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早期肝胆管结石肝切除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980-2002年20例早期肝胆管结石肝切除的治疗效果.结果 早期肝胆管结石肝切除治疗占同期肝切除治疗的14.29%(20/140).其中左外叶切除8例,左外叶上段切除2例,左外叶下段切除2例,左半肝切除2例,右后叶切除3例,右后叶下段切除2例,右前叶部分切除1例.附加胆总管切开12例,预防性行胆肠Roux-Y吻合术1例.术后并发症3例,其中胆总管残余结石1例,切口感染和肝断面积液各1例.无手术死亡.全部病例获得3~14年随访,优良率达95%.结论 早期肝胆管结石的肝切除治疗效果甚佳.
作者:李庆怀;高静涛;曹嘉华;秦建伟;袁克文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意外胆囊癌的临床处理对策与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意外胆囊癌51例,对其治疗与预后进行统计分析.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 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位置、Nevin分期及手术方式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对于Ⅱ期体底部胆囊癌和Ⅲ、Ⅳ期体底部胆囊癌以及颈部胆囊癌,胆囊癌根治术组优于单纯胆囊切除术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4、0.001及0.018);对于Ⅰ期体底部胆囊癌,单纯胆囊切除术组与胆囊癌根治术组病人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2).结论 对于Nevin Ⅰ期体底部胆囊癌病人,单纯胆囊切除术已达到根治效果;对于Nevin Ⅰ期颈部胆囊癌及Nevin Ⅱ期以晚的胆囊癌,胆囊癌根治术能有效改善其预后.
作者:赖越元;夏金堂;温敏杰;林帆;柯传烽;邹一丰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肝外胆管类癌的临床特征和临床诊治.方法 报告2例胆总管类癌并结合文献报道30例;对32例肝外胆管类癌进行分析.结果 肝外胆管类癌临床少见,32例中女性23例,男性9例,发病年龄平均为49岁(19~79)岁.临床表现梗阻黄疸为常见,占55%.肿瘤局限于胆管内为71%,诊断时己有远处转移的为29%,其肿瘤局限于胆管内病例3年存活率为100%.结论 肝外胆管类癌与胆管腺癌不同,其发病年龄年轻(平均为49岁),并好发于女性.肿瘤的局部浸润为主,很少发生远处转移,根治切除后可获长期生存,对胆管类癌应行积极的根治切除.
作者:李强;郝希山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索利用MR后处理工作站进行肝脏血管与胆管系统融合的方法及意义.方法 12例手术病人术前同时行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three dimensional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 DCE MRA)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包括6例肝硬化、4例肝癌、2例发生在胆总管的胆管细胞癌.两种序列采取一致的扫描范围、视野及层厚.利用MR后处理工作站分别进行血管与胆管系统的重建,然后将两者融合并形成三维动画.结果 三种重建方法中,肝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法重建观察的血管级数高于(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和容积重建(volume reconstruction,VR),胆管三种方法之间无统计学差别.重建和融合可同时显示肝内血管、胆管的解剖与异常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论 利用MR后处理工作站可在活体达到肝脏血管系统与胆管系统的融合,其解剖关系的显示有助于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
作者:李勇;梁碧玲;黄穗乔;吴卓;叶瑞心;钟镜联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良性胆管瘢痕性狭窄的形成机制.方法 收集14例良性胆管瘢痕性狭窄的胆管瘢痕组织,用10例正常胆管作为对照,分别用光镜、SEM、TEM观察其形态学特点;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CD68、TGFβ、α-SMA在两组中的表达及定位.结果 胆管瘢痕存在以巨噬细胞(MФ)为主的炎细胞持续浸润,缺血缺氧和MFB等特点.CD68、TGFβ1、α-SMA在胆管瘢痕中表达较强,与正常胆管有显著差异.CD68主要表达于MФ.α-SMA表达于MFB的胞浆、血管平滑肌组织、胆管平滑肌.胆管瘢痕中新生血管增多,部分管壁明显增厚.TGFβ1主要表达于肉芽组织、FB、MФ等炎细胞.结论 胆管瘢痕中存在以MФ为主的持续慢性炎症,MФ通过分泌TGFβ1导致胶原纤维过度沉积、改建不良和MFB的形成,引起胆管瘢痕性狭窄.胆管瘢痕的缺血可能是加剧良性胆管狭窄形成的重要原因.
