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8118
  • 国内刊号:11-3884/R
  • 影响因子:1.84
  • 创刊:199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857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哥白尼索引(波兰),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6年6期文献
  • 超声引导下以肝段为本的解剖性肝切除术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解剖性肝段或肝叶切除的结果.方法我们从2001年12月至2004年12月,采用超声引导下以肝段为本的规则性肝切除技术完成120例次的肝段或肝叶切除.结果120例病人中,1例死于术后肝功能衰竭(死亡率0.9%),术中出血量50~1400 ml(平均300 ml),25%(30/120)病人需要输血,输血量为200~800 ml(平均350 ml),术中阻断肝门时间15~30 min(平均20 min),恶性肿瘤病人切缘全部呈阴性,术后并发症包括:胆漏3例,膈下积液3例.结论超声引导下以肝段为本的解剖性肝切除术具有操作简单,阻断肝门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残肝发生缺血机会少,并发症低以及更加符合肿瘤根治的原则等优点,值得在肝脏外科推广应用.

    作者:陈焕伟;刘允怡;甄作均;苏树英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肝脏移植围手术期肾脏功能的维护

    目的探讨肝移植病人围手术期肾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及防治策略.方法观察118例原位肝移植病人围手术期肾功能变化情况.术前保证肾脏的有效灌流量,清除体内肾毒性物质;术中尽量减少血压波动,缩短无肝期时间,必要时采取体外转流;术后避免应用肾毒性药物,24 h内根据血压情况应用小剂量多巴胺或硝酸甘油,以有效保护肾功能.结果本组118例病人中21例术后第1天发生少尿,在应用大剂量呋塞米情况下尿量仍少于1000 ml/24 h,停用更昔洛韦和氟康唑等药物后,其中16例病人在2~4 d内尿量恢复到1000 ml/24 h以上,21例病人中死亡6例,占总死亡人数的46.2%(6/13),所有105例康复病人出院时肌酐均正常.结论有效保护肾功能是提高肝脏移植手术成功率的重要措施.

    作者:宋继勇;石炳毅;杜国盛;金海龙;戴新;蔡明;钱叶勇;刘宏宇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肝癌切除术后早/晚期复发的危险因素与治疗

    目的探讨影响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晚期复发和预后的危险因素以及复发后的佳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69例经病理证实为肝细胞性肝癌(HCC)根治性切除的病例,经随访2年以上,选择18项临床、病理及治疗等指标分析对早/晚复发的影响.结果全组有76例复发,复发率44.6%,早期复发(≤12个月)49例,晚期复发(>12个月)27例.AFP和血管侵犯是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而肝硬化则是晚期复发的惟一危险因素.早期复发的1,3年生存率分别为69.3%和14.3%;晚期复发相应的生存率分别为100%和29.6%.尽管复发后的治疗方式大致相同,但复发病例中经再次切除和肝移植治疗组的1,3年生存率分别为94.7%和52.6%,而非手术治疗组的相应的生存率分别为71.9%和7.1%.结论辨别病例存在的危险因素对于选择手术病例与术后辅助治疗有积极的意义.对于复发的病例,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将明显延长生存期,取得较好的疗效.肝移植对于肝癌复发的治疗值得进一步探讨.

    作者:吴育连;苏昆仑;董鑫;于俊秀;彭淑牖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术中氩氦刀治疗中晚期肝癌适应证的选择及其相关并发症

    目的探讨术中氩氦刀(argon super-cryosurgery system,ASCS)治疗中晚期肝癌的适应证并总结其相关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术中ASCS治疗的45例中晚期肝癌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成功治疗45例共47次,无手术死亡.术后影像学提示经治疗的癌肿均有不同程度液化、坏死,癌肿缩小1~13 cm;甲胎蛋白(AFP)下降5.6~5931μg/L.与术中ASCS治疗相关的并发症主要有:出血3例、胸腔积液5例、胆汁漏3例、左心衰1例、轻度肝昏迷2例,经相应处理全部临床治愈.结论术中ASCS治疗为中晚期肝癌病人提供了新的有效治疗途径;必须注意选择适应证;加强围手术期处理能有效减少并发症.

    作者:方驰华;陈小伍;钟洪才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肝性脊髓病肝脏移植术后的疗效观察

    目的为进一步探讨肝脏移植术对肝性脊髓病疗效观察.方法对我院2例肝性脊髓病病人行原位肝移植术后进行临床资料回顾分析,随访时间长2年5个月.结果肝移植术后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及生活质量均获得明显改善,四肢肌力得到有效恢复.结论肝脏移植对肝性脊髓病是一种新的、从病因上治疗的有效方法.

