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8118
  • 国内刊号:11-3884/R
  • 影响因子:1.84
  • 创刊:199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857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哥白尼索引(波兰),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8年6期文献
  • 肝腺瘤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 探讨肝腺瘤的特点、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989年1月至2006年3月11例肝腺瘤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该组病人无特异性临床表现.10例为单发,1例为异时双发;肿瘤平均直径6.27 cm.11例次均行手术治疗,肿瘤局部切除6例,肝段切除3例,2例先行介入栓塞化疗,二期行左半肝切除.随访5~232个月,所有病人均存活,无复发,平均生存期53.5个月.结论 肝腺瘤是一种少见的肝脏良性肿瘤;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术式选择与肿瘤位置、大小等因素相关;完整切除预后良好.

    作者:许东奎;汪毅;赵平;邵永孚;蔺宏伟;周志祥;王成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肝癌肝移植受者一年内致死性复发风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影响肝细胞癌肝移植术后一年内因转移复发死亡的临床病理学风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05年4月间武警总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303例肝细胞肝癌行肝移植病人一年内因转移复发而死亡受者(致死性复发组)的临床病理资料,与未复发或复发但未在一年内死亡的受者(对照组)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l临床病理学风险因素对一年生存率的影响.结果 303例病人中有48例在一年内因转移复发死亡(死亡率15.84%),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血管浸润、直径≥6.5 cm和移植术前血清AFP≥1000 μg/L是致死性复发的独立风险因素.同时具备上述三种风险因素受者一年内致死性复发85.71%,同时具有2项以上风险者37.84%,具备其中一项风险因素者13.64%,不具备三种中任何一种风险因素者致死性复发发生率为6.71%.结论 三种导致肝细胞肝癌病人在手术后一年内因肿瘤复发转移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肿瘤血管浸润、直径≥6.5 cm和移植术前血清AFP≥1000 μg/L.同时具备2个或2个以上的致死性复发的临床病理学风险病人不适宜作为肝移植的适应证.

    作者:邹卫龙;臧运金;陈新国;沈中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肝癌肝移植术后雷帕霉素与普乐可复为主免疫抑制治疗结果初探

    目的 探讨肝癌肝移植手术后使用雷帕霉素(rapamycin,RPM)与普乐可复为主的免疫抑制治疗是否有助于防止肝癌的复发与转移.方法 2004年1月至2005年1月期间19例肝癌行肝移植病人(米兰标准6例,扩大米兰标准13例)随机选取其中10位病人作为治疗组(米兰标准2例,扩大米兰标准8例)手术后使用雷帕霉素与普乐可复为主免疫抑制治疗,9例(米兰标准1例,扩大米兰标准8例),采用普乐可复为主的肝癌肝移植病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肝癌病人的累计生存率和累计无瘤生存率,并长期随访了解其复发转移情况.结果 肝癌病人肝移植术后生存时间及复发转移情况:至该文报告时,治疗组无死亡病例,仍存活1O例,其中无瘤生存9例,带瘤生存1例;对照组死亡1例,仍存活8例,其中无瘤生存5例,带瘤生存3例.两组经检验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雷帕霉素可能有助于预防肝癌肝脏移植术后的转移与复发.

    作者:李立新;贺强;陈大志;樊华;郎韧;金中奎;李鹏;寇建涛;吴天明;谢德宏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终末期肝病模型对肝移植病人的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对肝移植病人早期生存率的预测价值.方法 92例肝移植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受试者特征曲线(ROC),计算Youden指数判定ROC曲线的截断值,根据截断值,制作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利用生存曲线分析MELD评分对肝移植术后3个月预后判断的准确性.结果 随访3个月内累计死亡8人,3个月死亡组和生存组MELD积分分别为24.88士11.97,16.11±10.81(P<0.05).MELD积分系统对肝移植术后3个月预后判断的截断值为16,生存曲线分析表明MELD评分能有效地区分可能死亡和可能存活的病人,并且证实MELD评分系统能够有效预测肝移植术后3个月生存、死亡可能性.结论 MELD评分系统可有效地预测肝移植病人的短期预后效果.

    作者:曹大勇;王德盛;宋振顺;张宁;窦科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胰、肾同期联合移植治疗糖尿病合并尿毒症40例

