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总结分析综合疗法控制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效果和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1~2004.12结直肠癌肝转移106例临床资料.结果 术前发现肝转移者行同期肝转移灶切除16例,门静脉化疗泵植入5例;术后发现肝转移灶者85例行手术切除、全身化疗、射频消融(PRFA)、无水酒精注射(PEI)、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等综合治疗.无手术死亡.治疗后CEA转阴29.2%,下降56.9%.随访率92.5%,随访期8个月至5年.缓解率(CR+PR)为92.9%.病人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6.9%、51.8%和23.2%.结论 积极手术切除,配合局部消融和全身化疗的综合治疗是控制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有效方案.
作者:王平;崔彦;周立艳;李晓鸥;吉敏;董满库;李成林;张宏文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末梢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评价淋巴清扫在末梢型肝内胆管细胞癌手术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3年1月至2003年4月手术治疗28例末梢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资料,对发病特点,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病理特点和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手术切除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8.9%,36.8%,21.1%,未切除组15.8%,0,0,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进行淋巴结清扫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60%,40%,未进行淋巴结清扫切除组为55.5%,11.1%,0,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合并门静脉癌栓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0%,0,0,未合并门静脉癌栓组为86.7%,46.7%,26.7%,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4).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切除和淋巴清扫与预后显著相关,而门静脉癌栓与生存没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淋巴转移,手术切除是影响生存的主要因素,手术切除能改善预后,术中进行肝门淋巴脂肪清扫能提高术后生存率.
作者:苗雄鹰;刘威;胡继雄;郑核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比较分析腹腔镜射频消融(RFA)与外科切除治疗巨大肝脏海绵状血管瘤(HCH)的疗效、并发症及各临床参数.方法 2001年3月至2005年2月,31例病人共39个HCH病灶在全麻下进行了腹腔镜RFA治疗或外科切除术.男7例,女24例,平均年龄(47.7±8.6)岁.病人均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疼痛或腹胀等症状.术前经超声、螺旋CT及MRI检查获得确诊,平均大肿瘤直径(9.6±1.4)cm.结果 17例HCH成功实施了腹腔镜RFA治疗,14例进行了外科切除术.腹腔镜RFA组及外科切除组的平均出血量分别为(192.4±85.0)ml及(714.3±276.3)ml(P<0.01),平均手术时间为(107.5±34.4)min及(115.4±23.7)min(P>0.05),平均术后住院日为(4.9±1.2)d及(11.6±3.0)d(P<0.01).腹腔镜RFA组均未输血,外科切除组中10例输血.腹腔镜治疗组中,2例出现一过性血红蛋白尿;外科切除组中,1例出现术后腹腔渗血,另1例肺部感染.所有病例术后均出现血清转氨酶(ALT及AST)一过性升高.随访6~35个月(中位21个月),腹腔镜RFA治疗组病灶完全坏死率达100%,外科切除组均未见残留病灶.腹腔镜RFA治疗组中,15例症状完全消失,2例症状明显改善;外科切除组中,13例无症状,1例右上腹轻度不适.结论 外科切除仍然是巨大HCH有效的治疗方法.腹腔镜RFA治疗巨大HCH具有微创、避免输血、缩短住院日等优点,治疗效果肯定,适用于病灶位于肝脏表面或临近胆囊等空腔脏器的病人,术中超声的应用可有效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范瑞芳;柴福录;卫立辛;贺冠宪;万维喜;白明东;雍召生;柴凡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经皮热消融治疗肝细胞癌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对接受了治愈性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或射频消融治疗的137例肝细胞癌病人,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模型分析可能影响累积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的16个预后因素.结果 1、2、3、4和5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3.9%、52.1%、42.8%、26.2%和20.1%.1、2、3和4年的无瘤生存率分别为38.1%、21.9%、18.8%和14.1%.单因素分析发现消融前血清AFP>200 ng/ml(P=0.0012)、血清白蛋白≤35 g/dl(P=0.0000)、肝功能Child's C级(P=0.0141)及肿瘤消融不全(P=0.0003)均可明显影响累积生存率.多因素Cox模型发现消融不全(P=0.005)是显著的影响累积生存率的独立因素,其余依次为血清白蛋白水平(P=0.008)、AFP值(P=0.016)及Child-Pugh肝功能分级(P=0.033).多因素Cox模型还揭示初治时为复发性肝细胞癌者(P=0.005)是独立的影响无瘤生存率的因素.结论 在经皮热消融治疗肝细胞癌中局部灭瘤效果是重要的预后影响因素,妥当掌握治愈性治疗适应证和进一步改进治疗技术是必要的.
