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8118
  • 国内刊号:11-3884/R
  • 影响因子:1.84
  • 创刊:199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857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哥白尼索引(波兰),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6年5期文献
  • 人类肝硬化组织中卵圆细胞形态与数量的研究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硬化组织中卵圆细胞数量与形态的异同.方法对38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硬化和15例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硬化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对其中5例标本进行透射电镜观察.以5例正常肝脏作对照.结果两组标本在光镜和电镜下均可观察到形态较相似的卵圆细胞.免疫组化及透射电镜显示,这些细胞具有双向分化的潜能.在两组标本中,卵圆细胞数量没有统计学差异(P=0.810).正常肝组织未见类似细胞.结论人类乙型肝炎病毒相关和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硬化组织中均存在卵圆细胞,这种细胞是具有双向分化能力的前体细胞.它们与不同病因肝硬化的发生与发展均有密切关系.

    作者:孙超;金晓龙;肖家诚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门静脉癌栓23例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门脉癌栓的近期疗效.资料与方法 23例均为肝癌介入治疗后出现门静脉癌栓,其中原发性肝癌8例,转移性肝癌15例,所有病人均在介入治疗2~4次后出现门静脉癌栓.采用三维适形照射的方法,每例均设定4~6个非共面野,单次照射剂量3~7Gy,6~15次,每日或隔日照射,总剂量42~48 Gy.结果总有效率3个月为82.6%,6个月为95.7%,Kaplan-Meier分析法,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2.6%、43.5%和26.1%,中位生存期14个月.Cox回归分析提示Child-Pugh肝功能分级和单次照射剂量与预后有关.结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肝癌介入后门静脉癌栓是一种方法简单、病人易于接受、近期疗效显著的可行性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周桂霞;马林;徐寿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引起肝损害的病理学改变(附26例肝活检报告)

    目的探讨肝活检在肝移植术后药物性肝损害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26例肝穿提示药物性肝损害的样本,将组织学改变按肝细胞损伤、淤胆、以上两种方式并存的混合型、纤维淤胆性肝炎等类型进行分类,结合临床病史及相关辅助检查排除其他引起肝功能损害的因素,分析不同免疫抑制剂引起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的特点.结果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易引起肝细胞的肿胀和脂肪变性,FK506或环孢霉素相关肝损害以淤胆为主,纤维淤胆性肝炎存在时肝细胞内有大量的HBV病毒复制.结论肝活检可提示与药物损伤有关的组织学表现,判断损伤的严重程度,并能排除一些引起肝功能异常的其他因素,在临床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着重要的价值.

    作者:毕镲;陈规划;何晓顺;胡瑞德;文剑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转录因子Egr-1在失血性休克复苏后肝脏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转录因子Egr-1在失血性休克复苏(HS/R)后肝脏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利用Egr-1野生型(WT)和基因封闭型(KO)小鼠复制失血性休克复苏模型.取肝组织,RT-PCR法测定肝组织中TNF-α、IL-6、G-CSF、ICAM-1 mRNA的表达变化.通过检测肝组织中MPO的含量、血清ALT水平和组织学检查,评估肝脏炎症细胞浸润和损伤程度.结果失血性休克2.5 h+复苏4 h后,Egr-1 KO小鼠肝组织中TNF-α、IL-6、G-CSF、ICAM-1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Egr-1WT组;Egr-1 KO组失血性休克复苏后肝组织炎性浸润和损伤程度减轻,表现为血清ALT水平低,肝组织中MPO含量低,病理损伤轻.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转录因子Egr-1参与了失血性休克复苏后肝脏炎症反应基因表达的调节,在失血性休克复苏后的肝脏损伤中起一定的作用.

    作者:梅建民;Timothy R. Billiar;于聪慧;David J.Gallo;杨荣华;刘沙雷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腹部多器官联合切取的临床研究(附72例报告)

    目的探讨供体腹部多器官联合切取的手术方法.方法 2003年6月至2005年6月,采取原位灌注并联合切取供体肝、肾69例次,联合切取肝、肾、胰及十二指肠3例次.结果 72例次腹部多器官联合切取均获成功.热缺血时间为(2.2±0.6)min,建立灌注系统的时间为(1.7±0.4)min,切取时间为(17±3.2)min,在本院完成肝移植3例次,肝肾联合移植1例次,肾移植113例次;协作单位完成肝移植61例次,肾移植24例次,手术均获成功.结论供体原位灌注、腹部多器官联合切取可明显缩短热缺血时间,提高供体器官质量和利用率.