    目的 报告40例胰、肾同期移植(SPK)治疗糖尿病合并尿毒症的结果 及经验.方法 共40例糖尿病合并尿毒症病人接受SPK,平均年龄为(45.8±8.2)岁.供肾先植入左侧髂窝.供胰植入右下腹腔,移植胰动脉与右侧髂外动脉端侧吻合,移植胰静脉与右侧髂外静脉端侧吻合.其中胰液膀胱引流术式2例,改进的胰液空肠引流术式38例.移植肾平均冷血时间为(7.13士2.02)h,移植胰平均冷缺血时间为(9.95±2.01)h.术后早期采用皮质激素+霉酚酸酯+他克莫司(36例)/环孢素A(2例)+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或抗CD25抗体四联诱导治疗,以后改为三联维持.结果 受者、移植肾和移植胰6个月存活率均为97.5%,1年存活率均为94.8%,受者、移植胰和移植肾3年存活率分别为94.8%、84.3%和84.3%.39例停用胰岛素,平均停用胰岛素时间为(6.87士6.80)d,空腹血糖平均恢复正常时间为(13.68士9.05)d.术后3周口服糖糖耐量试验、胰岛素和C肽释放试验显示移植胰功能完全正常.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为(10.24±7.72)d.肾功能延迟恢复(IX;F)8例,血肌酐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为(52.75±20.01)d,其余30例血肌酐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为(8.03±7.39)d.术后主要外科并发症为移植胰伤口感染、胰十二指肠一空肠出血和移植肾周出血,3例(7.9%)因并发症再次手术,未发生与胰液引流术式相关的并发症如胰漏、肠漏、腹腔脓肿及肠梗阻等.结论 (1)SPK是治疗糖尿病合并尿毒症的有效方法 ;(2)改进的胰液空肠引流术式更简化、安全,更符合生理.

    作者:明长生;陈文伟;宫念樵;曾凡军;张伟杰;陈知水;林正斌;魏来;刘斌;蒋继贫;徐逸;陈忠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再次肝移植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统计分析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再次肝脏移植手术预后的影响因素,探讨提高再次移植术后生存率的对策.方法 1999年1月至2006年12月施行再次肝脏移植手术132例,回顾性研究其中74例病例资料,对可能影响再次肝移植术后生存率的17个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影响再次肝移植预后的显著相关因素.结果 对17个可能影响再次肝移植预后的因素采用Kaplan-Meier方法 单因素分析得出10个与再次肝脏移植术后生存率相关的变量:再次手术时期、肝性脑病、凝血酶原时间(PT)、总胆红素(TB)水平、热缺血时间、术式、术中出血量、术后ICU停留时间、术后感染及术后并发症.多因素分析进入Cox回归模型的有术式、术后ICU停留时问和术后并发症3个变量.结论 影响再次肝移植预后的3个主要因素分别为手术方式、术后ICU停留时间和术后有无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张雅敏;朱志军;郑虹;邓永林;潘澄;饶伟;沈中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影响慢性重型肝炎肝移植生存率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观察和评价肝移植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分析影响其生存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8月至200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64例接受原位肝移植的慢性重型肝炎病人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后3个月死亡组和生存组病人术前临床生化指标、术前并发症、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的差异;分析术式、转流与否、血浆置换等对生存率的影响.筛选出影响生存率的一些变量.结果 64例肝移植病人术后3、6个月和1年生存率分别为84.38%、82.81%和79.69%.应用单因素分析生存组和死亡组的各项指标,结果 术前MELD评分、血清肌酐、INR、术前气管插管、合并感染及合并肝肾综合征有显著性差异;而手术方式、术前血浆置换与否、术中出血量与预后无关.将生存率作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的统计分析,结果 术前合并肝肾综合征及合并感染仍保留在回归方程中,与生存率相关并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肝移植能有效救治慢性重型肝炎病人;通过对病人术前一些指标的评价,能在一定程度上预计慢性重型肝炎肝移植病人的预后.

    作者:郭庆良;卢实春;王孟龙;林栋栋;高大明;朱岳;李宁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冷保存供肝肝移植大鼠肝窦内皮细胞损伤机制的研究

    目的 探寻肝移植大鼠肝窦内皮细胞(SEC)损伤的详细过程、方式及机制,为冷保存再灌注损伤的保护研究开辟新的途径.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6)、UW 1 h肝移植组(n:48)、Uw 12 h肝移植组(n=48).大鼠原位肝移植采用双袖套法,分别于术后不同时相点采取血液及组织标本,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透明质酸(HA)水平;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学变化;TUNEL法检测凋亡,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及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状况.结果 UW 1 h、UW 12 h组肝移植后血清ALT、HA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5),UW 12 h组又明显高于Uw 1 h组(P<0.05).UW 12 h组ALT水平于术后6 h达高峰,而HA水平却在术后1 h、24 h呈双峰表现.Uw 12 h组首先出现SEC的凋亡继而出现肝细胞的坏死,且UW 12 h组细胞凋亡指数(apoptosis index,AI)明显高于UW 1 h组(P<0.01).两组大鼠SEC的AI均于术后6 h达高峰,与血中ALT的高峰时相点一致.肝移植术后Bcl-2表达明显减弱(P关键词:肝移植肝窦内皮细胞凋亡

    作者:朱瑾;董家鸿;王曙光;李晓武;刘祥德;张玉君;熊燕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P53及MVD与肝细胞性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关系

