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肝癌组织中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不同表达肿瘤细胞基因组的差异及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免疫组化染色分析71例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OPN表达,激光捕获显微切割和比较基因组杂交芯片分析肝癌中不同OPN表达肿瘤细胞基因组的改变.结果 71例HCC中,OPN阳性表达29例(42.9%),表现为不均匀分布,阳性表达多位于癌巢周边、特别近肿瘤血管处,亦可见小癌结节呈广泛颗粒状表达,另有14例(19.7%)癌巢外的肝硬化组织呈OPN阳性染色;OPN过表达与肿瘤分化、脉管侵犯、肝内转移有关;OPN阳性与OPN阴性肿瘤细胞基因组相比有4q13.1-q13.3、4q21.23-22.1、13q32.1-q32.3等拷贝数增加,其中阳性细胞中肿瘤相关基因如SMR3B、MUC7、EPHA5、SPP1(OPN)、CLDN10等拷贝数明显增加.结论 OPN提高肝癌细胞侵袭性而促进转移,可能与肿瘤细胞增殖、肝硬化的恶性转化有关.OPN阳性、阴性表达的肿瘤细胞之间存在肿瘤异质性.
作者:武金才;孙冰生;刘道永;李国才;史炯;任宁;叶青海;钦伦秀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对肝尾状叶的临床应用解剖进行揭示,为l临床诊治提供指导.方法 利用中国可视化人数据集,采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建立数字虚拟肝脏系统;对肝尾状叶进行应用解剖研究,确定其亚分段,边界,及空间范围等.结果 成功建立了数字虚拟肝脏系统,具有多种交互功能及一定的虚拟手术功能;尾状叶左侧边界清晰,其腹侧、右侧边界模糊;经过静脉韧带裂的冠状斜切面可代表肝尾状叶的相对腹侧缘;经过第二肝门与胆囊窝底部的矢状斜切面可代表尾状叶的相对右侧缘;尾状叶可分为2个部分:左侧的Spiegel叶与右侧的腔静脉旁部,尾状突以及右后突属于腔静脉旁部.结论 明确了尾状叶亚分段,边界,以及空问范围等解剖概念;三维虚拟肝脏系统的建立为数字解剖、虚拟手术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对肝外科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作者:陈刚;张绍祥;晋云;谭立文;李恺;刘光久;邱全光;董家鸿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肝内外多发缺血型胆道病变的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06年5月收治的31例肝移植术后并发肝内外多发缺血型胆道病变病例的临床资料,总结此类病例的治疗选择策略及相应预后.结果 31例病例中,男28例,女3例;年龄32~66岁,平均年龄(48.6+9.6)岁.平均发生时间在肝移植(271.29±149.32)d,合并严重肝动脉狭窄8例,合并胆漏1例,采用介入治疗8例、介入治疗+再移植术7例、再移植术5例.内科治疗8例,胆肠吻合术1例、2例病人放弃治疗.6例痊愈,均为再移植病人,好转7例,无效6例,死亡10例,死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6例),胆道感染(3例),非胆道病变(1例).总治愈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9.4%(6/31)和32.3%(10/31).反复介入治疗后无论施行肝移植与否,均具有较高的死亡率(53.3%,8/15).8例内科保守治疗病人有6例病情好转并相对稳定,1例胆肠吻合病人出现反复胆道感染.结论 对肝移植术后肝内外多发缺血型胆道病变,介入方法 的诊断价值高于治疗价值,合理的内科治疗有助于病情的稳定及推迟再移植的时间,而正确把握再移植的时机是治愈本病的关键.
