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8118
  • 国内刊号:11-3884/R
  • 影响因子:1.84
  • 创刊:199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857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哥白尼索引(波兰),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7年7期文献
  • 核酶基因抑制肝癌细胞低氧诱导因子-1α表达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靶向HIF-1α核酶基因对肝癌细胞HIF-1α表达的调控.方法 采用脂质体介导的方法,将靶向HIF-1α核酶基因真核表达载体转染肝癌细胞Hep3B2,并予低氧条件诱导.于转染后48 h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Hep382细胞中HIF-1α蛋白的表达水平;荧光报告基因方法检测HIF-1转录活性.结果 Hep382细胞低氧诱导后,HIF-1α蛋白表达水平、HIF-1转录活性增高(1.0±0.02),转染核酶基因400 μmol/L后48 h,Hep382细胞低氧诱导的HIF-1α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HIF-1转录活性下调(0.12±0.025,P<0.05).结论 核酶基因可特异性抑制低氧诱导的肝癌细胞HIF-1α表达,降低其转录活性.

    作者:李东恩;于如同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提高外伤性脾破裂非手术治疗成功率的探讨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脾破裂非手术治疗指征,以提高非手术治疗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0年12月以前98例(对照组)外伤性脾破裂病人临床资料,拟定非手术治疗指征.再经2001年1月至2005年6月临床收治的116例病人(研究组)应用后,与对照组非手术治疗治愈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应用非手术治疗指征前后对比其非手术治疗治愈率分别为17.3%和33.6%,χ2=7.28,P<0.01,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选择性非手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筛选制定的外伤性脾破裂非手术治疗指征对提高该病的非手术治疗成功率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杨希中;靖昌庆;张建国;侯连泽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小鼠胆囊酪氨酸激酶受体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研究酪氨酸激酶受体(c-kit)在CD1小鼠胆囊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CD1小鼠胆囊组织切片和急性分离单细胞的c-kit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表达;RT-PCR法检测胆囊c-kit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胆囊c-kit蛋白的表达.结果 免疫荧光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结果显示CD1小鼠胆囊从黏膜层到肌层均有c-kit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存在,其呈类似网络状分布和点和(或)丝状分布.急性分离胆囊单细胞检测结果显示c-kit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大致可区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分支状,大多数细胞呈现该形态;一种为类梭形,少见分支,类似平滑肌细胞,部分细胞呈现此形态.而典型呈梭形的平滑肌细胞则无荧光显现,呈c-kit免疫反应阴性.RT-PCR法检测结果表明胆囊c-kit mRNA表达阳性.Western印迹显示c-kit蛋白表达阳性.结论 c-kit在CD1小鼠胆囊表达阳性,即CD1小鼠胆囊存在Cajal间质细胞(ICC).ICC可能与胆囊运动有关,有可能为胆囊起搏细胞.

    作者:孙晓敏;余保平;徐龙;高礼层;董卫国;罗和生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肝内胆管囊腺瘤和囊腺癌的CT、MRI及病理表现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囊腺瘤和囊腺癌的CT、MRI和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肝内胆管囊腺瘤和2例肝内胆管囊腺癌的影像及临床病理资料,将病变的影像表现与其病理大体形态及组织学表现作对照分析.结果 6例肝内胆管囊腺瘤,女4例、男2例;2例肝内胆管囊腺癌均为女性病人;8例病人平均年龄55岁.所有病灶均表现为多房囊性肿块,肿瘤囊腔各分房内常为多种液体成分,在CT上可表现为不同密度、在MRI上可表现为不同信号强度.囊内出现多发大小不等的壁结节在胆管囊腺癌内更常见,囊内有分隔但无壁结节只见于胆管囊腺瘤.在7例CT扫描中,4例胆管囊腺瘤和1例胆管囊腺癌可见囊壁或分隔上钙化,囊壁、囊内分隔及囊内结节均为轻、中度延迟增强.肿瘤中出现卵巢样问质见于3例胆管囊腺瘤和1例胆管囊腺癌,且均为女性病人.结论 肝内胆管囊腺瘤和囊腺癌是肝脏不常见的囊性肿瘤,影像上多房、囊内有分隔且各分房囊内密度或信号不一致,高度提示肝内胆管囊腺瘤或囊腺癌的诊断,如囊内伴有多发大小不等的结节,则进一步提示囊腺癌的可能.但影像学表现不能区分肿瘤中有无卵巢样间质.

