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8118
  • 国内刊号:11-3884/R
  • 影响因子:1.84
  • 创刊:199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857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哥白尼索引(波兰),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7年3期文献
  • 钝性胰腺损伤合并主胰管损伤的诊断和治疗:附35例报告

    目的 探讨钝性胰腺损伤合并主胰管损伤的早期诊断和合理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4月至2005年4月间35例胰腺钝性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早期诊断和损伤严重度的分级根据术前动态的淀粉酶及影像学检查(特别是动态螺旋CT和MRCP扫描)和早期外科手术的术中发现,就胰腺钝性伤的早期诊断方法、不同的手术处理方式及并发症等进行分析.结果 22例Ⅲ级胰腺损伤病人中,14例行远端胰腺切除术和脾切除术,6例行远端胰腺切除术和保留脾脏手术,2例行单纯胰周引流术.8例Ⅳ级胰腺损伤病人中,2例行远端胰腺切除术和脾切除术,2例行胰尾切除术,4例行胰腺空肠Roux-en-Y吻合术.5例Ⅴ级胰腺损伤病人中,4例由于复合伤情较重且合并十二指肠损伤,根据伤害严重度(injury severity score,ISS)评分,首先应用损伤控制手术先进行止血和制止肠内容物的外溢、胰腺外引流等简化手术,于急诊ICU监护待血液动力学稳定后,于受伤后48~72h再次行彻底性手术,1例胰头严重毁损伤行Whipple手术,平均住院时间是40d(2~147d),总死亡率是14.3%(35例中5例),其余均治愈.结论 对胰腺损伤病人,及时正确的诊断和合理的外科手术治疗是减少死亡率,改善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陈庆永;王春友;蒋春舫;王琳芳;方开锋;陈阳龙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胰头癌与壶腹癌可切除性及临床行为特点差异的比较研究

    目的 探讨胰头癌与壶腹癌在可切除性、肿瘤局部浸润、血管侵犯、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预后等临床行为特点的差异.方法 同期收治的胰头癌42例、壶腹癌26例为本研究对象,以手术发现和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探讨上述指标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同期收治的壶腹癌26例和胰头癌42例中,壶腹癌切除率84.62%,胰头癌的手术切除率为19.05%,胰头癌发生血管侵犯为83.33%,壶腹癌为11.54%,两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在肿瘤局部组织浸润(P=0.13)、淋巴结转移(P=0.15)、远处转移(P=0.54),两组间无差异;两组TNM分期构成亦存在明显差异(P<0.01).结论 壶腹癌与胰头癌因其原发组织、生长部位不同,其临床行为特点各异,术前应力争明确肿瘤部位以利于制定正确治疗方案.

    作者:田艳涛;赵平;王成锋;单毅;吴健雄;赵东兵;邵永孚;刘骞;白晓枫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慢性胰腺炎诊治再总结

    目的 进一步总结我院慢性胰腺炎的诊治经验,提高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1月至2005年4月间收治的129例慢性胰腺炎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129例慢性胰腺炎病人,发病1年内确诊率42.6%,5年内确诊率可达82.2%;长期饮酒导致慢性胰腺炎者占38.8%,胆源性者占27.9%;B超、CT和磁共振(MRI/MRCP)检查阳性率分别为68.3%、80.6%和82.0%,ERCP检查阳性率为46.3%;尿对氨基苯甲酸(PABA)试验阳性率为71.6%;74例接受了手术治疗,术后94.6%疼痛明显减轻,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5%.结论 慢性胰腺炎的病因特点有所变化,长期饮酒致病的比例增高;尽早明确诊断,去除诱因,口服止痛药物及胰酶制剂,适时选择适当的介入或手术治疗,有利于减轻慢性胰腺炎病人的症状,延缓病变进展.

    作者:曹越;赵玉沛;廖泉;张太平;戴梦华;刘子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肝移植术后胆道铸型综合征103例治疗体会

    目的 总结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铸型综合征(ECS)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03例肝移植术后BCS病人的治疗方法及转归.术后<3个月病人出现较重梗阻症状或合并有胆道感染时,以PTBD外引流管置换T型管.术后≥3个月病人,行纤维胆道镜治疗.BC取出后,对有吻合口以上胆道上皮坏死者,以支撑管支撑3~6个月.病人按照病变程度分成单纯BC组、中度坏死(累及肝门部及以下胆道上皮)BC组、重度坏死(累及肝内外各级胆管)BC组,统计各组在治疗前后1周的肝功酶指标(GPT、GGT、ALP、TB、DB),用SPSS11.5软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经过治疗后,单纯BC组32例,在随访过程中,未发现再有BC出现,各项肝功酶均在正常范围.中度坏死BC组53例,经支撑管支撑3~6个月后,治疗前后各项肝功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重度坏死BC组18例,9例因经济原因未能再次移植死于多脏器衰竭,1例死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8例接受了再次肝移植.其中4例围手术期死于多脏器衰竭,3例行再次肝移植后恢复正常未再有BCS存在,1例出现再次肝移植后BCS,行三次肝移植未再发现BCS存在.结论 BCS大多可通过纤维胆道镜取BC和后续的支撑管支撑治疗而解除梗阻症状,明显改善BCS病人的生活质量,降低BCS的再次移植率.BC合并肝内外胆管弥漫坏死者应尽早再次移植.

