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8118
  • 国内刊号:11-3884/R
  • 影响因子:1.84
  • 创刊:199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857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哥白尼索引(波兰),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4年3期文献
  • 肝癌自发性破裂病人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检查

    目的肝癌自发性破裂是一种危险的出血性并发症,其发病机制不详.我们既往的免疫组化研究已首次证实了该病人中存在血管病变现象,本实验旨在通过电子显微镜对其血管壁进行超微结构检查,以进一步证实其血管病变.方法 1995~1997年间,对11例肝癌破裂病人的手术标本与同期随机选取的11例肝癌非破裂病人手术标本,进行血管内皮细胞的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结果 11例肿瘤破裂的病人中,有9例病人的血管壁出现内皮细胞受损现象,包括:血管内皮细胞发生细胞连接消失、窗口直径过大及伴有高蛋白合成征象.在肿瘤非破裂的病人中,上述血管受损现象仅在2例病人中发现,二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肝癌破裂病人中的血管内皮细胞存在通透性增加及高蛋白合成现象,其病变可能与肿瘤破裂有关.

    作者:朱立新;耿小平;范上达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肝细胞癌中C-erbB2基因扩增和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中C-erbB2基因扩增和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差异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2例HCC中C-erbB2基因扩增和表达情况,分析它们与HC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C-erbB2扩增和表达与HBsAg、肿瘤大小、Edmondson分级、临床分期、肝硬化、肝外转移和复发有关,而与年龄、性别、AFP值、丙肝病毒感染、肿瘤结节数和肿瘤包膜无关.结论 C-erbB2基因不仅参与了HCC的发生、发展,并可作为判断HCC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作者:刘臻;杨蕾;马文锋;张韬;张强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腹腔镜诊断和治疗小肝癌临床研究的初步报告

    目的探讨腹腔镜对AFP阳性、而影像学检查阴性的小肝癌的诊断和治疗的价值.方法对5例AFP阳性、而B超、CT或(和)MRI阴性,高度怀疑早期肝癌者,进行了腹腔镜探查和手术治疗.结果 5例均证实为小肝癌,肿瘤约0.8~1.0 cm;4例实施了腹腔镜肝部分切除,1例中转开腹手术切除肿瘤.随访4个月至4年,5例均无瘤生存.结论对AFP持续阳性>1个月、而B超、CT或(和)MRI阴性,高度怀疑肝表面小肝癌者,进行腹腔镜探查和手术治疗可能是肝表面或肝边缘的小肝癌佳的诊断和治疗手段.

    作者:祝智军;李大伟;申屠刚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成人间右半肝活体肝移植肝中静脉的处理

    目的总结成人间右半肝活体肝移植肝中静脉的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两例成人间右半肝活体肝移植肝中静脉的处理方法,1例采取含肝中静脉的右半肝活体肝移植,肝中静脉移植供肝和剩余肝脏各保留一半,既有利于保证供体左肝内叶静脉回流,同时供肝右前叶静脉回流也不受到影响;另1例则采取不含肝中静脉的右半肝活体肝移植,术中重建供肝右前叶肝静脉回流通道,使供肝前叶淤血明显改善.结果两例供体均存活,术后顺利出院,无并发症;受体1例存活,1例术后20 d死于急性重度排斥反应.结论成人间右半肝活体肝移植肝中静脉的处理十分关键,要注意保持供受体肝流出道的通畅,既要保证供体的绝对安全,又要尽量为受体提供足够的肝容量.

    作者:陈焕伟;刘允怡;徐家强;甄作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巨大肝癌的手术治疗(附106例报告)

