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8118
  • 国内刊号:11-3884/R
  • 影响因子:1.84
  • 创刊:199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857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哥白尼索引(波兰),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9年9期文献
  • 156例合并肝硬化的胆胰疾患ERCP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肝硬化合并胆胰疾病病人接受ERCP术的危险性,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2年1月至2008年3月该科收治的胆胰疾病合并肝硬化病人174例,其中成功接受ERCP术156例(观察组),及随机抽取同期接受ERCP术诊治且无肝硬化病史的胆胰疾病150例(对照组),对比分析ERCP操作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病死率.结果 观察组中23例(14.7%)为Child-Pugh A级,77例(49.4%)为Child-Pugh B级,56例(35.9%)为Child-PughC级;22例(14.1%)出现1种或1种以上并发症,以出血、诱发感染、术后胰腺炎为常见并发症;病死率1.28%(2/156);在ERCP操作时间和ERCP术后出血率上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胆胰疾病合并肝硬化病人ERCP诊疗过程中的耐受程度良好;Child-Pugh分级是决定内镜治疗方式和判断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对肝硬化失代偿者行微创治疗仍具有一定风险,严重并发症主要为术后出血,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止血措施,有更多的肝硬化胆胰疾病病人仍能受益于内镜治疗.

    作者:周益峰;张啸;张筱凤;郭英辉;吕文;林秀英;厉有名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218例巨大胆总管结石病人临床诊疗分析

    目的 探讨分析218例巨大胆总管结石病人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内镜治疗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将218例胆总管结石(直径≥2 cm)病人作为观察组,并按结石数量分为1枚结石组、2枚结石组和>2枚结石组;另取231例胆总管结石(直径<2 cm)病人作为对照组.分析各组的病史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下治疗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病人中,有胆系感染、胆总管切开取石病史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26.6%、15.6%与15.2%、7.8%).有急性胰腺炎病史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9.6%与16.9%).2枚结石组和>2枚结石组中腹痛、发热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8%、94.2%与74.5%,64%、65.4%与41.6%),>2枚结石组中黄疸、腹泻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8.8%与51.1%,44.2%与26.8%).2枚结石组和>2枚结石组中血总胆汁酸、碱性磷酸酶及γ-谷氨酰转酞酶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枚结石组血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取石术后总胆红索、直接胆红素、总胆汁酸及碱性磷酸酶水平较术前显著降低.2枚结石组和>2枚结石组中内镜下取石的成功率及一次取石成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88%、79%与94%,72%、56%与82%),平均住院天数显著高于对照组(13±4.6、16±5.2与10±3.8).>2枚结石组在取石过程中发生结石嵌顿、乳头部出血及心律失常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21%、33%、15%与6.9%、19%、9%).2枚结石组和>2枚结石组取石后发生急性轻型胰腺炎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15%、23%与7.4%),>2枚结石组取石后出现高淀粉酶血症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17%与6%).结论 反复胆系感染、胆总管切开取石与胆总管巨大结石的发生密切相关,胆总管巨大结石病人更易出现黄疸、腹泻及胆汁淤积,且内镜取石的难度显著增加,术中及术后更易出现并发症.

    作者:宛新建;李兆申;邹晓平;孙振兴;邹多武;郑萍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选择性胆管外引流在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选择性胆管外引流在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中的价值.方法 总结2000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118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选择性胆管外引流后行手术治疗25例,其中右肝管引流12例,左肝管引流10例,左肝外叶胆管引流1例,右后叶胆管引流2例;腹腔广泛种植转移1例,左或右半肝及尾状叶切除22例,扩大左肝切除1例,扩大右肝切除1例;术后胆漏3例,肺部及腹腔感染各1例,围手术期肝功能衰竭死亡1例;其余24例病人术后随访3个月至5年,平均23个月,其中长的1例已存活4年4个月.结论 选择性胆管外引流可以达到与全肝胆道外引流相似的改善肝功的目的 ,同时选择性胆管外引流也可以较安全的在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予以应用.

