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明确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胆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12月至2004年11月间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连续141例病人的病历资料.结果 胆瘘的发生率为9.2%.单变量分析结果表明:糖尿病、术中输血量、手术失血量、胆管直径、术后血清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为有意义的相关因素;经Logistic回归多变量分析确定了2个独立与胆瘘相关的变量,即手术失血量(OR=6.271)及胆管直径(OR=5.940). 胆瘘的预测方程为:P=1/[1+e-(-3.286+1.836手术失血量+1.782胆管直径].结论 胆瘘的危险因素为手术失血量≥1000 ml及胆管直径<1.5 cm.
作者:王志军;吴阳;范正军;王陆林;谢志徵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MRCP)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MRCP,测量其胆总管直径、胰管直径和胰胆管的汇合角度.结果 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的MRCP成像中胆总管直径、胰管直径和胰胆管的汇合角度与对照组有显著的差异.结论 MRCP是一种简单、安全、无创的影像学技术,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郭辉光;周逢强;高峰;丁宝忠;徐宏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肝移植治疗布加综合征的外科新技术.方法 1999年以来笔者共为6例布加综合征病人施行了桥式背驮式肝移植,通过血管架桥将供肝的肝上下腔静脉与受者的右心房吻合,供肝的肝下下腔静脉与受者的下腔静脉吻合.结果 6例次肝移植术均获成功,未发生手术技术并发症.其中1例术后3个月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他5例仍在随访中,1例已存活近7年,术后均未出现布加综合征复发.结论 桥式背驮式肝移植为临床治疗布加综合征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途径,减少了技术并发症和布加综合征复发可能.
作者:叶启发;佘兴国;明英姿;陈知水;曾凡军;牛英;玛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肝移植手术对良性终末期肝病病人生存质量的改变情况.方法 采用WHOQOL-BREF表对29例良性终末期肝病病人在肝移植术前、术后1~3个月、术后4~6个月以及术后6个月以上4个时间段进行生存质量的测评.结果 良性终末期肝病病人在生理领域、自身生存质量总的主观感受及对自身健康状况总的主观感受方面,肝移植术后的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移植术可以提高良性终末期肝病受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陆敏强;蔡常洁;华学锋;杨扬;许赤;李华;易述红;易慧敏;汪根树;陈规划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4种血清肿瘤标志物在胰腺占位良恶性鉴别诊断中作用的大小.方法 运用ROC(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曲线法对173例胰腺癌病人和71例胰腺良性疾病病人的血清学糖类抗原CA19-9、CA242、CA50和癌胚抗原(CEA)4种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同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单项肿瘤标志物检测,4种肿瘤标志物的水平在胰腺癌组均高于良性胰腺疾病组,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同时分别计算各个肿瘤标志物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CA19-9敏感性和阴性似然比好,分别为77.46%和0.3138,CA50特异性和阳性似然比好,分别为94.37%和6.2629.然后运用ROC曲线法对4种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结果进行处理.4种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CA19-9、CA242、CA50和癌胚抗原(CEA)的AUC分别为0.812、0.760、0.756和0.741.通过分层分析,CA19-9和CA242在手术无法切除组高于手术可切除组.处理结果统计学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 CA19-9等4种血清肿瘤标志物对鉴别胰腺占位良恶性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其中CA19-9的综合诊断能力较强.
作者:杨盈赤;赵玉沛;廖泉;李丽君;韩少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慢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断,评价慢性胰腺炎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临床资料分析.结果 慢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断正确率78.2%(61/78),误诊17例,其中真性囊肿误诊为假性囊肿8例,胰腺壶腹部癌误诊为慢性胰腺炎6例.手术方法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2例,胰体尾或囊肿切除术27例,胰腺囊肿空肠Roux-en-Y吻合术8例,胰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2例,胰腺囊肿外引流4例,胰床引流3例,胰腺活组织学检查22例.疗效:手术后腹痛缓解率65.6%(40/61),腹痛缓解明显42.6%(26/61),腹痛缓解不明显23.0%(14/61);腹痛不缓解率32.8%(20/61);手术死亡率1.64%(1/61).结论 病理组织学诊断是慢性胰腺炎诊断的金标准;慢性胰腺炎可发生局限性癌变;慢性胰腺炎临床表现复杂,外科治疗应采用个体化原则.
