法和改良Griess法测定血IL-6、TNF、NO含量,用FD4[1]测定肠粘膜通透性,鲎试剂基质显色法测定血中内毒素含量,吖啶橙荧光标记菌示踪法并以肠系膜淋巴结、肝、脾匀浆液阳性率反映细菌移位,取回肠末段病理观察.用我校数学教研室医用统计程序包SPMR进行统计学处理.
作者:黄小兵;迟彦邦;杨彤翰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我们在肝癌基因治疗目的基因筛选的实验中发现,在大鼠肝癌模型中,IL-12的基因治疗作用为显著[1,2],若同时联合IL-2,有望进一步提高对肝癌的治疗效果.1.材料与方法:大鼠肝癌细胞株CBRH3由中科院细胞所谢弘教授惠赠.以质粒GCp35Ep40PN为模板,PCR分别扩增p35和p40亚基基因.以PCR产物为模板,用p40上游引物和p35下游引物再次进行PCR反应,构建mIL-12融合基因.mIL-12和hIL-2基因分别插入逆转录病毒载体GCXEXPN,命名为GCIL12EXPN和GCXEIL2PN、GCIL12E-IL2PN.按常规方法筛选逆转录病毒载体GCIL12EXPN、GCXEIL2PN、GCIL12E-IL2PN的PA317包装细胞株,测病毒滴度.用CBRH3建立大鼠接种肝癌模型,分为生理盐水、LacZ载体对照组和IL-2、IL-12、IL-12+IL-2治疗组,每组10只大鼠,将包装细胞株脾内注射进行治疗.方差分析结果.
作者:薛惠斌;钱其军;俞卫峰;曹惠芳;崔贞福;卫立辛;石文芳;吴孟超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本文研究西咪替丁(甲氰咪胍)对阻塞性黄疸(以下简称阻黄)病人红细胞免疫功能及IL-2活性的调节作用.1.材料与方法:选择行胆道引流手术的29例阻黄病人,分组:阻黄组15例,治疗组14例(术后第1天开始静滴西咪替丁0.02 g/kg.d),连用14 d,对照组26例(无黄疸胆系手术病人).分别在术前1 d, 术后1,7,14 d清晨抽取静脉血,用酵母菌花环法检测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C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ICR),放免法检测IL-2.
作者:丁佑铭;严际慎;王卫星;王竹平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选择性术中胆道造影在胆石症病人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对75例术中胆道造影的胆石症病人和62例胆道探查但未行术中胆道造影的胆石症病人的对比研究.比较两组术后胆道残石的发生率.结果 发现在有胆道相对探查指征的病人经胆囊管造影的阴性率为64.7%,曾行术中造影的胆石症病人的术后残石率为2.0%,而未行术中造影的胆石症病人的残石率为15.5%.结论 选择性术中胆道造影可降低胆道阴性探查率,避免不必要的胆道探查,还可降低胆道残石发生率.
作者:吴健;郑树森;徐骁;梁廷波;黄东胜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胰腺癌的近期疗效.方法 23例胰腺癌患者,先行外照射DT 20~40 Gy后、再行立体适形照射,单次剂量4~7 Gy、隔日一次、共3~10次;5~6个弧形或非共面适形固定野照射,总量21~42 Gy;全部患者均按计划完成.结果 放疗后,多数患者胸背部疼痛明显减轻,缓解率为87%;放疗后2~3个月复查CT,多数患者肿瘤无明显缩小;6个月至1年时复查CT,有3例肿瘤缩小50%以上,2例不到50%;Kaplan-Meier生存率分析,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81.16%和26.63%;存活时间长25个月1例、12个月以上5例、10个月3例、6个月以下4例,中位生存期15个月;死亡10例,其中死于肝转移5例、多发转移3例、心血管疾病2例.结论 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胰腺癌具有定位准确、重复性强、误差小,能提高肿瘤局部照射剂量和增加局部控制率,在缩短疗程的同时,不增加近期放疗反应和远期并发症.