    作者:曾永毅;刘景丰;石铮;池闽辉;董家鸿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血管瘤2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血管瘤的技术要点和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2007年3月1日至2008年2月29日22例肝血管瘤病人行腹腔镜肝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22例中2例中转开腹,20例完成全腹腔镜肝切除术.规则性肝叶(段)切除14例,其中左半肝切除5例,左外叶切除5例(其中1例联合右肝血管瘤射频消融术),Ⅵ段切除4例;不规则肝切除8例.10例在区域性半肝血流阻断条件下手术,7例行间歇性第一肝门血流阻断,5例未行人肝血流阻断.平均手术时间209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360 ml.全组无手术死亡及并发症发生.术后恢复顺利,平均术后住院时间6 d.随访2~14个月,无症状再发及肿瘤复发.结论 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血管瘤具有手术安全、并发症少和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其技术要点是选择恰当适应证和手术入路,有效控制入肝血流和妥善处理肝断面,肝实质离断沿瘤体周围0.5~1 cm正常肝实质内进行或直接行荷瘤肝叶(段)规则性切除.

    作者:张志波;郑树国;李建伟;王曙光;别平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胆汁中的浓度和药动学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胆汁中的浓度及其药动学,并对杀菌效力进行评估,为临床上肝胆系统感染选择用药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家兔行胆总管造瘘术,分别静脉注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曲松和美罗堵南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后于不同时间收集胆汁标本,采用HPLC法测定各抗生素的浓度,并计算出药动学参数.结合低抑菌浓度(MIC),评估抗生素在胆汁中的杀菌效力.结果 各抗生素在胆汁中的峰浓度和半衰期分别为:哌拉西林(7950.16±3023.00)μg/ml和(1.97±1.23)h,头孢曲松(1107.01±247.61)μg/ml和(3.14±0.57)h,美罗培南(31.97±12.44)μg/ml和(0.36±0.11)h.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杀菌指数大、TMIC长,对大部分胆道感染常见致病菌均可形成MIC90 100倍以上的浓度,TMIC长达6~8 h;头孢曲松和美罗培南较低.结论 哌拉西林、头孢曲松和美罗培南均可在胆汁中达到有效杀菌浓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杀菌效力强.

    作者:郑惊雷;王在国;梁力建;彭宝岗;叶振伟;胡夏荣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超声造影新技术对胆囊良恶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对胆囊疾病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低机械指数实时超声造影技术检查80例常规超声疑为胆囊占位的病例,包括胆囊癌33例和良性病变47例.分析胆囊病变的增强时间、增强模式以及病变部位胆囊壁层次结构的完整性,评估超声造影鉴别胆囊病变良恶性的诊断性能.结果 在CEUS增强早期呈高增强或等增强并在造影剂注射后35 s内变低增强者在胆囊癌中占96.8%(30/31)、良性病变中占19.5%(8/41)(P<0.001).CEUS增强早期病变呈高增强或等增强变为低增强平均时间胆囊癌为(29.5±9.8)s、良性病变为(58.8±13.9)s(P<0.001).病变表现为不均匀增强者在胆囊癌中占78.8%(26/33),良性病变中占27.6%(13/47)(P<0.001).病变处胆囊壁完整性破坏者在胆囊癌中占84.8%(28/33),良性病变中占0.0%(0/47)(P<0.001).常规超声检查胆囊疾病诊断正确率为72.5%(58/80),超声造影检查胆囊病变诊断正确率为93.8%(75/80)(P<0.001).结论 超声造影较普通超声能显著改善对胆囊疾病良恶性鉴别诊断能力,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谢晓华;徐辉雄;谢晓燕;吕明德;徐作峰;刘广健;梁瑾瑜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克拉玛依地区不同民族胆囊结石抽样调查

    目的 探讨克拉玛依地区不同民族胆囊结石患病率的差异.方法 依据该地区人口学资料计划调查8257人,按规模大小成比例概率抽样方法随机抽样,调查对象均接受问卷调查及物理查体,同时行胆囊B超检查.数据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应答率为92.4%,该地区胆囊石症患病率为15.45%,其中汉族14.70%,维吾尔族21.92%,哈萨克族19.57%,回族17.86%,蒙古族9.04%,其他民族18.99%.各民族患病率间差异有显著意义(χ2=33.300,P<0.001),在众多危险因素中民族是一个较为突出的因素(OR值=1.390).结论 民族因素在胆囊结石的发生中具有一定影响.

