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骨桥蛋白(OPN)在HCC中的表达与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50例HCC手术切除的新鲜标本和50例正常肝组织,10例癌旁组织.做成切片,应用SABC免疫组化法,以OPN单克隆抗体对HCC组织切片进行染色检测.对OPN表达量与HCC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 OPN在HCC癌组织中的阳性率70.00%,明显高于癌旁及正常肝组织(P<0.01).OPN在高、中、低分化HCC中评分是0.66±1.62、2.24±1.84、2.17±1.65,低分化明显高于高分化(P<0.05).OPN在有转移与无转移HCC中的评分是2.65±1.83、1.3±1.71,有转移者高于无转移者(P<0.01).结论 OPN在HCC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升高,病理分化差者表达明显升高,且伴有转移者高于不伴转移者,提示OPN可能是HCC转移复发的一个潜在指标.
作者:林帆;夏金堂;温敏杰;赖越元;梁颜笑;杜洪;刘国荣;陈国勤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联合检测外周血端粒酶亚单位hTERT mRNA,AFP mRNA及TPS(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表达水平,来提高肝癌血源性微转移早期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尤其对肝移植术后进行早期预测微转移,以指导综合治疗,改善预后.方法 选取肝癌肝移植病人20例,肝癌伴肝外转移10例作为实验组,胆石症病人10例、乙型肝硬化病人10例作为对照组.外周抗凝血进行低温离心取有核细胞成分进行RT-PCR mRNA检测;非抗凝血离心留取血清进行TPS ELISA检测.结果 外周血AFP mRNA在肝癌中表达率为75%,端粒酶为90%,伴肝外转移者均为100%.TPS表达水平在116~4600 U/L之间,中位值为1600 U/L,伴肝外转移者多>1600 U/L.AFP或端粒酶任意一项表达阳性肝癌为100%.对照组中胆结石病人AFP、端粒酶及TPS均阴性.肝硬化病人AFP表达率10%,端粒酶10%,TPS值<1600 U/L,实验组与对照组间三者表达有显著差异.术后AFP持续阳性、术前TPS>1600 U/L的2例病人于术后2个月左右发生肝肺转移死亡.另外2例术后AFP、端粒酶由阴性转阳性且TPS升高到500 U/L左右,分别于术后6、8个月出现转移,带瘤存活.结论 联合检测AFP mRNA,hTERT mRNA及TPS使检测微转移敏感性达100%,使AFP阴性肝癌亦得到诊断.术后AFP、端粒酶持续阳性且TPS水平高者易于发生转移且转移出现时间早.动态监测AFP、端粒酶由阴转阳、TPS逐渐增高是转移复发的征兆.该研究为评估预后及预警术后转移复发提供了很好的方法.
作者:冯众一;付维利;杨玉龙;谭文翔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以梗阻性黄疸为首发症状的原发性肝癌外科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14例以梗阻性黄疸为首发症状的肝癌病人临床外科诊断、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 14例以梗阻性黄疸为首发表现的肝癌病人均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其中10例行肝癌切除及癌栓清除术,3例肝癌切除及胆管切除,胆道空肠吻合术,另1例行胆道取栓,胆肠吻合术.前者术后平均生存29个月,后者仅为7个月.全组病人1年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64.3%和28.6%.结论 以梗阻性黄疸为首发症状的肝癌病人应首选外科手术治疗.
作者:李杰;李强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β-葡萄糖醛酸酶(β-G)蛋白及β-G mRNA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25例原发性肝细胞癌及其癌旁组织和10例正常肝脏组织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点之间的关系.结果 半定量分析显示β-G mRNA的表达在肝脏癌组织(3.71±0.32)与癌旁肝组织(1.83±0.22)以及正常肝脏组织(1.71±0.32)间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而癌旁肝组织和正常肝组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正常肝组织、癌旁组织到肝癌组织β-G蛋白的阳性细胞表达率分别为(48.2%±5.5%)、(56.8%±6.2%)和(83.8%±9.1%),呈递增趋势(χ2=42.33,P<0.01);β-G蛋白的表达与肝癌病人的门脉癌栓以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因素有关(P<0.01),而与肿瘤大小、AFP水平无关.结论 β-G与肝细胞的癌变过程密切相关,可能在肝癌的侵袭和转移过程中也起一定的作用.