作者:易述红;蔡常洁;陆敏强;杨扬;王卫东;郑丰平;单鸿;姜在波;许赤;李华;易慧敏;汪根树;陈规划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细胞极化调节蛋白aPKC-ι与Cyclin E在肝细胞肝癌(HCC)及其癌旁组织中表达情况及关系.方法 采用RT-PCR方法 检测aPKC-ι基冈在9例正常肝、43例HCC及其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aPKC-ι,Cyclin E蛋白的表达,对所得结果 进行分类和统计分析.结果 aPKC-ι在HCC中的基因表达值为0.844±0.315,明显高于癌旁0.530士0.217及正常肝组织0.372±0.130(P=0.009);aPKC-ι蛋白在HCC、癌旁组织阳性率分别为58.1%(25/43)、23.6%(10/43),分化程度越低、分级越晚表达越高,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Cyclin E蛋白在HCC、癌旁组织阳性率分别为65.1%(28/43)、51.6%(22/43),分化程度越低、分级越晚表达越高,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aPKC-ι蛋白的表达与Cyclin E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aPKC-ι和Cyclin E在HCC的表达提示其在HCC侵袭、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两者在HCC中共表达,为进一步研究肝癌侵袭转移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卢金喜;王剑明;李强;杜广胜;邹声泉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在肝癌消融治疗中对病例选择、疗效判断和引导穿刺的作用.方法 应用第二代超声造影剂声诺维2.4 ml经肘静脉团注、采用低机械指数连续成像技术对比脉冲序列(CPS)成像技术对137例肝癌病人(肝细胞性肝癌HCC 131例,转移性肝癌MLC 6例)共计168个肝癌灶消融前后进行CEUS检查,观察消融前造影前后肿瘤数目、大小、血供情况的变化,分析消融后CEUS在肿瘤诊断和疗效判断中的作用,并以同期CT或MRI或病理作为金标准进行比较.所有病例均取得病理诊断.结果 137例肝癌(微波消融MWA 80例、Quadra-Fuse多极酒精消融QEA 57例)的完全消融91.1%,不完全消融8.9%,局部复发8.3%,远处复发20.4%.造影前后肿瘤大小差异明显者4例(2.9%);造影后肿瘤数目增多者16例,减少者5例,平扫超声不能显示只能通过CEUS确认病灶8例,29例(21.2%)造影后与造影前比较肿瘤数目有改变,12例(8.8%)因肿瘤数目的 变化而改变了治疗方案.消融后平扫超声不能确定的局部残留灶15处和局部复发灶11处再消融前需要CEUS定位穿刺治疗.其中1处局部复发灶和1处残留灶CT未能检出,均由CEUS先诊断,并得到病理活检证实.CEUS与CT或MRI比较,对消融治疗后有无残留和局部复发判断的准确性达98.8%和98.8%.结论 消融前CEUS有助于正确选择消融病例和治疗方案、显示平扫超声无法显示的肿瘤.消融后CEUS能准确确定消融范围、判断消融疗效、能敏感的检出平扫超声未能检出的小残留灶和复发灶,并定位引导残留灶和复发灶的穿刺治疗.
作者:谢晓燕;徐作峰;匡铭;刘广健;徐辉雄;梁瑾瑜;黄蓓;吕明德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行术后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门静脉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获得随访的85例行手术治疗和术后化疗的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病人,其中64例病人术后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A组),另外21例病人术后行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门静脉化疗(B组).比较两组病人术后1、2和3年肝癌复发率和生存率.结果 A组术后1、2和3年肝癌复发率分别为56.3%、75.0%和85.9%,B组分别为28.6%、61.9%和81.0%.仅术后1年复发率B组显著低于A组(P<0.05),两组术后2、3年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53.1%、43.8%和31.3%,B组分别为81.0%、61.9%和38.1%.B组术后1、2年生存率明显高于A组(P<0.05),两组术后3年生存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术后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门静脉化疗能够明显降低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塞病人术后短期复发率,有助于提高近期疗效.