    作者:张生福;彭戈;拓宽前;叶舟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医源性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损伤的紧急处理

    目的 探讨医源性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损伤的紧急处理和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源性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损伤的致伤原因及术中治疗经过,并就预防进行了探讨.结果 该组7例,其中门静脉损伤2例,肠系膜上静脉损伤5例.5例采用pringle手法暂时压迫止血后,用5-0血管缝线缝合修补破口,出血控制;2例因操作粗暴,胡乱钳夹,终死亡.结论 预防上述血管损伤及预先游离周围组织至关重要,一旦损伤,应冷静沉着,暂时压迫止血后,用血管缝线缝合修补破口,止血效果好,是确实有效的方法.禁止胡乱钳夹止血.

    作者:高志清;付由池;刘正才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治疗细径胆总管结石148例

    目的 总结运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治疗细径胆总管结石的治疗经验.方法 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后,经胆囊管残端扩张、胆囊管胆总管汇合部切开或经胆总管前壁切口入路,采用胆管镜取石网取石、液电碎石、经胆囊管残端输尿管导管胆管引流、T管引流或胆总管切口即时缝合等,有选择地对148例胆总管内径≤0.8 cm的细径胆总管结石病人进行治疗.结果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148例中,腹腔镜手术成功116例,中转为术中十二指肠镜下乳头切开取石术32例,无中转开腹.术中胆管镜下取净结石116例,十二指肠镜下取出结石29例,乳头切开术后排出结石3例.无残余结石.术后胆漏7例,均经术中常规放置的胆管引流和腹腔引流管引流治愈.术后轻症胰腺炎3例.术后经输尿管导管胆管造影有2例呈现胆总管切口即时缝合区狭窄影像,未予处理.术后其他并发症均经非手术综合疗法治愈.无肠穿孔、胆管穿孔、大出血、重症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结论 只要选择合适的病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治疗细径胆总管结石,对于有较高腹腔镜和内镜技术者是可行、有效和安全的.

    作者:陈安平;赵聪;索运生;肖宏;陈先林;龙飞伍;刘安;王征夏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TRPC6对肝癌细胞增殖的介导

    目的 瞬时受体势(TRP)是一种新发现的钙通道,是当前细胞信号转导领域内的研究热点之一.以往有关TRP通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经系统,现已开始向其它研究领域扩展.笔者推测,TRP通道可能与肝癌细胞的增殖有关.该研究将证实此推测.方法 应用TRPC通道抑制剂(SKF-96365)和RNAi技术抑制该通道蛋白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和功能,观察TRPC被抑制前后肝癌细胞体外增殖能力的改变.结果 研究发现,应用SKF-96365和siRNA方法阻滞TRPC6的通道功能后,肝癌细胞(HepG2和SMMC-7721)的增殖被明显抑制.结论 该研究证明TRPC6通道介导了肝癌细胞的增殖,为肝癌细胞增殖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探索了肝癌临床治疗新的细胞膜上的靶点,同时也拓展了TRP通道的研究领域.

    作者:孙宏伟;沈锋;王以政;李成林;崔彦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胆道梗阻早期大鼠MCP-1、TGF-β1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炎性趋化因子MCP-1及致纤维化因子TGF-β1在胆道梗阻早期大鼠中的表达及与肝脏损伤相应指标的关系.方法 5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假手术组和胆道梗阻组.术后10 d,各组大鼠检测血清ALT和BIL-T值,肝脏匀浆组织测得MDA含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反应血清TGF-β1指标,免疫组化表达肝脏MCP-1的浸润程度.结果 相比正常组及假手术组大鼠的各检测指标,早期胆道梗阻组大鼠肝脏MDA含量、MCP-1表达强度及血清ALT、BIL-T、TGF-β1水平均升高.胆道梗阻早期大鼠肝脏MCP-1表达与血清ALT及BIL-T升高有关,MCP-1高表达还与肝脏氧化应激指标MDA含量增加有关.血清TGF-β1水平升高只与血清ALT及BIL-T数值增加相关.而与MDA含量增加无关.结论 胆道梗阻早期大鼠肝脏MCP-1高表达及血清TGF-β1指标升高均与肝脏损伤及胆汁淤积有关,同时MCP-1的高表达还与肝脏氧化应激一致,二者对胆道梗阻早期肝脏损伤机制研究有重要意义.

