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8118
  • 国内刊号:11-3884/R
  • 影响因子:1.84
  • 创刊:199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857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哥白尼索引(波兰),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3年12期文献
  • 肝段联合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及狭窄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狭窄的手术治疗措施.方法1994年1月至2002年1月共施行肝段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病人338例.Ⅱ、Ⅲ段联合切除284例,Ⅱ、Ⅲ、Ⅳ段联合切除8例,V、Ⅵ段联合切除14例,Ⅵ、Ⅶ段联合切除9例,Ⅱ、Ⅲ、Ⅴ、Ⅵ段联合切除6例,Ⅱ、Ⅲ、Ⅵ、Ⅶ段联合切除5例,Ⅳb段切除12例.结果本组中3例手术后死亡.28例存在肝内胆管的残余结石,残余结石发生率为8.28%.手术结合纤维胆道镜取石,取净率为97.93%.结论联合肝段切除为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并狭窄的有效措施,手术结合术后纤维胆道镜取石能明显提高肝内胆管结石并狭窄的治愈率.

    作者:李洪;邢雪;刘卫国;胡义利;王一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富血供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目的探讨富血供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特征.方法对手术病例证实的7例富血供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资料、CT片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7例富血供肝内胆管细胞癌5例为末梢型,2例为肝门型,7例均无肝硬化背景,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均表现为病灶边缘环状强化,延迟期持续环状强化.结论富血供肝内胆管细胞癌CT增强扫描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对照术后病理类型,有助于提高本病术前CT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赵红;张大航;周宏斌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选择(附407例分析)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术式选择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407例肝内胆管结石病人,根据结石分布类型和伴随的病理变化以解除梗阻、去除病灶、通畅引流为基本要求,采取术中胆道镜和术中B超相结合取石160例,无这两项辅助手段取石207例;肝切除去除病灶144例;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内引流92例;T管引流86例;肝切除+胆肠Roux-en-Y内引流62例;肝切除+T管引流82例.结果术中胆道镜+术中B超取石组残石率4.3%,无辅助手段取石组残石率40%.随访1~10年,肝切除+内引流和单纯内引流组优良率分别为93.5%和80.43%,肝切除+T管引流组和单纯T管引流组优良率分别为95%和82.56%,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肝切组无论是否作胆肠内引流,优良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肝内胆管结石手术应根据结石分布类型和伴随的病理变化以解除梗阻、去除病灶、通畅引流为基本要求,个体化地选择术式,术中应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解除梗阻、去除病灶上,胆肠内引流只作为补助性治疗措施.

    作者:彭民浩;陈希纲;陈滨;黎乐群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医源性十二指肠后壁或胆总管下段损伤

    目的探讨医源性胆总管下段或十二指肠后壁意外损伤原因及预防方法.方法6例病人均患胆总管结石,行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因使用金属胆道探子致十二指肠后壁损伤或胆总管下段损伤.结果前4例死亡;第5例抢救治疗存活,但耗资巨大;第6例术中及时发现,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顺利.结论常规使用金属胆道探子探查胆道,易导致胆总管下段或十二指肠后壁损伤.作者提倡用导尿管探查胆道下端,具有使用方便、安全可靠的特点.造成损伤后术中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尤为重要.

    作者:戴显伟;徐进;王宇令;卜献民;赵海鹰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891例肝脏钙化灶临床分析

    目的了解肝脏钙化灶分布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891例肝脏钙化灶B超及随访资料.结果全组中827例系偶然体检检出(92.82%),164例长期误诊为肝内结石,69例并存乙型病毒性肝炎和(或)慢性胃炎、胆囊结石,血管瘤等疾病.钙化灶以20~50岁年龄组病例分布多;右肝分布显著多于左肝,全肝分布少;单发病灶显著多于多发病灶;男、女性病灶多少、分布部位无明显差别.结论肝脏钙化灶本身无临床症状,检出时应注意与肝内结石鉴别,并避免漏诊并存疾病.

    作者:雷正明;李明星;黎靖;冯春红;陈晓梅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联合应用9-顺式维甲酸和化疗药物对人胆管癌细胞系QBC939的作用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分化诱导剂9-cis RA和化疗药物对人胆管癌细胞QBC939细胞的作用,为临床诱导分化治疗胆管癌提供实验基础.方法以10-6mol/L的9-cis RA作用于培养的人胆管癌细胞系QBC939细胞1、2、3、5 d后检测几种常用化疗药物对细胞的杀伤作用.并观察同时加入10-6mol/L的9-cis RA和化疗药物对QBC939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同时应用9-cis RA和化疗药物时,对QBC939细胞的杀伤作用与单用化疗药物时无明显差异.9-cis RA作用2 d和3 d时,化疗药物对QBC939细胞的杀伤作用强于9-cis RA作用前;9-cis RA作用5 d时,化疗药物对QBC939细胞的作用较9-cis RA作用前强,但比3 d时下降.结论先用9-cis RA作用后可增强QBC939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此作用与9-cis RA作用时间有关.不同联合用药方法的效果不同.

    作者:李占飞;邹声泉;裘法祖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人胆管癌裸鼠移植瘤2号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人胆管癌裸鼠移植瘤模型.方法将人胆管癌组织接种于裸鼠皮下和肝脏,逐代观察移植瘤生长情况,进行形态学和生物学特性鉴定.结果建立了人胆管中分化乳头状腺癌裸鼠移植瘤2号模型,命名为HBDCM2-ZSH.已连续传代7代,皮下移植瘤生长率为100%.潜伏期21 d,成瘤时间为6周左右.移植瘤在形态和生物学上仍保持人胆管癌的特点.结论HBD-CM2-ZSH裸鼠移植瘤模型是一种接近人体的胆管癌模型,可为胆管癌研究提供动物模型.