    目的探讨巨大肝癌手术切除的可能性及手术方法.方法 106例巨大肝癌,肿瘤直径10~25 cm,平均直径13 cm.伴有肝硬化者占92.5%.全部病例均经手术治疗,采用右肋缘下或双侧肋缘切口,常温下间歇性阻断肝门,阻断时间15~20 min,多阻断2次.根据肿瘤部位及手术方式的不同,对第一、二、三肝门进行解剖.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右侧胸腔积液32例,膈下感染2例,上消化道出血2例.经对症处理后均痊愈.随访1~2年,1年生存率75%(79/106).结论对于单发的巨大肝癌,应采用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巨大肝癌的切除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王顺祥;彭利;唐瑞峰;徐振辕;张凤瑞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华支睾吸虫感染与肝胆胰外科疾病的关系(附65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华支睾吸虫感染者发生肝胆胰外科疾病的情况,提高对该寄生虫病诊断和治疗的认识.方法回顾650例华支睾吸虫感染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合并肝胆胰外科疾病的情况.结果 324例(49.85%)合并有肝胆胰外科疾病,胆道疾病289例,占合并症的89.2%,肝脏疾病19例(5.87%),胰腺疾病16例(4.94%).单病种多的是胆石症184例(56.8%).全组中151例(23.23%)实施了手术治疗,22例实施了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结论华支睾吸虫感染是流行区肝胆胰外科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以胆道疾病,尤其是胆石症多见.

    作者:杨六成;黄宝裕;薛桂芳;李晓林;莫顶立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大肝癌外科治疗时肝血流阻断的合理应用

    目的探讨较大肝癌病人外科治疗时肝血流阻断方法的合理应用及累及下腔静脉肝癌切除的可行性.方法观察分析我科近3年47例大肝癌病人行肝切除时入肝血流阻断的不同方式对手术能否切除的影响及病人术后恢复的情况.结果 47例病人中行常规肝门阻断27例,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16例,综合性肝门阻断4例,全部病人手术治疗都成功切除肿瘤,手术顺利,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术后恢复良好.结论对大肝癌病人,术前根据影像学检查资料及肝功能等级,术中熟练的切肝技术等综合因素,合理选用一种肝血流阻断法是保证手术成功,术后病人顺利恢复,提高中晚期肝癌人群疗效的关键.

    作者:季锡清;李朝龙;杨进城;刘兴国;林智琪;林建华;王孟龙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门静脉高压症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冠状静脉脾静脉壁NOS2、VEGF表达与出血的关系

    目的研究门静脉高压症病人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改变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关系,及不同出血史病人门静脉系统血管壁NOS2、VEGF的表达.方法 43例门静脉高压症病人依照出血病史分为两组,A 组(无上消化道出血史或1次出血史)26例,B组(>1次出血史)17例行门静脉系统超声血流检查,术中测压,取冠状静脉脾静脉血管壁免疫组化NOS2、VEGF染色(S-P法).结果门静脉主干内径(PVD)(14.56±1.69)mm,大血流速度(PVMAX)(19.47±5.35) cm/s,血流量(PVBF)(840.66±211.81)L/min,门静脉压(PVP)(33.2±7.07) cmH2O.A、B两组病人门静脉大血流速度及门静脉压(PVP)无统计学意义.A组病人门静脉直径及门静脉血流量显著高于B组.43例中28例(65.1%)有冠状静脉逆流(离肝血流).脾静脉血流量(422.5±139.4)L/min,脾静脉平均血流量与门静脉平均血流量之比为0.503,B组病人脾静脉血流量低于A组.脾静脉NOS2阳性率A组为30.8%,B组为52.9%.冠状静脉VEGF阳性率A组为38.5%,B组为58.8%.门静脉系统血管内皮的NOS2和VEGF均有高表达.结论门静脉系统高血流动力学是引起出血的基本条件,初期高血流动力学是机体代偿机制;多次出血史病人门静脉脾静脉血流量明显下降;脾静脉主动充血在门静脉高压症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血管结构改变是影响出血的重要抑或直接因素;门静脉系统血管内皮NOS2高表达在维持高血流动力学中起重要作用;门静脉系统血管内皮VEGF高表达与血管结构改变紧密关联,并因此影响出血情况.

    作者:高嵩;黄莚庭;杨尹默;孙文兵;万远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肝动脉栓塞后门静脉对肝癌细胞的营养观察

    目的对肝动脉栓塞后,门静脉分支对肝癌的营养情况进行观察.方法将BrdU注入25例肝癌病人将被切除肝段的门静脉分支内,标本用BrdU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然后用标记指数(LI)分析,同时检测被标记的S期细胞分布.结果 TAE病人的LI值比没有TAE的病人高6倍,有显著差异(P<0.001),标记的细胞不仅分布在肿瘤的周边部分,还分布在中心部分.结论在TAE后的阶段,门静脉对残存的肝癌的血供发挥主要的作用,肝癌切除后的化疗不仅通过肝动脉而且应通过门静脉.