作者:张小文;施国明;邹浩;朱红;王炳煌;李晓;李立春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先天性胆囊缺如的诊断方法.方法 分析我科诊治的2例和1994年以来国内文献报道76例先天性胆囊缺如病人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术前B超和(或)CT检查:5例先天性胆囊缺如确诊.1例未手术,其余77例均手术证实先天性胆囊缺如.总共有34例(诊为萎缩性胆囊炎2例,诊为胆囊结石32例)进行了不必要的手术.先天性胆囊缺如可分为Ⅰ型:有症状型,Ⅱ型:无症状型;Ⅰ型再可分为Ⅰ a型:伴其它先天多发致死畸形,Ⅰ b型:不伴致死性畸形.结论 术前确诊胆囊缺如非常困难,对这一先天畸形的认识有助于医生对可疑病例的鉴别,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作者:唐黎明;王信富;任培土;徐关根;王成盛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高龄高危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病人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5月至2006年3月中山医院118例80岁以上胆管结石继发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病人的治疗方法及结果.结果 118例病人首先经内镜治疗,81例经内镜取石或ENBD引流后病情缓解,治疗成功,3例死亡.34例内镜治疗失败即转为手术,其中31例治愈,手术死亡3例.118例病人总并发症发生率22%,死亡率5.1%.结论 对高龄高危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病人内镜治疗是首选,外科手术仍是重要手段,早期积极引流治疗,可降低死亡率.
作者:钟宝元;沈振斌;孙益红;周平红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血管形成抑制剂3TSR对裸鼠皮下胆囊癌种植瘤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建立裸鼠皮下胆囊癌种植瘤模型,进行随机干预实验,实验分为对照组、3TSR组、5-氟尿嘧啶(5-FU)组和3TSR+5-FU组,每组6只.检测荷瘤体积、胆囊癌细胞增殖指数(PCNA)、凋亡率、微血管密度(MVD)、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率及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 (1)3TSR组、5-FU组和3TSR+5-FU组肿瘤体积较对照组显著减小,分别缩小31.1%,38.3%和60.2%.对照组、3TSR组、5-FU组和3TSR+5-FU组胆囊癌细胞增殖指数分别为(25.8±2.4)%,(23.7±5.0)%,(9.4±2.5)%和(11.9±3.8)%,其中3TSR组增殖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但5-FU组和3TSR+5-FU组细胞增殖指数显著小于对照组和3TSR组(P<0.05).4组胆囊癌细胞凋亡率分别为(5.1±1.4)%,(4.3±1.6)%,(19.8±5.1)%和(13.9±3.8)%,其中3TSR组胆囊癌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5-FU组和3TSR+5-FU组细胞凋亡率显著大于对照组和3TSR组(P<0.05).4组微血管密度分别为(15.2±4.6)%,(4.2±1.2)%,(8.7±2.1)%和(4.9±1.8)%,其中含3TSR的两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和5-FU组(P<0.05).4组内皮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3±1.4)%,(10.8±2.9)%,(5.1±2.1)%和(10.2±3.0)%,其中含3TSR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组VEGF表达率分别为(14.0±3.2)%,(4.7±2.8)%,(12.8±1.4)%和(6.7±2.9)%,其中含3TSR的两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和5-FU组(P<0.05).结论 3TSR显著减少肿瘤体积,抑制微血管生成,其机制可能与诱导内皮细胞凋亡和抑制VEGF有关;3TSR与化疗药物5-FU合用对胆囊癌的治疗有协同作用.本研究为3TSR的临床前期应用提供了一定实验基础.