    作者:陆培华;陶国清;时开网;李伟;席鹏程;刘子君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胆固醇对胆固醇结石形成和胆囊离体肌条的影响

    目的 探讨胆固醇与胆囊动力的关系及其在胆固醇结石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构造豚鼠胆固醇结石模型,检测各组豚鼠血清胆固醇(TC)及胆汁胆固醇(BC)含量;利用灌流法加药,张力换能器记录胆囊收缩素对各组离体胆囊肌条张力的变化,并初步探讨胆固醇对胆囊肌条的作用机制.结果 A组(正常豚鼠)无结石发生,B、C两组(致石饲料4周、8周)共有13例结石发生;B、C两组TC和BC升高(与A组相比P<0.05),加入CCK后收缩振幅均增加,呈浓度依赖性.且与TC、BC相关(P<0.05);同A组相比,B、C及D(胆固醇孵育后胆囊肌条)三组对CCK效应值变小,起作用时间慢(P<0.05);CCK对胆囊离体肌条的作用可以部分被胆固醇抑制(变化为69.2%,P<0.05),而胆固醇的影响可以部分被阿托品、尼莫地平抑制(变化分别为64.2%、62.1%,P<0.05),不被TTX影响(P>0.05).结论 TC及BC增高的同时胆囊肌条肌张力降低及对CCK的敏感性降低,成石率增高;胆固醇孵育后肌条肌张力降低及对CCK的敏感性降低;胆固醇可能与胆囊动力及胆固醇结石形成相关.

    作者:肖勇;余保平;胡柳丹;余志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AA-861抑制5-LO途径对KC和HSC的影响

    目的 探讨5-脂氧合酶(5-LO)特异性抑制剂AA-861对肝枯否细胞(KC)和星状细胞(HSC)的活化、增殖和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1)观察AA-861对脂多糖(LPS)诱导的活化KC凋亡、KC中5-LO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2)分别将LPS和AA-861处理后的KC上清液加入静止HSC中,观察HSC的活化、增殖及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1)经LPS刺激后,KC中5-LO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同时5-LO代谢产物的含量也显著增加;AA-861显著降低活化KC中5-LO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及其培养上清中5-LO代谢产物的含量,并显著增加KC的凋亡,AA-861对静止状态的KC的凋亡和基因表达无明显影响.(2)加入活化KC上清液后,静止HSC的增殖显著增加,其活化相关基因如平滑肌肌动蛋白-α(α-SMA)、Ⅰ型胶原(Collagen-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等的表达也显著提高;加入AA-861处理后的活化KC上清液可抑制静止HSC的活化,降低其增殖力和活化相关基因的表达.结论 AA-861可通过抑制5-LO途径,诱导过度增殖的KC凋亡,从而抑制HSC的活化和增殖,并降低HSC活化相关基因的表达.

    作者:张志奇;邱江锋;陈炜;赵刚;吴志勇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Mirizzi综合征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Mirizzi综合征是胆囊结石引起的一种少见并发症,术前临床症状无特殊,术前确诊率低,外科手术以及腹腔镜治疗困难.随着影像诊断和微创技术的进步,对本综合征的认识进一步加深,诊断与治疗方法呈现多样化.本文结合有关文献和作者临床经验,就Mirizzi综合征的诊断和外科治疗进行探讨.

    作者:秦建民;殷佩浩;王钦尧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引流的再讨论

    早在1910年,Clairmont曾描述过梗阻性黄疸(简称阻黄)病人术后死于急性肾衰竭的病例,此后这一问题逐渐受到临床关注.后来Dawson、Pitt等大批学者先后发表了这方面的临床报道[1,2],阻黄术后并发急性肾衰竭的现象受到广泛关注,从而在世界范围掀起了研究阻黄的热潮.