作者:徐辉雄;吕明德;谢晓燕;殷晓煜;匡铭;徐作锋;刘广健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成年人肝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63年5月至2005年3月收治的12例成年人肝母细胞瘤病人的诊治和随访情况.结果 对于40~60岁病人,症状在3个月以内,以腹胀、腹痛为主诉,AFP(+),瘤体较大(>10 cm),CT发现肝脏占位伴钙化或囊性变应考虑成年人肝母细胞瘤的可能.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结论 成年人肝母细胞瘤具有病程短、进展快、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的特点,早期诊断,尽早手术切除,术后紧密随访,综合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作者:武强;李强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影响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手术预后的因素,探讨提高ICC疗效的途径.方法 回顾分析1996年12月至2003年6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183例ICC病人的临床资料,对成功随访到的132例病人用Cox回归模型,选择15个对预后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32例外科手术治疗病人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1.3%、21.6%和11.8%,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病人的预后与手术方式、病理分型、是否淋巴结转移以及术前血清CA19-9水平显著相关,而与是否输血、放疗、化疗、肿瘤大小、肝硬化、AFP、TBIL、A/G(白球蛋白比)、性别、年龄等无明显相关.结论 规则性肝叶切除+淋巴结清扫手术是ICC主要的治疗措施;对于术后肝内复发和淋巴结转移的积极预防和治疗是提高ICC生存率的主要策略.
作者:陈中;晏建军;黄亮;吴孟超;严以群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手助腹腔镜在肝癌切除术中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 将近期手术切除的47例原发性肝癌随机分为3组:手助腹腔镜肝癌切除术(Ⅰ组)16例,单纯腹腔镜肝癌切除术(Ⅱ组)14例,开放式肝癌切除术(Ⅲ组)17例,对其治疗及效果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11.0软件,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One-Way ANOVA),组间比较采用LSD检验.结果 Ⅰ组与Ⅱ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3.46 h及4.06 h(P<0.001),其差异有显著性;Ⅰ组与Ⅲ组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肝功能影响、近期并发症率分别为119.38 ml及238.82 ml(P<0.001),8.31 d及10.53 d(P<0.001),47.13 U/L及125.53 U/L(P<0.001),0.00%及23.53%(P=0.014),其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手助腹腔镜肝癌切除术具有微创、安全、效果好等优势,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赖越元;夏金堂;戴丽华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小体积肝移植和辅助性原位小体积肝移植治疗猪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近期疗效.方法 急性肝功能衰竭猪随机分为3组接受肝移植治疗:A组行全肝移植(n=5);B组行小体积肝移植(n=5);C组行辅助性原位小体积肝移植(n=5).各组动物开腹后即刻、切脾后即刻和再灌注后30 min分别监测门静脉压力,并观察术后生化指标变化、病理改变和1周生存率.结果 A、B和C三组的移植肝重量与受体体重之比分别为(2.44±0.30)%、(0.76±0.02)%和(0.75±0.03)%.再灌注后30 min,B组移植肝门静脉压力显著高于其它两组(A∶B∶C=13.3∶17.5∶12.2 cmH2O,P<0.01),C组原肝门静脉压力显著高于移植肝门静脉压力(14.3∶12.2 cmH2O,P<0.05).A组和C组术后第2天起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乳酸和血氨水平明显下降,术后第7天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B组术后上述生化指标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术后第2~4天明显高于其它两组(P<0.01).A组、B组和C组1周生存率分别为100%、20%和80%,B组明显低于其它两组(P<0.05).结论 辅助性原位小体积肝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近期疗效优于小体积肝移植,术中不必干预原肝门静脉.