作者:童颖;杨甲梅;徐峰;阚彤;沈伟峰;谢峰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肝创面不同处理方法 ,指导手术治疗.方法 按随机分组原则,将58例肝肿瘤切除术后的肝创面分为A组(肝创面敞开用微孔多聚糖止血球组)、B组(肝创面敞开用氩气刀烧灼组)、C组(肝创面对拢缝合组),记录术中创面的出血量、止血时间、术后引流量及肝功能等指标,比较其间的差异.结果 A、B、C组在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肝门阻断方法 、阻断时间、有无门静脉癌栓、术后创面引流量、血常规、白蛋白、前白蛋白、球蛋白、胆红素上无明显差异(P>0.05);C组的止血时间明显短于A、B两组(P<0.05);A组和C组的创面出血量明显低于B组(P<0.05),A、C两组间无显著差异;在术后24 h、3 d、7d丙氨酸转氨酶(ALT)比较上,A组和B组升高显著低于C组,恢复也较快(P<0.05),A组与B组比较无差异.结论 肝肿瘤切除术后肝创面的处理直接影响到肝创面出血量及术后肝功能的恢复,应根据病人的病情选择创面敞开还是对拢缝合.创面敞开时的止血必须彻底,术中应采用合适的止血方法 及止血材料.
作者:李爱军;周伟平;傅思源;尹磊;侯振宇;汤靓;吴孟超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胃造瘘置管给药辅以饮食调控制备猪肝硬化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以普通猪作为研究对象,行暂时性胃造瘘术,四氯化碳按照0.25 ml/kg,配以等量的脂肪乳,经T型管注入,30%食用乙醇60 ml冲洗管道,一周2次;单纯玉米面饮食,5%乙醇水为惟一饲料.观察一般情况,定期切取小块肝组织作HE和VG染色并监测门静脉压,间断抽血化验肝功、肾功、白蛋白、胆红素等指标.结果 10~12周后,肝硬化形成率88.9%,死亡率10%;ALT、AST在用药早期呈逐渐上升趋势,后期ALT、AST趋于平稳.并有下降的趋势,总胆红素持续上升;白蛋白持续下降;f-j静脉压早期呈下降趋势,后期迅速上升.结论 (1)肝硬化模型成功率较高,造模时间短,死亡率较低.(2)病理活检仍是目前确诊肝硬化的金标准;ALT、AST变化对于评价肝硬化的进展无意义;白蛋白、总胆红素水平在肝硬化形成不同阶段具有统计学差异,对于评价肝硬化进程具有一定的价值.(3)胃造瘘置管给药辅以饮食调控制备猪肝硬化模型可行性较高,腹腔粘连较轻,适合于下一步的手术学研究.
作者:张俊晶;孟兴凯;岳根全;钟海燕;张瑞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总结肝癌射频消融(RFA)的临床经验并探讨评价RFA疗效的方法 .方法 对49例肝癌病人进行了统一方案的RFA治疗,其中男43例,女6例;年龄39~72岁,平均(56.4±9.3)岁.肿瘤直径1.5~10 cm,其中≤3 cm 16例,3.1~5 cm 15例,>5 cm 18例.按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41例,B级8例.病理诊断为肝细胞癌44例,胆管细胞性肝癌5例.采用RITA射频消融肿瘤治疗系统(RF-1500)行RFA.在RFA后3~4周常规行CT及TACE,以评价肝癌RFA的效果及巩固疗效.结果 全部病例RFA术后恢复顺利,总体1、2、3年生存率为77.5%、56.5%和44.0%,肝癌RFA后3~4周,AFP阳性(≥25μg/L)者转阴率62.9%(22/35).改进的肝癌RFA方法 可对直径5 cm以下的肿瘤进行比较彻底的消融,≤5 cm者1、2、3年生存率为100%、79.6%和61.9%.将肝癌消融近期疗效分为3个级别,RFA术后获得根治性消融(19例)、亚根治消融(9例)、姑息性消融(21例)者2年生存率分别为85.7%、60.0%和24.3%.结论 肝癌RFA相当于从机能上切除了肿瘤,肝癌消融近期疗效三级分类法可以比较客观地评价RFA的效果,以指导辅助治疗的选择.