作者:杨波;张弘;李为;周文平;李顺明;展德廷;程广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与肝细胞癌(HCC)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在评价HCC侵袭性和癌症进展以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用双重酶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测定52例HCC组织及癌旁组织中Treg数量分布状况.分析其临床病理学资料,研究在HCC微环境中Treg数量分布与其各项临床病理学指标间的关系.结果 8例正常肝组织中未发现Treg分布,52例HCC病人的肝癌及癌旁组织标本中,在HCC组织中Treg数量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显著意义.HCC组织的Treg数量与病人性别、年龄、肝硬化、病理学分级、包膜、术前AFP浓度无显著关系(P>0.05),而与肿瘤的大小、癌栓、子灶、TNM分期有显著关系.25例小肝癌组和27例大肝癌组Treg细胞单个高倍视野平均数分别为7.1440±1.8535、8.0815±1.5122,两组比较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P<0.001);14例有血管癌栓组和38例无血管癌栓组Treg细胞单个高倍视野平均数分别为8.1143±2.4487、7.4526±1.87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4);19例癌周有子灶组和33例癌周无子灶组Treg细胞单个高倍视野平均数分别为8.2211±2.4516、7.2909±1.8217,两组比较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P<0.001);不同临床病理分期18例Ⅰ期组、22例Ⅱ期组和12例Ⅲ期组中Treg细胞单个高倍视野平均数分别为6.7333±1.5980、7.8818±2.4171、8.5167±2.2480,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 肝细胞癌微环境中Treg数量分布与肿瘤大小、血管癌栓、子灶,和临床分期有明显关系,而与其它指标无显著关系.HCC微环境中Treg数量与肝癌的侵袭、进展以及预后有密切关系,HCC微环境中Treg数量增多可以作为判断HCC侵袭性、进展以及预后的一个潜在重要指标.除去或减少肝癌微环境中的Treg细胞有可能提高肿瘤的免疫治疗效果.
作者:陈中;晏建军;倪家连;刘鲁岳;黄亮;严以群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检测并分析原发性肝细胞癌病人组织中螺杆菌的存在情况.方法 取配对的80对肝癌、癌旁组织标本及13例正常肝组织标本,抽提组织DNA,分别以细菌特异性和螺杆菌属细菌特异性16SrRNA基因引物进行巢式PCR检测,RCR产物T-A克隆后进行测序和基因进化树分析;对16SrRNA基因归属于幽门螺杆菌的组织样品,PCR检测幽门螺杆菌特异性26KDa基因及cagA、vacA、rps4、glmM四个功能相关基因,进一步验证幽门螺杆菌的存在;应用抗幽门螺杆菌抗体对肝癌/癌旁组织及正常肝标本进行免疫组化验测.结果 39份肝癌组织标本(39/80,48.75 %)及37份癌旁组织标本(37/80,46.25 %)检出螺杆菌属16SrRNA基因,其中,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均阳性的共有20例,正常肝组织无一例阳性(P<0.01).对其中50份16SrRNA基因的进化树分析提示它们与幽门螺杆菌的同源性超过99%,与此相关的组织样本中,幽门螺杆菌特异性26KDa基因阳性37份,cagA基因阳性8份,glmM基因阳性9份,vacA基因以及rps4基因未检出.免疫组化显示26份癌组织(26/80,32.5 %)及24份癌旁组织(24/80,30.0 %)检出幽门螺杆菌,且主要分布于肝窦、汇管区及小肝管,正常肝组织无一例阳性(P<0.01).结论 原发性肝细胞癌病人的癌组织及(或)相应的癌旁组织内存在螺杆菌,螺杆菌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发生可能存在某种关联.
