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核转录因子(NF-кB)与P糖蛋白(P-gp)在肝细胞肝癌(HCC)及癌旁肝组织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0例HCC中NF-кB、P-gp的表达情况,以30例相应癌旁肝组织作为对照组,所得结果用统计学卡方检验及列联表等相关分析进行比较.结果 NF-кB蛋白在HCC、癌旁肝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3%(19/30)、16.7%(5/30),HCC与癌旁肝组织中NF-кB蛋白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P-gp蛋白在HCC、癌旁肝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3%(25/30)、30%(9/30),HCC与癌旁肝组织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NF-кB蛋白的表达与P-gp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89,P<0.05).结论 NF-кB和P-gp在HCC中的表达提示其可能参加了HCC和多药耐药的发生.NF-кB与P-gp在HCC表达中呈正相关,提示NF-кB与P-gp可能介导的多药耐药,共同参与了HCC多药耐药机制.
作者:邬林泉;戈华平;罗志强;傅华群;蒋筱强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背景 虽然腹腔镜下肝脏切除的技术进展缓慢,但是仍有证据表明在选择性病例中运用腹腔镜技术进行一些较小型的肝切除,特别是肝左外叶切除术是安全的.目的 探讨运用腹腔镜技术进行肝左外叶切除的操作技术和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04-2005年间接受完全腹腔镜下肝左外叶切除的6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围手术期数据、病理结果、随访数据等.结果 6例病人均行完全腹腔镜下肝左外叶切除术,无需中转开腹,无术中死亡和术后并发症;全组病例平均手术时间为19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70ml;其中4例病理诊断为肝细胞性肝癌,1例为局灶性结节样增生,1例为肝血管瘤;4例肝癌病人的手术切缘不少于1cm;平均住院时间为3d(2~6d),中位随访时间为12个月;4例肝癌病人至今均未见复发.结论 采用完全腹腔镜下肝左外叶切除,技术安全可行,并能大大减轻病人的手术创伤.
作者:李杰辉;郭荣平;黄创;吴咏志;赖宝山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后外侧入路腹腔镜脾切除术(L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994年12月至2005年12月我院在开展16例前入路LS的基础上,采用后外侧入路完成37例LS,回顾分析后外侧入路LS的临床资料.结果 除1例因套圈套扎脾蒂失败,遂扩大切口将脾脏提至腹壁按常规手术处理脾蒂外,其余手术均在完全腹腔镜下完成.切除脾脏长径7~18cm,7例病人发现副脾(18.9%).术后切口感染1例,平均手术时间为130min,平均术中失血量80ml,平均术后住院5.5d.结论 后外侧入路有利于LS操作,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入路.
作者:胡三元;陈波;王可新;张光永;张海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手助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在门静脉高压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5年1月至2006年2月共进行14例手助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结果 14例在手助腹腔镜下进行,无中转开腹病例.手术时间2~3.5h,平均2.6h.术中失血量120~350ml,平均(220±63)ml.无膈下感染、近期再出血和肝功衰竭发生.结论 手助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安全、操作方便,止血确切,可有效降低手术对机体的打击和肝功能损害,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许军;刘昶;王东;关英辉;赵金朋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囊腺癌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肝内胆管囊腺癌的临床资料及诊治经过.结果 4例中3例误诊为肝囊肿,1例为肝脓肿.3例行根治性切除术,1例7年后死于复发;2例已分别随访12和17个月,现仍存活,状态良好.另1例病人未能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结论 肝内胆管囊腺癌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良好.
作者:余强;万云乐;闵军;程玉;郭华;陈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原发性肝癌(HCC)经皮射频消融术(RFA)后出现消融后综合征的发生率,分析其发生的原因.方法 2002年7月至2006年4月,37例HCC采用经皮RFA技术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行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观察治疗后出现的各种临床症状及持续时间.结果 37例均顺利完成RFA治疗.32.4%(12/37)病人出现消融后迟发性症状.其中发热12例、寒战1例、全身不适7例、消融部位疼痛9例、恶心5例、呕吐2例、呃逆2例.治疗后3d症状明显,均在对症处理后14d内消失.消融后症状的发生与肿瘤体积、消融区体积、射频治疗时间及血清转氨酶(AST、ALT)水平呈明显相关性(P<0.01).肿瘤体积<50 cm3(直径4.5 cm)共19例,均未发生消融后综合征;肿瘤体积>50 cm3共18例,66.7%(12/18)病人发生消融后综合征.结论 HCC经皮RFA治疗后,约1/3病人可发生消融后综合征,其发生率与病灶大小相关,对症处理后2周内可自行消失.
