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早期区域动脉灌注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infected pancreatic necrosis, IPN)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1999年8月以来采用早期区域动脉灌注治疗12例IPN病人,其疗效与1995年6月以来采用传统手术方法治疗的22例IPN病人进行比较.结果手术组的死亡率为36.4%、并发症发生率为72.7%、二(多)次手术率为22.7%、住院时间为(43.0±12.0) d、住院费用为(8.77±3.74)万元,而早期区域动脉灌注组的死亡率为8.3%(P<0.01)、并发症发生率为27.2%(P<0.05)、中转手术率为16.7%(P>0.05)、住院时间为(27.1±4.7) d(P<0.01)、住院费用为(4.09±1.46)万元(P<0.01).结论在IPN的早期可采用区域动脉灌注治疗;在区域动脉灌注治疗过程中出现感染病灶局限化或形成胰腺、胰周脓肿时可中转手术治疗;对于胰周渗出量较多、病情特别严重的病例在行区域动脉灌注治疗的同时可联合早期简化手术引流.
作者:周蒙滔;张启瑜;陈笑雷;余正平;郑晓风;姚建高;施红旗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索不同生理病理状态的胆囊组织各自特异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表现.方法应用FT-IR对8例正常胆囊组织、10例炎性胆囊组织和10例胆囊癌组织进行检测,结合常规病理结果总结不同组织的光谱特征.结果胆囊正常、炎性和癌组织具有不同的FT-IR光谱表现,1 550 cm-1处的酰胺Ⅱ带在癌组织中显得较弱,峰形低平,而在正常组织中则较强,峰形高尖.1 080cm-1处核酸的吸收谱带在癌组织中较强,I1080/I1550的比值在正常组织中为0.62,癌组织中为0.87.正常组织中1 450 cm-1处的峰多强于1 400 cm-1处,而在癌组织中则相反.结论胆囊正常、炎性和癌组织的FT-IR谱图不同,主要表现为组织中蛋白质、核酸和磷脂等含量与结构的改变,FT-IR有望成为胆道疾病临床诊断的一种新手段.
作者:王健生;石景森;徐怡庄;段小艺;张莉;朱爱军;翁诗甫;吴瑾光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经皮下植入式药物输注系统(DDS)区域辅助化疗预防转移复发的效果.方法 1995年1月至1997年12月同一手术组行肝癌根治性切除并有肿瘤巨大、多灶、包膜不完整、伴有血管侵犯等转移复发危险因素者308例,其中115例于术中经肝动脉和(或)门静脉放置DDS作为试验组,193例未置DDS作为对照组.试验组在术后4~6周经DDS行肝脏区域化疗栓塞,此后视情况隔2~4个月重复一次,对照组则不做对转移复发有影响的辅助治疗. 结果随访至2002年3月,1、3、5、7年累积转移复发率:试验组为5.8%、22.3%、28.6%和43.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8%、39.7%、59.64%和59.64%(P<0.001).中位转移复发时间:试验组为30.6个月,明显长于对照组的20.9个月(P<0.001).1、3、5、7年生存率:试验组为96.8%、91.3%、84.8%和7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3%、73.8%、63.6%和58.7%(P<0.001).结论肝癌根治术后经DDS区域辅助栓塞化疗既推迟了转移复发时间又降低了转移复发率.
作者:吴志全;樊嘉;邱双健;周俭;贺轶峰;汤钊猷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肝癌术前口服去氧氟尿苷后其代谢产物氟尿嘧啶在肿瘤及肝组织的浓度分布.方法肝癌切除术前口服去氧氟尿苷,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转移淋巴结、卫星灶癌组织、肿瘤中央癌组织、肿瘤周边癌组织、癌旁肝组织及血液中氟尿嘧啶的浓度,并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口服去氧氟尿苷后转移淋巴结的氟尿嘧啶浓度为11.8 μg/g,卫星灶癌组织为12.2 μg/g,肿瘤中央癌组织氟尿嘧啶浓度为6.2 μg/g,周边癌组织氟尿嘧啶浓度为9.7 μg/g,癌旁肝组织氟尿嘧啶浓度为5.7 μg/g,血液中氟尿嘧啶为浓度1.1 μg/ml,转移淋巴结和卫星灶癌组织的氟尿嘧啶浓度显著高于周边癌组织(P<0.05),周边癌组织的氟尿嘧啶浓度显著高于中央癌组织和癌旁肝组织(P<0.05),而外周血氟尿嘧啶浓度显著低于肝癌组织和肝组织(P<0.05).术前口服去氧氟尿苷后肝癌细胞凋亡指数增高.结论口服去氧氟尿苷后在转移淋巴结和卫星灶中产生较高的的氟尿嘧啶,而中央肝癌组织和肝组织产生的氟尿嘧啶少.去氧氟尿苷术前化疗能增加肝癌细胞凋亡,提示去氧氟尿苷更适合肝癌术前化疗,预防肝癌术后的复发和微小转移.