    作者:唐文皓;袁胜涛;王炳生;陆丽娟;丁健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pLNCX-SOD基因转染大鼠肝细胞对梗阻性黄疸损害的保护

    目的探讨pLNCX-SOD基因转染大鼠肝细胞对梗阻性黄疸(梗黄)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转染培养的大鼠肝细胞,克隆、筛选及鉴定阳性克隆,PCR法、Western-blot印迹分析检测SOD基因表达,MTT比色法检测pLNCX-SOD基因转染肝细胞对胆汁、梗黄大鼠血清毒性损害的保护.结果2%浓度胆汁SOD转染的肝细胞抑制率由12h的78.80%±12.35%下降到43.35%±9.69%,24 h由82.55%±11.27%下降到-39.54%±15.13%,48 h由83.83%士18.69%下降到-48.32%±15.25%,P<0.01;对2.5%浓度的梗黄血清对抗作用明显,抑制率由12 h的89.72%±1.53%下降到14.68%±14.33%,24 h由92.2%±11.27%下降到41.39%±7.66%,48 h由94.25%±8.96%下降到22.71%±4.38%,P<0.01.结论pLNCX-SOD基因转染肝细胞对梗黄损害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巩鹏;王忠裕;王洪江;马浙夫;谭广;殷朔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自制复方溶石剂的体外溶石作用及毒性的初步研究

    目的评价自制复方溶石剂的体外溶石效果和毒性作用.方法用甲基叔丁醚(MTBE)作为对照,在体外对胆固醇、混合性、胆色素性结石进行溶石实验以及在20只兔胆囊内灌注溶石剂后观察血生化和各脏器的病理改变.结果自制复方溶石剂对胆固醇、混合性、胆色素性结石的溶石比例分别达到97.20%、88.43%、82.69%;毒性比MTBE小.结论自制复方溶石剂是一种相对低毒、安全、对大多数胆道结石有良好效果的直接溶石剂.

    作者:田德安;张学松;刘南植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胆石病成因的研究与进展

    3500年以前古埃及木乃伊和2000年前长沙西汉女尸体内,已发现胆结石病.至今胆石病依然是世界范围内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作者:李子禹;葛忠;王一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TRAIL抑制胆管癌细胞作用的研究

    作者:段永亮;王欣;李占飞;邹声泉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手术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价值

    如何认识外科手术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价值,是影响其整体疗效的一个关键因素,现报告我们的经验如下.

    作者:赵付生;王志涛;李汉智;乔泽强;胡荣波;王鹏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肝内胆管结石200例外科治疗

    肝内胆管结石及合并胆管狭窄因其并发症发生率高,残石率、症状复发率和再手术率高而成为胆道外科的难题[1].因此,手术治疗的效果仍有待进一步提高.我院1990年1月至2002年6月共收治肝内胆管结石200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耀明;郑军;王秉成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经T型管置人鼻饲管替代空肠造瘘在胆源性胰腺炎中的应用

    1996年1月至2001年12月,在治疗重症胆源性胰腺炎(severe biliary pancreatitis,SBP)手术中,将鼻饲管从T管内经胆总管下端壶腹末端开口引入十二指肠至屈氏韧带以远10 cm,替代空肠造瘘,效果满意,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蔡海;周苏君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肝右后叶胆管结石的诊断和治疗

    由于肝右后叶胆管是从后外向前内引流胆汁,且高达15%的异常汇入左肝管的解剖因素[1],故临床肝右后叶胆管结石较常见.

    作者:王光伟;周亚龙;陆卫军;唐浩;朱中权;戴晓江;李伟泉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肝内胆管结石是临床上常见疾病,而并发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的发生率为肝内胆管结石病的4%~10%,因此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的病人并不少见.

    作者:陈平;何振平;别平;王曙光;蔡景修;董家鸿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并发腹腔内大出血四例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已成为治疗胆囊结石病的流行术式,与开腹手术比较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

    作者:范德庆;何振平;徐来喜;隆洪木;曾江潮;万建华;刘刚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胆总管切开一期缝合胆管需有相应的指征

    1889年英国的Thorton和美国的Abee首次报道开腹胆总管切开术,当时切开胆管取石后,是采用一期缝合的方法,然而到1908年Kehr介绍了著名的T管引流方法,胆总管探查后关闭就一直采用T管引流的方法[1],并沿用至现在.

    作者:韩天权;张圣道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有关胆总管切开后一期缝合问题

    新近有作者总结经验后得出结论:胆总管切开后一期缝合是安全可行的,优点很多,而且避免了放置T管的种种并发症;只有在(1)胆管狭窄整形手术需要支撑者;(2)有残余结石者,才需放置T管,认为必须常规放置T管的陈旧观念应该打破.

    作者:黄莚庭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关于胆总管切开探查后一期缝合胆管的认识

    虽然胆总管切开探查术后放置T管是常规的手术步骤,但是很多医院的很多医生都尝试过不放置T管,笔者也曾在一些病人尝试过,病人的临床过程非常顺利,没有出现近、远期并发症,但并不能据此废弃胆总管切开探查术后常规放置T管.

    作者:王宇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胆管损伤的预防和损伤性胆管狭窄的处理专题研讨会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肝外胆管修复中几个问题

    外科是以手术方法为主的治疗技术科学,对病变组织切除是破坏性的,破坏后重建功能的技术,是建设性的.二者在一次手术中完成.破字当头,立在其中.

    作者:冉瑞图 刊期: 200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