    作者:朱晓丹;沈中阳;曾熔;陈新国;李威;吴凤东;岳扬;杨欣欣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再手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处理中的疗效评价

    目的 探讨再手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PD)术后并发症处理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6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我院施行的392例PD术后并发症及再手术的原因、诊断、处理方式及疗效.结果 PD术后并发症133例(33.9%),死亡14例(3.6%).其中22例再手术,再手术的死亡3例,再手术死亡率13.6%.结论 导致PD术后再手术主要并发症有出血、胰瘘和切口裂开等.再手术是处理PD术后并发症的一个有效手段且不增加手术死亡率.

    作者:徐泽宽;苗毅;蒋奎荣;钱祝银;戴存才;吴竣立;刘训良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活体生物荧光成像技术检测HO-1在HO-1/Luc小鼠肝脏缺血模型中的表达

    目的 尝试使用活体生物荧光成像技术无创定量检测HO-1在活体动物肝脏温缺血模型中的时空表达.方法 建立小鼠部分肝脏温缺血模型,使用活体生物荧光成像技术连续检测HO-1在HO-1/Luc转基因报告小鼠中的转录情况.使用RT-PCR方法检测HO-1 mRNA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行HO-1的表达定位.结果 缺血肝叶发出的荧光信号早于再灌注后3h被检测到,随后信号不断增强在9h达到峰值,然后信号逐渐减弱至再灌注后48h恢复至基础水平.RT-PCR方法测得在HO-1蛋白上调之前出现了HO-1 mRNA的表达增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证实肝脏细胞是缺血再灌注损伤后HO-1表达上调的主要部位.结论 活体生物荧光成像技术可以实时定量检测肝脏缺血后HO-1的表达,是一项敏感的检测技术.

    作者:宿华威;Carlijn I.Buis;Robert J.Porter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反义调控DNA甲基转移酶1基因对人胆管癌细胞生长的抑制效应

    目的 观察转染反义DNMT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对人胆管癌细胞QBC-939生长的影响,初步探讨DNMT1基因在胆管癌发生中的表遗传学机制.方法 将构建好的反义DNMT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用脂质体介导法转入人胆管癌细胞QBC-939,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前后DNMT1蛋白的表达变化,MTT法和软琼脂克隆形成试验观察各组细胞的生长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生长周期及凋亡率的变化.结果 (1)Western blot检测证实转染反义基因能使DNMT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2)转染反义DNMT1基因能抑制QBC-939的生长曲线,并使其软琼脂克隆形成率从(38.020±4.120)%减少至(14.860±2.12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3)转染反义DNMT1基因能影响QBC-939的细胞周期,使之阻滞于G1期,细胞凋亡率从(1.63±0.27)%增加到(6.19±0.78)%,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00).结论 通过转染反义DNMT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可下调DNMT1在QBC-939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并能抑制胆管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促进凋亡的发生,提示DNMT1可能通过甲基化途径与胆管癌的发生有关.

    作者:左石;刘民锋;罗剑;徐立宁;陈勇军;唐启彬;邹声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错配修复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胰腺癌发生的关系

    目的 通过对胰腺癌错配修复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及蛋白表达的检测与微卫星不稳定性栽的分析,探讨胰腺癌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 从35例胰腺癌病人的正常胰腺组织、癌组织中提取DNA;MSP法检测hMLH1及hMSH2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SSCP法检测标本中微卫星不稳定性发生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错配修复基因hMLH1及hMSH2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35例胰腺癌中hMLH1启动子甲基化发生率为60%(21/35),正常组织中未发现甲基化,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于hMSH2仅有1例胰腺癌出现启动子甲基化;35例胰腺癌中微卫星高度不稳定7例,低度不稳定14例,稳定11例,正常组织中没有出现微卫星不稳定,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微卫星不稳定的21例胰腺癌组织中有19例(90%)出现hMLH1启动子甲基化现象,微卫星稳定的11例胰腺癌组织中仅有2例(6%)出现hMLH1启动子甲基化.hMLH1启动子甲基化在微卫星不稳定胰腺癌组织中常为缺失表达或低表达,在微卫星稳定胰腺癌组织中呈正常表达.hMSH2无论在MSI-H或MSI-L胰腺癌与正常胰腺组织中均无缺失表达,仅部分低表达.结论 胰腺癌组织中错配修复基因的缺陷主要是hMLH1启动子甲基化,与胰腺癌微卫星不稳定性及蛋白表达缺失有关,在胰腺癌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是胰腺癌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赵作伟;李曼;李克军;王忠裕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山莨菪碱在大鼠胰腺移植中的保护作用

