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超出米兰标准的肝癌病人肝移植术后应用亚砷酸全身化疗对肿瘤复发的意义.方法 对23例超出米兰标准的肝癌病人肝移植术后采用亚砷酸化疗:静脉滴注10 mg/d,连续使用7 d后间隔7 d,重复4次为1疗程.以上病人接受1~4个疗程治疗.观察化疗病人的生存情况、肿瘤复发情况以及化疗副作用,并与同期16例未使用化疗的肝癌肝移植病人相比较.结果 经过3~32个月随访,共有30例病人出现肝癌复发,化疗组16例,非化疗组14例,复发部位常见于肺部、移植肝及骨骼.化疗组与非化疗组肿瘤复发率无明显差异,出现肝癌复发的时间分别为移植术后(14.5±7.5)个月和(10.2±4.6)个月,化疗组复发时间明显延迟(P=0.026);6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91.3%、87.0%和93.7%、87.5%,两组间无明显差异,化疗组2年生存率明显高于非化疗组(73.9% vs 50.0%,P=0.037);6个月无瘤生存率无明显差别(87.0% vs 81.2%)、1、2年无瘤生存率化疗组明显高于非化疗组(82.6% vs 50.0%,P=0.030;65.2% vs 43.7%,P=0.023).亚砷酸使用过程中未发现严重副作用.结论 静脉使用亚砷酸化疗在超出米兰标准的肝癌肝移植病人中可以延迟肿瘤复发,改善病人长期存活情况.
作者:巫林伟;何晓顺;邰强;鞠卫强;王东平;马毅;朱晓峰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总结肝切除在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中应用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1993年1月至2007年12月手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病人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全组共有69例肝门胆管癌,切除率66.4%(69/104).其中局部切除31例;合并肝叶部分切除38例;合并胰头十二指肠切除3例;合并门静脉壁部分切除2例.根治手术为44例.手术根治切除率由28.2%(2000年以前)提高到50.8%(2000年后),肝功能衰竭、感染等严重并发症以及围术期死亡率均控制较好.总体1,2,3年生存率为73.9%,38.4%和14.9%,根治手术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7.1%,58.2%和23.6%,非根治切除1,2,3年生存率分别为44.0%,21.6%和11.4%.结论 根治性切除的生存率比非根治切除显著提高,联合肝部分切除能明显提高根治性手术的切除率,可考虑为首要的治疗选择.
作者:季锡清;胡志前;周辉;王强;王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门静脉癌栓分型对肝细胞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病人行肝移植手术治疗及预后的指导意义.方法 选择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长征医院肝移植科收治的149肝癌病人,其中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病人74例,根据Ⅰ~Ⅳ癌栓分型标准相应分为Ⅰ~Ⅳ组,回顾分析各组病人生存时间及接受肝移植手术后的疗效.结果 无门静脉癌栓组0组(75例)、Ⅰ组(33例)、Ⅱ组(17例)、Ⅲ组(12例)、Ⅳ组(12例)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86.66%、84.84%、82.35%、66.66%和41.66%,1.5年生存率为68.00%、75.75%、70.58%,58.33%和16.66%,0~Ⅱ组各组间无明显区别(P>0.05),Ⅲ、Ⅳ组和其他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癌栓Ⅰ型、Ⅱ型,肝移植手术疗效与无癌栓组相近,明显优于Ⅲ、Ⅳ组.结论 癌栓分型有助于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病人肝移植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及判断预后.
作者:王海梁;丁国善;郭闻渊;林峰;慕宁;傅宏;倪之嘉;傅志仁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比较不同受体选择标准肝癌肝移植的远期疗效,分析肝痛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相关因素.方法 总结北京佑安医院2004年4月至2008年3月间的103例肝癌肝移植的临床资料,按照肿瘤的特征将其分为3组:符合米兰标准组(A组)、超出米兰标准但满足UCSF标准组(B组)和超出UCSF标准组(C组),比较3组的总体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并分析影响远期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103例肝癌肝移植总体1、2、3年存活率分别为84.0%、70.5%和60.2%.其中A组50例,1、2、3年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3.4%、83.8%、73.2%和97.3%、93.9%、88.7%;B组17例,1、2、3年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3.3%、79.4%、66.2%和86.7%、79.4%、66.2%;C组36例,1、2、3年生存率和无瘤牛存率分别为67.0%、45.5%、34.1%和65.8%、50.0%、41.7%.远期生存率A组与B组比较无差异(P=0.631),A组、B组与C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01,0.045).结论 米兰标准是肝癌肝移植佳适应证,超出米兰标准但满足UCSF标准也可获得满意的远期疗效;肿瘤的分期和微血管侵犯是影响远期预后的风险因素.
作者:武聚山;卢实春;王孟龙;李宁;夏仁品;郭庆良;赖威;张毅;杨光;刘源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证实前入路绕肝提拉法在难切右半肝切除中的安全性及该技术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自2006年9月至2008年9月间,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拟行右半肝切除肝癌病人中选择难切病例40例,配对分成常规肝切除组和前入路绕肝提拉法肝切除组.结果 20例成功安放绕肝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 在难切的右半肝切除时前入路绕肝提拉法既安全又快捷.