    作者:严宏立;王勇强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的应用

    随着LC的广泛应用,如何在术前充分了解胆囊及胆管树的影像,判断病变的部位和性质,了解胆道解剖和变异,从而作出LC难易度的预测,成为术前需了解的临床资料.自2004年6月到2007年6月我们将MRCP作为LC术前一项常规检查,共累计944例,现总结如下.

    作者:汤浩;徐永宏;范小析;邵初晓;夏旭霞;王剑;董华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胆囊原发胃肠道间质瘤病例报告及病理特征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种少见肿瘤,发生于胆囊的胃肠道间质瘤国内外罕有报道.笔者收治了一例,结合文献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李刚;高莉;刘瑞;胡先贵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十二指肠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胆石症手术时机临床研究

    临床上有15%~18%的胆囊结石病人合并有胆总管结石[1].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作为单纯胆囊切除术的首选术式已无可争议.20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ret 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技术的成熟.胆石症常选择先行ERCP+EST,再行LC.两次手术之间时间间隔,没有达成共识[2].该研究通过临床对照两个手术不同时间间隔的效果,寻找手术的佳时机.

    作者:黄韬;郑成竹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体内微爆破碎石仪治疗胆道结石的临床研究

    胆道术后胆管残余结石发生率较高,是胆道外科疑难问题之一.陕西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采用体内微爆破碎石仪治疗难治性胆道结石53例,效果良好.同时回顾性分析该科通过纤维胆道镜治疗的胆道结石50例资料,比较分析碎石仪治疗胆道结石疗效.

    作者:杜立学;张煜;孙中杰;胡海田;张智勇;李晖;刘青光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造影58例体会

    胆囊结石伴有胆总管相对探查指征的病人临床较为常见,常给术式选择带来一定的困难,但又是临床必需面对的问题.江苏省泗洪县人民医院从2004年6月至2007年12月对58例具有胆总管相对探查指征的病人在LC术中行经胆囊管胆道造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传庆;吴保安;吴波;胡继东;李勇;张斌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胆道血栓一例

    病人,女,73岁,主因间断右上腹部疼痛伴呕吐10个月,加重3 d入院.体检:体温35.7℃、心率76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50/76 mm Hg(1 mm Hg=0.133 kPa),神智清楚,查体合作,全身皮肤、黏膜黄染,小便颜色深黄,体重下降6 kg.

    作者:高凤国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瘘一例

    病人,女,51岁.因慢性胆囊炎并胆囊结石于2008年9月在江苏省宜兴市人民医院行LC,手术过程顺利,恢复正常进食及活动,术后第4天出院.第8天进食大量油腻食物后突然出现上腹部持续性剧烈疼痛,呈刀割样,以左上腹部为甚.

    作者:蔡海;周苏君;陈平;吴小红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经腹腔镜开窗减压术治疗巨大非寄生虫性脾囊肿是有效的保脾术式

    原发性脾囊肿是一种罕见的疾病,目前尚缺乏对该疾病的理想治疗方法的相关研究.大多数原发性脾囊肿是上皮性囊肿.近几年,腹腔镜脾脏外科手术普及率不断提高.该研究报告了关于经腹腔镜保脾手术治疗脾囊肿的相关经验.1996年至2006年间,作者治疗了11例有症状的非寄生虫性脾脏巨大囊肿病人.病人均诉左上腹涨满症状,触诊可扪及腹部包块.术前腹部超声及CT均已明确诊断.病人接受经腹腔镜脾脏囊肿部分切除术或脾脏囊肿开窗减压术.结果发现,7例病人为脾脏间皮囊肿,2例为脾脏表皮样囊肿,2例为脾脏假性囊肿,没有发现囊肿癌变.手术操作时间为62~85 min,无中转开腹.

    作者:Palanivelu C;Rangarajan M;Madankumar MV;John SJ;郑德华;邹一平 刊期: 2009年第09期