作者:王悦华;刘家峰;李非;李昂;刘强;刘东斌;刘殿刚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螺旋水刀在解剖性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2003年9月至2006年6月所实施的97例螺旋水刀解剖性肝切除病人的手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7例手术中有89例不需阻断肝门,断肝时间为15~45 min,断面处理时间为8~20 min,出血量在150~1200 ml之间(<800 ml 93例,>800 ml 4例);术中视野清晰,肝内管道系统暴露充分,未发生管道系统误损,术后B超监测未发现有重要血管损伤的表现;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术后肝功能恢复时间平均约为1周.结论 螺旋水刀解剖性肝切除术的应用是安全、可行的,能减少肝门血流阻断,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术后肝功能恢复时间.
作者:缪辉来;陈念平;陈明;邱志东;徐浩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多西紫杉醇(docetaxel,DTX)对人肝癌细胞诱导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人肝癌细胞株HepG2和Huh7用于实验.通过WST-1细胞增殖实验观察DTX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采用Hoechst 33342荧光染色和DNA凝胶电泳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DTX对Caspase-3和Caspase-9酶原的激活作用.结果 DTX对HepGZ和Huh7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经Hoeehst 33342荧光染色和DNA凝胶电泳检测发现DTX可诱导HepG2和Huh7细胞凋亡;在DTX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过程中.凋亡效应分子Caspase-3和Caspase-9酶原被剪切激活;Caspase3抑制剂Z-VAD-FMK抑制DTX诱导的肝癌细胞凋亡.结论 DTX对肝癌细胞具有较强的增殖抑制作用,凋亡是其抑瘤的机制之一.DTX导致肝癌细胞凋亡程序依赖于激活Caspase-3酶原途径.
作者:张浩;刘小方;李昱骥;周建平;孔凡民;董明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936*T/C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肝癌之间的关系,了解该基因多态性对原发性肝癌生成及发展的影响.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 检测原发性肝癌及正常对照的VEGF 936*T/C基因型.结果 原发性肝癌病人VEGF 936*T/C基因型或等位基因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精确概率法计算基因型P=0.275;卡方检验等位基因χ2=0.877,P=0.349).在肿瘤直径≥8 cm的病人C/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比例(66.7%和82.0%)明显大于肿瘤直径<8 cm病人的比例(40.0%和65.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C基因型χ2=4.722,P=0.029;C等位基因χ2=5.393,P=0.020).结论 VEGF936*C/C基因型或936*C等位基因与原发性肝癌的生成无关,但VEGF 936*C/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有助促进肿瘤的生长.
作者:吴国洋;王效民;彭友缘;刘云;熊宇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门静脉阻断不同时间对肝功能影响及复流后对小肠黏膜细胞损伤的变化.方法 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24只,随机分为一个对照组A和二个实验组(以门静脉阻断30,45 min分别标为B、C组),每组8只.各实验组在术前1 h及按上述预定阻断的时间、解除阻断后30,60 min各取腔静脉血2 ml;对照组在相应时间段也各取腔静脉系统血1次.测定各血标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变化并予以比较分析.阻断后开放复流2 h,取 回肠肠段作连续切片,分别作HE染色和TUNEL、Bel-2、Bax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小肠黏膜损伤情况.细胞凋亡的变化以及Bcl-2、Bax表达.结果 A组在不同时间段ALT、AsT测定结果 均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与之在相同时间段该二项指标的比较,B组阻断30 min时无显著性差异,而在复流后明显升高;C组阻断45 min时已明显升高,复流后再升高.实验组Bcl-2表达下调,Bax表达增加,凋亡指数上升.结论 门静脉阻断时间以30 min较安全.但复流有再灌注损伤;其对小肠黏膜细胞损伤表现以凋亡为主,且凋亡指数随阻断时间增加而上升.
作者:陈邦飞;吴秀玲;张启瑜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DNA甲基化转移酶3b(DNMT3b)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中DLC-1基因的表达及其启动子区甲基化状况的影响.方法 将SMMC-7721细胞株分为两组,试验组应用siRNA技术沉默DNMT3b的表达,对照组仅转染对照siRNA;应用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榆测两组细胞中DNMT3b和DLC-1的表达,并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技术分别检测两组细胞中DLC-1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况.结果 试验组中DNMT3b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而DLC-1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中DLC-1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无差异,均发生甲基化.结论 siRNA技术抑制DNMT3b的表达可使DLC-1基因表达水平增高,但DLC-1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无变化.此过程中DNMT3b并非作为甲基转移酶,而可能是作为转录调控因子影响DLC-1的表达.