作者:陈燕凌;叶敬旻;佘菲菲;唐南洪;李秀金;王晓茜;林旭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Wnt信号中β-catenin基因第3外显子突变及蛋白异常表达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s)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①对15例SPTs石蜡包埋组织进行DNA提取,PCR扩增,PCR产物纯化、测序,对β-catenin基因第3外显子进行突变分析.②采用免疫组化PV6000法检测SPTs组织中β-catenin蛋白的表达.结果 ①β-catenin基因第3外显子在15例SPTs组织中有12例发生了一个碱基的错义突变,突变率为80.0%,表现在密码子32位(5例)、33位(3例)和37位(4例).②15例SPTs组织中有13例β-catenin蛋白呈细胞核表达,异常表达率为86.7%.结论 Wnt信号中β-catenin基因突变及蛋白核内聚集在SPTs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李玉军;刘巍;孙传东;纪祥瑞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WTp53基因联合TK/GCV、CD/5-FC系统对结肠癌肝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 32只裸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脾内注射法建立结肠癌肝转移动物模型.第1组:脾内注射SW480细胞(对照组);第2组:脾内注射SW480/p53细胞;第3组:脾内注射SW480/TK CD细胞,腹腔注射GCV、5-FC;第4组:脾内注射SW480/p53与SW480/TK-CD等比例混合细胞,腹腔注射GCV、5-FC.观察各组裸小鼠的肝转移率、肝转移瘤数目、肿瘤细胞凋亡指数(AI)、生存期等指标.结果 各治疗组裸鼠肝转移的发生率下降,平均肝转移瘤数减少,其动物的生存期延长,肝转移瘤内的癌细胞凋亡率增高.联合基因治疗组效果好,且WTp53与TK/GCV、CD/5-FC有交互协同作用.结论 WTp53基因与TK/GCV、CD/5-FC系统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效应,可有效地抑制结肠癌肝转移的形成.
作者:牛洪欣;何庆泗;谭伟;魏冬;王海连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设计和筛选有效抑制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基因(FGFR3)表达的siRNA序列,构建相应表达载体,研究其对肝癌细胞HepG2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根据FGFR3序列,设计3条siRNA序列及1条对照序列:以pRNAT-U 6.1/Neo为载体,并以载体中同时构建的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编码序列为转染效率内参照;采用脂质体法将pRNAT-U 6.1/Neo-siRNA转染肝癌细胞HepG2;以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PCR)检测FGFR3的mRNA表达变化,Western印迹法检测FGFR3蛋白质表达变化;[3H]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掺入法(3H-Tdr)和细胞克隆形成法分析DNA合成变化及细胞生长能力.结果 所设计合成的3条siRNA序列中均能抑制FGFR3的表达,对mRNA表达抑制率约为74.04%~87.25%,在蛋白质水平表达抑制率为19.65%~90.40%.转染siRNA后,HepG2的细胞克隆形成能力和DNA合成能力明显受到抑制.结论 siRNA能够有效抑制肝癌细胞FGFR3的表达,并继而抑制肝癌细胞的DNA合成和生长,能够为肝癌基因表达调控研究提供新的靶基因.
作者:邱伟华;陈皓;沈柏用;杨卫平;李宏为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三氧化二砷(As2O3)诱导人肝癌细胞系Bel-7402细胞凋亡及与线粒体跨膜电位的关系.方法 应用不同浓度的As2O3作用于肝癌细胞后,观察As2O3对肝癌细胞生长状态的影响;通过噻唑蓝(MTT)比色法观察其对Bel 7402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共聚焦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术观察经Annexin V-FITC/PI双染后的细胞早期凋亡;通过共聚焦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跨膜电位(MMP)的改变情况;并通过底物染色法反映Caspase-3的活性.结果 不同浓度的As2O3作用于肝癌细胞后有明显的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经Annexin V-FITC/PI双染后,可观察到Bel-7402细胞的早期凋亡现象,2 μmol/LAs2O3作用24 h细胞凋亡率为9.89%,作用48h细胞凋亡率为48.53%,而4μmol/L As2O3作用24 h细胞凋亡率为18.27%,作用48h细胞凋亡率为67.52%;经As2O3药物作用后,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水平下降,且与药物作用时间和药物浓度有关(P<O.05);同时Caspase-3活性被激活.结论 As2O3可明显抑制肝癌细胞Bel-7402的生长,并使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诱导肝癌细胞凋亡.