    目的 通过建立大鼠胰腺移植模型,探讨山莨菪碱对胰腺移植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胰腺移植模型.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只行开腹手术;对照组只做大鼠胰腺移植模型;实验组给受体大鼠静脉注射山莨菪碱5 mg/kg,其余同对照组.各组不同时段采血,检测血淀粉酶、血栓烷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的水平,取胰腺组织观察病理学改变.结果 术后2h对照组血淀粉酶、TXB2、6-K均升高,4h TXB2/6-K比值上调,移植胰腺组织病理损伤明显.实验组血淀粉酶、TXB2较对照组降低(P<0.05),TXB2/6-K比值趋于正常,胰腺组织病理损伤减轻.结论 山莨菪碱对大鼠胰腺移植组织有保护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TXB2生成、缓解TXB2/6-K比值失调、改善微循环,减轻移植胰腺I/R损伤有关.

    作者:李杰清;梁健;何三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赛来昔布联合吉西他滨对胰腺癌细胞侵袭转移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 研究环氧合酶-2选择性抑制剂赛来昔布联合吉西他滨对胰腺癌细胞侵袭力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体外侵袭力测定试剂盒和鸡胚尿囊膜模型检测赛来昔布联合吉西他滨对胰腺癌细胞侵袭力的影响,应用RT-PCR方法检测赛来昔布和吉西他滨对胰腺癌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及其组织抑制剂TIMP-1、TIMP-2 mRNA表达情况,应用明胶酶谱和反式酶谱方法检测赛来昔布和吉西他滨对胰腺癌细胞分泌MMP-2、MMP-9、TIMP-1及TIMP-2的影响.结果 吉西他滨作用24h和72h胰腺癌侵袭细胞数量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赛来昔布作用24h即可降低穿透ECM膜的侵袭细胞数量,赛来昔布与吉西他滨联合,侵袭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但较单用赛来昔布无明显差异,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侵袭细胞数有下降趋势.药物作用24 h时,对鸡胚胰腺癌移植瘤细胞的侵袭无明显抑制作用,吉西他滨作用72 h,鸡胚胰腺癌移植瘤细胞侵袭未受抑制,赛来昔布作用72h,鸡胚胰腺癌移植瘤细胞侵袭明显受抑制,两种药物联合作用72h,对鸡胚移植瘤细胞侵袭力的抑制作用与单用赛来昔布无明显差异.RT-PCR、明胶酶谱和反式明胶酶谱分析表明,赛来昔布抑制胰腺癌细胞分泌和激活MMP-2和MMP-9,但对TIMP-1和TIMP-2的分泌和激活无明显影响,联合吉西他滨前后,MMP-2、MMP-9、TIMP-1和TIMP-2的分泌和活性无明显改变.结论 COX-2选择性抑制剂赛来昔布抑制吉西他滨干预后的胰腺癌的细胞侵袭,从而间接对吉西他滨的治疗起增敏作用,其机制部分通过是抑制MMP-2和MMP-9的分泌,减少ECM的降解所致.

    作者:徐刚;王兴鹏;吴恺;赵崧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赛来昔布治疗胰腺癌裸鼠移植瘤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联合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赛来昔布对胰腺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 40只裸鼠建立胰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随机分对照组、HIFU组、赛来昔布组及联合组共观察40 d,研究各处理因素对移植瘤生长的影响.观察4组移植瘤组织病理学变化,RT-PCR检测bcl-2、bax及HSP70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HSP70的表达.结果 联合组移植瘤平均体积小,赛来昔布组、HIFU组、联合组抑瘤率分别为81.3%、93%、99.7%.病理示HIFU组和联合组中见大片凝固性坏死,HIFU组可见残留癌细胞小岛而联合组未见.PT-PCR示bcl-2在各组中均表达极弱;bax在HIFU组、赛来昔布组及联合组中表达均上调;HSP70以联合组表达上调明显.免疫组化示HIFU组、联合组HSP70呈强阳性表达.结论 HIFU与赛来昔布联合对胰腺癌裸鼠移植瘤的治疗可起到协同作用.HIFU不仅可以直接杀灭肿瘤细胞,而且可以通过上调bax的表达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通过上调HSP70的表达激发机体的免疫反应进一步抑制肿瘤生长.