    作者:李又成;殷薇薇;李建策;黎金林;李剑敏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152例肝移植术后肝功能异常的肝活检

    目的 评价肝活检在明确肝移植术后肝损害病因中的作用,分析组织学诊断存在误差的常见原因,进一步提高肝活检的准确性,以利临床治疗.方法 260例肝活检来自于152例肝移植受者,术后出现临床无法解释的肝功能异常,肝功能检测结果高于正常值的2倍以上.回顾组织学改变及终的临床诊断,评价相符程度.结果 大部分的组织学诊断与终的临床诊断相符,有7例组织学改变为胆管炎后经进一步临床检查证实4例为血管并发症、2例为败血症、1例为保存性损伤.2例组织学诊断为保存性损伤的病例后证实为药物性肝损害.结论 移植后肝活检可明确许多肝功能异常的原因;评判病变的严重程度,指导临床治疗;对一些复杂病例应将以往的活检和整个临床病程、其他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考虑,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毕颎;陈规划;胡瑞德;何晓顺;文剑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T管造影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通过对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T管造影的临床分析,明确其诊断的特殊性,使诊断的思路清晰化、条理化,在此基础上果断采取治疗措施,使移植后胆道并发症得到有效的治疗,提高生存质量和生存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肝移植术后出现胆道并发症的临床诊治经过,根据T管造影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不同时期、胆管结石分布特征、肝功能的变化特点,结合内窥镜观察结果,分为早、中、晚期T管造影的不同表现,胆管结石分为的3种类型:单发型、多发型、铸型,分别做以详细描述.结果 依照T管造影,胆管结石分为3型:单发型、多发型、铸型;移植术后早期(3个月以内):肝内外胆管显影淡,似柳絮感觉,无明显的结石表现的负影,胆汁混浊,有絮状物;移植术后中期(3~6个月):飘浮的絮状物逐渐依照胆管分布凝集成固体状,可呈单发型、多发型、铸型,肝内外胆管轻度扩张,以肝内为明显,明显扩张者少见.移植术后晚期(6个月以后):单发型、多发型、铸型均可见,肝内外胆管扩张,或肝内胆管狭窄,表现为胆管变细、僵直、枯树枝、串珠样改变,或肝内胆管消失,此时病人黄疸明显,肝功能损伤较重.其中近的4例依据分期分型做出前瞻性诊断后,及时采用针对性治疗措施并取得显著疗效.结论 T管造影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表现有其特殊性,必须结合内镜观察才能有效指导临床.

    作者:杨玉龙;谭文翔;付维利;王晓亮;冯众一;郭宏伟;郎桂玲;王晓光;张宝善;冯秋实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再次肝移植治疗肝移植术后缺血型胆道狭窄的研究:附48例报告

    目的 探讨再次肝移植治疗肝移植术后缺血型胆道狭窄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自2001年9月至2005年12月期间48例缺血型胆道狭窄病人行再次原位肝移植的资料,分析其预后及影响因素.结果 40/48(83.3%)例病人再次肝移植前有介入治疗史;术中出血量为850~12 000 ml,中位值为3000 ml;术中用血量为600~13 300 ml,中位值为3200 ml;手术平均时间为(12.00±4.35)h.48例病人随访时间为3~3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6个月,1个月及1年,累计存活率分别为79%和72%,中位存活时间为187 d;无感染组与合并感染组的存活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9/14例(64.29%)死于感染及多脏器功能衰竭;无并发症,单一并发症,多种并发症的生存曲线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2).结论 再次肝移植是挽救缺血性胆道狭窄无法介入治疗或介入治疗失败的有效手段;预防缺血型胆道并发症的发生仍是我国肝移植重要的努力方向.

    作者:朱志军;蔡金贞;饶伟;邓永林;郑虹;张雅敏;蒋文涛;张建军;高伟;潘澄;沈中阳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酪氨酸激酶Syk在肝癌中的表达及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目的 探讨酪氨酸激酶Syk在肝细胞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对肿瘤微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采用R27-PCR检测Syk mRNA在肝细胞性肝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标本中CD34的表达反映肿瘤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24例癌旁正常组织中Syk mRNA均表达阳性,32例肝细胞性肝癌中Syk mRNA表达率为46.9%(15/32),其中低分化组阳性表达率23.1%(3/13),明显低于高分化组阳性表达率63.2%(12/19)(P<0.05).肿瘤微血管密度(MVD)检测:低分化组(Ⅲ级Ⅳ级为49.2±3.6,54.9±4.3),明显高于高分化组(Ⅰ级Ⅱ级为13.6±4.5,32.3±3.2)与正常组织(5.9±1.7),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Syk mRNA的表达与CD34的表达明显负相关(r=-0.97).结论 肝细胞性肝癌中Syk基因的缺失对癌组织血管的生成起重要的作用.

    作者:胡青钢;刘小卫;郑启昌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ERCP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的临床应用逐渐在国内开展起来,并得到不断发展.

