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活体肝移植术后胆管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84例活体肝移植,成人56例.小儿28例;良性终末期肝病66例,肝细胞肝癌18例.供受体胆管端端吻合重建50例,供体肝管与受体肝管端端和胆总管端侧吻合重建1例,供体肝管与受体肝管和胆囊管吻合1例,供体胆管与受体空肠Roux-en-Y吻合重建32例,所有胆管莺建后均置入4Fr或6Fr内支架管从受体胆总管前壁或空肠袢肓端侧肠壁引出体外.结果 术后发生胆管并发症24例,发生率为28.5%,胆管胆管吻合与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胆漏发牛率差异显著(8.3%νs16.7%,P<0.05).胆管胆管吻合与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胆管狭窄发生率差异显著(50%νs 16.7%,P<0.05).单支胆管与多支胆管发生胆管并发症差异湿著(20.8%νs 79.2%,P<0.05).胆漏者保守治疗治愈4例,再次手术治疗治愈4例;胆管狭窄内镜下球囊扩张和鼻胆管引流治疗治愈4例,好转2例,再次手术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治疗治愈6例,经皮肝脏穿刺胆管狭窄球囊扩张治疗支架管引流治疗好转4例.该组资料无因胆管并发症死亡病例.结论 良好的胆管血供和吻合技术,选择恰当的胆管重建方式,是降低活体肝移植术后胆管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作者:秦建民;Yasutsugu Takada;Shinji Uemoto;Koichi Tanaka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肝未分化(胚胎性)肉瘤的CT影像和病理特点,以提高对这种罕见肿瘤的认识.方法 2000-2006年间,10例病理证实的肝未分化(胚胎性)肉瘤病人(5~56岁),对其临床、CT影像及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肿瘤直径平均为11.2 cm(范围9~25 cm);CT影像表现为多房、囊实性,囊性为主(略高于水密度),增强后囊壁下软组织及分隔可见强化.肿瘤切面囊实性,主要包括出血坏死、凝胶样内容物和肿瘤组织,肿瘤组织由多种间叶性肉瘤成分组成,异型明显,另可见较多多形性细胞和瘤巨细胞,在细胞内和间质中有特征性小圆形嗜酸性小体.免疫组化肿瘤呈多种间叶性成分分化.结论 肝未分化(胚胎性)肉瘤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在青少年或儿童病人中发现肝脏囊实性占位,应考虑肝UES可能,尽早手术及综合治疗能改善预后.
作者:郝玉芝;张树辉;徐爱民;吴孟超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肝移植病人术后乙肝复发的临床随访观察.方法 复诊与随访表调查.结果 拉米呋啶和HBIG联用的情况下,8个分中心的182例肝移植病人术后19个月随访期的乙肝复发率为0.55%.若将术后1周内230个研究病例中血清HBsAg未阴转的9个病例(3.91%)视为乙肝复发病例,术后19个月试验与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6.89%(6/87),4.21(4/95).采用循证医学方法,分析世界范围内单用HBIG、拉米呋啶及拉米呋啶和HBIG联用3种方法,认为均有不同程度防治肝移植病人术后乙肝复发的效果.结论 该次临床随访时间与多数的历史文献对照观察时间点形成重叠,临床研究与随访的乙肝复发率与既往文献结果吻合,拉米呋啶和HBIG联用是较优的防治策略.
作者:魏宪义;蒋德席;栾荣生;严律南;贾继东;韩婷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严重影响预后,HBV感染的病毒来源值得研究.采用PCR技术可检测到术后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HBV DNA的存在,然而PBMCs的寿命有限,其中的病毒来源仍不清楚.该研究对此问题做了初步的探索.方法 采集13例乙肝肝移植术后受体外周血和骨髓标本,运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免疫磁性分离法(MACS)分别从外周血和骨髓标本中分离出PBMCs和骨髓来源CD34+细胞即造血干祖细胞,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中的HBV DNA,同时检测血清HBV标志物和血清HBV DNA.结果 13例病人术前血清HBV DNA阳性8例,阴性5例.术后平均37个月的随访期内(16~77个月)血清中HBV DNA,HBsAg和HBeAg检测结果全为阴性;13例PBMCs中均检测到HBV DNA的存在,阳性率为100%.PBMCs中DNA含量对数平均值为3.40±0.85;13例骨髓来源CD34+细胞中都检测到HBV DNA的存在.阳性率也是100%.CD34+细胞中DNA含量对数平均值为3.30±0.58.病人PBMCs和CD34'细胞内DNA含量对数值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病人PBMCs与CD34+细胞HBV DNA同时为阳性.术前血清HBV DNA检测阳性和阴性病人的PBMC内DNA含量对数值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血清HBV DNA检测阳性和阴性病人的CD34+细胞内DNA含量对数值均数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现有预防措施下,乙肝肝移植受体虽然外周血清中不能检测到HBV DNA和HBV抗原成分的存在,但术后骨髓CD34+细胞和PBMCs中皆长期存在HBV DNA.含有HBV DNA的骨髓来源CD34+细胞可能是含有HBV DNA的PBMCs的来源,也可能是肝移植术后PMBCs内HBV DNA长期存在的原因,及以后导致HBV复发的潜在危险因素.然而,现在尚无有效方法可以完全清除这些残存病毒,术后长期的抗病毒药物预防措施是必要的.