作者:宋天强;李强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p53 249编码子突变对小鼠EF细胞p53功能和信号传导的影响.方法 利用基因打靶技术在小鼠ES细胞p53基因249编码子中引入点突变.使编码子249由Arg变成Ser,根据同源重组规律采用PCR或Southern方法筛选带有p53 249突变的阳性ES细胞,并通过测序确定该ES细胞的p53 249编码子已经由Arg变成Ser,然后将含突变而不含筛选标记的ES细胞微注射到从Hprt-/-小鼠收集的囊胚中,将注射过的囊胚植入假孕的雌性小鼠子宫,到第14天取小鼠胚胎EF细胞,用含HAT的培养液[DMEM含10%FCS,glutamine,antibiotics,50 mM mecaptoethanol,和HAT(0.016 mg of hypoxanthine/ml,0.01 mM aminopterin,0.0048 mg of thymidine/ml)]筛选出从ES细胞分化而成的MEF细胞,经测序证实该细胞含有249 Arg到Ser的突变后,该细胞用于研究.利用细胞流式仪检测该突变对MEF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并利用Western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1)用UV处理EF细胞后,含p53 249编码子突变的EF细胞凋亡百分数,较含野生型p53的EF细胞凋亡百分数明显减少(P<0.05).(2)用UV处理EF细胞后,含p53 249编码子突变的EF细胞对UV诱导的G1/G0细胞周期阻滞作用减弱.(3)用UV处理细胞后,含p53 249编码子突变EF细胞的p53的表达,与含野生型p53 EF细胞p53的表达没有差别,但含p53 249编码子突变EF细胞的BAX和p21的表达,较含野生型p53 EF细胞的BAX和P21的表达减少.结论 p53 249编码子突变可以减弱p53在uV诱导MEF细胞周期阻滞和凋亡过程中的作用,但对p53的表达没有影响.
作者:吴智群;李庆霞;李臻;于翠娟;罗亚宁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去除门静脉淤血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检测家兔肝脏原位冷灌注20、30、40 min后淤血的门静脉中内毒素含量变化,观察门静脉淤血去除对恢复灌流后4 h血清内毒素、丙氨酸转氨酶(ALT)、透明质酸(HA)、肝组织匀浆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肝组织核因子-κB(NF-κB)活性的影响.结果 门静脉淤血中内毒素含量随阻断时间延长明显升高(P<0.01),同一阻断时间每去除2.5 ml淤血血清内毒素含量显著下降(P<0.01).在阻断30 min和40 min组,去除门静脉淤血能降低血清ALT、HA、及肝组织匀浆MDA的含量和肝组织NF-κB活性,增加肝组织匀浆SOD活性,与不去除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阻断20 min组去除门静脉淤血与不去除相比较,各检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门静脉淤血中内毒素含量随阻断时间延长明显升高,可能是引起肝脏损伤的主要原因;去除门静脉淤血可以减轻肝脏的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门静脉淤血去除减少内毒素吸收,进而降低肝组织NF-κB活化有关.
作者:王野;杨甲梅;谢峰;牛文洋;李殿启;胡明华;吴孟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体外培养小鼠胎肝细胞,探索其生长和分化模式,并进行干细胞特征的表型鉴定.方法 分离培养不同时期小鼠胎肝细胞,动态观察细胞形成的集落数及生长模式;收获集落进行干细胞表面标记物流式检测;传代培养胎肝细胞,探索甲胎蛋白(AFP)变化趋势及细胞分化模式.结果 经体外培养,第15天胎肝细胞形成明显集落.生长状况好,干细胞的表面标记提示形成的集落具有肝干细胞特性.传代培养中,第15天胎肝干细胞以线性模式生长;分化模式中AFP呈现正态分布变化.结论 随胎龄增加,有干细胞特性的细胞逐渐减少.体外培养中,肝干细胞呈线性模式增殖,逆向线性方式分化.
作者:刘卫辉;李韧;窦科峰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比较大鼠肝组织冷冻或射频治疗后对肺形态学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成A(n=47)、B(n=32)两组,A组给予冷冻治疗,-196℃液氮浸泡冷冻,治疗时间15~20 s;B组给予射频治疗,功率15 W,时间60~90 s.按预定时间处死.术前、术后1、3、6、24 h ELASA检测血TNF-α,IL-8;同时观察肺组织学表现和早期死亡率.结果 术后,A组血TNF-α,IL-8浓度1 h显著升高,3 h达峰值;B组仅轻微的升高(A与B组相比:P<0.01).A组光镜下可见肺组织间隔明显增厚,充血,水肿,灶性肺实质出血,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浸润;而B组肺部仅有少量的炎细胞浸润.另外,术后48 h内死亡率,A组为25.5%;B组仅为5.4%,差异显著(P<0.05).结论 相同条件下,冷冻治疗引起了急性肺损伤、高死亡率等并发症,而射频治疗影响轻微.在一定条件下,射频是相对安全的.