作者:唐伟东;沈洪薰;陈钟;陈玉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槐耳清膏体外逆转人肝癌细胞多药耐药性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槐耳清膏的细胞毒作用和处理前后耐药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阿霉素浓度;RT-RCR检测MDR1基因的表达.结果 槐耳清膏在0.01g/L以下剂量时对HepG2和HepG2/ADM耐药细胞株的抑制率均<10%,半数抑制率(IC50)分别为0.917 g/L和1.66 g/L,无细胞毒剂量即0.008 g/L的槐耳清膏能部分逆转HepG2/ADM细胞的耐药性,与之合用使耐药肝癌细胞对阿霉素、顺铂、丝裂霉素、氟尿嘧啶的相对逆转效率分别为79%、73.5%、97.4%和86.7%,HepG2/ADM细胞内阿霉素浓度明显增加,MDR1表达下降了33.7%.结论 槐耳清膏具有体外逆转人肝癌细胞多药耐药性的作用,可能与下调MDR1表达、增加细胞内化疗药物积累有关.
作者:刘念;耿小平;朱立新;许伦兵;熊奇如;钱叶本;谢坤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观察选择性胆管栓塞所致肝脏功能和组织学变化,探讨其治疗胆管细胞癌的可能性.方法 应用无水酒精或α-氰基丙烯酸正辛酯(DTH胶)对新西兰兔行选择性胆管栓塞,与正常新西兰兔比较,进行大体、组织学观察,并检测肝脏功能变化.结果 栓塞术后30d被栓塞肝叶萎缩,体积减小,质地变硬,光镜下肝小叶结构消失,肝细胞消亡,汇管区结缔组织增生明显.未栓塞肝叶代偿性肥大,肝细胞体积及密度增大,门静脉扩张充血.肝功能呈一过性改变,表现为术后3 d转氨酶(GPT、GOT)明显升高,术后14 d降至正常基线水平.DTH胶对肝功能(GPT、GOT)的损害要轻于无水酒精组(F=9.593,P=0.015;F=16.401,P=0.004).结论 选择性胆管栓塞可使被栓塞肝叶明显萎缩、纤维化,而未栓塞肝叶代偿性增生肥大,DTH胶栓塞效果较无水酒精相对安全有效,可能作为胆管细胞癌治疗的一种辅助措施.
作者:简锋;余小舫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Angiostatin基因联合反义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基因治疗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协同抑制作用.方法 用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建立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动物模型.四组荷瘤裸鼠分别注射质粒PcDNA3、Angiostatin/PcDNA3、HIF-1α/PcDNA3B、Angiostatin/PcDNA3+HIF-1α/PcDNA3B.观察肿瘤生长曲线,检测肿瘤的Angiostat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HIF-1α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利用TUNEL染色法行原位细胞凋亡分析.结果 Angiostatin基因治疗在早期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Angiostatin基因治疗组的MVD(24.8±2.8)低于空质粒对照组(30.2±4.1),VEGF表达高于空质粒对照组,细胞凋亡指数(2.87±0.48)高于空质粒对照组(1.55±0.43);联合治疗组有明显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HIF-1α局部低表达,MVD(14.6±2.1)低于Angiostatin基因治疗组(24.8±2.8),VEGF表达低于单独治疗组,细胞凋亡指数(5.12±0.63)高于单独治疗组.结论 肿瘤对Angiostatin基因治疗可以产生耐受性;反义HIF-1α基因阻断肿瘤的缺氧适应途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抗血管生成治疗的耐药性问题.