作者:金洲祥;朱少俊;张雪峰;章小平;王飞海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建立胆道闭合性损伤动物模型,探讨闭合性胆道损伤后手术时机的确定.方法 结扎36只SD大鼠胆总管,建立胆道闭合性损伤模型,随机分为12组,每组3只,分别于阻塞性黄疸后第0(正常对照组)、1、4、7、11、15、23、30、48、63、71、90天共计12个时间点取大鼠梗阻段胆管,做胆管和肝脏的病理切片及免疫组化,观察并检测胆管壁炎症水肿程度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在胆道损伤后不同时期的表达强度,并绘制胆管壁炎症水肿程度和TGF-β1表达量的关系曲线.各时间点取血检测肝功能各项指标并绘制时间变化曲线.结果 胆总管完全梗阻的情况下,胆管壁在损伤发生后4 d内迅速发生炎症和水肿,在第23天前后炎症水肿达到高峰,以后逐渐减弱,30 d以后炎症水肿基本达到稳定水平,但仍高于损伤后2 d且低于损伤后第4天的水肿程度;随着时间的增加,胆管壁的TGF-β1表达量逐渐增加,在48 d左右达到高值,以后逐渐减少,80 d以后接近正常水平.病理HE染色及血清TBIL、DBIL、IBIL、ALB、ALT和AST等指标,提示胆道完全梗阻超过3周以后,肝脏发生不可逆的损伤.结论 胆道闭合性损伤后,应该在损伤后2 d内及早行手术治疗,这是胆道闭合性损伤的佳手术治疗时机;如果错过了该时机,应尽早进行保守治疗或先行胆管T管引流后再于损伤后30~40 d或80 d以后行手术治疗.
作者:黄立嵩;张永杰;俞文隆;史嵩;杨珏;王雷;施鹏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自行研制的无缝线磁性胆肠吻合支架在犬急性胆管损伤后、胆管炎症较重的情况下,一期修复胆肠连续性的可行性.方法 制造犬的急性胆管损伤并胆汁性腹膜炎模型,在胆管炎症较重的情况下应用磁性胆肠吻合支架进行胆肠连续性的一期修复,观察吻合效果,并与传统手工吻合方式进行比较.结果 研制的吻合支架一期修复犬胆肠连续性安全可靠,无吻合口漏和感染发生;胆道造影显示吻合口通畅,无明显狭窄.组织学检查显示吻合口愈合良好,炎症反应小,胶原排列整齐.结论 该吻合支架在胆管炎症较重的情况下,进行胆肠连续性的一期修复是安全而且可行的.
作者:李建辉;吕毅;张智勇;刘昌;史源;王博;季学闻;于良;耿智敏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胆囊切除术对家兔Oddi括约肌运动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 将16只成年家兔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胆囊切除术组,每组8只.手术4周后进行Oddi括约肌压力及肌电的同时测定.结果 压力测定:胆囊切除术组胆总管压力降低,Oddi括约肌基础压、收缩波幅升高(P<0.01);肌电测定:肌电活动由原来的锋电位变为肌电簇,波幅升高,持续时间延长(P<0.01),收缩频率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胆囊切除术后家兔Oddi括约肌功能有明显改变;Oddi括约肌蠕动增强以加快胆汁的排泄.
作者:王小军;李虎城;陈飞;李智华;李晓武;董家鸿 刊期: 2007年第11期
原发性胆囊癌是胆道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占胆道疾患的0.96%~4.9%,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恶性程度较高,早期诊断率及手术切除率低,预后差,术后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5%[1].因此建立模型对提高胆囊癌病因学研究及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意义.现对胆囊癌模型的研究现状做如下综述.
作者:暨玲;屠金夫;蒋飞照 刊期: 2007年第11期
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是一种恶性很高、难于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棘手的恶性肿瘤.1840年Durand Fardel首先报道胆管癌病例,以后逐渐认识到不论肝内胆管癌或是肝外胆管癌均源自胆道系统的导管上皮[1].迄今为止,大多数胆管癌病人在诊断时肿块已无法切除,其病程平均少于12个月,当出现继发性胆道梗阻和反复脓毒症、肝功衰竭时,则构成很高的死亡率[2].在过去30年,包括切除手术病人的全部胆管癌的5年生存率仅为5%,确实值得注视[3].
作者:杨兴无;杨春明 刊期: 2007年第11期
胆囊结石合并有胆总管相对探查指征病人临床较常见,目前对这类病人处理的方法较多,该院自1999年1月至2005年5月收治了胆囊结石947例,110例具有胆总管相对探查指征.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郭锋;陈守生;刘瑞荣;许真 刊期: 2007年第11期
老年人急性无结石性胆囊穿孔的发病率不是很高,但其有很高的误诊率,一旦误诊死亡率较高.我院自1993-2005年共收治老年无结石的急性胆囊穿孔病人18例,其中误诊10例(55.5%),死亡3例(16.6%).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永均;施金怡 刊期: 2007年第11期
随着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以下简称LC)的广泛开展与深入研究,钛夹等异物引起的并发症逐渐被临床医生所认识,免钛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成为微创外科进一步的研究方向.目前国内免钛夹LC主要为丝线结扎胆囊管和胆囊动脉、使用可吸收夹、单极电凝处理3种,但均有不足.我们在临床实验基础上应用ERBE BiClamp(免钛夹)处理胆囊动脉和胆囊管并完成100例的临床应用,现报道如下.