作者:郭峰;苗毅;褚朝顺;徐泽宽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大豆异黄酮是否具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探讨大豆异黄酮抗肝纤维化的可能机制.方法 清洁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4个组,模型组用硫代乙酰胺建立肝纤维化模型,治疗组建立肝纤维化模型的同时给予大豆异黄酮干预.生理盐水对照组相同途径给予生理盐水,大豆异黄酮对照组相同途径给予生理盐水和大豆异黄酮.检测血清CⅣV、HA水平和观察肝脏病理,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生理盐水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的血清CⅣ水平分别为(11.17±1.89)ng/ml、(70.66±6.06)ng/ml和(50.10±8.86)ng/ml(P<0.05),治疗组的血清HA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但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生理盐水对照组和大豆异黄酮对照组的血清CⅣ、HA水平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生理盐水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的肝纤维化记分分别为0、11.64±3.72、8.83±3.83(P<0.05).结论 大豆异黄酮具有抑制慢性肝损伤所致的肝纤维化形成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为通过减少细胞外基质的形成.
作者:贾曾荣;余震;陈必成;闫竞一;李建芳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生物人工肝是治疗肝衰竭病人体外有效的肝支持治疗手段.肝细胞材料作为生物人工肝的主要生物成分,其功能表现决定了肝支持的治疗效果,能够具备成熟肝细胞的所有功能是生物人工肝细胞材料的终目标.该文就目前生物人工肝细胞材料的功能学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李治国;汪艳;高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胆管损伤后不良的修复导致的胆道疾病是胆道外科较为棘手的问题,也是肝胆外科的难题之一,常涉及到肝胆外科的一系列基础和临床问题.其可以引发众多胆道疾病,如:胆管狭窄、闭锁,胆源性肝硬化甚至肝癌等.
作者:崔云甫;邰升;蒋桂星 刊期: 2009年第10期
氯化钆通过抑制Kupffer细胞,可缓解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这种作用表现在多个方面:氯化钆作用于Kupffer细胞,抑制吞噬和抗原提呈,进而抑制大鼠肝移植的急性排斥反应;缺血再灌注时,保护受伤的肝脏,促进肝细胞的再生;减轻对内毒素的敏感性及内毒素所致的感染作用;有效预防和减轻酒精性肝损伤等.该文对目前氯化钆抑制Kupffer细胞,进而减轻肝脏疾病的机制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作者:廖锐;龚建平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癌肉瘤(carcinosarcoma)指在一个肿瘤中既有肯定的癌成分,又有肯定的肉瘤成分,常见的发病部位有乳腺、甲状腺、呼吸道、消化道等.原发于肝脏的癌肉瘤极其少见,国内外关于肝脏癌肉瘤的报道多为个案报道,其影像表现报道更为少见.该文报道2例肝脏癌肉瘤(肝细胞癌合并未分化肉瘤)的临床表现及CT特征,并结合文献分析,以提高临床对该疾病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杨炼;陈立波;韩萍 刊期: 2009年第10期
肝癌的研究在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越来越多的病人获得长期生存[1].然而,从总的人群来看,肝癌的长期生存率仍然很低.笔者回顾性分析196例肝癌切除病人的临床资料,旨在探寻影响肝癌预后的危险因素.
作者:孙万日;赵永福;郭胜利;任武;赵玉亭 刊期: 2009年第10期
胰腺因为位置深在,不易被伤及.但是胰腺外伤不仅早期诊断率低,而且处理复杂、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是严重和复杂的腹部外伤之一.现将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在2002-2007年收治的胰腺外伤23例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刘莉;王得胜;孙彬;李建国 刊期: 2009年第10期
肝棘球蚴病又称肝包虫病,是流行于畜牧区的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手术是治疗肝包虫病的理想方法.近年来我国学者报道采用肝包虫外膜内外囊切除术治疗肝包虫病,收到良好效果.
作者:赵明星;孔庆宇;李立威 刊期: 2009年第10期
探讨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治疗原则.回顾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68年7月至2007年12月81例无功能胰岛细胞瘤的治疗及预后.全组共78例行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率为94.8%,手术死亡1例.20例单纯肿瘤切除,54例附加其它脏器切除或并行胰腺切除.恶性38例(47.2%).失访11例,69例随访10个月到10年,平均39.6个月,恶性病例切除完全者5年生存率为75%(9/12);不完全切除者5年生存率为37.5%(3/8).3例仅行肠道短路手术,术后存活1.5~3年,平均24个月.笔者认为,该病属内分泌肿瘤,良恶性定性问题尚有争议,经诊断确定,应尽早行外科手术切除治疗.
作者:朱预 刊期: 2009年第10期
为规范胰腺内分泌肿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便于交流和总结,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制定了<胰腺内分泌肿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指南(讨论稿)>,并在2006年和2008年召开的两次全国胰腺外科研讨会上广泛征求意见.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了修订和完善,现予发布,欢迎全国外科同道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希望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以此提高我国胰腺内分泌肿瘤的诊治水平.
作者: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 刊期: 200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