作者:董典宁;孙平;智绪亭;刘凤军;孙学英;寿楠海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肾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O)、SAP组、SAP加IL-10治疗组(SAP+IL-10),以5%牛磺脱氧胆酸钠逆行胰胆管注射建立SAP模型,观察各组术后12、24 h血清淀粉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尿素氮(BUN)、肌酐(Cr)水平,以及腹水量、胰腺和肾脏的病理改变,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肾脏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mRNA表达水平.结果 SAP组制模后血清TNF-α、IL-6水平明显上升,肾脏ICAM-1 mRNA表达上调(P<0.01),BUN、Cr在12、24 h持续升高.与SAP组比较,SAP十IL-10组血清TNF-α、IL-6、BUN、Cr水平明显下降,ICAM-1 mRNA表达下调(P<0.01),肾脏病理改变得到改善.结论 IL-10可抑制TNF-α、IL-6血清水平,下调肾脏ICAM-1基因表达,改善SAP肾功能障碍.
作者:周一农;黄鹤光;陈先强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活化受体γ在肝肿瘤细胞株中的表达,结合配体对其生长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 RT-PCR及Westen blot检测肝肿瘤细胞株中PPARγ的表达;MTT法检测PPARγ活化对肝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Annexin V-FITC、DAPI染色、流式细胞仪、RTPCR分别研究PPARγ对肝肿瘤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周期调节因子影响.结果 人类肝肿瘤细胞株SMMC-7721、Hep G2、Hep 3B在mRNA及蛋白水平均表达PPARγ;PPARγ活化配体曲格列酮、吡格列酮作用肝肿瘤细胞株48 h后在25、50μmol/L浓度时显示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显示细胞周期中G0/G1期显著延长,S期明显减少,曲格列酮10、25、50μmol/L作用SMMC-7721 48 h后,Cyclin D1的表达明显下调,P21WAF1/CIP1的表达则明显上调,P27KIP1未见明显变化.PPARγ配体在25、50μmol/L浓度时可诱导SMMC-7721凋亡.结论 PPARγ在SMMC-721、Hep G2、Hep 3B中存在表达;PPARγ配体对于肝肿瘤细胞株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其生长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下调Cyclin D1,上调P21WAF1/CIP1表达,产生细胞周期阻滞及促进细胞凋亡而实现.
作者:梁磊;乔唐;徐永健;钱海鑫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慢性胰腺炎胰腺纤维化是指慢性胰腺炎时胰腺组织呈现胰腺实质纤维化、腺泡细胞萎缩以及炎症细胞浸润等现象.其中,胰腺的纤维化是慢性胰腺炎发病的重要病理生理过程.
作者:闫晶晶;崔乃强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operative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指腹部手术后继发的非机械性梗阻因素引起的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是腹部消化道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胃瘫常持续数周甚至更长时间,易被误诊为吻合口或输出袢的机械性梗阻而采取再手术治疗.
作者:王维斌;廖泉;赵玉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und,EUS)作为临床上的重要工具已经应用于胰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中.所谓超声内镜是指在内镜前端部安装有微型超声探头的特殊内镜.其分辨率高,可以清晰显示胃肠道壁的层次结构,并能观察临近周围脏器,如胰腺、胆道系统、淋巴结、左肾上腺及肝脏左叶.