作者:刘连新;曲志博;郭化鑫;陈炜;尹大龙;杨海彦;潘尚哈;姜洪池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利用携带人MDA-7/IL-24基因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Ad.mda-7)作为载体,感染不同转移潜能的肝癌细胞MHCC97H,MHCC97L,Hep3B和正常的肝细胞L02,观察该基因对肝癌的选择性杀伤作用和增殖抑制作用.方法 将携带人MDA-7/IL-24基因的腺病毒Ad.mda-7感染正常肝细胞L02和肝癌细胞MHCC97H,MHCC97L和Hep3B,通过RT-PCR和ELISA方法观察MDA-7基因的表达,通过四甲基偶氮哩蓝染色法(MTT)观察该基因对肝癌细胞的生长抑制,Hoechst染色和流式细胞仪观察MDA-7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结果 RT-PCR提示复制缺陷型腺病毒能介导外源基因MDA-7/IL-24在肝癌细胞株MHCC97H,MHCC97L,Hep3B和正常细胞L02中高效表达;ELISA方法检测提示细胞培养上清液中MDA-7/IL-24蛋白的表达,而且随着感染时间延长表达量升高;MTT实验结果表明MDA-7能明显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Hoechst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提示MDA-7能促进肝癌细的凋亡;细胞周期检测提示肝癌细胞大量被阻滞在G2/M期,正常细胞没有增殖阻滞作用.各项结果提示MDA-7对正常的肝细胞没有促进凋亡和增殖阻滞的作用.结论 Ad.mda-7选择性的杀伤肝癌细胞,促进细胞增殖阻滞及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与肝癌细胞的转移潜能无关.
作者:王从俊;彭志海;于愿;陈堃;郑建伟;胡回忆;吉文伟;薛新波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构建稳定表达乙肝病毒X蛋白的CCL13细胞系,为研究HBx在诱导肝细胞癌侵袭和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作用提供基础.方法 将已构建的含HBx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Bx质粒,采用脂质体介导法转染到人肝CCL13细胞系并检测HBx的稳定表达.通过体内、体外实验,研究目的 细胞的侵袭能力.结果 应用PCR技术从已转染的CCL13细胞中克隆出HBx基因,检测有无稳定表达HBx基因的两组CCL13细胞生长曲线、集落形成率、划痕愈合和细胞侵袭力,发现转染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有很明显的恶性肿瘤细胞表型.结论 成功构建了稳定表达X蛋白且具有高侵袭性的CCL13细胞系,发现该细胞系侵袭能力的条件性.
作者:欧迪鹏;杨连粤;陶一明;唐发清;黄秀英 刊期: 2007年第10期
一、超声造影剂概述超声造影是指将与机体组织声学特性明显不同的物质--超声造影剂(ultrasound contrast agent,UCA)注入体内,增强血流与组织回声对比,利用待查目标与周围组织的血流灌注的差异来确定待查目标并进行定性诊断的一种超声检查方法.
作者:王知力;唐杰 刊期: 2007年第10期
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itc carcinoma,PHC)是我国常见的肿瘤之一[1],其恶性程度高,疗效差[2],全球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此病,其中约45%发生在中国[3].目前对于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手段主要有外科切除、肝血管栓塞化疗、无水酒精注射治疗、射频治疗、生物反应修饰剂的治疗及化疗等多种方法,而临床上主要采取以手术为主,辅以其它方法的综合治疗措施,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5年生存率及病人的生存质量仍不尽人意.