作者:范瑞芳;柴福录;贺冠宪;万维喜;雍召生;解娅莉;柴凡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研究肝细胞癌(HCC)合并糖尿病(DM)实施肝切除术的预后.方法 回顾性总结1992年1月至2005年4月间410例肝细胞癌及36例合并糖尿病手术病人临床资料,用SPSS软件对其临床病理资料与术后生存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DM的HCC病人的年龄明显高于无DM的HCC病人(P=0.002),合并DM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DM组(P=0.001),而术后生存时间的比较无明显的差异(P=0.417);DM是影响孤立性大肝癌(SLHCC)病人的术后生存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 DM并不影响HCC手术的整体预后,因而,也对HCC病人包括手术等治疗方式的选择上影响不大.但对围手术期血糖的控制,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欧迪鹏;杨连粤;曾志军;陶一明;吴帆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采用门静脉成形开通术治疗门静脉血栓引起的门静脉狭窄或闭塞的临床疗效.方法 在X线或超声引导下用22G穿刺针经皮经肝穿刺门静脉右支,将0.018in微导丝送入门静脉主干,沿导丝将头带金标的血管鞘送入门静脉,更换0.035in导丝,引导5F直头多侧孔导管越过狭窄或栓塞段,用多侧孔导管在负压状态下吸除柔软血栓,不能吸除的机化血栓用球囊扩张后植入支架进行旷置.若胃冠状静脉开口未被支架覆盖,应予栓塞.结束前常规用弹簧栓子栓塞肝实质穿刺道.结果 12例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引起门静脉狭窄或闭塞病人中除1例病人因经济原因仅接受了单纯溶栓治疗而未接受支架成形,其它11例病人均接受了门静脉支架成形开通术,开通后门静脉压力由(38.6±3.3)cm H20降至(27.5±5.6)cm H20,血氨由(48.3±6.6)μmol/L降至(33.2±5.7)μmol/L,(P<0.05).5例肝功能Child C级者有4例术后恢复至B级,7例Child B级者2例术后恢复至A级;5例病人在开通术后6个月内先后接受了肠镜复查,发现肠黏膜淤血水肿消失;4例腹水病人在开通术后3周内腹水完全消失;1例肝性脑病病人于术后第2天恢复,随访期间未见复发.结论 采用门静脉支架成形开通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血栓引起的门静脉狭窄或闭塞可以使门静脉入肝血流迅速恢复,对降低门静脉压力、控制上消化道出血、解除肠道淤血降低血氨和恢复肝脏功能都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具有很好的安全性.
作者:李常青;毛羽;许东海;周安;李坪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半肝血流完全阻断下无血肝切除术的方法及优点.方法 盲性分离肝后下腔静脉壁与肝实质间间隙,建立肝后隧道放置二条阻断带,阻断患侧肝静脉、肝短静脉及肝断面的交通血管,并阻断患侧入肝肝动脉及门静脉,在半肝血流完全阻断下完成14例肝切除术.结果 14例均成功建立肝后隧道并放置阻断带,未发生与此相关的并发症.切肝过程中肝断面基本无出血,视野清晰,操作精细,全组病人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半肝血流完全阻断下的肝切除术可显著减少术中出血,避免残肝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止术中气栓发生和医源性肿瘤播散,避免胃肠道、肾脏淤血,有效的保护下腔静脉及健侧肝静脉,极大的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作者:杨甲梅;隋承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肝再生增强因子(ALR)促进肝部分切除(PH)后再生的机制.方法 采用肝再生率评价ALR对PH后肝再生的作用;MTT检测ALR协同肝再生大鼠血清对肝细胞增殖和ALR对TGF-β1抑制肝细胞增殖的作用;免疫组化观察再生肝中ALR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 blot检测经ALR刺激后肝细胞中ALR表达变化.结果 ALR明显促进PH后的肝再生,可协同肝再生大鼠血清促进肝细胞增殖;ALR能拮抗TGF-β1对肝细胞增殖的抑制;ALR主要表达于正常肝细胞浆内;PH后2~3d肝细胞ALR减少甚至消失,第6天随着肝再生的完成,ALR含量又恢复正常;ALR刺激后肝细胞内源性ALR表达增高.结论 ALR能以自主分泌方式从肝细胞中释放,与间质细胞产生的肝再生调控因子相互作用,如抑制TGF-β1生物活性,间接促进PH后的肝再生过程.