作者:郑进方;王海东;吴奕强;黄春新;周开伦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肝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80年2月至1999年2月128例肝胆管结石采用肝切除治疗的术式和治疗效果.结果肝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占整个手术治疗病人的41.29%.其中左外叶切除78例,占60.94%;左半肝切除18例,占14.06%;肝方叶切除7例,占5.47%;右半肝及右肝段切除25例,占19.53%;附加胆肠吻合术50例,占39.06%.手术并发症18例,占14.06%.术后1个月内死亡2例,占1.56%.106例(82.81%)获2~20年随访,平均随访12.5年,优良率90.56%.结论肝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是有效的治疗手段,其中早期的肝切除治疗效果佳.
作者:李庆怀;高静涛;曹嘉华;熊剑平;何效东;秦建伟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通过检测肿瘤抑制基因产物PTEN蛋白在肝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作为一种评估肝细胞癌(HCC)生物学特征的分子标记的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3组共43例(孤立性大肝癌、小肝癌及多结节肝癌组)HCC病例与6例正常肝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分析HCC中的PTEN蛋白表达与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PTEN蛋白在正常肝组织及HCC癌旁组织中表达水平高于癌组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但正常肝组织与癌旁组织间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分化程度高的HCC中PTEN表达高于低分化者,无静脉浸润者高于有静脉浸润者,Child A级者高于B级和C级,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PTEN蛋白在大肝癌组表达高于多结节组,但大、小肝癌组间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PTEN蛋白可作为检测肝癌生物学特征的一种分子标记.PTEN检测结果支持孤立性大肝癌较多结节肝癌具有更好的预后.
作者:杨平洲;杨连粤;黄耿文;刘合利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对进展期胰腺癌血管浸润的程度、范围进行影像学评估及手术切除可行性判断并探讨其切除方法.方法对经术前CT和MR/MRCP检查伴血管浸润的49例进展期胰腺癌进行影像学分析,根据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确定手术指征,同时根据术中发现确定对受累血管的处理和手术方法.结果 49例伴血管浸润的进展期胰腺癌中,影像学评估无手术指征者6例,其余43例接受手术探查的病例中,施行肿瘤手术切除30例,切除率为69.8%,其中行血管切除者25例.结论现代影像学技术有助于评估进展期胰腺癌血管浸润程度,对指导手术切除和术中受累血管处理方法有重要意义,改进手术方法有助于提高伴血管浸润的进展期胰腺癌的手术切除率.
作者:王春友;熊炯昕;周峰;吕平;陈立波;范骥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损伤性胆管狭窄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是影响胆道修复重建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目前临床上对于胆管狭窄手术时机对术后胆管再狭窄的影响仍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动物模型的实验观察,了解手术时机与胆管胶原组织含量变化的关系,为临床上损伤性胆管狭窄手术时机的选择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方法荣昌大白猪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胆管梗阻15 d组、胆管梗阻1个月组、胆管梗阻3个月组.建立胆管损伤模型,胆管修复方式为狭窄段胆管切除后的胆管对端吻合术,观察胆管吻合口组织胶原含量的变化.结果胆管梗阻后,胆管黏膜上皮坏死脱落、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管壁增厚.胆管修复术后胆管局部纤维组织增生程度、胶原含量与胆管梗阻时程呈正相关.胆管修复术距损伤时程越长,胆管胶原组织的含量越高,术后发生胆管吻合口再狭窄的机会越大,程度越重.结论胆管损伤后胆管胶原组织含量的变化是影响胆管修复术后吻合口狭窄的重要因素,损伤时程越长,胶原含量越高,术后易发生胆管吻合口再狭窄.