作者:赵冀;卢实春;赖威;严律南;戴军;金胜杰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影响再次肝移植预后的因素及再次移植手术问题.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0年7月至2006年4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完成的6例再次肝移植病例临床资料,分析再次肝移植的原因、手术方法及病人转归.结果 6例再次肝移植的原因中:移植肝肝癌复发1例,乙型肝炎复发1例,慢性排斥反应2例,肝动脉血栓形成1例,药物性肝损害1例;再次肝移植时间距第一次肝移植平均(12.9±10.0)个月;术中出血平均(14 050±8 215)m1;平均手术时间(12.7±2.0)h.围手术期死亡3例.结论 再次肝移植病人术前一般情况差,手术风险大,正确把握手术时机及手术适应证,术中精细操作,减少出血,手术后采取个体化免疫抑制剂治疗方案等是提高再次肝移植病人存活率的关键因素.
作者:白洋;宋世兵;修典荣;蒋斌;王昌明;张同琳;杨晓霞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与机械通气联合救治肝移植术后肺部重症感染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福州总院肝胆病中心2000年1月至2007年1月肝移植术后并发重症肺部感染的46例病人采用联合机械通气,行纤支镜检查、取痰堵养、吸痰、支气管肺段灌洗等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的变化及标本病原学检测和药敏实验.结果 治疗后动脉血气分析中pH,PaO2.PaCO2,SaO2指标明显好转(P<0.05),吸出分泌物培养阳性检出率为76.1%(35/46).治疗有效率为91.3%.结论 纤支镜与机械通气联合应用救治肝移植术后重症肺部感染,有助于确定致病菌,清除气道分泌物、局部灌洗增强抗感染效果.
作者:杨芳;江艺;吕立志;胡还章;张绍庚;张小进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肝切除术后严重腹胀病人合并肠壁囊样积气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统计分析2004年1月至2007年1月东方肝胆外科医院32例肝切除术后严重腹胀并行腹部平片和(或)CT检查病人的病历资料.结果 32例病人中有5例发现肠擘囊样积气,占严重腹胀病人的15.6%.4例治愈,1例死于肠系膜血栓形成,肠坏死.平均肝门阻断时间为(28.35±6.46)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2160.38±356.34)ml.结论 肝门阻断时间较长和术中发生大出血的病人可能因肠淤血和缺血而发生严重腹胀和肠壁囊样积气,应引起临床足够的重视.
作者:阚彤;杨甲梅;黄杨卿;谢峰;徐峰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建立20%小体积移植物的大鼠原位肝脏移植模型.方法 原位移植建立20%小体积大鼠肝脏移植模型.雄性Lewis大鼠40只,供体20只,受体20只.供肝经门静脉用4℃ UW液灌注.肝上下腔静脉用端端吻合连续缝合的方法.肝下下腔静脉和门静脉分别用套管方法固定.套叠缝合法重建肝动脉.胆管重建采用内支架管端端连接的方法.观察移植物的存活率.免疫组化检测肝细胞摄取溴脱氧尿核苷的情况.结果 共施行肝脏移植手术20例,移植手术成功率为100%.20%小体积肝脏移植物的存活率为93.8%(>14 d).组织学检查移植后的肝脏组织结构良好.移植术后72 h溴脱氧尿核苷染色阳性的肝细胞计数明显增多.结论 20%小体积大鼠肝脏移植物可启动完成移植后的肝脏再生.显微外科技术是移植模型成功的关键.该模型稳定性强,适合于部分肝脏移植领域的基础研究.
作者:王国栋;马毅;陈规划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近交系大鼠DA到LEW原位肝移植模型的特点并判断排斥反应发生的强度.方法 采用Kamada二袖套法,利用封闭群大鼠SD和Wistar进行建模技能训练,在此基础上建立近交系大鼠DA到LEW肝移植模型,根据临床表现和Banff标准判断排斥反应发生的强度.结果 共施行DA到LEW大鼠肝移植模型15例,手术成功率86.7%,死亡原因为肝上下腔静脉漏血、肝下下腔静脉血栓、胆道梗阻.术后第3天开始出现排斥反应,7 d后逐渐达到高峰,除术后并发症致死外,其余均在12 d内死于Ⅲ级排斥反应.结论 DA到LEW为稳定、强烈的大鼠肝移植急排模型,是研究肝移植排斥反应及免疫耐受的理想动物模型.但近交系大鼠在组织结构上有其自身特点,给建模带来一定难度.