作者:张勇;宋良文;尹纪业;王晓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MAT2A小干扰:RNA对荷瘤鼠肝癌细胞生长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MAT2A小干扰RNA质粒表达载体转染人肝癌细胞系Bel-7402细胞,建立持续转录小干扰RNA的细胞系,并将该细胞系皮下接种裸鼠,观察肿瘤生长情况;为进一步观察裸鼠体内抑瘤性,将皮下接种稳定表达小于扰RNA的Bel-7402细胞系的裸鼠分为三组:A、盐水对照组,B、空质粒对照组,C、siRNA治疗组;于接种后第12天,每组动物行纯化质粒DNA瘤内注射,观察肿瘤大小;治疗后2周,处死所有动物,取肿瘤,测量大小;部分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部分进行凋亡检测.结果 得到稳定转染siRNA载体、并能持续表达siRNA的Bel-7402细胞系,将稳定建系的细胞传代,持续表达siRNA细胞系肿瘤细胞生长明显缓慢.皮下接种建系的Bel-7402细胞建立荷瘤鼠模型,可以观察到siRNA组肿瘤生长缓慢,平均第13天才长出皮下可及、但肉眼看不到的肿瘤,而接种control siRNA组,平均第9天可长出肉眼可见的肿瘤;用裸鼠肿瘤模型观察siRNA的体内抑瘤效果,质粒DNA注射后,对照组瘤体10.93mm3,空质粒对照组为11.13 mm3,而siRNA质粒转染组为4.26 mm3(P<0,01);HE染色显示,对照组和空质粒组质粒DNA注射后,病灶充满肿瘤细胞;而siRNA组质粒DNA注射后,病灶内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坏死明显,仅见少量肿瘤细胞;且siRNA明显诱导荷瘤鼠肝癌细胞凋亡,其凋亡指数为(28.79±2.13)%,较盐水对照组(9.54±1.89)%和空质粒治疗组(10.24±2.06)%明显升高(t=15.41,P<0.01).结论 靶向MAT2A基因的siRNA诱导荷瘤鼠肝癌细胞凋亡,抑制肝癌细胞生长.
作者:刘权焰;刘志苏;邬开朗;朱应;何跃明;吴建国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内皮素受体拮抗剂是否对CCl4引起的大鼠肝纤维化有阻滞作用.方法 实验中采用的是通过CCl4损伤引起的肝硬化门脉高压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肝硬化模型组、PD142893(ETA/B双受体拮抗剂)治疗组.治疗组在用CCl4造模的同时皮下注射PD142893(12.5 μg/kg),2次/d,直到造模结束,取部分肝组织用甲醛固定后行HE染色和Masson染色并进行肝硬化分级;然后根据染色结果制作组织芯片并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Ⅰ型胶原、Ⅲ型胶原的蛋白表达并进行半定量分析.取部分肝组织用RT-PCR法检测Ⅰ型胶原、Ⅲ型胶原的mRNA表达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肝硬化分级和Masson染色胶原半定量结果证实肝硬化模型组、PD治疗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加重,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PD治疗组的肝纤维化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免疫组化蛋白表达及mRNA表达结果证实肝硬化模型组与对照组、PD治疗组比较明显上调(P<0.05).结论 ETA/B双受体拮抗剂可以有效地下调CCl4引起的肝纤维化大鼠的Ⅰ型胶原、Ⅲ型胶原的蛋白表达和mRNA表达,进而抑制大鼠肝纤维化的发展.
作者:魏常胜;王宇;张忠涛;周延忠;马雪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蛙皮素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方法 4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成4组:正常组、假手术组、阻黄组、阻黄+蛙皮素治疗组.术后第10天,检测下腔静脉血ALT、BIL-T、LPS值,测定肝脏氧化应激SOD、MDA、GSH、GST水平,光镜观察肝脏组织结构,免疫组化表达肝脏MCP-1.结果 蛙皮素降低ALT、LPS水平,减轻肝脏氧化应激,减少汇管区炎症细胞浸润,弱化MCP-1免疫组化阳性表达,对BIL-T无影响.讨论 蛙皮素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肝脏损伤有保护作用,这一结果为临床治疗胆道梗阻肝脏损害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作者:陆培华;时开网;刘子君;杨坤兴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BB)诱导MHCC-97H细胞中粘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mRNA的动态变化及FAK在细胞黏附、侵袭的作用.方法 不同浓度(1,2.5,5,10,25ng/ml)PDGF-BB诱导MHCC-97H人肝癌细胞,Real-time PCR方法检测FAK及MMP-2的mRNA动态变化,黏附实验、侵袭实验分别检测诱导后MHCC-97H细胞的黏附、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 诱导后MHCC-97H细胞FAK mRNA水平上调,在10ng/ml浓度时达到高,为对照组的112.6倍;MMP-2mRNA水平上调并与FAK mRNA水平上调呈一致性,在10ng/ml浓度时达到高,为对照组的56.9倍.诱导后各组黏附率分别为(66±1.84)%、(69±1.41)%、(69±2.42)%、(71±1.37)%和(66±3.28)%,与对照组的(54±2.08)%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诱导后5ng/ml和10ng/ml组侵袭细胞数分别为(26.63±4.5)、(28.75±4.2)个,与对照组(21.5±4.0)个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01).诱导后黏附率与侵袭细胞数变化在10ng/ml浓度时都达到高峰.结论 PDGF-BB上调MHCC-97H细胞中FAK表达,上调FAK促进MHCC-97H细胞的黏附和侵袭能力.