作者:詹国清;董家鸿;王槐志;杨占宇;戢强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对比常温下一次性和间断入肝血流阻断法所致肝损伤,并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的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32只,按入肝血流阻断方式及是否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分为4组,即一次性阻断加和不加GSH(CP和CA)组及间断阻断加和不加GSH(IP和IA)组,每组8只.CP和CA组持续阻断肝门40 min,IP和IA组阻断2个20 min并间隔5 min,再灌注时间为60 min.观察指标为肝组织丙二醛(MDA)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 SOD)含量,血ALT和AST活性及肝组织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组内比较,阻断后血ALT及AST活性较阻断前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MDA和Cu/Zn SOD含量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再灌注后各值较阻断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CP与IP及CA与IA组间各观察值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而再灌注后CP与CA组、IP和IA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形态学上,各组阻断后均有细胞损伤表现,再灌注后有所恢复,其中CP和IP组肝细胞结构基本恢复正常,而CA和IA组仍有部分细胞呈空泡变性.各组各时点均未出现不可复性损伤.结论常温下一次性和间断阻断肝门40 min均可导致可复性肝损伤,其程度无明显差异.此时限内一次性阻断是肝切除术中适宜的阻断方法.术中应用GSH对其有明显的对抗作用,可能成为一种新的保护方法.
作者:周立;芮静安;周柔丽;彭学敏;王少斌;陈曙光;曲强;赵玉沛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常温下大鼠肝脏缺血预处理对细胞凋亡调节基因C-jun和Bcl-XL的表达及其对肝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组,10只)、缺血再灌注组(IR组,10只)、缺血预处理组(IP组,10只).S组在游离肝蒂后、IR组和IP组在再灌30 min后0、1、3、6、20 h点采集肝组织标本切片行肝细胞凋亡,C-jun和Bcl-XL基因表达及形态学改变等检测.各组均在3、6、20 h点采集血标本检测肝损害标记酶(ALT、AST、LDH).结果 ALT、AST及LDH值各时间点IR组和IP组均明显高于S组(P<0.01),IP组明显低于IR组(P<0.01).IR组和IP组与S组比较,细胞凋亡指数(AI)有显著性增加(P<0.01),IP组与IR组比较,AI明显减少(P<0.01).C-jun基因在S组和IP组各时间点表达不明显;在IR组表达明显,3 h点达高峰,并持续至6 h点.Bcl-XL基因在S组、IR组各时间点表达不明显,在IP组3、6、20 h点表达明显(P<0.05或P<0.01).形态学研究显示,IR组有肝组织大片坏死及不可逆超微结构损害;IP组未见明显肝细胞坏死,且超微结构损害为可逆性.结论①缺血预处理通过调节肝细胞凋亡调节基因C-jun和Bcl-XL的表达,发挥其对大鼠常温下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②IR损伤可能通过激活凋亡诱导基因C-jun表达而促发大鼠肝细胞的过度凋亡;③IP可能通过激活凋亡抑制基因Bcl-XL的表达而抑制大鼠肝细胞凋亡.
作者:胡国潢;吕新生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急性水肿性胰腺炎(AEP)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 (PECAM-1)表达的变化规律及中药复方TCMP-1对AEP的治疗作用.方法 Wistar 大鼠54只,诱发AEP动物模型,并给予TCMP-1干预,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脾静脉血中多形核白细胞(PMN)PECAM-1的表达.结果 (1)在AEP自然病程组中,外周循环和胰腺微循环PMN PECAM-1的表达水平在AEP 2、4 h组相近,自AEP 4 h组开始,外周循环PECAM-1的表达上调直至AEP 8 h组;胰腺微循环PECAM-1的表达下调直至AEP 8 h组;在AEP 8 h组,PMN PECAM-1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2)在AEP 8 h治疗组与AEP 8 h自然病程组中,体循环PMN PECAM-1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1)下调体循环PMN PECAM-1的表达水平或抑制PMN PECAM-1的过度表达,可以阻止胰腺微循环中PMN与内皮细胞的粘附.(2)抑制PMN PECAM-1的过度表达是中药复方TCMP-1实现其疗效作用的主要机制之一.