作者:刘江文;唐勇;李幼平;赵娜;李青;程南生;严律南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肝硬化大鼠肝切除术后不同营养支持途径的作用.方法 6只正常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30只肝硬化大鼠随机分为术前组6只,肝切除+颈内静脉插管术后1d组6只,肝切除+颈内静脉插管术后行PN 5 d组6只,肝切除+胃造瘘术后1 d组6只,肝切除+胃造瘘术后行EN 5 d组6只.测大鼠肝功能、免疫功能、炎症反应和脂质过氧化指标.结果 与PN 5 d组比较,EN 5 d组血清AST、ALT、ALP显著下降(P<0.05),血清ALB、IGF-1显著升高(P<0.05),外周血CD3+、CD4+、CD4+/CD8+显著升高(P<0.05),血清IL-6、IFN-γ、TNF-α、MDA显著下降(P<0.05),血清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结论 EN可以加快肝硬化大鼠肝切除术后肝功能的恢复,避免胆汁淤积,促进肝脏蛋白合成,改善术后免疫功能低下,减轻炎症反应和脂质过氧化损伤.
作者:罗时敏;曹杰;罗建威;谭明华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建立大鼠肝、小肠整块联合移植模型.方法 用Wistar大鼠行同种异体肝、小肠整块联合移植.肝肠联合移植整块切取移植物时,保留门静脉完整性,利用供体腹段下腔静脉在门静脉侧壁上建立一侧袖,并安置套管.然后按kamada二套管法行原位肝移植,动脉重建通过供体腹主动脉与受体腹主动脉行端侧吻合以建立肠系膜上动脉及肝固有动脉血供.回肠末端在右下腹造瘘.结果 手术成功率为86%,动物平均存活时间大于30 d.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移植肝和小肠结构正常.结论 用门脉建立袖套式血管吻合技术施行大鼠肝、小肠整块联合移植模型是可行的.
作者:孙亮;乔海泉;石铁锋;姜宪;唐波;姜洪池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索骨髓问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跨越分化为肝细胞的诱导体系.方法 从单核细胞中分离间充质干细胞,用添加20 ng/ml HGF、10 ng/ml FGF-4、10 ng/ml OSM和10%NBS的IMDM培养液诱导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结果 经细胞因子诱导的细胞出现肝细胞样变化,随诱导时间延长体积逐渐增大、形态往上皮样转变,胞浆丰富,出现双核或多核细胞.RT-PCR和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AFP在诱导初期表达,在诱导后期表达下降;CKl8、ALB和TAT的表达与诱导时间呈线性关系.第20天达到表达高峰;诱导20 d后免疫荧光检测,AFP、CKl8、ALB和TAT均为阳性;诱导20 d细胞的PAS糖原合成反应呈阳性,即具备糖原合成和储存的肝细胞特有功能.结论 HGF、FGF-4和OSM三种细胞因子组合,可诱导小鼠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该结果为间充质干细胞跨越分化肝细胞的分子机制探讨和临床应用打下了基础.
作者:董学君;陈烨;邵健忠;张国荣;项黎新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离体供肝持续低温灌注对大鼠移植肝脏的保护作用.方法 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12只.离体供肝进行持续性冷灌注组和常规冷保存组各24只,供肝保存时间5 h.假手术组及后两组受体分别于术后24 h留取血液、肝组织,并记24 h平均胆汁流量.各组分别检测肝功能,测定胆汁中γ-谷氨酰转肽酶(GGT)活性及萄萄糖(Glu)含量.肝组织行常规病理学检查.结果 持续低温灌注组和常规冷保存组血清肝功能指标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而持续低温灌注组较常规冷保存组低(P<0.05).持续低温灌注组平均每小时胆汁流量明显高于冷保存组(P<0.05).持续低温灌注组胆汁中GGT活性和Glu含量明显低于常规冷保存组(P<0.05).结论 离体供肝持续低温灌注对大鼠移植后肝功能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作者:朱健康;姜旭生;王可新;靳斌;朱民;刘毅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强化的肠外营养(PN)对肝硬化大鼠肝切除术后残肝的影响.方法 6只正常大鼠为正常对照组(A组),24只肝硬化大鼠随机分为4组(B~E组,n=6);B组:肝硬化术前组,C组:肝切除+颈内静脉插管术后1 d组,D组:肝切除术后行PN 5 d组,E组:肝切除术后行PN+IL-6 5d组.测大鼠肝功能,炎症反应和脂质过氧化指标.肝组织ALB mRNA的表达.结果 与D组比较,E组血清AST、ALT、ALP显著下降(P<0.05),血清ALB显著升高(P<0.05);血清IFN-γ、TNF-α、MDA显著下降(P<0.05),血清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肝组织ALB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 PN+IL-6可以加快肝硬化大鼠肝切除术后肝功能的恢复,减轻炎症反应和脂质过氧化损伤,促进肝脏蛋白合成.