作者:隆洪木;何振平;徐来喜;陈先锋;曾江潮;刘刚 刊期: 2007年第11期
肿瘤发生是多基因协同作用、多因素共同参与、综合发展的结果.研究发现肿瘤抑制基因失活与其启动子区域表遗传性改变即CpG岛甲基化状态直接关联;因此CpG岛甲基化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作者:刘小方;许政;张浩;苏海龙;李绍军;周先亭;宋占文;孙孚波 刊期: 2007年第11期
自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研制成功以来,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国内一些学者通过临床研究显示,在给胃肠肿瘤术后病人营养的同时加用生长激素后可明显促进蛋白质合成和组织修复,减少术后并发症[1].但同时也有学者担心,GH在改善病人营养、缓解蛋白丢失、减轻恶病质、提高免疫力的同时也可能增加了某些细胞的恶性转化素质,或可能加剧了肿瘤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故GH在肿瘤病人术后的应用仍存在一定的争议[2].
作者:蔡辉华;孙跃明;赵翰林;苗毅 刊期: 2007年第11期
胆管癌对放疗、化疗不敏感,手术效果差,如何提高其治疗效果,一直是困扰临床医师的难题[1].作者既往的实验[2,3]显示胆管癌组织中Bcl-2高表达,胆管癌细胞株QBC939中Bcl-2阳性表达,Bcl-2反义寡核苷酸(ASODN)可抑制QBC939细胞增殖.本研究将Bcl-2 ASODN作用于人胆管癌细胞株QBC939,旨在探索Bcl-2 ASODN作用的分子机制,为胆管癌反义基因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彭创;汤恢焕;吴金术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病史资料:病人,女性,64岁,因反复心慌、出汗、多食、昏迷5年于2006年3月8日入院.病人症状数年来呈进行性加重,昏迷也越来越频繁,至入院时每天昏迷4~5次,发作时有时血糖低至0.9 mmol/L.病人具有典型的Whipple三联征症状:禁食后发生低血糖症状、血糖水平低于2.8 mmol/L、进食或注射葡萄糖后症状缓解.
作者:唐世龙;覃谦;李君久;熊秋华 刊期: 2007年第11期
肝外胆管良性肿瘤极少,而肝总管神经纤维瘤在临床上更属罕见.迄今为止,胆管神经纤维瘤在国内报道6例,国外报道1例,且仅1例位于肝总管.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肝总管神经纤维瘤报告如下.
作者:蒋利;蒋力生;李富宇 刊期: 2007年第11期
对肝门胆管癌术前可切除性的评估我没有做过深入研究,凭临床经验得出的印象是能否切除终要看手术探查的结果,术前难以定论.因为门静脉主干、左干、右干管腔无狭窄时,难以在术前判断门静脉壁是否受癌肿侵犯,而受侵犯与未受侵犯的预后是不一样的.我个人认为:(1)本文为回顾性资料总结,非前瞻性研究资料,术前采用的是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组合,有彩超+CT者,也有B超+ERCP者……等,各种不同的术前检查对门静脉是否受侵犯的准确性不同,因此,不能按统一标准将病人分组.
作者:王炳生 刊期: 2007年第11期
医源性胆管损伤是胆囊切除的严重并发症,及早发现、正确处理是极为重要的.本文从局部解剖、全身状况及预后等方面详细阐述了胆管损伤早期处理的重要性,并分别对胆管部分损伤、胆总管横断伤、左右肝管横断伤、胆管被结扎等不同伤情的处理进行了探讨.同时介绍了胆管对端吻合、高位胆肠吻合等困难操作的临床经验,对医源性胆管损伤的临床处理提供参考.
作者:高志清;付由池;刘正才 刊期: 200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