    作者:刘丽燕;王兴鹏;姜立新;吴恺;臧丽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沟槽状胰腺炎及研究进展

    沟槽状胰腺炎(groove pancreatitis,GP)是慢性胰腺炎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特殊之处在于该病的发病部位以及术前较高的误诊率.1973年德国学者Becker第一次提出了该病的存在,并将其命名为GP.1982年Stolte等[1]通过对30例GP病人的分析,描述了其特征,即在胰头背部、胆总管下段和十二指肠之间有纤维瘢痕组织的存在,并对其进行了分类,人们才开始对该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作者:胡震;代文杰;姜洪池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胆囊十二指肠内瘘临床诊治分析

    胆囊十二指肠内瘘好发于慢性胆囊炎的进展过程中,90%的胆道内瘘来自胆石症[1].本病临床少见,本院从1990年2月至2005年12月,手术证实胆囊十二指肠内瘘65例,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作者:郑国庆;张珉;梁金荣;何晓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胆囊切除术后残留病变的预防与治疗

    由于胆囊切除适应证放宽,开腹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基层医院的广泛开展,胆囊切除术后残余病变的发病率也日渐增高,具体发病率尚无法统计.现对我院近10年来收治胆囊切除术后残余病变30例的发生原因,预防和治疗进行分析探讨.

    作者:刁红亮;乌尔班;黄先国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治疗肝脓肿的临床应用

    随着肠道传染病的有效控制,抗生素的不断升级换代和诊疗技术的进步,肝脓肿的病死率已下降到6%~14%[1],但仍存在进一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的问题[2].自2000年1月至2005年10月,我们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治疗34例肝脓肿,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梁国庆;黄韬;陆立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肝脏未分化胚胎性肉瘤的螺旋CT表现

    肝脏未分化胚胎性肉瘤(undifferentiated embryonal sarcoma,UES)少见,有关本病的影像学报道十分有限,且CT检查多为普通增强扫描[1~4],难以准确的反映病灶的强化特征.笔者总结6例UES病人的资料,结合文献分析、总结其螺旋CT表现特征,探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丛振杰;贺书杰;殷薇薇;祁延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孤立性胆囊淋巴结结核一例

    病人,女,32岁.右上腹隐痛不适伴右肩胛区牵涉痛3月余入院,不伴低热、盗汗、乏力、纳差、消瘦.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腹部无阳性体征.胸片:双肺无异常发现.肝功正常.B型超声:胆囊大小形态正常,壁光滑,囊内分别见1.4cm×0.6cm、1.0cm×0.5cm强回声光团,后伴声影,余腹腔无异常发现.诊断为胆囊结石.

    作者:罗蓬;李建阳;张庭澍;曹云;李利波;陈建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胰肾联合移植进展

    胰腺移植发展较为曲折.早在19世纪末,人们就开始探讨胰腺移植治疗糖尿病的可能性,直到1966年明尼苏达大学的Kelly教授才首次施行了节段胰腺移植,步入临床应用阶段.据国际胰腺移植登记中心(IPTR)及全美器官分配网络(UNOS)统计,目前全球已经实施了近20000例胰腺移植手术,其中83%为胰肾联合移植,人及移植物生存率由初的70%/50%上升到95%/84%,成为治疗糖尿病的佳手段.

    作者:刘永锋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胰腺癌基因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相对于疾病的传统治疗方式,基因治疗是一个年轻而又充满活力的研究领域.从1989年美国科学家Rosenberg等开始第一个人类基因治疗临床试验至今,虽然仅有17年的历史,但基因治疗无论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试验,都获得了长足进展[1,2].据基因医学杂志(J Gene Med)临床试验数据库统计,截至2006年7月31日,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已完成、正在进行或已经批准的基因治疗临床试验项目共1192项,主要集中在肿瘤(66%)、遗传性疾病(9.8%)和心血管疾病(8.3%)等方面.

    作者:张太平;赵玉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外科病人液体治疗的现代概念

    临床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外科基础方面广泛涉及于各临床专科,对外科的整体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临床医师往往对此甚少关注,显得观念滞后,知识没有及时更新.在外科病人的液体治疗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普遍忽视创伤后组织微循环的变化,术后容量治疗很随意.对输血指征以及晶、胶体(白蛋白、人工胶体)的合理应用也有认识不足和处理不当.

    作者:吴肇汉 刊期: 200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