作者:陈伟;曹杰;罗建威;罗时敏;杨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回顾性分析广州解放军第458医院37例肝移植术后1个月内发生肺部细菌感染的17例病例.
作者:罗显荣;谢苏民;曾国兵;刘树人;余宙耀;任长发;吴烈 刊期: 2008年第10期
资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2003年9月至2005年8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施行肝移植42例,其中复发性肝癌20例,原发性肝癌15例,肝炎后肝硬化4例,胆汁性肝硬化1例,Wilson病1例,糖原累积综合征伴多发性肝腺瘤1例.诊断依据为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血清AFP及病理结果.
作者:徐峰;阚彤;杨甲梅;童颖;沈伟峰;谢峰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移植是目前治疗肝炎肝硬化终末期的有效手段,但术后乙肝复发或再感染是导致移植肝失功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移植病人的预后.因此,预防乙肝复发是肝移植整体工作的一项重要环节.现结合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50例病例进行分析总结.
作者:崔平;曾仲;段键;徐王钢;彭玉洁;李鑫 刊期: 2008年第10期
临床资料:常某,女,52岁.因反复右卜腹痛3年余,加重3 d.于2006年5月18日入院.诉右上腹呈间歇性隐痛,伴阵发性绞痛,并向右肩和腰背部放射.上述症状多次发作,追述与饮食无关.查巩膜、皮肤中度黄染,右上腹压痛,莫菲征阴性.病人曾在当地两家三级医院行B超检查,均未发现胆囊,CT提示胆囊未显影.人院后行消炎、利胆治疗.常规术前检查,未发现手术禁忌证.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肝肿大,淤肝,肝脏表面光滑,无胆囊,胆总管扩张约2 cm,内有结石.
作者:林伯东;邢雷;徐林 刊期: 2008年第10期
胆内瘘是胆道系统与相邻脏器间的异常通道,国外报道其发生率为3.2%,国内发病率明显高于国外.是一种少见的病理情况,因而临床上应引起重视.近日我院收诊1例胆总管胃瘘病人,现就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陈迅;唐才喜 刊期: 2008年第10期
营养支持是AP(acute pancreatitis,AP)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对AP病人是否早期应用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尚存在争议[1].该研究从肠道细菌易位和机体免疫力状况的角度,探讨AP时早期应用EN的可行性.
作者:曹勇;周新泽;章文毅;柯靖;于秀;陈瑞新 刊期: 2008年第10期
血清睾酮高水平对早期肝细胞癌(HCC)行肝切除术的男性病人远期预后的影响需要全面阐述.该研究回顾性分析血清高睾酮对早期肝细胞癌不伴血管浸润行肝切除术的男性病人肿瘤复发风险及远期预后的影响.研究选取1995年8月至1999年3月间的42例肝细胞癌行根治性肝切除术的男性病人,TNM分期I或Ⅱ期不伴有血管浸润.测定术前血清睾酮浓度.
作者:王瑞官;邹一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当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肝癌病人80%以上由持续的HBV感染,血清中HCV抗体阳性率为22.8%~59.0%,部分系HBC/HCV双重感染.
作者:周福庆;彭贵主 刊期: 2008年第10期
肝脏体积(1iver volume,LV)作为评价肝脏大小的定量数据,具有许多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LV可以判断肝脏贮备功能,选择手术方式和评估预后;LV的评估在肝脏移植中也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该文旨在综述目前常用的LV的测量方法,并重点综述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以加强目前对LV的认识.
作者:方程;宣吉晴;雷正明 刊期: 2008年第10期
大量研究发现,当肝脏损伤发生后,骨髓会迅速动员多种干细胞迁移至病变处,并且肝脏内的卵圆细胞也被激活增殖,产生自然的代偿性修复,而通过各种途径引入体内的外源性骨髓十细胞,也会定向归巢至损伤处发挥治疗作用,干细胞的激活、动员、迁移、归巢、增殖、分化和多种生物因子有关,尤其和SDF-1/CXCR4轴关系密切.
作者:曾三平;焦兴元;胡以则 刊期: 200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