作者:彭承宏;肖卫东;吴伟顶;周光文;陈皓;张明均;李宏为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细胞中EphA2mRNA(erythropoietin producing hepatoma cell lines)和VEGF(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的表达及其关系.方法 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53例HCC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EphA2mRNA表达,并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HCC组织中VEGF的表达.结果 53例肝细胞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EphA2mRNA的阳性率分别为86.79%(46/53)和69.81%(37/53),其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W=2289.500,P<0.001);肝癌组织中VEGF的阳性率为75.47%(40/53),癌旁组织中VEGF的表达为阴性.肝癌组织中EphA2mRNA和VEGF的表达显示:(1)表达水平与是否患有肝硬化无关;(2)表达水平分别与肝癌的临床病理学Edmondson分级呈明显的正相关(r=0.452,P=0.001;r=0.333,P=0.015);(3)二者之间的表达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r=0.425,P=0.002).结论 本实验表明:肝癌细胞中EphA2mRNA和VEGF呈过量表达;肝癌细胞中EphA2mRNA和VEGF的表达与肝癌细胞恶性程度以及二者之间密切关联.
作者:吕西;李徐生;张有成;寇治民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及其受体拮抗剂对体外培养的肝星状细胞收缩的影响.方法 采用HSC-T6肝星状细胞系作为活化的肝星状细胞的研究模型.将培养的肝星状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血管紧张素Ⅱ(1×10-9~1×10-5)mol/L组、受体拮抗剂组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组,继续培养48 h后,比较胶原晶格收缩面积的变化,并绘制收缩的量效关系曲线和时效关系曲线.结果 血管紧张素Ⅱ各浓度组,胶原晶格的收缩面积比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加(P<0.05).随着血管紧张素Ⅱ浓度的升高,胶原晶格的收缩面积逐渐增大,量效曲线呈近似直线的正相关关系;而且随着血管紧张素Ⅱ作用时间的延长,胶原晶格的收缩面积逐渐增大,在48 h之内呈时间依赖性.血管紧张素Ⅱ作用48 h后,胶原晶格面积为(379.337±37.755)mm2,同时加入受体拮抗剂,面积为(540.803±70.018)mm2,胶原晶格的收缩程度比较血管紧张素Ⅱ组明显减轻(P<0.05).结论 血管紧张素Ⅱ能够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地促进肝星状细胞的收缩,而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能够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引起的肝星状细胞的收缩.
作者:龚浩;王宇;张忠涛;李建设;周延忠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IPC)对大鼠小体积供肝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对):无热缺血组(NWI)、缺血再灌注组(WI)和缺血预处理组(IPC).用双袖套法建立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模型.各组10只受体大鼠于术前1 d、术后1、2、3、5 d取血,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ST和ALT.NWI组于供肝灌注前及植入后0.5、1、2、3 h,WI组于热缺血前及植入后0.5、1、2、3 h,IPC组于IPC前、IPC后及植入后0.5、1、2、3 h取肝组织,用硝酸还原法检测其NO浓度.结果 IPC可降低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术后血清AST和ALT浓度,提高再灌注早期肝脏组织NO的浓度,降低再灌注晚期肝脏组织NO的浓度(P<0.05).结论 NO在大鼠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可能具有双重作用.IPC对大鼠小体积供肝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供肝再灌注后早期NO合成,改善肝脏微循环,同时抑制供肝再灌注后晚期NO合成,减轻过量NO的损伤作用,从而保护移植肝脏功能.