    作者:李兵;苏红;孙海军;许评;宋春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大鼠肝癌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肝癌肝移植动物模型并观察术后肝癌复发的生物学特点.方法 130只近交系SD雄性大鼠,100 ppm二乙基亚硝胺饲喂诱癌.共98只大鼠据Kamada袖套技术行原位肝移植,术中根据肿瘤大小分为三组:1组有明确肝癌结节但直径<1.0 cm(n=25),2组肝癌结节直径1.0~1.5 cm(n=41),3组肝癌结节直径>1.5 cm(n=32).不行肝移植术的10只大鼠作对照组.结果三组大鼠肝移植术中死亡率26.5%(26/98),术后30 d累计死亡率71.5%(70/98).术后存活30 d后计算平均生存期,1组(81.3±33.2) d,2组(67.6±24.9) d,3组(54.4±24.9) d.对照组从诱癌开始150 d后计算,平均生存期为(29.4±12.9) d.术后肝癌复发率35.7%(10/28),单纯移植肝内复发7.1%(2/28),肝和肺同时复发10.7%(3/28),肝和腹腔同时复发3.6%(1/28),单纯腹腔肿瘤7.1%(2/28),单纯肺部肿瘤7.1%(2/28).结论大鼠肝癌肝移植良好地模仿了临床过程,但诱癌大鼠体质差导致术中和术后短期死亡率高.大鼠术后长时间存活是观察到肿瘤复发的重要条件,肝癌复发的形式多样.该模型为肝癌肝移植术后抗复发和复发机制研究提供了极好的平台.

    作者:李齐根;杨广顺;卫立辛;杨宁;周学平;吴孟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应用组织微阵列技术检测肝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P16和P53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利用组织芯片技术检测肝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P16,P53的表达,初步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P16,P53的表达在肝细胞癌发生机制以及预后评估方面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结合临床病理资料检测61例肝癌和50例癌旁组织的VEGF及P16,P53的表达情况.结果 VEGF,P16和P53的表达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在癌旁组织中,P16蛋白全表达,而P53蛋白全不表达.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提高,P16表达降低而P53表达水平增高,VEGF亦随着癌变进程表达逐渐增高,差异非常显著 (P<0.001).在不同侵袭转移倾向组中三者的表达也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P<0.05).三者的相关性分析提示VEGF和P16之间存在负相关(r=-0.723,P<0.05);VEGF和P53之间存在正相关(r=0.364, P>0.05),P16和P53之间存在负相关(r=-0.278, P>0.05),但相关不显著.结论应用组织芯片高效检测临床组织样本具有快速、方便、经济、准确的优点.VEGF及P16,P53的异常表达可能与肝癌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有密切关系.

    作者:朱争艳;高英堂;杜智;徐东波;齐之丽;景丽;张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SCID鼠人肝癌皮下移植及免疫重建复合模型的建立

    目的探索建立稳定的SCID鼠人肝癌皮下移植及免疫重建(人HCC-PBL-SCID)复合模型的方法.方法经SCID鼠腹腔内注射人PBL、皮下接种人肝癌细胞,定期检测SCID鼠体内人淋巴细胞及其功能、观察皮下成瘤潜伏期及成瘤率.结果人HCC-PBL-SCID复合模型鼠和单纯人HCC-SCID模型鼠成瘤率均为100%,但前者成瘤潜伏期显著延长、肿瘤明显缩小(P分别<0.01、<0.05).人HCC-PBL-SCID复合模型鼠第2、4、6周时小鼠血中人IgG分别为(69.8±11.6) μg/ml、(125.9±13.7) μg/ml和(183.1±9.0) μg/ml,人CD3+淋巴细胞占单核细胞分别为(10.5±5.2)%、(9.7±2.9)%和(8.4±2.4)%.复合模型鼠第4、6周的小鼠脾细胞对HepG2细胞的杀伤力分别为(20.3±8.7)%和(22.0±2.3)%.免疫组化检测显示小鼠脾脏、胸腺、肿瘤组织中均有较多的人CD3+淋巴细胞分布.结论采用腹腔注射人PBL、皮下接种人肝癌细胞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建立人HCC-PBL-SCID嵌合模型.此模型较好地模拟了肝癌的人体内情况,是肝癌免疫基因治疗的较理想模型.