作者:周桂霞;陈国雄;崔书祥;赵卫东;杨东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 通过内镜下测定Oddi括约肌压力研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胆道运动功能,证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腹痛、上腹部不适可能与胆道动力障碍有关.同时证明胃泌素的升高与此相关.方法 选择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腹痛组2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上腹部不适组18例;对照组15例进行B超及ERCP测压.结果 第一组病人基础压、波幅及波宽均升高.第二组基础压、波幅及波宽轻度升高.第三组正常.结论 胆囊切除术后胆道动力障碍与Oddi括约肌痉挛,胆管壁顺应性,胃泌素分泌增多有关.
作者:王继英;张超;王旺河;马玉春;李国庆;郑万海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肝细胞癌(HCC) 切除后经门静脉定期化疗辅以高压氧(HBO)对复发的影响.方法 48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其中25例在0.25 MPa(2.5 ATA)HBO状态下(HBO组)和23例在通常状态下(Non-HBO组),采用FMC方案经门静脉化疗4疗程.结果 HBO组2年内复发率低于Non-HBO组(x2=5.30,P<0.05).结论 虽然HCC切除后的复发与肿瘤大小、肝功损害、肝硬化程度等有关,但经门静脉定期化疗辅以高压氧的方法 能明显减少复发率.
作者:李新丰;吕国荣;陈骥;王高雄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多层面螺旋CT(multi slice helical CT,MSCT)仿真胆道内窥镜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4例患者先行B超及MSCT普通扫描,然后行MSCT仿真内窥镜检查.对仿真内窥镜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由放射科及外科医生以双盲法分别做出诊断,并与终诊断、B超及MSCT普通扫描结果 进行对比.结果 仿真胆道内窥镜图像优质率为53.1%,可诊断图像率为96.9%.正确诊断率为93.8%,B超正确诊率为61.8%,CT正确诊率为46.7%.结论 MSCT仿真内窥镜图像优质率及可诊断率高,可由外科医生独立阅片及诊断.MSCT仿真胆道内窥镜正确诊断率高于B超及CT.
作者:任克;朱玉森;梁健;刘永峰;郭科健;徐克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肝细胞癌组织学类型与化疗栓塞(TACE)疗效的关系.方法 117例肝细胞癌,单纯手术组58例,TACE后Ⅱ期手术切除(TACE组)59例.按组织学类型和病理分级进行病理资料、生存资料分析.结果 TACE组较单纯手术组,肿瘤坏死更广泛,体积缩小,包膜更完整,淋巴细胞浸润多,纤维化多;其梁索型、索状腺样型、透明细胞型和Ⅰ-Ⅱ级较实体型、低(未)分化型和Ⅲ-Ⅳ级上述改变更明显.TACE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9.8%,61.0%,49.2%,单纯手术分别为75.9%,56.9%,34.5%.结论 TACE疗效存在组织学类型差异;它和手术切除联合可改善肝细胞癌患者的预后.
作者:肖恩华;胡国栋;李锦清;张亚奇;陈敏山;郭荣平;林小军;李升平;石明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血清快速转化蛋白(RTP)包括前白蛋白(PA)和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在肝功能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免法(ELISA)对89例肝功能正常者及87例各种肝胆疾病患者血清前白蛋白和视黄醇结合蛋白进行测定.结果 血清前白蛋白和视黄醇结合蛋白在肝胆疾病组显著降低(P<0.001),其中又以肝硬化失代偿期组下降为明显(P<0.001),它们与白蛋白的下降呈正相关,与Child-Pugh计分呈负相关.结论 肝损害程度越重,前白蛋白和视黄醇结合蛋白降低越明显,前白蛋白和视黄醇结合蛋白是反映肝功能和预后的敏感指标.