作者:汪根树;陈规划;朱晓峰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建立β1整合素-绿色荧光蛋白(GFP)稳定过表达人肝癌细胞系并检测其对各基质蛋白的黏附能力.方法 构建β1整合素-GFP融合蛋白真核细胞重组表达质粒,并将其转染至人肝癌Hep3B细胞,建立稳定过表达β1整合素的肝癌细胞系.利用RT-PCR,Western印记,免疫沉降和荧光显微镜观察融合基因;检测转染细胞的增殖情况及对各基质蛋白的黏附能力.结果 获得β1整合素-GFP融合蛋白稳定转染过表达Hep3B细胞系;转染的β1整合素能与内因性α1,α5,α6整合素亚型形成二聚体;转染β1整合素对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但使细胞对各基质蛋白的黏附能力明显增高.结论 建立了功能性β1整合素-GFP稳定过表达的人肝癌细胞系,为进一步研究β1整合素基因的功能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细胞系.
作者:张浩;刘小方;董明;赵梅芬;沈小东;马志刚;郭克建 刊期: 2006年第10期
肝脏手术后死亡常见的原因是肝功能衰竭,尤其对于合并肝硬化的病人[1~3],术前肝脏储备功能的测定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哲夫;陈孝平 刊期: 2006年第10期
肝大部分切除(半肝或三叶肝切除)术后所保存的残余肝脏容积(remnant liver volume,RLV)不足是术后并发肝功能衰竭的主要危险因素[1~4].
作者:邹如海;元云飞;李安华 刊期: 2006年第10期
胆道恶性肿瘤包括胆囊癌、肝外胆管癌和壶腹部癌,其中胆囊癌约占2/3[1].我们运用免疫组化方法对39例胆囊癌及其癌旁组织、12例胆囊腺瘤性息肉组织中进行survivin、VEGF检测,研究其表达与胆囊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作者:沈汉斌;郑启昌;周红 刊期: 2006年第10期
残余胆囊是胆囊切除术中遗留部分胆囊的结果,可伴有或不伴有结石的遗留,可引起类似胆囊炎、胆管炎症状,使病人蒙受再次手术的痛苦.随着胆囊切除术的普及,残余胆囊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作者:樊大明 刊期: 2006年第10期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MC经过国内外学者不懈努力,使其手术技巧和并发症的处理日臻完善.我院自1998年开展MC以来,效果满意.现对其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综合、归纳.
作者:谭茂林;尚庆;卓刚 刊期: 2006年第10期
外伤性胆道出血是胆道出血的常见病因,其病情凶险、病程反复且容易误诊,内科保守治疗和传统的外科手术多难以奏效,病死率较高.本文收集我院自1998年1月至2005年5月间收治外伤性胆道出血病人5例,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冯对平;谢春明;庞宁东;胡跃峰 刊期: 2006年第10期
本研究目的是了解聚焦超声能否通过各种效应降低照射后残余肝癌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及其机制.材料和方法1.剂量-效应关系:用不同剂量聚焦超声照射SMMC7721细胞,绘制剂量-效应关系曲线.
作者:张军;杨祖奎;王春毅;杜永红;胡凯 刊期: 2006年第10期
肝细胞癌(HC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血清AFP测定仍是HCC诊断的主要肿瘤标志物,但30%HCC病人AFP阴性,探讨HCC新的分子肿瘤标志物有重要意义.GSTP1和p16是两个抑癌基因.
作者:杨卫富;李德春;朱兴国 刊期: 2006年第10期
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是指病人突然发生大量肝细胞坏死或出现严重的肝功能损害,并在起病8~24周内出现肝昏迷的一种综合征.在我国约90%是由于急性重型肝炎所致,在欧美国家多由药物中毒所致.
作者:丁义涛;江春平 刊期: 2006年第10期
胰腺内分泌肿瘤(PETS)的发生率至少占全身内分泌肿瘤的50%以上,且大多数有功能,这是导致一些特殊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但由于大多数病人的胰腺内分泌肿瘤为无痛性,且要求避免有关胰岛素依赖性的并发症,目前对胰腺手术的时机和手术范围仍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作者:Kouvaraki MA;Shapiro SE;Cote GJ;郑方 刊期: 200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