    作者:孙煦勇;赵月涛;文海涛;赖彦华;谭刘欣;董建辉;叶常青;武贵林;赵东海;李壮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经典非转流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肾功能障碍的原因分析

    目的观察经典非转流原位肝移植(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OLT)术后早期肾功能障碍(renal dysfunction,RD)发生的原因并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前瞻性研究了连续48例经典非转流OLT病例,根据术后早期(术后第1周)血清肌酐水平进行分组.对单因素分析后有显著性差异的资料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经典非转流OLT术后早期RD的发生率为35.4%.Binary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术前RD、Child-Pugh评分、无肝期门静脉开放后1 h尿量是该术后早期RD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术前明显肾功能障碍或Child-Pugh评分较高的病人,应避免使用经典非转流术式.对于接受经典非转流手术的病人,术前应纠正肾功能异常;术中应避免血流动力学的剧烈波动,保持稳定有效的肾血流灌注,以减少术后早期RD的发生.

    作者:李鉴;田鸣;翁以炳;雷志礼;刘振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肝移植术后急性肝动脉闭塞的介入治疗

    目的评价介入医学在诊断和治疗肝移植术后急性肝动脉闭塞中的作用.方法对7例原位肝移植术后急性肝动脉闭塞病例的诊断和介入治疗过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59例肝移植术后血管造影证实存在肝动脉闭塞7例,其中多普勒超声发现5例;经导管溶栓治疗,7例肝动脉闭塞中5例部分或全部开通,对其中4例进行了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经1~13个月随访,肝动脉血流通常,避免了再次肝移植.结论血管造影对肝移植后肝动脉并发症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介入手段是处理肝移植术后急性肝动脉闭塞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志伟;王茂强;刘哲;刘凤永;王立军;黄志强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近肝静脉损伤的救治

    目的探讨近肝静脉损伤的救治.方法回顾作者1999年1月至2005年4月收治的近肝静脉损伤8例临床资料.结果 8例中治愈7例,死亡1例.结论及时剖腹手术、术野良好的显露、自体血液回输、确切有效的手术方式,是近肝静脉损伤病人抢救成功的关键.

    作者:朱玮冰;李朝龙;周占春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胰腺体尾部癌8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胰腺体尾部癌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3年7月至2004年7月收治的88例经病理证实的胰腺体尾部癌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88例中,男57例,女31例,上腹部胀痛不适和腰背部疼痛是主要临床症状,B超确诊率为78.4%(69/88),CT确诊率为84.5%(60/71).MRI确诊率为87.5%(28/32).57例病人行手术治疗,其中行胰体尾癌根治性切除20例,行胃空肠吻合4例;125I粒子置入术1例;剖腹探查活检32例,手术总切除率为22.7%.31例行B超下穿刺活检,未行手术.行胰体尾根治性切除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0%(14/20),30%(6/20),15%(3/20).结论胰腺体尾部癌病人预后差,改善预后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提高根治切除率.

    作者:赵向前;周宁新;冯玉泉;张文智;黄晓强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磁共振成像对肝局灶结节性增生的诊断价值

    目的评估磁共振成像(MRI)对肝局灶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FNH的MRI平扫、多时相动态增强表现和诊断.结果 13例为单发病灶,1例8个病灶,1例10个病灶.T1WI上26个病灶为稍低或等信号、5个病灶为稍高信号,T2WI上28个病灶呈稍高信号、1个病灶等信号、2个病灶稍低信号;29个病灶在注射Gd-DTPA后动脉期明显增强、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增强的程度下降;2个病灶无增强.14个病灶检出瘢痕,T1WI呈低信号、T2WI高信号,动脉期无增强、门静脉期或延迟期增强.2例少血供和2例多发病灶在应用超顺磁氧化铁之后T2WI的信号明显降低.14例准确诊断为FNH,1例诊断为良性病变.结论 MRI能显示FNH的特征性改变并在术前正确诊断多数FNH.