    作者:杜国盛;石炳毅;金海龙;宋继勇;戴新;蔡明;钱叶勇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射频对肝癌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肝癌小鼠模型射频治疗后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2(IL-2)的变化及癌组织CD54的表达情况,探讨肝癌射频治疗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Balb's小鼠60只,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C组)和射频治疗组(R组),每组30只.成功制作小鼠肝细胞癌模型后,R组给予射频治疗,并于其后0 h、2 h、2周、3周、4周处死并眼球取血法取血,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TNF-α和IL-2光密度值(OD),同时切除肿瘤进行免疫组化CD54表达分析.结果R组肿瘤明显缩小,其TNF-α和IL-2浓度呈递增趋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经射频处理后的R组肝癌细胞CD54呈过度表达现象,并与各时间段TNF-α、IL-2浓度呈明显正相关(r=0.520,P<0.01;r=0.501,P<0.01).结论肝癌射频治疗诱使TNF-α、IL-2浓度增高,并上调细胞间粘附分子CD54的表达,从而诱导肿瘤免疫应答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作者:朱忠超;刘志苏;孙权;艾中立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细胞分化帮助剂提高低浓度As2O3对肝癌细胞凋亡作用的体外实验

    目的研究细胞分化帮助剂(CDA-Ⅱ)促进低浓度三氧化二砷(As2O3)对肝癌细胞株HepG-2,BEL-7402凋亡的协同效应.方法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单用CDA-Ⅱ或As2O3和联用对肝癌细胞株HepG-2,BEL-7402生长及抑制率的影响;用乳酸脱氢酶(LDH)法检测药物对细胞膜的毒性反应;流式细胞仪(FCM)分析细胞周期和凋亡率变化.结果单用CDA-Ⅱ和As2O3分别为3.0 mg/ml和50 μmol/L时,肝癌细胞株BEL-7402,HepG-2发生凋亡达到大值,而联用5μmol/L As2O3+1 mg/ml CDA-Ⅱ可达到同样效果;结果显示:该浓度下HepG2的抑制率可达88%;BEL-7402的抑制率在100%;LDH检测表明联用比单用As2O310 μmol/L更安全.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凋亡率联合组为40.2%,明显高于单用组As2O3(11.3%)或CDA-Ⅱ(8.7%).结论细胞分化帮助剂1 mg/ml CDA-Ⅱ联用5μmol/L As2O3可促进肝癌细胞株HepG-2,BEL-7402凋亡,可以明显降低As2O3的使用浓度,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二者联用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沈雁;刘建伟;唐毅;钟灿灿;潘姝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THANK重组腺病毒肝癌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

    目的在构建THANK腺病毒载体的基础上,在裸鼠体内观察THANK基因转移对SMMC-7721细胞作用.方法用THANK重组腺病毒,感染SMMC-7721细胞,获取高表达THANK基因的7721细胞,将不同7721细胞接种裸鼠,观察THANK基因转移后7721细胞的成瘤性变化,包括肿瘤生长的大小、速率,肿瘤重量、裸鼠生存期变化以及成瘤后肿瘤组织及脾脏的微观结构变化.结果THANK在7721细胞中的表达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激发机体的抗肿瘤免疫,抑制初次和再次接种的亲代7721细胞的生长,降低了7721细胞的成瘤性.光镜和电镜观察均可发现THANK的转染使得7721细胞的坏死和凋亡比例有所增高,提示THANK在裸鼠体内可能通过某种机制增强了7721细胞的凋亡比例.结论THANK在裸鼠体内可诱发有效的抗肿瘤免疫.

    作者:吴东;沈锋;吴孟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L-精氨酸诱导人肝癌细胞凋亡的作用

    目的探讨L-精氨酸诱导人肝癌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倒置显微镜、透射电镜和流式细胞仪,观察和分析不同浓度L-精氨酸作用下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株QGY-7703的增殖和凋亡情况.结果(1)低浓度L-精氨酸对肝癌细胞生长和细胞大体形态无明显影响.高浓度的L-精氨酸引起肝癌细胞形态变圆、体积变小,细胞皱缩,细胞核固缩,核碎裂,染色质边聚,凋亡小体形成.(2)低浓度L-精氨酸对肝癌细胞生长周期和增殖指数无影响;而高浓度的L-精氨酸引起G0/G1期较对照组显著升高,S期显著降低,细胞增殖指数显著下降(P<0.05),而G2/M无明显变化.(3)低浓度L-精氨酸(1 mmol/L)和对照组细胞未见凋亡峰(亚G1峰),凋亡率分别为2.1%和2.5%;而16 mmol/L和64 mmol/L浓度组则出现典型的凋亡峰,凋亡率分别为12.4%和30.8%,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高浓度的L-精氨酸通过合成NO,诱导肝癌细胞凋亡.