作者:胡邓迪;沈来根 刊期: 2007年第10期
胰腺为腹膜后器官,其损伤较少见,占腹部损伤1%~2%,近年来由于交通事故的增加,胰腺损伤上升至3%~12%[1].胰腺位置隐蔽,一旦受损诊断较难,特别是判断胰腺是否为横断伤诊断更为困难.我们对1990年1月-2005年11月收治的15例胰腺横断伤的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崔晓峰;米疆生 刊期: 2007年第10期
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SRHC)是肝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病死率高达50%~80%[1].如能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我科1990年1月至2006年6月收治SRHC病人23例,报告如下.
作者:蔡海 刊期: 2007年第10期
门静脉海绵样变(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portal vein,CTPV)指门静脉主干或其分支完全或部分堵塞后,在其周围形成的海绵样扭曲的静脉网.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特别是彩超、CT、MRI等在腹部血管检查中的应用,本病的发现日渐增多.我科在2004-2006年间共收治此类病人4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欧明辉;戈小虎;刘杰;管圣;任昊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病人,男43岁,因右上腹隐痛不适、腹胀2个月余,加重1个月余于2006年11月6日入院.
作者:赵铁军;宋袁伟;黄大熔;鲍传志;雷士泽;叶占勇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病人,女,57岁,因B超发现右肝囊肿1年余,于入院前1年行常规B超发现右肝囊肿,大小约4.8 cm×5 cm.因无明显症状且囊肿较小,故未行治疗.入院前1个月,病人出现腹胀,饭后尤甚,伴吞咽困难.同时出现牙龈出血,但无畏寒、发热及黄疸,无恶心、呕吐、呕血及黑便,无腹痛、腹泻.B超示左肝可见约85 mm× 91 mm类圆形稍增强回声,界清,内部呈蜂窝状.右肝可见约166 mm×138 mm囊性包块,界清,内部密集细点状回声.
作者:王威巍;王济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1.临床资料:病人,男,41岁,因腹胀2个月入院,伴有纳差、乏力,无腹泻、黄疸、寒热,当地医院查B超和CT发现右肝占位,考虑肝癌,为进一步诊治而就诊于我院,查体:神清,皮肤巩膜不黄,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颈静脉不怒张,腹平坦,未见肠型和胃蠕动波,未见浅表静脉曲张,肝脏肋下未扪及,脾脏肋下一指,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
作者:柏斗胜;樊嘉;周俭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病人男性,62岁,因发现右上腹肿块伴腹部不适及消瘦1月余入院.曾餐后呕吐胃内容物数次,发病以来体重减轻5 kg,腹部肿块明显增大.查体:神清,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右上腹明显隆起,可及约17 cm×17 cm×5cm肿块,质中,界欠清,表面欠光滑,不能推动.CT示右上腹腔囊实性肿块,与肝左叶、胆囊、胃窦分界不清,考虑恶性肿瘤可能大;左肝内胆管结石.
作者:魏强;陈君雪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无乙肝及丙肝的肝细胞癌其病原学和预后因素仍然不清楚.该研究通过原位杂交的方法,对46例无乙肝及丙肝的肝细胞癌病人的非肿瘤肝组织中HBV DNA和HCVRNA的水平进行检测.对HBV DNA高水平表达和HBVDNA低水平表达两组病人肿瘤再复发率进行比较,同时探索一些可能与预后有关的因素.结果显示,35例病人的非肿瘤肝标本中检测到HBV DNA,而所有标本中均没发现HCV RNA.
作者:Nakai T;Shiraishi O;Kawabe T;王瑞官;邹一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2-2006年引文情况,探讨其引文规律.方法 采用引文计量分析法按文章发表的时序逐篇统计,对2002-2006年间所刊载1770篇文章所引用的参考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其引文率为85.99%,篇均引文7.41条,引文类型分别为期刊(95.87%)和图书(4.13%),普赖斯指数41.62%,作者自引率3.32%,期刊自引率为5.25%,被引用频次前10位的中文期刊的文献引用量占总引用文献量的49.20%.结论 其引文率较高,被引文献时效性较强,涉猎文献范围广,中文引用强度高,为我国肝胆外科临床、科研工作领域里的核心期刊.
作者:张方;祖革 刊期: 200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