作者:江月萍;李兆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在发现胰岛素近80年后的今天,以胰岛素和药物来治疗糖尿病,因急性并发症而死亡的病例逐渐减少,但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仍然是糖尿病诊治过程中的重要难题.近来,1型糖尿病的胰岛肝内移植为治愈糖尿病带来了希望,但供体的不足限制了其应用.对干细胞应用的探索为产生可供移植的胰岛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现将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王海澜;高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是胰瘘.自2000年1月以来,我院在32例PD中,用单层套人双排平行U字交锁缝合式胰肠吻合,有效地防止了胰瘘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作者:俞景奎;李燕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如何减少和预防胰瘘的发生一直是肝胆胰外科讨论的热点.我院自2001年6月至2006年6月采用空肠套入式胰肠吻合完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2例,未发生1例胰瘘,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陈焕伟;甄作均;苏树英 刊期: 2007年第06期
STAT3是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STAT)家族的成员之一,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胰腺癌组织中PSTAT3和其调控基因Bcl-xL的蛋白表达情况,分析胰腺癌组织中PSTAT3与胰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凋亡、增殖的关系,从而探讨STAT3这一细胞信号传导通路中的关键环节在胰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刘辰;裘正军;傅德良;倪泉兴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胆管囊状扩张症是较常见的先天性胆道畸形之一,我国高发.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从1977年3月至2006年3月手术治疗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106例,疗效满意,现予报道并探讨佳治疗方法.
作者:赵玉元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至2005年6月,本中心已完成肝移植380余例,随着移植手术的成熟,已有多例术中失血量很少,术中及术后均未予输血.但我们仍会遇到术中无法用常规方法止血的情况,在此我们尝试用纱条填塞止血,共有5例病人使用纱条填塞均取得很好的止血效果.
作者:张峰;夏永祥;成峰;武正山;王学浩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我院2002年12月至2006年5月,共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1630例,出现术中出血3例,发生率0.18%.术中出血是LC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其发生率约为1%[1].现将我院发生3例LC术中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报道如下.
作者:刘晓辉;李桂良;王元鲲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原发性胰腺淋巴瘤(primary pancreatic lymphoma,PPL)罕见,在胰腺恶性肿瘤中低于5%.现报道我院收治的PPL一例.
作者:匡天涛;靳大勇;楼文晖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是一种罕见的多发于年轻女性的胰腺交界性肿瘤,文献报道少,临床认识不足.我院近期收治两例该种病例,均获治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桂元;钱祝银;徐泽宽;丁强;褚朝顺;虞俊波;苗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病人,女性,29岁,妊娠7个月,主因上腹部持续性疼痛、阴道不规则出血、皮肤黄染伴瘙痒40d就诊我院.伴恶心、呕吐,无寒战、发热、抽搐现象,既往有高血压病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史.
作者:苗海泉;任崧;魏华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病人,男性,71岁.因皮肤、巩膜黄染1周,于2006年3月30日入院.查体:一般状态良好,皮肤、巩膜黄染,心肺正常,腹部无阳性体征.化验:CA19-9 258.32 KU/L,AKP 271 U/L,GGT 1059 U/L.B超:胰头部可见2.5 cm×2.1 cm低回声团,形态不规则,胆总管及肝内胆管扩张,胰管扩张,直径0.7 cm,胆囊增大伴胆汁淤积.
作者:张会元;程广明;李荫山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肝腺瘤是肝脏少见良性肿瘤之一,女性多见,多为单发.糖原累积病(glycogen storage disease,GSD)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由于糖原代谢过程中某些酶的缺陷从而导致糖原在肝脏或者肌肉等一些组织中累积增加.我科近收治GSD合并复发性多发性肝腺瘤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沈伟峰;杨甲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近年来胆道外科的急速发展,胆囊炎手术中,由于解剖变异及手术方法所致的胆道损伤已逐渐减少,但仍为当前肝胆外科的重要并发症之一.我院近6年来施行胆囊切除术697例,其中肝外胆道损伤9例,现将其分析如下.
作者:张云珍;杨盼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病例资料:病人女性,74岁,因反复右上腹疼痛不适4年入院.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好,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无异常体征.腹软,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Murphy's征阳性,肝区叩击痛,肠鸣音正常.入院后B超提示:肝内肝管扩张,左肝管内可见7 mm×7 mm较强回声,右肝管内可见10 mm×10 mm较强回声,伴微弱声影.
作者:牛秀峰;倪家连;刘晓明;高林 刊期: 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