作者:高宏凯;周总光;陈友琴;陈友岱;王昭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 (Hsp70)对急性胰腺炎时TNF、IL-8的影响.方法温生理盐水(42℃)持续灌洗大鼠腹腔30 min,10 h后诱导大鼠急性胰腺炎(AP),术后2、6 h检测血清淀粉酶、TNF、IL-8水平,观察病理改变.结果与正常AP组相比,42℃生理盐水腹腔持续灌洗预处理能明显降低AP术后2 h时的淀粉酶水平、病理评分和6 h的淀粉酶、病理评分、TNF和IL-8水平(P<0.05).结论 42℃生理盐水腹腔持续灌洗能诱导大鼠胰腺表达Hsp70,诱导表达的Hsp70能减轻AP时的胰腺局部损伤和全身炎症反应.
作者:程书榜;王成友;徐敏;倪勇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TRAIL对HCC的治疗作用.方法用不同浓度TRAIL处理肝癌细胞株HepG2、SMMC7721,观察经药物处理前后肿瘤细胞的凋亡发生率.采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了真核表达质粒pIRES-EGFP-TRAIL,转染肝癌细胞株HepG2、SMMC7721细胞,观察其疗效.体内实验建立裸鼠肝癌模型,观察TRAIL的抑癌作用.结果 TRAIL(100 ng/ml)处理24 h,肝癌细胞凋亡发生率约10%,而Jurkat 细胞凋亡率达70%以上,胆管癌细胞QBC939凋亡发生率约50%.真核表达质粒TRAIL体外转染肝癌细胞后对肝癌细胞的生长无显著性的抑制作用.体内直接瘤体注射pIRES-EGFP-TRAIL可有效的导入TRAIL基因并获得高表达,但对裸鼠肝癌无明显抑制作用.结论肝细胞癌对TRAIL诱导的凋亡有耐药现象,提示HCC中存在抑制TRAIL诱导凋亡的因素,单一的TRAIL治疗HCC疗效有限.
作者:何松青;陈彦;陈孝平;赵永忠;张万广;王海平 刊期: 2003年第11期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rgiocarnoma, HCC)由于特殊的解剖位置,易早期侵犯肝门区血管、神经、淋巴组织及邻近肝组织,故手术难度大且预后差,根治切除是提高远期存活率的关键[1].熟悉肝门部胆管癌手术相关部位的解剖结构将有助于提高手术的彻底性和安全性.
作者:方驰华;张伟;钟世镇 刊期: 2003年第11期
胆管癌术前的定性诊断十分困难.检测胆汁肿瘤标志物是一条可研究的途径.本文探讨胆汁癌胚抗原(CEA)和糖类抗原72-4 (CA72-4)联合检测对胆管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Elh.I.M.Tassiou;王炳生;姚礼庆;顾惠光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发病凶险,死亡率高,病人往往死于各种并发症[1],如胰腺炎继发感染等.已知ANP继发感染多由肠道细菌移位所致[2,3].
作者:陈文彰;高乃荣 刊期: 2003年第11期
胰腺外伤是严重腹腔内脏器损伤之一,其发生率不高,诊治较难.本院近10年共收治49例,占同期腹部外伤6%,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刘金炎;许国平;庄丹;林建群;黄鑫 刊期: 2003年第11期
为了探讨主肝静脉(major hepatic vein,MHV)切除后其引流的肝段能否进行保留,我们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自1997年12月至2002年7月共施行了9例合并MHV切除的肝段切除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邢雪;李洪;刘卫国;欧坤;周旭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经典著作描述因左肝静脉较浅表,左半肝切除时可将左肝叶游离后牵向左下方,用长弯针在肝内将左肝静脉深缝一针以控制此静脉的出血[1].作者分析左、中肝静脉及其共干的解剖关系特点对此手术步骤的影响.
作者:邵初晓 刊期: 2003年第11期
原发性肝脏淋巴瘤(primary hepatic lymphoma,PHL)临床十分少见,同时合并其他恶性肿瘤更为罕见,文献鲜有报道.我院近年来手术切除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川;姚小平;荆良 刊期: 2003年第11期
原发性肝癌肺转移能成功手术切除者不多见,国内未见有专题报告.我们近30年来收治原发性肝癌肺转移并行手术治疗的共有4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甄宇洋;马驰;刘奕山;苏才坤;梁力建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病人,女,22岁,因发作性神志不清1年入院.病人于1年前出现发作性神志不清,饥饿时发作频繁,口服甜食后可缓解,不伴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无智力及记忆障碍,无内分泌肿瘤家族史.
作者:张兴元;管清海;陈强谱;欧琨;周希环 刊期: 200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