作者:袁周;樊嘉;余耀;周俭;陈洁;吴志全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近年,肝移植在我国迅速发展,已逐渐成为治疗终末期肝病的常规手术.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PHT)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的手术方式的选择重新成为临床工作者关注的重点.
作者:罗蒙;邱江锋;吴志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作为治疗肿瘤的新方法,在得到临床医生重视的同时,尽早界定RFA的评价和地位是临床应用的迫切需要,但其界定又不得不等待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作者:步向阳;王一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腹腔镜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腹部外科多种器官的手术治疗,但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病例应用报道较少.1991年腹腔镜技术尝试用于脾脏切除获得成功.
作者:卞建民;江滨;陈维;倪绍忠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小儿脾脏损伤常选择非手术保脾治疗,但在此过程中易于发生延迟性脾破裂,危及患儿生命.
作者:刘世松;于泉淼;孙文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本实验通过免疫组化SP法研究凋亡抑制因子livin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原发性肝细胞癌(PLC)TNM分期、复发之间的关系.
作者:胡慧;王从俊;龚龙;薛新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自Spencer Wells于1887年开展首例脾脏切除术至今虽已有100余年,但无论是病理脾还是外伤脾的脾脏切除术,一直沿用传统的脾脏切除术,该术式虽然有其很大的优越性,但对于复杂脾脏尤其是对侧支循环比较丰富的巨脾,该术式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术者必然要面临出血、胰漏、胃漏、结肠漏以及术后脾静脉血栓[1]等危险.
作者:王超峰;仵有学;安东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我们采用解剖脾门法行原位脾切除34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罗运权;张海阳;唐勋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经肝实质切开胆管取石术是当前处理肝内胆管结石的常用手术方式之一,但它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并没有得到充分论证.
作者:朱碧丽;廖彩仙;周杰;李晓平;张国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在外科治疗肝包虫病中,肝包虫外囊剥除术已逐渐成为一种能够有效地避免以往术后残腔积液、感染、胆瘘,肝包虫复发以及腹腔种植等并发症发生的术式,并且已有较多成功病例报道[1,2].
作者:贺宪;程博;李春光;刘文彪;田素芳;魏民;杨浩;张雷;侯军辉;阮俊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新研究进展揭示,抑癌基因功能的抑制或失活,除了与基因片段的丢失,DNA序列的错位、缺失、重组、变换、点突变等机制相关外,还与DNA序列中CpG岛(CpG island)中胞嘧啶(C)碱基环上发生的甲基化(mCpG)有极其重要的相关性.
作者:周晓俊;秦磊;薛万江;刘建夏;田力平;钱海鑫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病人,男性,47岁,农民,因突发全腹疼痛7d经当地卫生院转入县医院,入院时病人剧烈腹痛,呈持续性,伴恶心呕吐和畏寒发热,体温40℃,脉搏160次/min,呼吸40次/min,血压60/30 mmHg,扶人病房,急性重症病容,全身皮肤湿冷,皮肤巩膜中度黄染.
作者:王琪;李启刚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腹腔结核致梗阻性黄疸,临床上极为罕见.近期我院收治1例门腔间隙结核性肉芽肿致梗阻性黄疸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吴良洪;程南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1.临床资料:本组病人男性1例,女性3例,年龄42~60岁,平均年龄48岁,其中十二指肠乳头癌1例,十二指肠黏液腺癌1例,壶腹癌2例.
作者:鲁云;杨立纲;徐荣昌;余磊;张绍清;赵成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骨髓纤维化(myelofibrosis,MF)是一种骨髓造血组织被纤维组织所替代的骨髓增生性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继发性骨髓纤维化诱因明确.
作者:高德明;马庆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由于乙型肝炎高发,我国门静脉高压症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欧美国家.不断提高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治疗效果,在我国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张忠涛;王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我国脾脏外科近几十年来发展迅速,理论和实践不断积累,确立了现代脾脏外科发展的理念,形成了具有初步框架的理论结构及良好的发展态势.
作者:姜洪池;赵宪琪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于2006年9月8~11日在青海省西宁市成功举办了第十一届全国胰腺外科学术研讨会.
作者:廖泉;张太平;赵玉沛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