    作者:殷晓煜;黄嘉凌;吕明德;梁力建;周才明;黄洁夫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B7.1和B7.2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在肝癌细胞中表达的实验研究

    目的构建含鼠源性B7.1和B7.2真核表达载体体系,研究其在肝癌细胞系CBRH7919中获得高效、稳定表达的方法.方法将目的基因全长cDNA分别亚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I-neo中,获得B7.1和B7.2正向单拷贝插入重组子PCI-neo-B7.1和PCI-neo-B7.2,采用酶切法和测序法鉴定.采用阳离子脂质体将PCI-neo-B7.1/B7.2分别转染CBRH7919,经G418筛选,获得阳性克隆,命名为PCI-neo-B7.1/B7.2-CBRH7919+细胞.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目的基因在CBRH7919中的表达.结果 PCI-neo-B7.1/B7.2酶切后,电泳显示918bp和942bp 的目的基因片段和5.4kbp的线性化PCI-neo载体片段;重组子测序结果与Genebank中B7.1和B7.2序列相符,证实构建成功.RT-PCR检测结果显示B7.1和B7.2均在PCI-neo-B7.1/B7.2-CBRH7919+中获得稳定表达.结论重组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正确,并在肝癌细胞系CBRH7919中获得高效、稳定表达,为其在肝癌分子免疫治疗研究中应用奠定基础.

    作者:李国强;王学浩;印洁;俞悦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促进瘤周纤维化治疗中晚期肝癌的实验研究

    目的为解决中晚期肝癌临床切除率低、手术创伤大、转移率高等问题,我们设计了含瘤肝叶胆管支、门静脉支联合结扎的方法,对大鼠移植性肝癌模型进行了治疗性研究.方法应用R-35大鼠肝癌瘤株制备Wister大鼠移植性肝癌模型,分组实施含瘤肝叶的门静脉支胆管支联合结扎术及对照手术.对比观察大鼠死亡率、转移率、治疗成功率;原位末端检测观察癌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测定肝癌细胞MMP-9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方法观察Ito细胞、Ⅰ、Ⅳ型胶原的增生情况;原位杂交检测α1Ⅰ、α1Ⅳ型前胶原mRNA表达及定位情况.结果手术组与对照组相比死亡率31.3%∶68.8%、腹腔转移率31.3%∶62.5%、肝内转移率12.5%∶43.8%、腹腔转移合并肝内转移率6.3%∶37.5%、治疗成功率为43.8%;对照组平均AI值=4.32±0.24,治疗组平均AI值=12.80±1.17;纤维包裹癌团MMP-9表达总阳性率为24.24%、强阳性率为9.09%,自由生长癌团MMP-9表达总阳性率为87.88%、强阳性率为42.42%;Ito细胞和Ⅳ型胶原完成早期瘤周纤维包裹,为I型胶原的沉积做出引导和铺垫;癌周纤维化早期,Ito细胞及MF主要对α1(Ⅳ)前胶原mRNA做出表达,中期α1(Ⅰ)前胶原mRNA杂交信号开始出现并增多,后期二者趋于稳定.结论联合结扎法可使肝癌团块周围发生广泛的肝纤维化,有效的包裹和限制了肝癌细胞团的膨胀性生长,显著地降低了肝癌死亡率、腹腔和肝内转移率;纤维紧密包裹有力影响了癌细胞表达和分泌MMP-9蛋白,降低了癌细胞侵袭和转移的能力,增加了癌细胞凋亡的比例;Ito细胞是癌周纤维化过程中胶原生成的先驱细胞,激活后的Ito细胞可进一步转变为MF和Fb,成为癌周纤维化过程中的主要胶原生成细胞.

    作者:曹罡;解立怡;刘清峰;李宗芳;徐心;刘效恭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肝干细胞分化调控研究进展

    对肝干细胞的研究,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将肝干细胞从实验室研究转移到临床应用.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肝干细胞按特定的分化途径分化的内在调控机制就像一道门槛需要人们跨越.