作者:陈焕伟;梁力建;甄作均 刊期: 2001年第07期
U型管在胆道手术中的应用已近30年,1969年Saypal和Kurian首次报道用U型管治疗胆道良性狭窄获良好效果.1971年Terblanche 和 Louw 又将此技术应用于胆道恶性肿瘤的治疗.我院从1986年开始用U型管治疗各种胆道疾病22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2例,男9例,女13例,年龄26~61岁,平均年龄52岁.肝门部胆道狭窄12例,肝门部恶性肿瘤6例,肝包虫子囊填塞胆道1例,左肝管囊状扩张伴结石1例,左肝管结石1例,肝外伤1例.U 型管应用:选用硅胶管,长80~100 cm,外径0.5~0.6 cm,侧孔4~6个,直径0.3-0.4 cm,分别位于吻合口或狭窄的上下两端.单侧置管11例,双侧置管5例,肿瘤置管6例.U管留置时间:肝门部胆道狭窄6~12个月,肝门部恶性肿瘤带管至终.U管的冲洗和更换:术后3 d开始冲洗,每天一次,两周后每周冲洗一次.术后3个月更换U型管,新管与旧管固定后由肝侧引入,肠侧拖出,并以旧管侧孔为标准剪4~6个侧孔,然后造影确定新管是否合适.并发症:术后出血1例,膈下积液感染1例.全部病例随访,长随访时间9年.疗效评价:肝门部恶性肿瘤6例,均有明显减黄效果,并带管至终.2例分别在带管50 d和62 d时又发生黄疸.良性狭窄中,拔除U管后18个月开始评价疗效,共12例,无一例发生狭窄,2例有阵发性右上腹疼痛.
作者:欧阳晓晖;孔广忠;杨成旺;寿乃延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我院自1988~1998年,对86例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的病人,在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采用纤维胆道镜行胆总管取石,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37例,女49例,年龄16~69岁.其中66例为胆囊多发性结石,20例为单枚结石.术前B超、CT发现胆总管结石43例,术中胆道镜检查发现37例,术中胆道造影发现6例.方法与结果
作者:李福新;蔡乾荣;吴健飞;朱忠良;董骏;陆林法 刊期: 2001年第07期
胆道系统残余结石在临床上是非常常见的.治疗有时又是很困难的,特别是巨大结石、嵌顿结石或肝内胆管残余结石等,应用胆道镜的常规方法往往达不到目的.我们于1996.3~2000.6期间,应用国产的定向等粒子体微爆破碎石机(以下简称碎石机)配合普通胆道镜治疗胆道残余结石,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作者:刘现立;刘金彪;张广平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我院于1993年10月至1996年10月,在1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经腹腔镜转换器,应用OlympusP20型纤维胆道镜(Φ4.9 mm),经切开的胆囊管进入胆总管,治疗胆总管继发结石,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男8例,女8例,年龄39~62岁(平均50岁),术前均经ERCP确诊为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结石大小0.3~1.1 cm,胆总管内径约0.7~1.7 cm,平均约1.0 cm.
作者:刘强;武麦蕊;郭道宁;黎前德;罗华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我国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自1991年开展以来,得以迅速推广,该术式已成为胆囊良性疾病外科治疗的首选方法.现就我院1993年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以来所取得的经验体会总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我院于1993年2月至1999年11月期间共施行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1*!660例,男性348例,女性1*!312例,年龄小者16岁,大者86岁.胆囊结石1*!619例,胆囊小隆起性病变(<15 mm)36例.有下腹部手术史者234例,有上腹部手术史者18例.1*!614例(97%)采用三孔式腹腔镜手术.