    作者:张剑;陈规划;陆敏强;杨扬;蔡常洁;许赤;李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茶多酚作用于线粒体杀伤胰腺癌细胞的实验性研究

    目的探讨茶多酚特异性诱导胰腺癌细胞死亡的线粒体机制.方法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茶多酚处理后胰腺癌细胞的形态学变化.三磷酸腺苷生物发光法检测茶多酚作用下胰腺癌细胞ATP含量的变化,MitoCapture法检测茶多酚作用下胰腺癌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探讨细胞ATP含量与胰腺癌细胞凋亡与坏死之间的关系.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茶多酚作用后胰腺癌细胞胞液中细胞色素C,caspase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结果随着茶多酚浓度增高和不同浓度下作用时间延长,电镜下胰腺癌细胞线粒体肿胀,部分细胞呈坏死样改变,细胞ATP含量降低,MitoCapture阳性细胞百分数增加.ATP含量与BxPC-3细胞细胞MitoCapture阳性细胞呈负相关(r=-0.808,P<0.01).细胞色素C和procaspase-9释放到胞液中,胞液中可检测出活化的caspase-9,和caspase-3.结论茶多酚具有特异性诱导胰腺癌细胞死亡的功能,机制与细胞ATP含量降低,线粒体膜电位破坏,通透性增高,细胞色素C和procaspase-9释放,活化caspase-3启动胰腺癌细胞细胞凋亡过程,当ATP含量极度降低时部分胰腺癌细胞细胞出现坏死.

    作者:母德清;彭淑牖;李江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电磁场介导纳米铁粒磁性顺铂微球栓塞热化疗治疗兔VX2肝癌的作用

    目的探讨用交变电磁场(E)介导纳米氧化铁粒磁性顺铂微球(nCDDPmm)靶向栓塞热化疗治疗肝癌的作用.方法制备移植性兔VX2肝癌模型,随机分5组经肝动脉插管灌注:(1)对照组,生理盐水+40 kHz、24 kA/min的E 30 min;(2)nCDDPmm(铁30 mg/kg,顺铂2 mg/kg)+E组;(3)纳米铁粒磁性微球(nmm,铁30 mg/kg)+E组;(4)nCDDPmm组;(5)nmm组.用光纤温度测量仪监测癌中心区、癌边缘区、正常肝组织和直肠的温度变化;观察治疗时和治疗后14 d肝癌体积的变化,肿瘤生长率,肝癌和肝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nCDDPmm+E和nmm+E组的癌中心区(43.71℃,43.66℃)和癌边缘(40.21℃,40.63℃)的温度显著高于正常肝组织(36.95℃,36.21℃)和直肠(36.18℃,35.88℃)(P<0.01),对照组、nCDDPmm和nmm未加E组各部位的温度无明显升高.14 d后,除nCDDPmm+E组肿瘤体积缩小外,其余各组的肿瘤体积增大4~15倍;各组肿瘤生长率分别为600%,-63%,139%,428%,598%(P<0.01).nCDDPmm+E组肝癌细胞大面积坏死(70%以上),癌灶及癌边缘可见到栓塞的微球,其余各组的肝癌细胞中到轻度坏死(0~70%),正常肝组织未见明显的微球和坏死.结论交变电磁场可以通过诱导兔VX2肝癌靶区栓塞nCDDPmm和nmm的温度升高,介导靶区温度升高达43℃以上,磁介导的热疗对顺铂化疗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作者:何跃明;吕新生;艾中立;刘志苏;王平康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肝段的解剖及其虚拟化研究进展

    1954年,Couinaud根据Glisson系统的分布规律和肝静脉的走行,进行了肝段的划分.现代影像学对肝内微小病变的精确定位和现代肝外科施行肝叶、肝段和亚段切除以及半肝、肝段和部分肝组织的移植,都对肝叶、肝段和亚段的划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肝段的解剖已成为放射学和外科学工作者日益关注的焦点,尤其为满足肝内微小病变术前精确定位的需要.且近年来,肝外科切除术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肝内病变的肝段定位.

    作者:赵振美;刘树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保留术的研究进展

    脾切除加断流和(或)分流术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主要的手术方法,其重要性在于既能纠正脾功能亢进(脾亢)状态,又能有效地降低门静脉压力,从而达到止血目的.随着病理脾保留术(保脾术)的兴起,学者们尝试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各种保脾术,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6],现结合相关文献,对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霍景山;陈积圣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胰升血糖素样肽-1对肝切除后肝细胞胞浆游离钙的影响

    近来的研究发现,胰升血糖素样肽-1(glucagon like peptide-1,GLP-1)在胰腺外组织中具有拟胰岛素作用[1],而并不引起细胞内cAMP增加,因此,GLP-1可能是通过与腺苷酸环化酶活化无关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发挥其作用.钙离子是细胞内重要的第二信使,对维持细胞的各种代谢过程极为重要.但GLP-1是否像胰岛素一样诱导肝细胞钙离子内流[2],目前还不清楚,故本实验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