    作者:涂玉亮;方驰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兄弟二人同患肝癌自发性破裂

    肝癌自发性破裂临床上并不少见,但兄弟二人同患肝癌自发性破裂却较罕见,本院一年内收治兄弟二人同患肝癌伴自发性破裂的病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梁斌;陈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肝缺血预处理细胞保护效应中P44/42MAPKs信号通路的作用

    缺血预处理肝脏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报道较少,P44/42丝裂原蛋白活化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 MAPKs)信号通路是否参与缺血预处理肝脏保护作用尚未定论[1,2],为获得可为临床肝脏外科借鉴的资料,本实验拟建立肝细胞体内和体外的缺血(氧)预处理模型,对P44/42 MAPKs的作用进行初步的探讨.

    作者:高毅;王瑜;潘明新;孙尔维;单毓强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腹腔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所致乳糜性腹水(附4例报告)

    腹腔化疗自1970年提出以后,广泛应用于消化道肿瘤及卵巢癌的治疗,但用于治疗肝癌引起的乳糜性腹水在文献中尚未见报道.作者近期收治4例,疗效满意.

    作者:沈伟峰;杨甲梅;徐峰;阚彤;童颖;耿利;朱斌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肝塌陷术配合高渗盐水治疗小儿肝包虫病

    在小儿肝包虫病的传统手术治疗方法中,通常采用10%甲醛液浸洗囊腔后安置囊腔外引流管,让其引流,由于部分患儿囊腔大、囊壁厚及部分钙化,有的已形成肝管-包虫囊瘘,故可出现:①甲醛直接对肝功能的损害及引起肝胆管炎;②术后出现胆瘘;③囊腔长时间不愈合.

    作者:李新丰;刘恒山;依敏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术中超声在肝癌手术中的研究

    术中超声(operative ultrasound,OUS)自60年代开始用于临床,经过术中探头的不断改进,目前已成为肝胆外科手术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

    作者:吴容秀;杜智;经翔;高磊;赵新民;聂福华;王毅军;张文;蒋延英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微波固化治疗巨大肝脏海绵状血管瘤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是较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作者于1987~1995年采用术中微波固化(microwave coagulation)的方法治疗巨大肝脏海绵状血管瘤23例,报道如下.

    作者:姚晓平;吴孟超;荆良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肝脏原发性平滑肌肉瘤的CT表现(附6例分析)

    肝脏原发性平滑肌肉瘤(primary hepatic leiomyosarcoma, PHLMS)极为罕见,迄今中英文文献仅报道数十例,多数侧重临床及病理,有关其典型CT表现的文献,国内仅见1篇(3例).现报道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肝脏原发性平滑肌肉瘤,结合病理分析CT表现,以提高对其CT表现的认识.

    作者:徐爱民;程红岩;贾雨辰;吴孟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逆行肝切除治疗肝癌14例报告

    对体积巨大的肝癌,肝周围韧带解剖空间小,先离断肝周围韧带的操作十分困难,有些甚至因此放弃手术.而逆行肝切除采取先离断肝脏,再切断相应韧带及膈肌间的粘连的方法使有些巨大肝癌看似不能切除的手术成为可能.近3年来,我们对14例手术困难的巨大肝癌进行逆行肝切除,报告如下.

    作者:王海东;郑进方;吴奕强;陈劲松;吴昌雄;周开伦;张震生;龙籍典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腹腔镜脾切除术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功能亢进中的应用

    自1991年Delaitre首先报道腹腔镜脾切除术(LS)以来,该手术已在很多医院的内镜中心得以开展,较多地应用于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C)等血液病,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功能亢进的病人施行LS的报道相对较少.

    作者:李松林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儿童肝脏恶性肿瘤的介入治疗与评价

    肝脏恶性肿瘤是小儿常见的腹部实体肿瘤之一,肿瘤生长快,一期手术完全切除率低,治疗效果差.我科对7例估计不能Ⅰ期手术切除的巨大肝脏恶性肿瘤患儿施行介入治疗,并使部分患儿介入治疗后获得了手术切除.

    作者:刘铭;李明星;李玉伟;植勇;杜一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巨大肝肿瘤的诊断及治疗

    病例介绍:40岁女性病人,因右上腹部胀痛两周入院,腹痛为持续性,饱餐后加重,不向其他部位放散;病人无呕吐,无发热,二便正常.病人既往健康,家族史无特殊,住院号339186.

    作者:张震生;王海东;周开伦;龙籍典;陈劲松;吴奕强 刊期: 200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