作者:郑朝纪;何小东;肖毅;张振寰;张建希 刊期: 2001年第07期
胆道损伤修复的远期结果除与胆道损伤本身的类型有关外,还与修复手术的时机密切相关.回顾性研究表明,半数以上的腹腔镜胆囊切除(LC)术中的胆道损伤未能在术中得到确诊.我院的7400例LC中共发生胆道损伤8例,其中仅3例得到术中确诊并获得一期修复,经验与教训都是深刻的.临床资料在我院完成的7*!400例LC中,发生胆管损伤8例,其初始LC均为择期手术.3例因术中漏胆、胆总管远侧断端明显回缩、胆囊标本异常发现而中转开腹;余病人因术后黄疸,胆汁性腹膜炎而于术后第4~30天经再手术得以确诊.胆道损伤的类型包括:胆总管横断伤1例;肝总管部分夹闭导致的胆管壁坏死1例;肝外胆管右前侧壁缺损3例;胆管节段性缺损3例.术中漏诊的5例中有3例于首次胆道修复手术后2~5年又因胆肠吻合口狭窄、胆道梗阻而行再次胆肠吻合术.术中确诊的3例病人行一期胆道修复术后随访时间已2~3年,无胆道梗阻表现.
作者:罗丁;陈训如;李胜宏;毛静熙;余少明 刊期: 2001年第07期
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特别是合并肝硬化的病例,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EVB )仍然是发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传统的止血方法如应用垂体后叶素、三腔管压迫等,既有心血管系统的副作用和诸多限制,又有患者难于接受的痛苦.以奥曲肽(Octreitide),又称善宁(Sandostastin)为代表的生长抑素的临床应用,为EVB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治疗方法, 但是对于反复出血的肝癌病人,再次应用生长抑素的效果不如首次或前几次的应用效果.而长期(>7 d)反复应用奥曲肽,还增加医疗费用.我所从1995年1 月至2000年6月, 应用奥曲肽联合内镜套扎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89例,并与40例其他方法止血治疗的病例在疗效方面进行了对比,结论是:奥曲肽联合内镜套扎治疗,能达到更好的止血效果.临床资料
作者:韩凯;陈曙光;王少斌;杨欣;赵海涛;张宁;芮静安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不同气腹压力对人体肝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97例病人分为低气腹压组和高气腹压组,比较两组间术后肝功能的变化.结果 与低气腹压组比较,高气腹压组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升高明显,且恢复较晚,而两组血清吲哚氰绿滞留试验和动脉血酮体比值变化则差异不大.结论 对于术前肝功能正常的病人,不同气腹压力对人体肝脏功能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中尤以对血清转氨酶和血清胆红素的影响较为突出,而对肝脏的储备功能和能量代谢状态却无明显影响.
作者:李铁;王曙光;刘永诚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术前肿瘤供血动脉及门静脉血管内阻断在腹腔镜肝切除中的应用.方法 1例肝海绵状血管瘤及1例肝癌患者,于术前1 h数字减影下经股动脉插管入肝动脉,造影后超选择至肿瘤的供血动脉,用明胶海绵行动脉栓塞,动脉栓塞完毕即经B超引导穿刺肿物的供血门静脉,超声监视下注入TH生物胶5 ml,栓塞肿瘤的供血门静脉干,而后在腹腔镜下行肝肿瘤切除.结果 经血管内阻断后分离肝组织时出血明显减少,病例1术中出血约300 ml,病例2术中出血约200 ml,手术经过顺利,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术前肿瘤供血动脉及门静脉的血管内阻断对减少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出血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者:林建华;李朝龙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ERCP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26例梗阻性黄疸病人的ERCP检查结果 进行分析.结果 ERCP成功506例,成功率96%,ERCP作出明确诊断者464例,占91%.梗阻性黄疸常见病因为肝内外胆管结石,占56%.ERCP合并症发生率为3.4%.结论 ERCP是确诊梗阻性黄疸病因的一种确实可靠的方法 ,对梗阻性黄疸病人,BUS为首选检查方法 ,如有条件还应选择ERCP检查.
作者:冯秋实;张宝善;黄莚庭;魏久九 刊期: 2001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