    作者:薄陆敏;李兆中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门静脉高压症异位静脉曲张研究进展

    异位静脉曲张(ectopic varices,EV)是指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食管胃底以外的静脉曲张,属于门体循环间开放的侧支,常见于十二指肠.

    作者:代文杰;曹文萍;姜洪池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肝移植治疗肝门部胆管癌

    一、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现状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s)又称高位(high cholangiocarcinoma,HCCA)或近端胆管癌,是指发生在胆囊管开口以上肝管的上1/3肝外胆管,并常累及胆管汇合部和单侧或双侧肝管的恶性肿瘤.

    作者:周欣;黄志勇;陈孝平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肝内外胆管结石的中西结合治疗:附186例报道

    肝内外胆管解剖的复杂性及传统手术方法的局限性,决定肝内外胆管结石的外科手术根治的高难度、术后高复发率,是目前肝胆外科的难题.针对这种情况,上海市南汇区中心医院肝胆外科自1996年6月至2004年6月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共186例,随访2年以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蔡雷;蒋晓飞;顾勇刚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数字化X线机透视下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难取性胆道残余结石

    胆道术后肝胆管残余结石,尤其是复杂难取的肝内外胆道残余结石,在纤维胆道镜直视下应用常规取石方法,仍不能有效取净结石,针对这一棘手的问题,笔者2005年1月至2006年1月对胆道探查术后应用数字化X线机透视下联合纤维胆道镜,对50例肝内外胆道难取性残余结石病人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田大广;张捷;黄洁;魏晓平;胡明道;董国海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复杂LC术中胆管损伤的预防:附272例报告

    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广泛开展及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LC已被认为是胆囊切除的金标准.手术适应证逐渐扩宽,这也对手术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江市第六人民医院在1997年3月至2006年3月9年间共行LC手术1378例,其中复杂LC 272例,结合临床经验及教训就有关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作者:陈万发;罗强;余忠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胆总管远端穿通伤的诊治:附五例报告

    在基层医院没有胆道镜施行胆道探查手术,采用胆道探条或取石钳进行胆总管远端探查时可造成其末端部位的穿通伤,如术时未及时发现这种特殊类型的胆道损伤(DCPD),术后可能发生胆瘘致腹膜后间隙严重感染等致死性后果,笔者报道5例(2000-2005年)诊治经过,并讨论与之相关的临床问题.

    作者:陈守生;郭峰;刘瑞荣;盛武平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胆管癌病人死亡相关蛋白激酶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的分析

    死亡相关蛋白激酶(death-associated protein kinase,DAPK)基因是一种钙调蛋白调节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其编码的死亡相关蛋白激酶参与γ-干扰素、Fas、p53、肿瘤坏死因子等多条凋亡途径[1,2],是细胞凋亡的正性调节因子之一,其5'端启动子区域的CpG岛甲基化已在多种肿瘤组织中被发现[3],并可致凋亡途径异常,导致细胞恶变.

    作者:刘小方;许政;孔凡民;于绍平;孙孚波;张翠生;黄庆先;周先亭;宋占文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口原位拆建、胆总管Ⅰ期缝合术治疗肝胆管结石并胆管炎一例

    病人,女,62岁,因上腹部疼痛,伴畏寒发热10余天,于2006年3月12日入院.病程中体温高39.6℃,在外院经抗炎、补液等治疗效果差.

    作者:厉学民;郑樟栋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胆总管腺肌增生症一例

    病人,男,36岁,因上腹胀痛不适伴皮肤巩膜黄染2个月,加重10 d入院.体检:皮肤、巩膜中度黄染,全腹平软,剑突下轻度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余阴性.

    作者:刘孟刚;谢斌;陈平;周渝阳;肖静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并胆囊支气管瘘一例

    病人,男,63岁,右上腹隐痛不适50余年,频繁咳嗽、咯胆汁样脓痰2个月.不伴寒战及发热,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右肺下叶呼吸音低,右上腹轻压痛.

    作者:孙福群;赵爱民;赵俊昌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经第一肝门、尾状叶路径S8d肝肿瘤切除一例

    我们应用经第一肝门、尾状叶路径的方法,成功地切除了1例位于S8d(肝脏第8段后部)段,侵入肝门部胆管,尾状叶门静脉旁部,压迫推移肝中静脉、肝后下腔静脉的肿瘤,介绍如下.

    作者:郑秀海;王志远;张华;袁伟升;刁同进;宫林;朱忠俊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细胞周期调节相关蛋白在肝脏再生中的作用

    肝脏是人体中独特的器官,这种独特性表现在肝脏的再生能力上.正常成人的肝脏细胞大多数处在静息期,只有约1/20 000的肝细胞在进行有丝分裂[1].

    作者:仲跻巍;李相成 刊期: 2007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