    作者:徐夏荫;于平年;叶慧义;马林;郭行高;蔡守旺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活体/离体门静脉灌注转染IRAK-4-shRNA对大鼠移植肝脏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目的通过观察活体或冷保存期离体门静脉灌注供肝转染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IRAK-4)特异短发夹RNA(shRNA)对再灌注后受体TNF-α产生的影响,判断以IRAK-4为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害(I/RI)治疗靶点的可行性并探索可行的shRNA治疗途径.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冷缺血转染组、活体转染组、对照组,以两袖套法建立同种异体肝移植模型.冷缺血转染组于冷缺血期经门静脉灌注转染携带染IRAK-4-shRNA的转染质粒pSIIRAK-4;活体转染组在门静脉袖套吻合完成后,经门静脉分支注入pSIIRAK-4;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按门静脉血流恢复后第0 min、60 min及180 min分为三个亚组,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及蛋白免疫印记法测定肝组织的染IRAK-4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酶连免疫吸附法检测肝组织NF-κB活性及血清TNF-α含量.结果再灌注后活体转染组、对照组的IRAK-4蛋白与mRNA表达水平、NF-κB活性以及TNF-α含量均高于冷缺血转染组(P<0.01);冷缺血转染组的IRAK-4表达明显抑制,再灌注后各时点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以IRAK-4为靶点的冷缺血shRNAs转染途径能有效减轻肝移植时的I/RI,但能否以IRAK-4作为预防其他器官的I/RI的治疗靶点尚需深入研究.

    作者:刘作金;李旭宏;彭勇;游海波;李寿柏;龚建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T细胞疫苗对肝脏移植物内浸润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T细胞疫苗对肝脏移植物内浸润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近交系DA大鼠和近交系Lewis大鼠作为实验动物,制备DA大鼠针对Lewis大鼠的特异性T细胞疫苗(TCV).第一组(n=8):以Lewis大鼠作为供者,以DA大鼠作为受者.第二组(n=8):用Flt3-L(fms-like tyrosine kinase 3 ligand)治疗供者Lewis大鼠,以DA大鼠作为受者.第三组(n=8):用Flt3-L治疗Lewis大鼠,用TCV免疫受者DA大鼠.应用三袖套法进行大鼠原位肝移植,观察肝移植物平均存活时间(MST);于移植后第5天获取肝移植物制作组织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排斥反应情况.同时分离肝脏移植物非实质细胞(NPC),应用流式细胞仪对移植物浸润细胞(GICs)的凋亡和CD4+T细胞和CD8+T细胞进行检测.结果第一组进行单纯移植,平均存活时间(MST)为(17±2.6)d、第二组用Flt3-L治疗供者后MST下降为(5.7±1.4)d(P<0.01)、第三组是在第二组的基础上用TCV免疫受体诱导耐受,使MST显著延长(15.7±4.2)d(P<0.01);移植物组织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所见:第二组可见明显的排斥病理损伤征象,在第一组和第三组未发现明显的排斥性病理改变;GICs凋亡率第一组为(11.94±3.12)%、第二组为(7.92±2.25)%,和第一批比较显著降低(P<0.05),应用TCV免疫的第三组GICs凋亡率比第二组显著上升,为(25.99±2.49)%(P<0.01);应用T细胞疫苗的第三组和单纯移植的第一组其CD4/CD8显著低于第二组(P<0.01).结论异品系大鼠肝移植物在没有任何免疫抑制治疗的情况下可以被完全接受,供体抗原特异性TCV通过诱导肝脏GICs凋亡抑制Flt3-L诱导的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GICs凋亡在同种移植耐受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作者:赵振林;吴永嘉;祝庆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不同术式改进的研究

    目的比较两种改进后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建立的优缺点.方法对三套袖法的修肝技术及套管制作进行改进,实施大鼠原位肝移植30例,采用改进的缝合法实施大鼠原位肝移植70例.结果三袖套法手术成功率80%,1周存活率8%,缝合法手术成功率90%,1周存活率72%.结论改进后的三袖套法虽然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及无肝期,但手术后并发症多,缺乏实际应用价值,改进后的缝合法是建立稳定大鼠肝移植模型的有效方法.