    作者:贾乾斌;彭兵;汪静;吴红斌;李双庆;吴言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环孢素A与他克莫司对阿霉素治疗肝癌影响的实验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肝移植技术发展迅速,已成为肝脏终末期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环孢素A(CsA)与他克莫司(FK506)为目前肝移植术后基本抗免疫排斥药.阿霉素为肝癌的常用的有效化疗药物,CsA、FK506等免疫抑制剂与阿霉素联合应用是否会增加肝癌复发一直困扰着移植外科医师.我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

    作者:张俊峰;陈规划;陆敏强;李华;蔡常洁;杨扬;陈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腹壁烫伤--肝癌微波凝固治疗中不可忽视的并发症

    我院于2001年9月引进航天部207所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联合研制的UMC-Ⅰ超声引导微波凝固治疗仪,迄今治疗肝癌52例次,肝海绵状血管瘤4例次.其中有2例腹壁严重烫伤导致死亡.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东方;宋晓红;梁晓玲;邢超;张蓉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后致截瘫分析

    我院自1998年9月至2005年5月进行了252例肝癌晚期肝动脉插管化疗药灌注术,年龄23~78岁,平均(45.2±9.4)岁,男216例,女36例,肝癌42例,肝癌合并肝硬化208例,肝癌并远处转移8例,ASAⅡ~Ⅲ级,术后发生截瘫3例,发生率1.2%.现将其报告如下.

    作者:覃绍坚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原发性肝癌合并右心房癌栓行肝移植联合右心房切开取癌栓一例

    我院于今年1月对一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肝上下腔静脉癌栓并突入右心房病人实施原位肝移植联合体外循环常温心脏不停跳下右心房切开取癌栓术获得成功,病人至今已存活8个月,现报告如下.

    作者:甄作均;陈焕伟;蔡云峰;李梅生;周立新;刘洪珍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特大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安全手术治疗

    肝海绵状血管瘤(以下简称肝血管瘤)是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1970年Adam曾将直径>4 cm的肝海绵状血管瘤称之为巨大肝血管瘤,之所以划定直径>4 cm为肝巨大血管瘤,可能与手术切除的风险较大有关.随着肝脏手术技术的进步与提高,不断使巨大、特大的肝血管瘤切除获得成功.1975年吴孟超等报道成功切除了1例重18 kg,体积达63 cm×48.5 cm×40 cm的特大肝海绵状血管瘤,病人至今健康生存.近二十多年来有学者将肝血管瘤直径>10 cm以上,称之为巨大肝血管瘤,故作者暂定直径≥15 cm的肝血管瘤为特大血管瘤.

    作者:杨甲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诊治之我见

    肝海绵状血管瘤为先天性、良性肿瘤,多数有自限性亦无明显临床症状,恶变及自发破裂可能极少,成人海绵状血管瘤至今无有效治疗药物,因此只要诊断可靠,体积小、无明显症状者不需治疗,只要定期随访则可.体积巨大或随访中发现不断增大而引起明显临床症状、甚至影响肝功能或引起凝血功能障碍者则需积极治疗.

    作者:吴志全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应重视肝脏血管瘤诊治中的问题

    目前随着超声检查的普及和健康体检日益受到重视,肝脏血管瘤的发现率也不断提高,然而面对大量肝脏血管瘤病人应该如何规范的诊治仍存在不少问题,过度治疗现象仍较常见,一些恶性结果令人痛心.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特别注意:

    作者:耿小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创伤性胆道出血治疗经验与教训

    胆道出血(hemobilia)是上消化道出血常见的原因之一,随着国内交通事故的增多而逐年上升,它成为肝损伤后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由于对其基本病理缺乏认识,很容易引起误诊及延误诊断治疗.现对我院收治的1例创伤性胆道出血病人的治疗经过报告如下,并加以讨论.

    作者:郑方;邹一平;李为民;萧荫祺;刘浩润;杜继东;黄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肝门区巨大肝癌切除可行性分析及术后疗效探讨

    侵及肝门的巨大肝癌是指肿瘤边界已贴紧、推移、浸润、包绕以肝后下腔静脉(IVC)为中轴的区域,如IVC与肝静脉主干汇接处(第二肝门),肝短静脉区域(第三肝门)和左、右门静脉及肝管的分叉部(第一肝门),且直径≥10 cm的肝癌.本文旨在探讨此类肝癌手术切除的可行性、难点处理及疗效.

    作者:潘泽亚;吴伯文;施建军;吴孟超 刊期: 200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