    目的 探讨肝细胞性肝癌(HCC)中P53蛋白表达及肿瘤微血管密度(MVD)与HCC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检测HCC组织中P53蛋白表达,CD34标记癌组织血管内皮细胞,计算MVD,统计分析两者及临床病理因素与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关系、两者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及两者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P53蛋白表达、MVD、肿瘤TNM分期及肿瘤脉管浸润对HCC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均有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后,仅P53和MVD为独立的影响因素;P53蛋白表达和MVD与肿瘤脉管浸润显著正相关(P<0.05);P53蛋白表达阳性的肝癌组织MVD显著高于阴性表达者(P=0.01).结论 P53蛋白表达和MVD对预测HCC肝移植术后的肿瘤复发有重要价值;P53蛋白表达阳性和高MVD者易出现肿瘤脉管浸润;P53蛋白表达与肿瘤血管生成密切相关.

    作者:周静;邵春奎;冯智英;刘勇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

    器官移植是治疗终末器官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 ,近年来随着移植手术技术的日趋成熟、器官灌注与保存及HLA配型的不断完善、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开发和应用对解决移植物排斥反应、延长生存时间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促进了多种器官移植的蓬勃发展;目前虽然许多新型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使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有了明显下降,但是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及移植器官功能丧失并未减少,而且免疫抑制剂的长期乃至终生应用,除了经济负担之外,过度免疫抑制、病毒感染以及恶性肿瘤等也给移植病人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作者:李立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肝移植中门静脉血栓的处理方法与预后

    在肝移植发展的早期,移植学家认为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手术难度大、风险高,且术后易复发.影响移植肝的血供导致移植物失功,故将其列为肝移植的绝对禁忌证.

    作者:滕飞;傅志仁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肝移植术后罕见并发恶性疟的治疗经验

    随着肝移植外科技术的不断成熟、适应证不断扩大,肝移植数量与日俱增,除常见并发症外,少见并发症也不断增加,尤其与供肝及输血相关的并发症值得进一步关注.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2005年1月至2006年8月期间实施的肝移植病例中4例术后出现恶性高热,报告如下.

    作者:林建华;周杰;崔忠林;林艺雄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肝癌肝移植前经肝动脉化学药物栓塞的临床研究

    肝移植作为对某些肝癌病人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日益受到重视[1].但由于肝移植病人的逐渐增加和肝脏供体的短缺,使术前等待时间越来越长,导致很多病人在等待移植期间因病情恶化而失去了肝移植机会.

    作者:侯宝华;简志祥;孙建;区应亮;区金锐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肝脏移植中Ⅳ级门静脉机化血栓病人的门静脉重建

    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武警总医院肝脏移植研究所完成肝脏移植手术359例,其中7例病人门静脉、近端和远端肠系膜上静脉均完全被机化血栓阻塞(按文献分级[1]为Ⅳ级),术中采用供肝门静脉与受体曲张的内脏静脉吻合门静脉重建,术后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新国;吴凤东;任秀昀;臧运金;沈中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赛尼哌联合FK506和MMF的无激素免疫抑制方案在肝移植受体中的应用

    激素作为肝脏移植的免疫抑制剂已使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近几年来,随着新的免疫抑制剂的不断出现以及激素的长期应用所带来的一系列副作用,如感染、抵抗力降低、肿瘤复发等,激素的应用正在逐渐减少,甚至不用[1,2].

    作者:陈焕伟;甄作均;廖珊;蔡云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肝移植术后再次手术探讨:附11例

    目前肝移植已成为治疗一些终末期肝病的常规治疗手段,但有部分肝移植病人可因术后并发症或一些外科疾病而需要再次手术,该文结合福州总院150余例临床肝移植经验,重点探讨肝移植术后再次手术的临床经验,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贵云;江艺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肝移植术后急性粒细胞缺乏的治疗

    急性粒细胞缺乏是肝移植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中山大学附属一院发生3例严重的肝移植急性粒细胞缺乏症病人,现报告如下.

    作者:巫林伟;何晓顺;鞠卫强;邰强;朱晓峰;黄洁夫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二次手术切除肝巨大血管瘤一例分析

    病人女,68岁,因右上腹坠胀伴乏力2个月入住外院,CT显示肝轮廓明显增大,肝右叶向下至髂棘水平,肝右叶被巨大低密度影肿块占据,约21 cm×15 cm× 28 cm,内见不规则低密度影,增强见动脉期肿块内少许线样强化灶,中心低密度区无强化,门脉期肿块内强化显著,诊断为肝巨大血管瘤.

    作者:梁磊;谈景旺;马建明;徐永健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经T管插入导丝引导十二指肠镜治疗乳头炎性狭窄

    笔者对胆囊切除、T管引流术后,伴乳头炎性狭窄或胆总管残余结石者,在经ERCP途径胆管插管失败后,采用经T管插入导丝引导十二指肠镜插管、EST和(或)取石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炳芳;沈云志;汪良芝;孙克文;王扬;茹佩瑛 刊期: 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