    作者:邰升;苏志雷;包少瑜;孙士波;迟强;吴德全;韩德恩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DC疫苗诱导免疫效应细胞对BEL7402和PC3的生长抑制

    目的体内外比较多种细胞因子和(或)肿瘤相关抗原(tumorassocated antigen,TAA)培养的正常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对肝癌BEL7402和胰腺癌PC3的生长抑制.方法体外用人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人白介素-4(IL-4)、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BEL7402和PC3肿瘤相关抗原(TAA)和人白介素-2(IL-2)培养正常人DC和去DC的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即免疫效应细胞,5~6 d后混合培养DC和免疫效应细胞1~2 d.体外杀伤实验时效应细胞分无DC刺激组(A0组)、多种细胞因子培养的DC刺激组(A1组)、多种细胞因子和TAA培养的DC刺激组(A2组).体内实验时,裸鼠分肝癌BEL7402和胰腺癌PC3两大组,每一大组分三组:阴性对照组(Ⅰ)给等量的1640培养液;预防组(Ⅱ),于接种BEL7402或PC3前1~2 d给免疫效应细胞;治疗组(Ⅲ),待全部裸鼠移植瘤长出时给免疫效应细胞;组Ⅱ、Ⅲ于给予免疫效应细胞后再间断给予DC培养上清液.结果体外实验中,DC诱导免疫效应细胞对BEL7402的大杀伤效率为81%,对PC3的大杀伤效率为62.4%.体内实验中,两大组中的组Ⅰ、Ⅲ成瘤率为100%(观察12 d);肝癌组Ⅱ成瘤率或成瘤比为1:6(观察30 d);胰腺癌组Ⅱ成瘤率或成瘤比为2:6(观察30 d);于移植瘤产生后的第45天处死所有裸鼠并称瘤体的重量,肝癌组Ⅰ、Ⅱ、Ⅲ两两比较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胰腺癌组Ⅰ、Ⅱ、Ⅲ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两比较,组Ⅰ分别与组Ⅱ、Ⅲ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组Ⅱ与组Ⅲ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癌组和胰腺癌组比较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正常人DC诱导群体免疫效应细胞对恶性肿瘤的抑制有广谱性.

    作者:孙诚谊;孙早喜;王福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肝病分子学研究进展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肝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liver disease,ADPLD,MIM174050),简称多囊肝(polycystic liver disease,PCLD or PLD),过去曾称为成人多囊肝病(adult polycystic liver disease,APLD),可作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MIM173900,173910)的肾外表现而存在,亦可单独发病,前者称为多囊肾相关型多囊肝病(polycystic liver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ADPKD)后者称为独立型多囊肝病(isolated polycystic liver disease).

    作者:储开建;姚晓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活体肝移植手术技术

    活体肝移植(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LDLT)是切取健康成年供者的部分肝脏,原位植入晚期肝病病人腹腔内的过程.活体供肝者一般为病人的成年亲属或无亲源关系的自愿者.活体肝移植手术过程包括三部分:活体供者肝叶的切取;病人病肝的整体切除和移植肝叶的原位植入.自从Strong等[1]将一位母亲的肝左叶原位植入其患有肝病的孩子体内获得成功到现在,活体肝移植已经发展到肝病病人由儿童到成人、移植肝体由左肝到右肝.

    作者:刘远廷;Mark S.Cattral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塞莱昔布对肝癌细胞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如何提高肝癌的治疗效果,降低发生率及死亡鲻率,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非甾体类消炎药物(NSAIDs)的抗肿瘤作用已逐步得到认同,这就为肝癌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其中特异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塞莱昔布(Celecoxib)的上市使得临床应用此类药物治疗肝癌的可能性大大提高.本研究首次检测到大鼠肝癌细胞CBRH7919中COX-2的表达,并且应用Celecoxib观察其对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现介绍如下.

    作者:赵宪琪;姜洪池;邹亚男;孙学英;代文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肝细胞生长因子诱导人骨髓来源的多能成体祖细胞向肝样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作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亚群细胞多能成体祖细胞(MAPCs)[1],由于其取材方便,可以来自病人自身,无排斥反应,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本实验即在成功分离并培养人骨髓源MAPCs(hMAPCs)的基础上,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诱导其向肝细胞方向分化,并采用不同方法鉴定细胞分化能力,试图为生物人工肝及肝细胞移植等找到新的种子细胞来源.

    作者:唐力军;高毅;柳晓秋;李浩;单毓强;姜晓丹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肝窦内皮细胞一种新的分离和培养方法

    本文在利用Percoll梯度密度离心法纯化肝窦内皮细胞(hepatic sinus endothelial cell,HSEC)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新的HSEC分离和培养方法,以提高HSEC的得率、活力和体外培养时间.

    作者:孙勇伟;陈炜;邱江锋;张志奇;Joan Rosello-Catafau;吴志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原位肝移植术后重度肾功能不全处理成功三例

    原位肝移植术后肾功能不全发生率高,处理不当会直接影响手术成功率.我院从2002年4月到2005年1月所做肝移植349例,术后出现重度肾功能不全达到需行血液净化治疗的有6例,除3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外,其余3例抢救成功,现报道如下.