作者:王家祥;刘怀然;范正军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RNA干扰(RNAi)Caspase-3基因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保护作用.方法 构建针对大鼠Caspase-3基因的短发夹状RNA(shRNA)真核表达载体.肝脏IRI前48 h经门静脉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或Caspase-3 shRNA,实验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PBS组和shRNA组.阻断大鼠70%入肝血流40 min,再灌注6,12,24 h,3,5,7 d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肝组织Caspase-3 mRNA的表达,细胞凋亡情况,丙二醛(MDA)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结果 与PBS组比较,shRNA组再灌注6,12,24 h血清ALT和AST水平显著降低(P<0.05),shRNA组大鼠肝组织的Caspase-3 mRNA水平、肝细胞凋亡指数(25.21%±3.18%vs 35.24%±2.33%,P<0.05)和肝组织中MDA含量[(96.3±12.8)nmol/mg vs(133.5±12.4)nmol/mg,(P<0.05)]显著降低,SOD活性显著升高[(22.5±3.4)U/mg vs(12.2±3.1)U/mg,(P<0.05)].结论 RNA干扰Caspase-3基因可以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保护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陈栋;张艳;朱珉;郭晖;刘斌;陈刚;张伟杰;陈知水;陈实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构建表达亚麻苦甙水解酶(linamarase,lis)基因的重组真核载体,建立亚麻苦甙水解酶/亚麻苦甙(linamarase/linamarin,lis/lin)肿瘤自杀基因治疗系统并检测其对肝癌细胞MHCC97的体外杀伤效应.方法 将lis基因定向克隆入真核载体pEGFP-N1,并用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及测序鉴定;用电转染法将pEGFP-Nl-lis转染入肝癌细胞MHCC97,通过G418筛选建立稳定表达lis的细胞系,MTT法检测lis/lin自杀基因治疗系统在体外的抗肿瘤效应.结果 经酶切鉴定和DNA序列测定,证明lis基因成功定向插入到pEGFP-Nl载体中;G418压力筛选4周,得到稳定表达lis的MHCC97细胞,命名为MHCC97-lis.经检测,新型自杀基因系统lis/lin对肿瘤细胞有较强的杀伤作用并显示出旁观者效应.结论 成功获取表达lis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已建立显示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以及旁观者效应的自杀基因治疗系统,为进一步研究新型自杀基因lis/lin抗肿瘤作用奠定基础.
作者:马俊;陈明浩;李海民;李军;李韧;张福琴;窦科峰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又被称为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peripheral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PICC),指二级胆管末梢侧肝内小胆管或末梢胆管上皮起源的恶性肿瘤,95%为腺癌.ICC的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占原发性肝癌的5%~25%[1].
作者:孙健;吴志全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自1993年ROSSis等[1]首先采用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肝癌以来,因其安全微创、简单实用、疗效显著而备受关注,现已成为肝癌治疗领域的一个重要手段和热点[2],是当今小肝癌治疗的研究重点之一.湖南省肿瘤医院从1999年9月至2006年12月采用RFA治疗首诊5 cm以下肝癌78例,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许若才;李建良;刘寒春;余智渊;孔轶;马国安;李科;欧双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近年来细菌性肝脓肿仍然是肝脏外科经常遇见的疾病.现代外科的发展丰富了肝脓肿的治疗手段.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自2000年5月至2006年12月共收治肝脓肿61例,报告如下.
作者:吴辉;张永久;南林;张雷华;闫兵;张军;史衍辉;林海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病人,女,51岁,于2007年6月冈肝区胀痛,体检发现肝右叶占位,直径约8 cm,后确诊为肝血管瘤,入院后使用碘油、平阳霉素等行介入栓塞(HAE)治疗.
作者:杨俊山;孙广新 刊期: 200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