    作者:韦中余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MARS在PBLT术中的应用和简化的静脉转流的临床研究

    针对经典原位肝移植体外静脉一静脉转流(venous-venous bypass,VVBP)与背驮式肝移植(piggyback liver transplantation,PBLT)的非转流,以及肝移植围手术期应用分子吸附循环系统(molecular adsorbent recycling system,MARS)人工肝,学者们已做过很多研讨.近年作者在肝移植术中应用MARS人工肝及简化的静脉转流(simplified venous-venous bypass,SVVBP),对病人术中术后一些功能性指标的恢复起了一定积极作用.下面就我院近年来开展的PBLT术中应用MARS人工肝及SVVBP做一总结.

    作者:叶启发;袁金忠;明英姿;玛娜;孙亚冬;孙培龙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结核七例诊治分析

    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结核较为罕见,临床上易误诊,我们回顾性分析1970年1月至2004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7例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结核,现分析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7例中男5例,女2例;年龄21~40岁,平均31.6岁.病程1~6个月.

    作者:关泉林;文天夫;李波;霍永忠;董科;严律南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原发性肝淋巴瘤一例

    原发性肝淋巴瘤(primary lymphoma of the liver,PLL)发病率仅占肝脏恶性肿瘤的0.1%,占结外淋巴瘤的0.4%.现报道1例经我院病理科证实为原发性肝脏非霍奇金低级别B细胞淋巴瘤,术中探查无其他器官和组织侵犯、无远处淋巴结肿大.

    作者:刘红光;徐海帆;康颖;李汉贤;赵小春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一例

    病人,男,36岁,B超科医生,因为自查B超发现肝脏有一低回声占位入院,无症状及体征,CT及MR检查显示,肝脏右前叶Ⅴ段和Ⅷ段交界偏Ⅷ段侧,有一长椭圆形低密影,约2.5 cm×2.0 cm×2.0 cm,包膜完整,距肝脏表面约3 cm,增强后无强化.病人无肝炎病史,AFP阴性,术前诊断考虑肝脏炎性假瘤可能性大,但是不除外恶性可能.手术切除病灶,病灶包膜完整,呈蚕豆状,切面呈黄白色,质地均匀.术后病理报告: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

    作者:王新建;夏敏;王连波;王文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急性胰腺炎手术治疗的若干问题

    一、急性胰腺炎手术治疗的历史自从Fitz(1886年)提出急性胰腺炎手术治疗以来,英国的外科医师Mayo-Robson在1903年大胆地开展剖腹胰腺外引流术;1952年英国Leeds、Moynihan主张对胰腺炎重危病例除剖腹清除胰腺坏死组织之外还需切开网膜腔引流.20世纪60年代英国外科医师Watts作全胰切除治疗急性胰腺炎,相继法国Hollen-der-Mercadier(1970)等、美国的Norton(1974)、德国Kummerle(1978)、芬兰Cuntio(1970)采用全胰及部分胰腺切除术,但死亡率高.

    作者:孙家邦;朱斌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提高肝移植手术效果的探讨(单个中心连续200例肝移植病例分析)

    近年肝移植中心在全国如雨后春笋般广泛崛起,将我国肝移植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潮[1].由于肝移植是一项手术技术复杂,手术难度高,又需要医院各个部门、科室的广泛配合,体现整个医院综合实力的技术,因而我国初期的肝移植,效果不理想.近年来在全国各地肝移植专业人员的努力下,逐步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各地的肝移植中心所取得的效果仍有较大差异.本文拟分折我中心近年连续200例肝移植病例,总结经验、教训,探讨提高肝移植手术效果的因素.

    作者:严律南;李波;曾勇;文天夫;赵纪春;杨家印;王文涛;徐明清;马玉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加强术后中长期管理,改善和提高我国肝移植受者的长期生存质量

    近几年来,我国的肝移植领域发展迅速,移植疗效不断提高,特别是在手术技术和围手术期管理日趋成熟的基础上,肝移植的长期生存率在稳步增长,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也正在逐步缩小.与此同时,出现了一大批长期存活的移植受体,因此如何加强和规范肝移植病人术后的中、长期的管理,关注和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是我们即将面临的又一个挑战.

    作者:陈规划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